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寶齋/千年竹木述歷史 雲夢簡牘續文脈
圖:「中華第一長文觚」局部。
在紙張普及前,簡牘是中華先民最常用的書寫載體,將竹、木劈成狹長小條,稱作「簡」,若剖為較寬的片狀,則稱作「牘」。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出土了一批震驚世界的簡牘。以睡虎地秦簡為代表的秦漢簡牘成為雲夢的標誌性符號,讓這個湖北面積最小的縣城因此成為海內外從事簡牘、秦漢史、法制史和書法藝術研究學者心中的高地,贏得「秦簡聖地」「簡牘之鄉」的美譽。目前雲夢已出土八批次秦漢簡牘,共計3500餘枚,一片片竹簡木牘,實證歷史,賡續中華文脈。\大公報記者 張帥武漢報道(文、圖)
在荊楚考古界有「四絕」的說法:「鳳凰擂鼓、盤龍睡虎」,說的是荊州江陵鳳凰台西漢古屍、隨州擂鼓墩曾侯乙編鐘、武漢黃陂商代盤龍城和雲夢睡虎地秦墓。千年古城雲夢是最早發現和集中出土秦簡牘的地方,1975年,雲夢的百姓在農閒時節修繕水渠,一段青黑色泥土引起注意,很快一支專業考古隊抵達現場,先後在排水渠附近找到十二座秦墓。
令人稱奇的是,墓中沒有其他值錢的陪葬品,僅有層層疊壓的千餘枚竹簡,有序地擺放在墓主人頭下、右側、腹部和足部,問世的簡牘包括最早的官員從政準則、最早的刑偵文書、最早的環保法令、最早的個人年譜、最早的秦隸文字等,內容十分豐富。
竹木無言 簡牘有語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走進雲夢縣博物館二樓「簡牘聖地──雲夢出土秦漢簡牘展」,可以看到秦士兵「黑夫」和「驚」寫給長兄的木牘家書,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實物家信,木牘正反兩面都有字,反面受到墨跡洇染。在這封家書中,黑夫和驚問候了許多親戚朋友,談到了許多家常瑣事,展現「虎狼之師」的秦兵兒女情長的一面。
從家書內容可知,黑夫兄弟倆參加了秦國攻打楚之陳郢的戰爭,黑夫還特意叮囑:「母必為之,令與錢偕來。」行軍打仗,為何要士兵家裏出錢衣?湖北省博物館副館長王先福介紹,不僅是軍隊管理,公務員上任,在秦國都需要自帶乾糧,這裏有一個制度設計,就是在戰爭中有突出表現、立有軍功者,可以封加爵位,因此基層士兵願意自付軍旅開支。秦軍戰鬥力之所以超出其他六國,與背後的激勵晉升制度有重要關係。
竹木雖無言,但簡牘有語。刻錄在木牘上的家書,既有普通百姓的人間煙火,也記錄了兩千多年前的國家軍事制度。
填補秦代法律文書空白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夏月,毋敢夜草為灰……」雲夢睡虎地秦簡記錄的內容主要有《編年記》《語書》《秦律十八種》《為吏之道》《日書》甲種和乙種等十篇,寫於戰國晚期到秦始皇時期,其中《田律》被公認為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環境保護法律。此外,《為吏之道》堪稱最早的官員從政準則,《秦律十八種》則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最完備的古代法律文獻,被譽為「中華第一律」,填補了秦代法律文書記載的空白。
大量秦漢律令簡牘陸續出土,為復原中華法系的早期面貌提供了依據,這也改變了日本學者關於中國秦漢時期沒有系統律法的觀點。
中國法律史研究泰斗張晉藩評價,雲夢睡虎地所載秦律已形成完備體系,代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制文明,證明中華民族曾以優越的法文化長期滋潤過東方世界。
墓主「喜」研究成果今年公布
這些數量眾多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是墓主「喜」在生前摘抄、記錄的「工作筆記」。據墓中出土的《編年記》記載,「十二月甲午雞鳴時,喜產」。
從2019年開始,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綜合運用同位素測定、古DNA檢測和3D打印等技術手段,對「喜」的骨骼展開體質人類學研究,研究成果於今年三月公布。研究推測,「喜」是一名身高161.5厘米,體重59.9公斤,年齡在45至50歲之間的男性。作為基層官吏,「喜」工作勤勉,有頸椎病,顯得有些「高低肩」,反映出他長期從事文史記載、伏案工作的習慣。
雲夢睡虎地秦簡整理有四萬多個工整的秦隸漢字,從戰國七雄到秦國一統期間的歷史百態,就是由這樣一位普通的小吏用簡牘方式保存了下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