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体 |登录|注册

灵秀崇阳“古八景”

2012-07-25 00:00 湖北方志

崇阳自然风光秀美,历史人文厚重。“古八景”自邑人杨昺编纂明宣德《崇阳县志》,入志传载已历600余年。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到此探奇揽胜,咏景抒情,留下不少动人诗篇,“古八景”成为崇阳山水文化中的精彩一笔。在岁月沧桑中,今日的“古八景”虽多已改变模样,但其历史上所展现的山水美景,所承载的文化特质,在崇阳人心中历久弥新,成为人们怡情养性的精神食粮,津津乐道的本土骄傲。

桃源春霁

  “桃源春霁”景点位于石城镇汉兴村三组的桃园岭上。桃园岭又名黄家岭,位于跑马岭东侧。清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南接宁州,西界通、湘,北临蒲圻,为数省通衢。”

  崇阳人自古喜植桃树,古时桃溪(隽水)两岸山丘平川遍布桃树,据乾隆《崇阳县志》载:“四山环绕,溪流清澈,每芳春,桃花夹岸,霁色婧人,宛然武陵佳胜”。

  桃园岭亦以桃树得名,为桃溪美景中心。岭上遍植桃树,山脚下为桂口河出口交汇隽水处,夹岸有杨昺、周琮宅。每至旧历3月,桃花如期如约,竞相绽放,花瓣如娇唇如蝶翅,桃园岭如霞如雾,美不胜收。特别是每当汛期,桃花雨后,大地尚留几分春寒,桃枝上残花带雨,地上落红铺地,山脚绿水幽幽,波载桃花朵朵。桃源岭仿若天上人间,美轮美奂。清同治《崇阳县志》云此景“雨余春色最佳”。杨昺有诗赞曰:“桃源积翠拥烟霞,瑞气凝春景象嘉;晓色廻含金线柳,韶光深锁润碧花;山川明媚阳和蔼,草木香浮锦绣华;曾说刘郎寻不见,彩云飞处是仙家。”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今日的桃源岭尚存古驿道,岭西侧沿青石板铺就的驿道旁,旧时一字排列十来户人家,经营旅店、餐馆,生意颇兴隆。武长公路修通后,古驿路荒废,满山桃树也不知消失于哪朝哪代。现在的桃园岭上茂林修竹,一片翠绿。原住户陆续搬迁到交通便利的武长公路旁,今仅剩1户人家。80年代,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有人搬到桃园岭植桃树,因效益不佳遂止。桃园所在的跑马岭上,1959年兴办茶场,1970年转为地方国营茶场,1997年茶园基本荒芜。90年代初,县内实施农业开发,跑马岭上遍植雷竹、枇杷、梨树等,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瀛潭秋月

  乾隆《崇阳县志》载:“瀛潭秋月,地名狮子头,隽水汇为重渊,秋夕寒光倒影,清沁射入,胜赏比于瀛洲。”此中的狮子头属沙坪镇枫树村八组,屋场叫毛矶李家,位于瀛潭斜对面。岩下有潭叫狮子潭,与边月潭相连,即在瀛潭与边月潭之间。瀛潭,位于沙坪镇枫树村三组,狮子头山斜对面白鹤岩下。

  清同治《崇阳县志》载:“瀛潭,俗称边月潭,西四十里。旁有山如半月形,水底有石如牛,大亩许,浩魄秋澄,波光四射”。“瀛潭渡一名港口渡,居民杨、邹两姓倡置。川上有保舟庵,亦名保洲,地势不甚高,大水不能没,若浮洲然,四十三里。以上夏船冬桥,有田缮渡”。又载杨昺《瀛潭秋月》诗曰:“碧天如水晚生寒,一片秋澄水底看。冷浸石牛星影淡,清涵狮子曙光残。雁鸣霄汉金风早,鸦噪枫林玉露清。几度倚岩多兴趣,恍疑身在五云端。”

  瀛潭远离都市,不染铅华,寂静清幽,一弯碧水,静如处子。如若秋月照临,则月河共影,清幽无极;远山幢影,近岩兀立;山风习习,落木萧萧,鱼跃重潭。月笼秋夜静中见动之美,尽展瀛潭神秘风韵。

