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体 |登录|注册

赓续荆楚文脉 让文物“活”起来

2024-11-12 10:27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鄂文旅

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湖北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拥有博物馆241家,文物藏品数量达250万件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

连日来,我省文旅系统牢记嘱托,围绕重大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以时不我待的姿态,从全省全局统筹规划,创新、扎实地推进各方面工作。

保护为先 守好中华文化瑰宝

悠悠荆楚,辉煌灿烂。

11月9日上午8时,“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课题推进会准时开始。

来自长江中游五省的25个考古项目依次汇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等与会人员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文化工作的最新指示,让我们的劲头更足了。”

据悉,在多学科联合攻关下,该课题在青铜文明、秦汉文化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成功举办长江中游文明研究成果展、长江中游商代陶器展。

守护文化根脉,容不得丝毫懈怠。

11月8日,在省博文保中心修复室,陈亦奇在楚式漆器修复技艺传承人杜道子的指导下,一丝不苟地修复着漆器。这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年轻文保工作者,除苦练传统技艺外,还将现代科技应用到文物保护中。另一侧,省博物馆策展团队加班加点,为首次推出的“湖北通史展”做扫尾冲刺。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说:“把中华文明瑰宝保护好,我们责无旁贷,湖北通史展会让大家重新认识湖北,认识中国。”

工作人员正在对明代鎏金莲座观音造像进行修复除锈工作。(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黄敏 摄)

长江文化研究院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聚焦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联动高校、科研机构、文博单位等,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赓续千年文脉。

十堰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善宏介绍,省政府公布了八批次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该市研发上线的文物安全巡查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全市文物安全防护能力。对遇真宫、元和观、隐仙岩等古建筑实施了修缮和保护,保持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湖北地下与地上的宝贝很多很珍贵,我们要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阐释好,夯实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硬支撑。”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结合全国文物四普工作,全面摸清家底,持续开展学堂梁子遗址、屈家岭遗址、盘龙城遗址等代表性遗存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推进红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

活化利用 让文化遗产绽放新光彩

今年是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眼下,工作人员紧锣密鼓地筹备年度大展。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院长万琳说,博物院致力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相融合,使遗址公园和博物院“常看常新”,走出遗址类博物馆发展的新道路。

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内,市民游客正在馆内参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无独有偶,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馆运用了多媒体、沉浸式AR、地踩屏和全息技术手段,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黄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婷表示,新馆实现文物保护、旅游、教育等多元融合,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游客数量直线上升。

随着一批批遗址旅游景区建成,屈家岭遗址、明楚王墓、唐崖土司城等荆楚先民留下的丰赡遗产,正不断融入当下生活。

文物“活”起来,定会“火”起来。

为此,各地充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文物进校园、进社区,推进博物馆研学、考古研学等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启动“繁星计划”,运用数字化手段,让县市中小博物馆的文物活起来。十堰市实施“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和“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古城建设写生基地,已成为湖北高校艺术生重要的写生基地。全省各地博物馆、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湖北特色的精品文创产品、旅游商品,梁庄王妃“同款”首饰、越王勾践剑毛绒版、编钟卤蛋牛肉面等一批好看、好玩、好吃的文创产品持续破层出圈,销售火爆。

以文促旅 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

为了一个馆,奔赴一座城。

数据显示,10月1—7日,全省各级博物馆共接待游客253.52万人次,比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接待游客增长34.92%。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两年来,湖北各地紧紧抓住文博热风口,开发一系列文物主题旅游线路与产品,让湖北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武当山拥有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十堰市政府与湖北文旅集团携手打造武当山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黄石市一手抓黄石工业遗产片区保护及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一手推进文物旅游持续融合,“华新1907文化遗址公园”开园至今,成功举办各类活动160场次,累计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被评为全省最美文旅新空间。

丰赡的历史文化遗产、红色资源,更成为最大的IP。

由杨丽萍团队与我省企业联合创作的《荆楚映象》以屈原与楚辞为原型,自从在湖北首演以来火遍全国。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入选“世界十大经典场馆沉浸式体验案例”。“探路——中共中央在武汉”实景剧、“红巷里的思政市集”展演、抗战红色歌咏会等“大文创”等异常火爆。

沉浸式全息系列剧《遇见·楚庄王》首部作品精彩亮相省博。(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克克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6次考察湖北,两次视察了博物馆,在湖北“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中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湖北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实施荆楚文脉赓续、文旅产业倍增等九大工程。建设屈原文化旅游区、知音文化旅游区、长江博物馆、南水北调博物馆等一批示范型项目,着力推动荆楚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全国文化创新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借助新科技破解“天书”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佩雯 通讯员 武柳青

有的被污泥、碎屑包裹,有的残断、朽坏,简面文字残损、磨灭,难以辨认;刚出土的简牍,犹如“天书”。

借助红外成像技术,科研人员在文字释读、残简缀合、简册编联、复原等环节的反复推敲,让古人记录的真相得以逐渐贴近、更贴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破译简牍中蕴藏的文化密码,是一项浩大繁琐的工程;既要甘于坐冷板凳,也要运用新科技。”11月10日,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副教授鲁家亮介绍。

