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体 |登录|注册

宜荆荆都市圈历史逻辑析

2024-06-17 17:03 荆州市史志研究中心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宜荆荆都市圈”。这是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重大战略举措。宜荆荆都市圈不仅有地理维度上的山水相连,更有历史维度上的深度相融,其战略前景尤为可期。

一、从历史沿革看,宜荆荆长期归属同一行政区划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尚书·禹贡》记载:“荆及衡阳惟荆州。”古荆州囊括从荆山到衡山之南的广袤土地,宜荆荆均为其属地。

公元前689年,楚国都郢(今荆州区纪南城),宜荆荆皆为楚都城近畿。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后,秦在楚郢设南郡,治所在江陵(今荆州区,下同),故常以南郡喻荆州。现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秦统一全国(前221年)后,在今荆门南郊设当阳县,亦属南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荆州刺史,辖7郡117县,南郡为其管辖范围。南郡领县十八,包括江陵、夷陵、当阳、枝江、秭归等,宜荆荆大部分地域均在其列。

唐至德二年(757年),在荆州置荆南节度使,统荆、归、夔、陕等8州。陕州即为今宜昌,归州即为今秭归。上元元年(760年),升荆州为江陵府(时全国设5都10府,江陵府为南都)。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析长林县立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荆门县名始此。终唐之世,江陵府领县八:江陵、枝江、当阳、长林、石首、松滋、公安、荆门。五代时,江陵是南平国的首府,荆州、陕州、归州俱属南平国。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以洞庭湖为界,分为荆湖南路、北路。南路简称湖南,治潭州(今长沙);北路简称湖北,治江陵。陕州(后改峡州)、荆门军均属荆湖北路。荆南节度使亦治江陵。

1364年,朱元璋攻占江陵,设荆州府,治江陵,领夷陵、归州、荆门3州及江陵、枝江、松滋、公安、石首、监利、长阳、宜都、远安、兴山、巴东11县。嘉靖十年(1531年),割荆州府荆门州改隶承天府。清朝仍设荆州府,领州县如旧。雍正十三年(1735年),割夷陵、归州、长阳、兴山、巴东5州县设宜昌府,治所为东湖县(今夷陵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司,领当阳、远安二县。

追溯宜荆荆建置沿革演变历程,现在的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都处在同一行政区划内。通过不断地省并析出,到清朝乾隆晚期才形成现在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从历史自信看,宜荆荆正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从新石器时期起,“江汉沮漳”地域就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聚落,并逐步发展成城市,如当阳的麦城、糜城、季家湖楚城,荆州的阴湘城、治父城、赤湖城,荆门的荆家城、权城等。楚文王迁都纪南城后,郢都遂成为这一地域的中心。宜昌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荆门是郢都近郊,钟祥为郊郢,是楚国陪都。郢都地居江湖之会,兼有水陆之便,南有长江天险,东接千里平原,西控巫巴咽喉,北联中原通衢,自然条件优越,战略地位重要,遂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郢都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城遗址,城内居住人口多达30万,是楚国鼎盛之世。桓谭《新论》说:“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新而暮衣弊。”楚国都郢411年,共20代楚王。纪南城周边分布着大量墓葬,如枝江青山古墓群,江陵川店、马山、八岭山古墓群,荆门纪山古墓群等。以上遗迹皆可推定,当时的宜荆荆已有“都市圈”存在。

极盛时期的楚文化,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楚文化底蕴厚重、唯美浪漫、大气磅礴,其青铜冶炼、丝织刺绣、木竹漆器、老庄哲学、屈宋文学、美术乐舞,内与中原文化相辉映,外与古希腊文化相媲美。著名学者认为: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楚国鼎盛时期楚文化的汇聚辐射场纪南城,可谓东方雅典。

与郢都相连,沉睡于广袤宜荆荆大地上的一座座楚国高等级墓葬和古都大城遗址是宜荆荆人民共同拥有的最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底色。

三、从历史自觉看,宜荆荆曾是内陆较早开放并探寻近代化之地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从东南沿海侵入长江中游,逼迫沿江重要港口城市宜昌和沙市先后开埠通商。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添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个通商口岸。宜昌当蜀楚之要冲,扼川鄂之咽喉。帝国主义试图通过宜昌打开中国西部的大门。宜昌开埠以后,太古、怡和、美孚、大阪、吉利、美最时等英、美、日、法、德洋行纷纷涌入,带动了航运业和转运贸易的发展。据《湖北省志》贸易卷:“1901—1910年,宜昌口岸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年平均达4483.5万两(白银,下同),其中进出口净值由1901年的263.9万两增为1910年的1338.5万两。”转口贸易也带动了城市的扩张。民国三年(1914年),宜昌商埠工程局编制了《拟修宜昌商埠规划图》,修建了通惠路、中山路、陶朱路、隆中路、福绥路、云集路等主要城区干道。宜昌初具近代化城市的面貌。特别是1903年,清政府决定修建川汉铁路。1909年,川汉铁路开工典礼在宜昌铁路坝正式举行。三万筑路大军开进宜昌,宜昌一时繁喧异常,但工程不久即因清政府垮台而下马。