  瀛潭对面是一大沙洲,长着几蒿茅草,过后是瓜地、山丘。山丘上丛林茂密,隐着几间瓦屋,乌黑的瓦,土黄色的壁墙,虽有几分破落苍凉,却也平添几许竹篱茅舍情致。

  瀛潭后枕黄卯茶场,一厢厢整齐青翠的绿茶铺满山丘,中间间夹着一排排杉树,如卫兵出列,如帘在望。保舟庵位于黄卯茶场东侧,3间庵堂,供着佛祖如来、观音及诸菩萨。

  传说潭边白鹤洞曾有洞主叫白鹤先生,与瀛潭居民相处和睦,居民若有来客,可至白鹤洞借取1桌餐具。只是白鹤先生性情乖张,餐具借出后必如期如数归还。一次,有人家还餐具时,少了1支筷子,从此餐具再不出借。

  昔时瀛潭两岸山上古木参天,且多枫树,每至深秋,满山霜叶与瀛潭相映如画,林中多鸟兽出没。50年代有1只豹子从林中窜出,被当地人追至白鹤洞,用拌有辣椒粉的烟火熏死,体重40多斤。

  今日瀛潭古貌难觅,30年代古渡口因武长公路修建而毁,古树在50年代大炼钢铁时砍伐殆尽,古庵毁于“文革”中。80年代,农村兴建平顶房,当地人常开采青石用作建房材料,山体毁坏严重,生态极待修复。

云峰朝阳

  清同治《崇阳县志》载:(紫云峰位于县城)“西四十里,上新村金城山支。形如飞凤,秀削天成,日初出,红霞掩映,清晖怡人。杨文昭廉使品崇邑胜景云峰朝阳,其一也。杨孟凯庐墓于此”。杨孟凯,字延相,杨昺侄,明天顺举人,曾任简县知县。以廉洁名,在任7年,多异政,士民戴之。谢任归,囊无余钱,事母孝,其故居及墓均在紫云峰下。

  志载的上新村为今石城镇桂口村,地处金城山支脉,为崇阳“古三市”之一。古时石板街上烟火相连,居民稠密,圜阓鳞次,负畈纷纭,毂击肩摩,轮蹄络绎,为数省通衢。紫云山兀立村境,奇石孤悬,青峰穿空,云深树幽,终日烟雾缭绕,云常带雨,累日掩月。云峰美景最佳时在遥望云峰日出,旭日初红,晴霞灿漫,祥光喷薄,瑞气蒸腾,古柏隐形,飞鸟噤鸣,蔚为壮观。若日出时结伴登峰,则可远眺潇湘,遥感四水,神赞南岳势雄,心赏江山如画,令登临者满怀恋乡爱国柔情。

  月照岩头夜,风生桂口秋;岸花明野渡,溪竹映山楼。云峰桂口人杰地灵,明朝进士杨昺,性情耿直,嫉恶如仇,诗文时负盛名,深得朝野好评。他故乡桂口,东傍云峰朝阳,南有赢潭秋月,西为桃园春霁,“古八景”中占之有三,历代人才辈出,其云峰景色之美,朝阳人文之盛,堪为崇阳胜境。古人有诗赞云峰朝阳:“峭石孤悬比太行,晴云缭绕远相望。飘飘灵气腊仙岫,簇簇琪花拥帝乡。千古云峰插碧空,遥瞻偏喜日初红。晴霞灿烂祥光霭,晓我氤氲瑞气浓。水接潇湘源自远,地逢衡岳势偏雄。山川如画吟难就,写入高堂锦轴中”。

壶头雪浪

  景点离县城30里,古称崇阳洪。崇阳全境之千溪万派汇奔隽水,尽由洪下流入赤壁境内。隽水河两岸绵衍夹迭,自浪口而下至段马峦,河势渐起,河道渐窄,水流渐急,屈曲回绕,无半里直道。舟行至此,迎面见山,疑不知前有出路。湾尽溪折,又豁然无碍,竟二十里皆然,一路坦途。

  至洪下则山峰峻拔,山逼河紧,水流湍急,泻万流于一口,如脱瓶瓮之喉。《寰宇记》载:“川如瓦壶之口”,壶头之名由此而得。传说汉朝马原征战五溪蛮路过壶头滩斩蟒伏波即是此地,后人在北岸建有伏波庙以资纪念。壶头峡东岸有樵夫小道,唯西岸有一小径可达赤壁莼川。然小径宽不盈尺,几乎无法坦然落足,加之左倚绝壁,右临深渊,行者战战兢兢。人们视这段小径为天险,常以“一夫当关,丸泥可塞”形容。

