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图书馆
武汉图书馆始建于1946年10月,其前身是“汉口市立图书馆”,1953年正式更名为武汉图书馆,2000年12月搬迁至现址(建设大道861号)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拥有借阅合一阅览室、参考文献阅览室、古籍阅览室及多功能报告厅、学术活动室等多个功能服务区16个,并配有计算机网络系统、卫星通讯系统、安全防护监护系统等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设备。截至2013年底,馆藏文献总量达272万册(件),其中古籍22万册(件),数字资源容量达到150TB,已建成集印刷文献、电子文献、缩微文献、视听文献、网络文献为一体,学科门类齐全、虚拟与实体馆藏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格局,形成了以中国哲学、法律、经济、碑帖等学科为重点,以地方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
武汉图书馆始终以“传承文明、传播文化、启迪民智、服务社会”为己任,秉承“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全力实施“三项建设同步(文献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四种服务结合(大众服务与专业服务、阵地服务与延伸服务、传统服务与创新服务、常规服务与网络服务)、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并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计划、古籍保护工程和武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了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武汉图书馆积极探索服务新方式,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实行了借阅合一的服务模式,免费办证,365天对外开放,每日开放时长达12小时,开展了文献借阅、OPAC查询、参考咨询、定题服务、课题查新、馆际互借、文献传递、阅读推广、读者培训、讲座展览等多种服务方式;推出了400服务专线、手机短信、无线wifi、网站服务、网上预借/续借、网上参考咨询、移动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武图市民学堂、市民之家分馆暨数字阅读示范基地等新的服务举措;形成了“名家论坛”“武图汽车图书馆”“武图魅力阅读”等系列服务品牌;成立了武汉地区图书馆联盟;建立了与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战略合作;建成了覆盖全市十三个城区的50台24小时自助图书馆体系以及武汉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工程;推进了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武汉图书馆还承担武汉市图书馆学会工作,负责对全市13个区图书馆进行业务指导与开展协作协调,促进了武汉市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2000年6月,武汉图书馆成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 IFLA )的机构成员,在图书馆专业的国际舞台上从此有了武汉图书馆的声音。武汉图书馆先后三次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首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试点单位,并获得全国“全民阅读示范基地”、湖北省“十佳图书馆”、省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