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麻城市
东路花鼓戏,又称东腔、迓戏、东路子,起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蕲春、英山等县,由200年前流传于民间的“哦嗬腔”逐步发展演变而成。该剧种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清戏的声腔和剧目,唱腔有东腔、二高腔、二行、对腔、叹腔和小调等。剧目有《卖花记》、《珍珠塔》、《告堤霸》、《闹公堂》等大本戏,也有《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等高腔剧目,由“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发展到200多出。其中《御河桥》、《花亭会》、《打猎回书》、《陈琳捧盒》、《细姑贤》、《杨三笑》、《珍珠塔》等久演不衰。
解放后,东路花鼓戏得到了迅速发展,业余东路花鼓剧团如雨后春笋遍布鄂东地区。1960年,麻城县剧团正式改名为“麻城县东路子花鼓剧团”,是东路花鼓戏的唯一专业剧团;该团音乐工作者与老艺人合作,对东路花鼓戏的传统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加配了管弦乐伴奏,改变了只有人声帮腔无弦乐伴奏的原始形式。剧团还组织编创人员整理改编了《麻城凤儿》、《血泪仇》、《御河桥》、《井台会》、《扯伞》、《珍珠塔》等剧目,并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桃花岭》、《银花》、《盘点》、《神兵天降》、《补胎》及新编古装戏《状元泪》等优秀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