  壶头峡巉岩峭壁,夹岸交锁,乱石鳞次,横亘弥河,两里多河道,宽不足十丈,水声如洪。岸石厉齿磨牙,片片向上,状如盘蛇,如蹲虎,如上水鱼,如冲风鸟翼,如骊龙项鳞,令人生畏。水底碎石,鳞次向上生,色如苍铜紫铁,状如戈戟满地,琅琅森森,不可触犯。

  壶头峡石间洪路有三。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每洪宽三尺余,仅能容小舟通过,深不可测。洪中水石相战,声如雷鸣,山为之聋,飞涛喷沫,如洒玉飘花。水中野鸭洲,状如半月,旧时古树成林,清朝道光末年尽为洪流冲去。南岸山上建有飞翠亭。时人称此景为“壶头雪浪”,列为崇阳“古八景”之一。释宏度《冬日经崇洪诗》曰:“水潺潺处磷磷石,无复春流滚雪涛,两岸人家烟隔断,一泓清浅恰容舠”。又燕光烇《竹枝词》:“蒲崇界处削峰开,飞翠亭高险峰来。洪上水声洪下听,悬岩十丈吼如雷。”生动地描绘了壶头雪浪险胜。

  古时凡舟过壶头,篙桨莫措,多有颠覆,舟人不敢径下,必得本地长年一两个熟能者,以运篙技艺,帮助驾舟过洪。每每见舟师驾舟洪中,成竹在胸,篙篙不差,如控生虬,逐穿石骨,浪花飞雪,转瞬间已远百步之外。真可谓:“一尺容刀路,千钧发箭机”,惊险刺激。由此,每有过往商人乐行此道。明天启年间,荆溪吴石渠任蒲圻县令摄崇间曾过此中,下舟后惊喜若狂,叫笑不已,对人说:“吾欲挽舟上,再下一次何如?”

  据说明朝中叶,崇阳知县易某精晓风水之术,因与个别乡坤修怨而蓄意凿秀,遂以行舟楫之便为由,下令凿掉了壶头峡水口之鳜鱼石,壶头水势自缓。1969年陆水水库建成后,水位升高,河中怪石尽淹水下,水流更为舒缓。“壶头雪浪”虽壮观不再,但壶头山水仍容光焕发。在改革开放中,“壶头雪浪”积淀的山水文化日益为崇阳人珍视,崇阳县已制定开发规划,决定将洪下建设成境内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文昌晓钟

  文昌晓钟景点位于天城镇沿河大道与崇阳大道相交的隽水北岸良子山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李特生建,嘉庆元年(1796)、道光十五年(1835)两次改建,相传为张乖崖修建美美亭旧址。阁原为3层南向,供奉帝君像其上,建有钟楼2座,周有围墙。道光二十二年(1842),知县金云门拆去上层,神像、钟楼俱毁。同治元年(1862),知县王绍薪重修。按斗魁戴筐形制构建,意为文昌。为与文庙相拱照改为东向,按星象因参宿位阁西宜近3台,恢复3层。重装金象,辉光灿若。加有乡贤诸君捐田修葺,随时整理,古阁层累八牖,日进高明,令山川效灵,人文蔚起。王亲撰文记之。

  清同治《崇阳县志》载:“上津台之顶,一山突兀,下临隽水,遥岑四环,风景明秀。”旧时文昌阁,临波揽流,舟影渡栏,云乱翠稠,岚光千径,坛响鱼听,闲鹤解留,气势恢宏,极为壮观。登临塔顶,俯瞰天城全貌,市井风物尽收眼底。登阁远眺,东有金城,宋黄山谷读书处,墨沼犹存;南有金柜、纱帽、丫髻诸山,奇峰插天,飞云竞渡;西有石城、桂口、大沙坪,河水泛烟,平畴涌绿;北有羊角,小寺倚岩,泉石森罗。最是雨后碧空万里,阁影映波,黄冠相携,载酒乘槎,雅情极致;尤是五鼓晨钟起,书声鸟鸣竞相和咏,令人闻声起舞,顿生奋起激情。

  王应斗《文昌阁次友酌即事诗》曰:“循城百武入山幽,走马冲云乱翠稠。西岫岚光千径晓,南河烟景八牕收。吟坛响动鱼知听,客兴杯阑鹤解留。更有余欢休未得,安排放艇续清游。”又金如壁《文昌阁》诗:“文昌高阁砥中流,石磴烟云几曲幽;最是碧空新雨后,钟声清听五更头。”极尽文昌晓钟灵韵。

