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8年跨学科研究!湖北省博物馆发布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貌复原像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通讯员柯萍萍)12月26日,在湖北省博物馆“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即将开放之际,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了镇馆之宝“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的复原像。
参与过“郧县人”2号头骨化石发掘工作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冯小波介绍此项研究的缘起——时任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的方勤问及,“你研究‘郧县人’这么多年,‘郧县人’到底长啥样?”
这也正是冯小波迫切想知道的。2017年6月,“湖北省郧县人头骨化石高精度扫描及相貌复原研究”工作正式启动,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大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组成多学科、多领域、跨专业的强大科研团队,开展了历时8年的艰辛研究,取得初步成果。
冯小波介绍,研究步骤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高精度扫描头骨化石和颅骨相貌复原。研究团队首先通过高精度工业级扫描仪,多次扫描“郧县人”1号、2号头骨化石,科学、精准重建“郧县人”头骨化石模型;然后以颅骨为基础,以人体头面部的解剖学规律为依据,在颅骨模型影像上,借助雕塑、绘画和计算机图像等造型技术手段,塑上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肌肤、毛发等细部,重建颅骨的生前面貌。
经研究认为,“郧县人”1号头骨化石,女性,年龄25至45岁,距今约100万年;2号头骨化石,男性,年龄25至45岁,距今约100万年。其颧骨、鼻子、吻部都相对突出,脑容量不小,甚至大于之后的北京人。
此前,北京人、陕西蓝田人、四川资阳人、安徽华龙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均做过相关的相貌复原工作,但因多数古人类化石保存不完整,缺失大部分颅骨关键部位,导致复原像不完美;而保存完整的北京人的相貌复原,中外学者做的结果又不一致。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说,此次“郧县人”头骨化石相貌复原,集合了古人类学家、刑侦专家、三维复原专家、旧石器时代考古专家,是首次对距今100万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开展的科学的相貌复原工作,对古人类化石相貌复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也是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悉,1989年、1990年、2022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发掘出土3具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头骨化石,填补了古人类演化链条100万年时间节点的缺憾,为研究东亚直立人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郧县人”头骨化石自亮相以来就震惊世界,两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登上美国《Discovery》杂志和英国《Nature》杂志。今年8月,“郧县人”被编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
冯小波表示,随着对新发现“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深入研究,相信对我国百万年人类史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也期待未来还会有“郧县人”4号、5号面世。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