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体 |登录|注册

古铜矿遗址迎新生铜绿山期待再“破圈”

2022-06-30 10:27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文俊)作为长江中游地区矿冶遗存的代表,备受关注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主体已建成。6月2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现场看到,新馆与老馆连为一体,主体建筑以古代釆冶工棚形式,屋面以红铜瓦覆盖,再现古铜都工业场景。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位于7号矿体遗址上,展厅模拟古代矿道,内外呼应逐层上升,融入古老的铜矿山中。“新馆外面为冶炼遗址和墓葬展示区,也将作为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进行展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陈树祥告诉记者,以博物馆为主体的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于今年年底开放。2011年,为推进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和建设,陈树祥接过了铜绿山考古的接力棒,62岁的他仍坚守在此。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我国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保护、活化面临许多新课题。

走进7号矿体1号古代釆矿点现场,眼前是数千年地质风化作用及现代机械釆矿挤压得略变形的釆矿井巷遗迹,讲述着3000多年前的地下采矿故事。铜绿山的开采历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及现代。1973年,一批铜斧等古代遗物在铜绿山现代釆矿时惊世而出,尘封了数千年的历史重现天日。人们在这里发现7处古代露天采坑,1974年至1985年发掘采矿井(盲)302口,平(斜)巷128条,井巷总长度约8000米,井巷使用支护木材超过3000立方米,挖掘矿料和土石量达100万立方米;古代采场内遗留的铜矿石达3万至4万吨,堆积的废土石渣物高达70余万立方米。发现冶炼遗址50多处,古炉渣40万至50万吨,并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鼓风炼铜竖炉12座。推测当时铜绿山产铜至少在8万至12万吨。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有力证明了中国铜矿釆冶技术的自创和发展,填补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段空白。

陈树祥介绍,在盘龙城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中,曾选择9件作为样本进行了检测,其中1件铜罍、1件铜镞数据落入铜绿山铅同位素分布区,推测这两件铜器的铸造铜料来源于铜绿山。距离大冶数千里之外的宝鸡西周弓鱼国墓地,不少铜器的铜料来源也指向铜绿山。曾侯乙墓编钟,铸造铜料也来自铜绿山。

2021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再次证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在中国青铜文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馆藏科科长柯秋芬介绍,新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设计,主题为“铜绿山,青铜源”,分为铜山有宝、找矿有方、采矿有道、炼铜有术、青铜有源等展厅。铜绿山,这一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开采时间持续最长、采冶规模最大、采冶链最完整、采冶技术水平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正以新的方式“破圈”重生。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