中洲返照

  中洲返照景点位于崇阳县城南门,清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载:“南郭隔水,横亘里许。谚云:中洲生接上津台,渡头朱紫拨不开”。因洲上有元朝状元李政茂读书处“状元书屋”,故又名“状元洲”。李公字德芳,相传洲上曾遗存有“德芳钓鱼台”。

  古时中洲,南郭隔水,横亘里许,置有牧马场。西门外上津渡为官渡,编夫2名,船2只。元朝时有浮桥,清建板桥,与船并渡,建有房屋3间,供舟子收租,路人落脚。洲滩苍茫开阔,芦拽水漫,兽奔鱼惊。春来浅绿压洲,桃花缘溪,古柳拂岸;秋去寒鸭戏水,雁鸣沙洲,芦花霜叶,纷繁缤呈。偎悠悠碧水,坐拥南楼,但见草阁凭城,紫门逐巷,竹傍高台,桑麻遍地。特别是秋夕返临,更是秋水瑟瑟,落叶飘飘,水鸟翔集,倦舟归棹,乡情无限,为中洲最美景趣。昔人王道大有诗赞曰:“坐拥南楼夕气佳,红轮倒影散清霞;光摇远岸浑秋树,色抹平芜当晚花;溪水夹流金带袅,渔舟停钓紫竿斜;须臾烟霭苍无际,又见东峰吐月华”。又杨昺诗:“云映中洲斜日红,江山极目思无穷;巍巍楼阁烟霞外,矗矗人家锦乡中;慢说津台抬俊彦,已看豪杰著才雄;当年题壁云犹在,父老传来事不空”。

  沧海桑田,历史上崇阳古城几经毁建,自明朝至清同治年间,城垣修补9次。1938年,日机轰炸县城,几将崇阳城毁成瓦砾,中洲更是满目苍夷,草衰鸿哀。新中国成立后,崇阳县城开始恢复重建,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洲被纳入城市建设重点。继1955年国家投资70万元修建南门大桥后,90年代中期与21世纪初,南门河上相继又架起了中洲大桥和天城大桥。2001年在三角洲辟建休闲广场,占地3万平方米,设有草地、音乐喷泉等,昔日水漫草长的中洲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葛仙丹井

  葛仙山在县北20公里处,属大幕山支脉,与赤壁接壤。山下有“葛仙石洞”、“葛仙樱苑”等古迹,山上有葛仙坛,坛西有天然石灶、石井,皆若天成,井泉旱不涸。相传,晋元帝时,道教大家句容人葛洪及其弟子曾在葛仙石洞修行8年,得道成仙,复上葛仙山炼丹修行,终成正果。后人在此建有葛仙寺、石塔和石屋,雕有石像,以示纪念。1933年前,工农红军驻扎葛仙寺一带,以古寺为大本营。1933年,白匪一把火将千年古寺烧毁。

  现已修复的葛仙寺原址为修道院,是座二进殿钢筋水泥结构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两亩。圆形院门,门顶绘有太极图、八卦图等,门柱上刻有对联:“采药峰高踪尚在,烧丹井洌迹犹存。”院内有清光绪年间重修道院的碑刻,上殿两边有偏殿,殿堂中供有葛洪及其妻、弟子的石像,栩栩如生。沿寺前一条崎岖的山路攀登,约百余米至塔尖山山顶,为葛洪炼丹处。山顶平坦,多怪石,占地亩许,建有方形石塔1座,高两丈许。石塔的正面,镌刻着葛洪的生平简介:“葛洪282363年,西晋儒家思想家、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和化学家。少好儒学兼及神仙导养之术,晚年辞官谢客率妻及女出家修道游历江南名山,在崇蒲交界的老虎岩、丫髻山、葛仙山、铜鼓山结庐炼丹……”塔前有个药园,相传葛洪曾采集多种草药,植于园内,制药治病。石塔东侧,高8尺的方形石室,传为葛洪炼丹修身的地方,石室门框两边镌刻着“换骨超凡丹有诀,现身说法石能言”,内供几尊石罗汉。塔西侧有突兀巨石1块,巨石腰部有几处蜂巢似的溶洞,在一能容人探进半截身子的小溶洞内,有一长形石井,水深不到1米。井内水盈不溢,常舀不枯,传为葛仙丹井。相传葛洪在葛仙山炼丹时,山上没有水。有一天,他下山找水,遇见一位老婆婆,手提竹篮,里面放着一只破碗,拄着拐杖,很吃力地往山上爬行。见此情景,葛洪主动背着老婆婆上山。放下老婆婆,突然碗从篮中飞出,落在塔边一石岩脚下,葛洪一看,一股清澈的甘泉从石缝中流出,破碗变成一口石井。葛洪大喜,却不见了老婆婆,只见空中观音大士手提花篮,向南飞去。忙跪地感谢观音菩萨的赐水之恩。从此山上的人有了水喝,上山求治的人只要喝了井中的泉水,病就好了。至今,葛仙丹井仍不溢不涸,供人们饮用。

