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璞玉 盛世生光”湖北民族民间舞蹈原创舞集《楚璞2》精彩上演
长江网记者 李沁雪 通讯员 李姝芳
于“摆手”之间传递土家族劳作的辛勤和丰盈,以“八宝铜铃”再现楚人雄浑沧桑的气魄,以婉转“莲湘”表达千湖之省的水乡风情……11月13日晚,由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编创团队打造的湖北民族民间舞蹈原创舞集《楚璞2》在武汉琴台大剧院精彩上演,每一出剧目都承载着荆楚儿女对这片土地深情的回望与致敬,引得现场观众掌声雷动、连连叫好。
湖北民族民间舞蹈原创舞集《楚璞2》亮相琴台大剧院。通讯员 供图
时隔十年,再现新时代湖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作成果
“独具特色的湖北民间舞蹈犹如山间璞玉,经匠心之手雕琢,使其焕发出荆楚智慧与艺术创造的斑斓色彩。”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卢慧介绍,《楚璞2》上篇“琢玉”包含“碟子舞”“八宝铜铃”“莲湘”“跳丧”“摆手”“耍耍”6个舞蹈教学组合,下篇“生光”由《青青石板路,热热汉正街》《耘上》《我的土,我的情》《楚铃雄风》《若水》《罗巴迭》6支原创舞蹈作品组成。
舞蹈教学组合《八宝铜铃》。
《楚璞2》由中国民族民间舞顶尖专家、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高度担任艺术总监,舞蹈编导、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院长卢慧担任总导演,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师生团队联合青年先锋编导高燕、宁波,著名音乐制作人吕亮共同完成编创和演出。
“我们在保留湖北民族民间舞蹈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注入现代情感表达,通过精准提炼民间舞蹈语汇,融入作品编创中,努力拓展民间舞蹈语汇的表现力。”卢慧介绍,距离湖北民族民间舞集《楚璞1》的推出已过去十年,今天的《楚璞2》融专业性、艺术性和时代感为一体,是新时代湖北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创作集大成的展示。
以舞蹈语言全面展现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层峦叠嶂的峡江到沃野千里的平原,从谷岭相间的山地到莲叶田田的水乡,荆楚大地以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滋养出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
剧目《楚铃雄风》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恩施自治州宣恩县土家族民间舞蹈“八宝铜铃”为创作元素,八宝铜铃舞又名“解钱”,在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之时,便请来土老司跳神“解钱”。
剧目《楚铃雄风》。通讯员 供图
“其实这个舞蹈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喜庆欢乐的气氛,因为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庇佑后世的‘神灵’,所以没有其他祭祀活动中那种阴沉森冷的感觉。”编导马正文介绍,团队通过提取八宝铜铃舞中特有的动律,结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湖北卷》中记载的传统动作,将击打楚铃的节奏汇入舞步,把楚人敬天地的形象融入舞蹈表达,再现楚文化雄浑沧桑之气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荆楚文化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同样沁润着千湖之省的人们。
剧目《若水》。通讯员 供图
剧目《若水》以湖北省天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碟子舞”为创编素材,摘取人生记忆中与姐妹们躲雨、听雨、追雨、戏雨的欢乐场景,艺术性表达出对家乡景、家乡人的深深眷恋。卢慧介绍:“我们通过重新编排,使碟子舞彻底摆脱曲艺属性,具备了传神的人与物的塑造功能,这也实现了对传统舞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这样一场晚会凝聚了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团队十多年来从民间采风、加工、提炼,到形成课堂教学以及舞台作品的匠心过程。”北京舞蹈学院教授高度表示,从很多细微之处都能感受到大家是真正通过教、学、编、跳舞蹈,来传承和传播优秀荆楚文化。
以匠心致初心,持续推动湖北民族民间舞蹈活态传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强调,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长期以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围绕楚舞研究中心、湖北民间舞专家工作室(国家级)建设,积极打造对湖北地域传统舞蹈进行系统研究、创作、交流、服务的平台,致力于湖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脉络的探寻和确认,以期树立湖北地域舞蹈的独特艺术属性、增强舞蹈文化风格的辨识度、丰富舞蹈情感表意功能。
剧目《青青石板路,热热汉正街》。通讯员 供图
“师生们以匠心致初心,诉说着对荆楚文化挖掘保护的担当作为和生生不息的自觉传承。”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伟表示,《楚璞2》的推出是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多年教学、研究和创作中逐步累积的专业成果展示,也是用心用情用力讲好长江故事、坚守和建设湖北文化阵地的生动证明。
记者了解到,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在2006年推出舞蹈作品《家住长江边》,开风气之先讲好长江故事,自此湖艺师生便有意识地在专业建设中挖掘、收集、整理、再现、传授湖北优秀的传统民间舞蹈。
通过提炼、加工、打磨、编创具备舞台艺术审美价值的新舞蹈作品,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持续打造出《楚璞》《激楚》《洪湖水 浪打浪》等一系列高质量舞蹈作品,传承弘扬荆楚文化。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峻峰表示,学院师生会坚守初心,持续推动湖北民族民间舞蹈活态传承,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勇担使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