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目前,湖北省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项、国家级名录100项(127个项目保护单位),省级名录347项(546个项目保护单位),有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71人,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9个,2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一)人类代表作名录项目
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潜江市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潜江、天门、仙桃、监利、洪湖、石首、江陵、公安、京山等市县的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皮影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和影大见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以歌腔、渔鼓腔为主。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当地民歌。渔鼓腔出自旧时艺人的乞讨唱曲,调式多样,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唱的剧目达300多个。
京剧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京剧院
京剧是全国性剧种,湖北为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二百多年前,进京的汉调艺人进入徽班,将“皮黄合奏”汉剧的音乐、表演及剧目等诸多艺术元素带进徽班,导致形成“班曰徽班,调曰汉调”格局,京剧由此孕育萌生。19世纪末京剧流传到武汉,并迅速在省内普及,出现诸多戏班。建国后省直、武汉及十多个地县成立专业剧团,推出了不少影响全国的优秀剧目,培养了众多京剧表演艺术家,湖北成为传承京剧的重要省份。
剪纸(雕花剪纸)
申报地区或单位:孝感市孝南区、鄂州市、仙桃市
雕花剪纸是古荆楚大地的民间艺术瑰宝,以其丰富的形象语言传递着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表现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纸艺术之长,工艺手法包含“剪”和“雕”两种方式。以长寿、吉祥、美好、幸福、喜庆为主题,用谐音、寓意、象征等艺术手法,表现人们的美好向往。作品构图精巧,线条简练,刀法流利,破功严谨,富有浓厚的观赏性和装饰性。多用作刺绣花样,如鞋花、帽花、枕头花、围兜花,亦用于喜庆活动,作礼花、喜花,表达祝福之意。我省孝感、鄂州、仙桃等地的雕花剪纸颇具代表性。
端午节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黄石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办。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而来,核心主题是驱瘟、除恶、消灾、祛病,逐步发展成融祭祀、纪念、游艺体育竞技、卫生保健等众多民间习俗为一体的重大节日。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地最具典型性。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叶,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亲友团聚。祭奠屈原贯穿始终,设坛祭拜、游江招魂、龙舟竞渡、粽子寄情、乡里“闹晚”,使端午民俗过程完整、紧凑、鲜活。屈原故里端午民俗,既保留了传统端午习俗驱疫、避瘟的内容,更传承了故乡人民对屈原精神、品格的颂扬和纪念。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袱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直到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神舟会是民众自发自愿组织参加的,以驱瘟、除恶、消灾、祛病和求平安健康、益寿延年为核心主题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