  葛仙山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四季宜人,不同季节均有山花妍放,特别是每年樱花烂漫时,樱苑游人如织,人称“天帝的花园”,更有葛仙寺、葛仙丹井等人文胜景造势,是理想的旅游休闲地。但这一被载入古籍的崇阳历史名胜,在岁月流逝中几被县人淡置。直到毗邻的赤壁市有人在旅游开发中,越境在此建寺复景,才引起崇阳县有关方面重视,想到采取措施维护风景地权。

金城墨沼

  金城山位于白霓镇境内,中部凸起,大市、高堤两河环抱,海拔106.8米,为古战略要地。民间俗传,大幕山苍苍莽莽,峰峦际会,从江西逶迤至崇阳白霓有99个山头,加金城山一共是100座山峰,为二龙戏珠风水,金城山为珠子。据传,三国时吴将陆逊驻兵于金城山上,赞此地恃山为城,固若金汤而得名。古时金城山树木参天,风景秀丽,瑞气氤氲。金城书院、金城观掩映其中,古驿路穿山而过。志曰:“遥临石堰,俯瞰长硚”。赋云:“襟两河而萦带,控四野而峥嵘。石门关溪,细染山下之楼阁;长桥卧水,往通岭头之丹楹。”

  金城墨沼指北宋文豪黄庭坚(字山谷)的洗墨池。乾隆《崇阳县志》载:“黄庭坚姑适邑高氏,因读书其上,匾曰浩然。按庭坚工书法崇宁间,名不亚于苏轼,或留其砚于此,遂颂之为临川之墨沼云。”

  据清同治《崇阳县志》载:“宋黄庭坚读书其上,山阳白石港,中流石矶,其洗砚沼也。”意指墨沼位于白石港。有曹学诗《金城墨沼》诗旁证:“孤鹤巢涧阿,群鸦散林麓。前贤息游地,白云媚修竹。髫龄访亲旧,暇日志涌读。松崖一卷书,光可烛天禄。涤砚石成凹,含毫花作簇。墨气传古香,春泉流碧玉。协黄名并高,峨眉未许独。山僧学遗书,种蕉满空谷。”金城墨沼位于高堤河石矶至白石港段金城山东南临川之处应无疑。

  据当地人介绍,“山谷书院”位于金城山巅,修有围墙,院内东首有一泉,涓涓细流,常年不涸,水质清纯甘冽,有人疑为金城墨沼,但无史料佐证。

  相传黄庭坚读书非常用功,洗笔常将池水染黑。“朱笔点蛤蟆”是金城山传说之一。清同治《崇阳县志》载:“山上蛤蟆,首赤斑喑不鸣,或云:庭坚憎其聆耳,以朱笔点之”。相传崇阳原有一贪官,据庭坚砚于已有。他某次省亲途中,舟经长江,突遇风波恶起。船夫大惊,遂呼舟中有贵重物品者,速扔物江中。贪官无奈,将宝砚掷至江心,风波遂平,被后世称为“砚镇风波”。“藏修峦岳,诗卷风云之度;雅爱幽静,书声叶钟磬之音。”金城山是崇阳历代传道授业圣地,据传唐朝即设有学馆,史上人才辈出。清乾隆《崇阳县志》载,北宋期间,金城山始建“山谷书院”,额堂挂匾,上书“浩然”两字。又载,宣统元年(1909),课程除修身、经学、国文、历史、算术、理学外,还增设英语,其教学理念之开明,可略见一斑。民国时期,此处为崇阳两所公校之一。除黄庭坚外,明代进士汪文盛和汪宗伊父子、清人钟人杰、民国时期王世杰等名人均曾就读于此。

  时至近代,战乱连连,金城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惨遭蹂躏。30年代,国民党某部在山上掘战壕,修建环山工事,“山谷书院”毁于一旦。1938年日军进占崇阳,又在山上修雕堡,几将金城山挖空,盘踞达3年之久。1958年大炼钢铁时期山上树木砍伐殆尽。

  1984年,白霓镇在金城山上建水塔、水厂,2004年金城庙复修。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1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