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给我们的警示
中国同盟会员、书法家于右任曾撰文《亡国三恶因》总结清朝灭亡原因:“民穷财尽,社会破产,国家破产。国有金,吝不与人,为他人藏。此其一。善不能举,恶不能退,利不能兴,害不能除。化善而作贪,使学而为盗。此其二。宫中、府中、梦中,此哭中、彼笑中,外人窥伺中、霄小拨弄中,国际侦探金钱运动中,一举一动,一黜一陟,堕其术中。此其三。”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在纪念辛亥首义百年之际,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重读满清这段历史,探究一个王朝轰然坍塌的究竟,对于我们当下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有着诸多有益的启示。
因循守旧无异于作茧自缚
纵观清朝历史,满族崛起并最终夺取中原,首功归于八旗。
八旗军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军事组织。《清史稿·兵制一》:“清初,太祖以遗甲十三副起,归附日众,设四旗,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复增四旗,曰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八旗之制自此始。”皇太极时,又按民族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军八旗。各旗设立都统、副都统、参领、佐领等官职,逐级统辖。从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到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这一阶段,八旗实行兵民合一,兼具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的职能。兵丁平时狩猎务农,战时自备武器粮秣,随军作战,“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今天看来,在科技不太发达、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农耕时代,八旗堪称一支骁勇善战的劲旅,在建立清王朝、统一全中国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旗是一种军事组织,同时也是一种高度集权极端专制的行政制度。这种制度因为它军政不分军民一体,再加上高度集权,在战争期间,自有其快速反应运转自如机动灵活的特性,故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克敌制胜。但是,和平时期,八旗渐渐蜕化堕落。到平定“三藩之乱”的战役时,八旗军战斗力已大不如从前,康熙十三年正月,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1.1万余骑攻打三藩,反被叛军打得节节败退。全国统一之后,八旗军由国家供养,八旗子弟和八旗兵更加骄纵,无恶不作;不仅军纪败坏,吸毒聚赌,敲诈勒索,甚至欺男霸女,蹂躏百姓。到了乾隆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但是清政府对八旗依然迷恋,只不过是满足面子上仅有的一点虚荣罢了。有个例子,康熙年间有个汉人发明了可以连发弹药的火器(可视做现代机关枪的雏形)被地方官员推荐给康熙。结果,康熙认为这有悖八旗“弓弩国家根本”之道。这个汉人被流放,推荐汉人的官员也被处分。
更过分的是,清政府固执守旧到了愚昧迷信的程度。1881年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惊了龙脉,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此时,欧美各国已经进入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7年后,日本已经开始自己设计和修建铁路。而中国武科考试的内容却还是弓马骑射,文科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八股文章。思想上的陈腐远比体制机制上的守旧还要可怕,不思变通,扼杀创新,只能变得愚昧无知。
历史也曾给过清朝复兴的机会。第一次是光绪皇帝领导下的康梁变法。如果这次变法成功,清朝可以实现华丽转型,通过改良的封建王朝直接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但是,最后以保守派维新派,六君子喋血菜市口而夭折。第二次机会是立宪派的改革。立宪派要求订立宪法,成立国会,中国也可以选择这一条西方走过的道路实现近代化。但是,保守势力只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结果,立宪只是换汤不换药,满族皇室成员占了国会成员的绝大多数,皇权仍然凌驾一切,中国始终突不破封建的桎梏。
八旗制度成就了满清,最终葬送了满清,真是成也八旗,败也八旗。
清朝灭亡警示我们,历史是不断进步的,那些历史上先进的东西,有些已被更先进的东西取代,有的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甚至会阻碍发展,要有前瞻的眼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养尊处优,守摊子,混日子,因循守旧,终将会被历史淘汰。
专制独裁必然导致众叛亲离
清朝是在马背上以武力得的天下,统一全国后,又依靠暴力实行血腥统治。残酷的战争和反抗,使中国人口从明天启三年(1623年)的5165万锐减至顺治十七年(1660年)的1908万,中国人口减少近三分之二!由于对国人采取了过激的措施,虽得天下却不能得民心。清王朝自建立之初就没有建立很深厚的统治基础,它入关之后,延续了敌对汉民族的政策。“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深深的伤害了汉民族感情,使占大多数人口的汉族在它建立之初就已经对满族产生了敌对的情绪。
专制带来种族歧视。清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在清朝,满族为贵族,地位最高,其次是蒙人,汉人为下等人。满人始终看不起汉人,即使汉人在清廷中为高官,也很难消除满人对汉人的歧视,在满人眼里,汉人就是奴才。“宁赠友邦,勿与家奴”是慈禧太后的口头禅。这种对汉人的歧视,导致汉人和满人始终不能同心同德,融为一体,无形中扩大了满清政府的对立面,恶化了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专制引发权力之争。第一是后党与帝党之间的斗争。老佛爷与干儿子光绪皇帝之间,本来虽然有矛盾,但是,尚未表面化,还维持在共撑危局的范围内。维新变法后,后党与帝党的矛盾加剧。结果是后党取得了胜利,慈禧太后直接出面掌握了政权,光绪被软禁于瀛台。慈禧与自己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也有很深的矛盾,这个矛盾使年纪轻轻的同治帝郁郁寡欢,直接夭亡。老佛爷还与军机大臣也有矛盾,一度关系很紧张。这种无止无休的内斗,使统治力量大大削弱。第二,权臣之间的激烈斗争。