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岁“高龄”的婴儿服(湖北省博物馆报送)
湖北自古以来人才荟萃,享有“惟楚有才”的美誉。在湖北省博物馆的“荆楚百年英杰”展厅中,有两件半旧的婴儿服格外引人注目,可以看出衣服的布料已洗得有些泛白,留下了岁月深深的印痕。那么它的主人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时光倒转回1886年3月5日,这一年董必武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的一个清贫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教书育人,为人正直,母亲克勤克俭,纺纱织布。董必武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勤俭朴素是他们的家风。1903年6月,刚满17岁的董必武考取了秀才,获得了附学生员的资格。按照当时的规矩,获得功名的人归来,亲属和乡里乡亲要在县城东门放鞭炮迎接,还要纷纷送礼、请客,共同庆祝这件大喜事。但董必武却认为考中秀才这件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故意绕道回家,请自己的父亲向亲友、邻里说明情况,并坚决不收礼物。秀才,又称青衿,按照惯例应该穿长衫。因此,董必武的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细心缝制了一件新的蓝布长衫。
想必青年时代的董必武就是穿着这件蓝布长衫辗转颠沛于艰难的革命岁月,为风雨飘摇的中国振臂疾呼。这件长衫,见证了董必武参加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争取革命胜利而作出的努力;这件长衫,见证了他和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为湖北播下革命的星星火种;这件长衫,见证了他走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是这件长衫,见证了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付出的心血与贡献。
在这漫长的年月里,这件长衫始终陪伴着他,衣服磨破了,用针线缝好再穿,就连洗旧了也不以为意,一件布衫竟也穿了许多年。在那个时候,没有绫罗绸缎,更没有精工剪裁,可身居高位的董必武却始终保留着这一袭简单朴素的长衫,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再穿了,但他仍舍不得丢弃,于是这件70岁“高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被做成了自己双胞胎小外孙的婴儿服。这样的“变身”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是要子孙们谨记自己是革命的后代,不要忘记艰苦的革命岁月,要传承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曾经的蓝布长衫经历了烽烟、隐退了荣耀,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而它由“长衫”到“婴儿服”的“变身”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董必武一生的勤俭清廉。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这短短的16个字,是董必武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他以此自勉自励,终身奉行不辍。
忆往昔、看今朝,重新审视展柜中这两件婴儿服,我们体会到一代伟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也激励我们牢记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珍惜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艰苦朴素”这个传家宝代代相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