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 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
中外知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凝聚共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鄂文旅 欧阳婷
11月27日,2021中国文化和旅游高峰论坛“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分论坛在武汉东湖宾馆举行。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及来自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等中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围绕“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分享真知灼见,凝聚各方共识。
万里长江孕育中华文明
本次论坛,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为论坛致辞称,在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相聚江城举办“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宋新潮介绍,长江流域是人类起源的关键区域,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长江经济带所在的11省(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0.6万余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世界文化遗产1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9处。这些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展现了长江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恢弘体系。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说,长江流域在人类起源、中华文明孕育、中外文化融汇交流、近当代中国转折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湖北及武汉要充分利用长江资源禀赋,从文化强国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角度,在“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方面,让长江文物活起来。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以“自然——人文双优的长江”为题,在病房中作视频主旨演讲称,长江具有优渥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人文成果,长江处于北纬30度线,兼具水热资源条件,水运交通极为便利,干线货运量居世界第一,是中国甚至世界自然条件最为优胜的河流之一。
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刘玉堂以“长江流域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题,阐述了长江流域科技创新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贡献。山东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方辉、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分别以“五帝时代的长江文明”“长江中游文明与黄河文明交流融合的两次浪潮”为题,阐述长江流域对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重要贡献,及长江中游融入中华文明的进程。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李德仁,举例介绍了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虚拟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址,及敦煌莫高窟进行数字化保护。他指出,空间信息技术为文化提供更加直观、清晰的载体,可为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弘扬提供可靠的技术路径。
推动长江文明向世界传播
湖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湖北省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熊召政称,人类文明因大河而生,尼罗河之于埃及,伏尔加河之于俄罗斯,印度河、恒河之于印度,黄河、长江之于中国,几乎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文明都是在不同河流的两岸展开。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特里·克拉克视频作主旨演讲称,不同的大河场景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河流场景可以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一部分,许多城市以河流为场景,举办相关经济和文化活动,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运用场景来改造河流文化。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张隆溪称,武汉是历史名城,有“江城”之称。2020年中国伟大的抗疫斗争,向全世界展现了英雄的武汉人民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就像浩瀚的长江,千百年来波澜壮阔,奔流不息。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艾伦·麦克法兰视频作主旨演讲,介绍了19世纪西方旅行家眼中的中国大河文明。他称,武汉是他非常热爱的城市之一,有着庞大的历史脉络和许多记忆,希望有机会和家人一起来武汉。
本次论坛的召开,借助长江文明这一世界性文化传播符号,推动长江文明向世界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在视频致辞中指出,大河文明论坛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开放平台,就如何共同推进大河文明、促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交流思想,达成共识。论坛提出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将有助于全世界理解共同确定的生态和文明需求,携手共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