晚清的两个重臣之间,爆发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一方是军机大臣袁世凯为代表,另一方是清流派的瞿鸿机为代表。权臣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内斗,窝里斗,必然引发内耗、内乱,从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尽管晚清政府也意识到要改革,但慈禧太后名义上说要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立宪的诚意,保住皇权,一切都好说,触犯了皇权,对不起,一切免谈。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皇帝的统治万世一系,至高无上。说白了就是改革不改皇权,新瓶装老酒,换汤不换药。在《钦定宪法大纲》中明确规定,皇帝有颁布法律、召集及解散议院、统率海陆军、编定军制、宣布戒严、发布命令等权力。人民自由可以诏令限制。宣战、媾和、订立条约由皇帝决定,用人、司法由皇帝总揽。同时还规定,法律虽经议院议决,但未经皇帝核准,不准实行。凡一切军事,皇帝得以全权执行,国家政务也由皇帝亲裁,议院不得干预。人民只有纳税、当兵、遵守国家法律等义务,不许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等项自由,更没有其他如选举等公民权利。显然,慈禧太后内心仍然要强化皇权,并没有打算赋予公民权利。
1908年11月14日和15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逝。不足三岁的溥仪继位,是为宣统皇帝,由他的生父载沣为摄政王,总揽大权。但载沣并没有迅速改变慈禧太后的政策,仿效日本的明治维新,加快君主立宪的步伐,反而以种种理由一再拖延君主立宪的时间,从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终于,辛亥首义引爆了埋葬满清的炸药包。
清朝灭亡警示我们,天下不是哪一家的天下,更不是哪个人的天下,是大家的天下,说到底是老百姓的天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权者要树立民本思想,只有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增强全民对政府、对社会的认同感,社会才能长治久安,永葆生机和活力。
依赖洋人是民族图存的大忌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是慈禧太后晚年的一句口头禅。在她眼里,只有满清,只有皇权。为了满族皇室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独裁统治,老佛爷不惜甘当洋人的附庸,哪怕是卖掉中国也在所不惜。鸦片战争后,满清政府见识了西洋船坚利炮的利害,面对充盈全国的反满民众,对内是没有什么指望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慈禧太后一扫往日的自负,开始从仇恨洋人,转变为依赖洋人,以夷治华,用洋人的手人民的反抗。为了改善同洋人的关系,慈禧太后在宫中经常邀见外国大使,接受他们递交的国书,并常常宴请大使的夫人。凡是重大事件,总是先征求外国大使的意见,尽量满足洋人的要求。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免遭洋人的军事打击,减轻了清政府的外部压力,但另一方面,外国列强更加有恃无恐地控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在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后,清政府向外国大举借债,以此化解国内经济危机。不仅如此,清政府对民众经济上的榨取也大大加重。《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规定的对外赔款共达白银6亿8千万两(不含利息),而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只有8千万两左右,国家财政已完全破产,沉重的债务最后都要由百姓埋单。洋人依靠船坚利炮的恫吓和资本的输出,把住了中国的命门。国家的命运不是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而是任洋人摆布和宰割。一个失信于民的清政府则只能依赖洋人,看洋人脸色行事。
清朝灭亡警示我们,民族的强盛,要走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道路。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但过度地依靠外援,只能是饮鸩止渴,到头来为人所制,丧权辱国,沦为殖民地。
贪污腐化等同于自掘坟墓
至晚清,朝廷贪腐盛行。宣统三年(1911年),内务府一年支银预算高达1024万两,而在咸丰年间,仅为40万两。至于冒领公款、挥霍浪费、侵吞赈灾款粮等事项,更是层出不穷。清朝上层官吏的腐败触目惊心。和珅,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擅政20余年,升迁47次,权倾朝野,百官争相谄附。公然勒索纳贿,又排斥异己,致使吏治败坏,官场充斥小人。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当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宣布和珅20条大罪,下旨抄家,贪银8亿两,就连其仆人被抄没的财产也达700多万两。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7000万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15年至20年的岁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清朝官场腐败,军队也不甘落后。军队大量地参与走私贩私。一些军队官员,有了钱就抽鸦片。甲午海战时,有些官兵得先抽了大烟过足了烟瘾之后才能打仗。号称世界八强的北洋海军,在日本的海军面前不堪一击,骨子里的腐败是造成甲午海战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贪官的钱,当然不是自家的,而是盘剥来的,无数的国家蛀虫,终于将清政府蛀成了空壳。
清朝灭亡警示我们,腐败是人民公敌。任何一个政权,如果对腐败不加约束,有朝一日成为政治舞台上司空见惯的现象后,这个政权必然会走向没落。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荣辱给当代的中国人留下了许多的教训和启示,其中满清王朝的覆灭给人的教训和启示尤其深刻,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发表重要讲话,告诫全党“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如果我们不能抓好反腐倡廉工作,就会丧失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就会重蹈覆辙,踏上政亡人息的危险道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