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分享 | 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圆满落幕
干货分享 | 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圆满落幕
时间:2020-11-17 | 来源:
非遗传播研究平台
11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微信联合主办的“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在北京顺利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钟建波副司长、中国传媒大学段鹏副校长以及腾讯微信相关领导出席论坛并致辞。随后在主旨论坛和圆桌论坛等两个环节中,国内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腾讯微信团队工作人员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播”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
同期,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微信联合全国十余个省级非遗保护部门共同启动了“非遗薪火计划”。该计划将邀请全国各级非遗传承人入驻微信视频号,开展非遗短视频传播力提升公益项目,推动非遗相关视频号与公众号、小程序、直播、小商店等数字化工具结合,赋能非遗市场价值孵化与开发。由此,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通过与微信生态内的各个产品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人们数字化生活的文化内涵,加快非遗产品开发与市场培育,标志着非遗真正迈入了全民数字化传播时代。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在致辞中对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他提出,要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非遗的文化价值和现实功用。本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和腾讯微信联合主办,段鹏认为,微信等社交平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便捷的沟通渠道,通过微信搭建的强大社交体系,能够迅速对接每一个人的信息渠道,这将实现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播方式,从而有力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他还提到,中国传媒大学将积极发挥自身在传媒领域内的学科优势与在文化发展研究方面的影响力,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腾讯微信市场部相关负责人在致辞中提到,自从微信在2011年面世以来,这个产品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支持,随着活跃用户突破12亿关口,从公众号到小程序、小游戏,乃至于现在微信视频号,微信生态当中一直有非遗创作者的身影,非遗在整个生态的助力下被更多人了解和发扬光大。她还做出承诺,未来微信将持续输出各种工具和各种能力,与中国传媒大学一起为非遗保护事业贡献更多和更大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钟建波在致辞中谈到,非遗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疫情期间,由于防控政策的需要,非遗数字化传播发展迅速,这也让人意识到了促进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对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在疫情期间举办的“非遗新媒体传播在线培训班”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本次在线培训为未来非遗数字化传播开了个好头。他还对中国传媒大学和腾讯微信的合作予以厚望,希望非遗传播研究中心能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播研究,为非遗保护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也希望腾讯能继续支持非遗的保护和传播,让广大非遗传承人获益,从而促进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全民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 论坛致辞环节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卜希霆书记主持,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土壤中孕育而成,它承载着我们的厚重文化,在现代化、信息化洪流的裹挟中,非遗的原有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迫切需要融入当代社会、寻求更多元的发展路径,而近年来,非遗主题短视频通过各种新媒体传播获得不少关注和流量,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腾讯微信则是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有力推手,微信视频号的出现,为非遗的生动、直观、数字化呈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他相信通过举办本次论坛活动,共同探讨提升非遗数字化传播能力的新思路和新路径,一定能为非遗保护部门、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从业者带来新的思考。
本次论坛分为主旨论坛和圆桌论坛两个部分,在主旨论坛环节,国内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代表以及腾讯微信团队工作人员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播”议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从不同视角对非遗数字化传播进行理论剖析、实践分享与案例解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提到,非遗的核心价值是活的传承,非遗的技艺和其承载的文化观念都是通过人传人的方式得到传播,微信也是人和人之间通过虚拟的互联网进行社交的平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是人的传播。人的传播有局限,微信传播在空间上是无限的,微信平台通过聚合方式,使非遗资源通过人和人社交的方式得到充分传播,这体现出它具有传播传扬的功能;另外,它具有传承传颂功能,通过时间的延绵性传播,非遗新的价值在社交中被不断呈现、复制传播,这种无限的复制传播对于非遗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微信是非遗传播中的一个支点,让互联网和非遗的连接变得更加具有活力。张教授还提到我们应当关注Z世代,微信若能让非遗走进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心中,恰恰就是对非遗的活态传承。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从数字化保存非遗、数字化传播非遗、数字化虚拟非遗、数字化传承的思考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数字化保存非遗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全面、生动且易于存储,但其缺乏质感、容易被更新淘汰的劣势也不可忽视。他将目前的数字化传播非遗分为网络展示空间和互联网新媒体两种方式,非遗网络展示空间不受时间、距离远近、展示空间大小和观众人数的限制,互联网新媒体的特点是全方位数字化、互动性强、个性化突出、拥有海量信息。