也是在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开沙市港为外轮暂停口岸。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开沙市为通商口岸,沙市港由内陆商埠变成了对外贸易港口。帝国主义在沙市开设洋行,大量收购山货、粮、棉等土特产,销售棉纱、棉布、五金、香烟、煤油、汽油等“洋货”。据当时的《清议报》载:沙市“因缔马关条约之后,始开为通商港。其先不过一小市,以地势当湖北之要冲,东有河流与汉水相接,南与湖南之岳州遥遥相望。近时行驶轮舟,交通甚为便利,故商业骤然振兴”。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沙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为42114两,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已达171110两。上文作者感慨:“三年间收入之额,其进步如此,固非徒图关于商业上之隆盛而已,而工业之发达,亦即相随并进。”1908年,沙市海关代理税务司A.夏普蒂恩在报告中说:本地人士“已经决定建立一个用国外最好的机器装备起来的棉纺工厂,正着手成立一个预定为600000两资本的公司,据说有200000两的股份已经认定,其余股份不难找到买主。这种不顾及在这个广大的产棉区家庭工业的冒险事业方向是正确的。如经营自主,管理有力,将会给创办者带来巨大的利润。”

宜昌、沙市被迫开埠通商,是中国近代史上屈辱的一页。帝国主义以经济掠夺为目的,但也刺激了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城市近代化意识的觉醒。但在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宜昌、沙市对近代化的探求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七十余年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宜昌、荆州、荆门三座现代化城市方才屹立于江汉之滨。特别是举世瞩目的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更是将宜昌推上了打造世界级先进城市的进程。宜荆荆都市圈的现代化充满希望。

四、从历史担当看,宜荆荆为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作出重大贡献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决定在湘、鄂、粤、赣等地发动秋收起义。沔阳、监利、江陵、石首、潜江、长阳、当阳、荆门、松滋、枝江、宜昌、远安等地爆发了规模大小不等的秋收起义和年关暴动,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贺龙、周逸群、段德昌领导湘鄂西儿女跃马湖山、浴血奋战,建立起土地革命时期三大革命根据地之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而鄂西特委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28年5月,设于沙市的鄂西特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湖北省委巡视员关学参、鄂西特委书记张计储等被捕牺牲。危急关头,周逸群从石首赶到沙市,组织临时特委。鉴于沙市的白色恐怖严重,周逸群将特委机关迁到宜昌。7月上旬,湖北省委派万涛至宜昌,会同周逸群,正式组建鄂西特委,由周逸群、万涛分任正、副书记。鄂西特委的领导力量得到了加强,为鄂西游击战争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基础。1929年6月,设在宜昌的鄂西特委机关遭破坏,周逸群又将机关迁往石首、江陵的农村。鄂西特委辖沙市、宜昌、京山、天门、潜江、钟祥、石首、监利、沔阳、公安、荆门、松滋、枝江、宜都、长阳、五峰、兴山、秭归、当阳、远安等24个县市。鄂西特委组建了红六军和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推动红四军、红六军公安会师并成立红二军团。1930年9月,红二军团攻克监利城后,鄂西特委和红二军团前委在监利县城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鄂西特委扩大为湘鄂西特委,鄂西联县政府扩大为湘鄂西联县政府。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党的统一领导。

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监利成立,随后又成立了湘鄂西省苏维埃政府和湘鄂西省委。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跨越湖北、湖南、河南3省,形成了洪湖、湘鄂边、鄂北、鄂西北、荆当远、巴兴归、松枝宜和洞庭湖特区8块红色根据地,人口370余万。全盛时主力红军发展到3万多人,地方赤色武装达20余万人。在创建湘鄂西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数以十万计宜荆荆干部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披肝沥胆,血洒疆场。革命先烈功昭日月,流芳千古。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2021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均指出:随着斗争的发展,党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海陆丰、鄂豫皖……等根据地”。党的两个重要历史决议都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排在中央革命根据地之后,这是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崇高历史地位的肯定,是宜荆荆人民共同享有的历史荣光。

逻辑就是规律,历史贯通未来。省委、省政府坚持大历史观,从历史大势中为宜荆荆三市发展擘画了建设现代化都市圈的光明前景和璀璨未来。宜荆荆都市圈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大力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资源同用、市场同享、流域同治、民生同保,鼎立江汉间、建功先行区,一定能够早日建成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增长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负众望!

(荆州市史志研究中心主任 刚)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