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體 |登录|注册

媒体解读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准确把握“七个聚焦”分领域改革目标系列谈③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24-08-14 22:05 解放军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文化领域改革的目标。这一部署体现了突出目标又兼顾各方、总分结合且一体推进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勇于开拓、稳步推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为增强、文化自信显著提升。党的二十大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任务,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决定》围绕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的具体部署可谓恰逢其时。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没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领域的其他改革与建设就无从谈起,更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必须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持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大力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继续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

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质量完成,离不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探索,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已卓有成效,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也需要及时应对解决。《决定》将深化机制改革作为该领域改革重点,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这既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也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形成互补;提出“深化文化领域国资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深化内部改革”,聚焦目前有关单位机构的堵点、难点与痛点,指明了未来突破的方向。

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衡量文化繁荣的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决定》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契合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也符合当前文艺人才培养与创作机制改革的需求;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这顺应了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深入发展的大趋势;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说明随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蓬勃发展,亟需在体制机制上加以规范与保障。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立足新的历史起点,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使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并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重点在于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同时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此外,我们还要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保证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文化交流内容和拓展合作渠道等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