数字化虚拟非遗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非遗虚拟现实系统集合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集合,为参与者提供了具有沉浸感的非遗体验。主任兰静在最后也提出,非遗的口传心授是无法取代的,非遗是有温度、有感情、有力量的,数字化削弱不了非遗的魅力,只能是为非遗增添光彩。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王佩瑜老师以视频的方式分享了京剧传播的观点,她从非遗传播实践者的角度,表达了对年轻一代参与京剧艺术传承和非遗传播的希望,呼吁大家通过微信视频号把非遗分享给身边的人,以实际行动把非遗发扬光大。 苏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女士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分享了苏绣在传承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她在做的新尝试。过去,苏绣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在民间传承和延续,很少有人记录和关注,后来也是通过传统的媒介对苏绣进行文字和影像记录,今天,单一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短视频让苏绣从静态走向动态传播,使苏绣在大众面前更加鲜活。她从自身的短视频传播经验出发,呼吁全国非遗传承人既要埋头创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拥抱互联网和新媒体,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从数字化时代与非遗数字化、数字非遗的模式探索、数字非遗的风险防范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他借用了保罗•莱文森概括技术文化变迁的“玩具-镜子-艺术”三阶段论,提出数字非遗有三种模式,即玩具模式、镜子模式、艺术模式。与此同时,他认为数字非遗存在意义、伦理、技术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传承人在多主体互动中容易被边缘化,失去自主进行文化表达的机会。最后,宋教授就数字非遗的风险防范提出了四点建议:坚持非遗伦理、弘扬契约精神、对话协作以及因类施策。 在主旨论坛的最后,微信团队张伟伦先生发布了微信视频号“非遗薪火计划”。他从微信生态出发,介绍了微信视频号在非遗数字化传播中的独特玩法,并归纳出了微信视频号的五大特点:一是打造个人视频化的社交名片,视频号会给符合要求的非遗传承人提供橙V的身份认证;二是“社交推荐+兴趣推荐”双管齐下,更加高效触达到不同圈层的用户;三是微信的社交互动场景易于分享与快速裂变;四是微信生态全系产品联动;五是连接超12亿微信月活用户,让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可以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
圆桌论坛环节围绕“让非遗拥抱互联网”的主题进行,该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副主任荣书琴主持,由非遗保护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播领域专家学者、腾讯微信相关负责人及非遗短视频传播优秀实践者进行发言讨论。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张雪芳和大家分享了河北省运用互联网传播非遗的三个典型案例,包括非遗的互联网销售、长城脚下话非遗线上线下连线活动、沧州大运河畔线上线下非遗连线活动。据他介绍,后两场活动的参与人次都在600万以上,充分体现了网络和科技助推非遗保护的重要作用。随后他也提出了两点疑问:一是如何聚力形成品牌,如何建设好、利用好品牌,栽培好、利用好新生事物是其成长的关键;二是如何带动消费,如何将各个主管部门组织起来,让传承人可以实实在在从中获得收益。 北京电影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书记叶风认为,非遗可以带领人们找到文化的根,我们在保护非遗的时候,保护的是其背后的信仰、价值体系和审美。因此,非遗的数字化传播不只是使用便捷、快速、没有时空隔断的形式,也不仅仅是一个网络上的奇观,而是要找到人们生活中觉得有意思和吸引人的东西,将非遗变成人间烟火,让非遗回到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同时,他认为,当我们面对非遗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觉的原点,不管是消费、记录或是传承,还是发自于不同角色的态度去了解、认识和使用,这种文化的自觉一定会带来文化的自信。 微信团队的王云海先生围绕微信团队“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这一观点展开探讨。从2018年起,他和他的团队不断致力于把新媒体工具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更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微信已经搭建起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生态系统,也将继续把产品和对应的功能做好,为非遗领域的专业人士发挥能量、不断生产和迭代优质内容提供专业平台。他希望能够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发挥各自的专长,携手共建非遗短视频行业生态。 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张晓慧提出,非遗的文化价值以及它背后承载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可以为社会带来精神文明,也可以实现经济价值。她在发言中谈到,湖北省在实践中较早地领略到了微信视频号的利好,非遗产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产能低、价格昂贵,倘若非遗产品想要进入市场,要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手段,微信视频号和公众号把非遗的线下传播非常便捷地带到线上来,好友点赞、关注可以让更多人看到一个普通传承人所要传播的文化内容。湖北今年经历了巨大的疫情灾害,但是湖北的非遗工作并没有耽误,他们举办了全省非遗传承人电商经营培训班,为传承人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操教学,培训班见效显著。她也表示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省进一步推进“非遗薪火计划”,助力非遗传承振兴。 魏氏柳编魏福庆老师站在手艺传承人的角度讲述了微信视频号带给他的惊喜,分享了自身运用视频号进行非遗传播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不管在产品、销售还是在短视频制作方面,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他将更多现代的、年轻化的元素融入传统的柳编之中,不仅开发了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产品,而且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非遗产品获得了更好地推广。 论坛最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老师谈到:被保护的“非遗”如今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展现出了自身独特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孕育、发挥都离不开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的社会力量。中国传媒大学及我们非遗传播研究中心将继续充当好良媒的角色。 本次“非遗数字化传播论坛”旨在搭建非遗保护部门、非遗传承人与社会力量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希望未来非遗领域能更好地对接微信视频号等数字化传播工具,提升新媒体传播能力,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与价值弘扬。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