该中心创设于2005年,长期致力于战国、秦汉简牍的整理与研究,是“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创新平台首批入选单位。近20年来,该中心潜心耕耘“冷门绝学”,相继推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秦简牍合集》《睡虎地西汉简牍·质日》等重要简牍整理成果。

破解“天书”需要高科技,近年来,中心利用武汉大学多学科协同科研优势,助力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引入红外成像等技术,提升简牍文字辨析的精确度;与学校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合作,建设“中国简帛文献综合数字平台”,将出土简牍上的“中国记忆”用数字形式永久保存。利用数字化与高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研究效率与进度。

“最近,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中心正在联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荆州博物馆,对云梦睡虎地、荆州胡家草场两批西汉简牍进行整理与复原;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对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汉代简牍加以科学保护和整理研究,都取得很好的简牍释读与研究成果。”中心博士后雷海龙说。

云梦投入5000万元让博物馆展陈亮起来

文/图 湖北日报传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聂杰杰

“真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会到我们云梦来。”11月9日,23岁的王海宁从孝南来到云梦县博物馆,细看每一片简牍、每一句释文。

千年古城云梦,自1975年在睡虎地出土秦简牍以来,目前已出土了8批次秦汉简牍,共计3500余枚,被誉为“秦简圣地”“简牍之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如何善加保护、做好研究?

“一方面,将考古发掘作为城市基本建设的前置条件;另一方面,加强与省内外单位广泛合作。”云梦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雪莲介绍。

2021年郑家湖墓地的发掘,开启了边挖掘边保护、边修复边研究的典范。

在郑家湖农贸市场建设前,考古人员勘探发现古墓群。农贸市场建设暂停,转而进入考古发掘。

云梦县博物馆馆长张宏奎介绍,按照惯例,发掘的文物会运至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等地修复,但长途搬运易损坏文物。云梦积极争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云梦郑家湖考古队、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云梦工作站相继成立,就地开展脱水、修复等工作。之后相继发掘100余座墓葬,出土800余件秦汉简牍、漆木器等文物,包括该馆镇馆之宝——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中华第一长文觚”。

文物研究和成果转化利用也在推进。今年,该馆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申报的《云梦郑家湖与睡虎地考古资料整理和价值阐释》获国家重点社科资金立项,并通过专家论证。

让观众更加亲近简牍书写的国之信史,会大大激励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观众正在云梦县博物馆内参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摄)

2022年以来,云梦投入近5000万元,实施博物馆展陈提升工程,布设云梦古代文明通史展和秦汉简牍展、秦汉木漆器展两个专题展,运用新技术,新设文物魔墙、沉浸式体验厅、秦简文字书写体验台等区域。自去年国庆节试运行至今,已接待游客30余万名。

云梦还创新形式,让文化浸润人心。龙岗大道两旁的双龙形图案路灯成为一道风景线,皮影戏《秦律案中案》、古装情景舞蹈《秦简颂》、情景剧《一封家书》火热上演,漆木器制作、秦简隶书练习等研学课程受到学生追捧。

“我们将牢记嘱托,把文物保护好、利用好。”杨雪莲介绍,将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出更高品质的文博展陈,同时以博物馆、楚王城公园、祥云湾景区为核心,打造“3+6+N”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

荆州攻克简牍全过程系统保护技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周栎 周东

11月8日,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内,文物修复专家们通过清洗、脱水、脱色等程序,将漆黑软烂、几近朽腐的出土简牍“还原如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据悉,该中心已完成十余万枚简牍的保护修复工作,占全国同期出土饱水简牍总量的80%。经多年技术研发攻关,解决了中国出土饱水竹木简牍类文物存在的饱水、变色、糟朽、干缩变形等共性关键问题,形成了从考古发掘整理、实验室保护、文字信息提取、展览收藏全过程的系统保护技术。

该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北松表示,修复、复制简牍,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起来,走进当下,对传承中华文化意义重大。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木漆器保护研究部,待修复的清代阳曲彩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皓 摄)

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408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文物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刚过去的十一假期,荆州博物馆接待游客量近13万人次,馆内精美绝伦的漆木器、丝织品、青铜器等珍宝,让游客啧啧赞叹。据统计,荆州博物馆馆藏文物19.6万余件,几乎囊括了楚文化的所有种类和精品。

眼下,楚文化博物馆、新文保中心正加快建设,总建筑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其中楚文化博物馆地上建筑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相当于荆州博物馆的两倍。该馆建成后,将以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展陈,带着游客穿越古今。

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杨帆说,荆州是“楚国故都、三国名城”,将以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核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研究阐释、对外交流等工作,让承载着荆楚文明密码的“国家宝藏”焕发新光彩。

详见11月12日湖北日报3版>>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