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Media Attention

曲艺荟江城 说唱新时代——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全面展现曲艺新时代新活力

时间:2023-06-16来源: 中国文化报

全国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武汉亮出绝活,经典剧目与新创作品穿插组合更博众彩,驻场演出、流动舞台与线上直播各有韵味,展览与研讨干货满满……在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中,观众惊叹:“中国曲艺,真有力量!”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重点活动之一,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简称“曲艺周”)在武汉开幕,来自全国各地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曲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齐聚,以“曲艺荟江城 说唱新时代”为主题,奉献了一台曲艺盛宴。曲艺周不仅交流曲艺保护传承的新经验,还与全国观众共同打造中华文化传承的新平台,激发起全民深植内心的文化自信。

传承有序  彰显曲艺多样性

本届曲艺周中,144个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节目到武汉参演。不仅如此,参演人员均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一批优秀民间班社和基层表演团体也涌现出来,可谓名家荟萃、高手云集,专业水准过硬、交流深度空前。

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兰芳此次带来了作品——北京评书《帕米尔雄鹰》。在刘兰芳看来,传承人既要不断攀登技艺高峰,也要专注于培养下一代传承人。她说:“培养传承人要看他们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传承非遗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是否有志于长期从事曲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实践,是否能够掌握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

从创作、表演到传承、传播,曲艺有着十分鲜明的“口头性”特征,因而曲艺保护最见传承人的功力、心力,也最能体现传承人群的能力。

作为本届曲艺周展演的首个节目,《说唱新时代》一登台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湖北大鼓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明智、牡丹奖获得者徐宁与60多名小学生同台,共同诠释新时代曲艺的新面貌。回顾湖北大鼓20多年来的传承之路,徐宁感慨万千:“我是上世纪90年代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跟随张明智老师学习湖北大鼓的,那时这项非遗传承情况还不错。尽管后来有一段时间受市场影响,一度无戏可演,但不久之后,在国家的重视和推动下,通过曲艺进校园、曲艺夏令营等一系列举措,湖北大鼓再次焕发生机。” 徐宁觉得,现在学习曲艺的孩子越来越多,唱得像模像样,传承人也越教越有劲儿。

曲艺传承有序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之下,各级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2019年,《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印发,为曲艺类非遗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其颁布以来的成果展示是本届曲艺周一大亮点。《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成果展对全国各地曲艺传承保护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充分展现各地曲艺传承保护的独特性、多样性和丰富性。

创新发展  活力唱响新时代

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业界普遍认为,传承人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加强曲艺的赓续传承,不断赋予曲艺新的时代内涵,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届曲艺周的参演节目既有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的经典传统节目,也有彰显时代特征、弘扬主旋律的新创节目,充分展示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湖北小曲《“桥”见中国》通过桥来展示中国由古到今、由远到近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展示中国制造、中国精神。从现实中的桥到心底的“桥”,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连接世界和平的友谊桥,深化了“桥”的社会意义,充满新意又极富深意。

曲艺发展离不开好作品,好作品让曲艺生生不息。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刘士福表示,曲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承载着厚重历史,也传递着人民的心声。新时代,面对观众的新期待,传承人应善于说新、唱新、演新,通过富有时代特色的创作和表演方式,发掘新时代的精神内核,展示时代价值,将曲艺发扬光大。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湖南渔鼓代表性传承人邹昆山认为,湖南曲艺从以往主要服务农村基层,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登上更多舞台,一方面得益于循序渐进的艺术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传播方式创新,曲艺变得更新潮,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粉丝。“优秀传统文化越受欢迎,发展越好。只要观众喜欢,我们就要一直演下去。”邹昆山说。

曲艺周还为曲艺工作者搭建了深化共识的平台。非遗传承人和业界专家、学者纷纷认为,守正而后创新,非遗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创新,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质文化产品,才能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提升感染力和影响力。

成果共享  融入生活展风采

加强系统性保护,既要保护好曲艺成长生态,也要培育好曲艺受众生态,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曲艺的可持续发展。

此次曲艺周入选开闭幕式的剧目普及度高,体现人民至上。曲艺周活动期间演出120余场,每场演出都采用“拼盘”形式,南曲北调混搭,至少有3种曲艺类型,让人民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线下,活动充分利用剧场、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充分考虑地域分布和规模,科学安排曲艺驻场演出场所和节目场次,曲艺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进机关、进企业等系列活动,遍布武汉全市15个区的34个景区、学校和社区,让更多市民欣赏到高水平曲艺演出。线上,曲艺云上江城秀推出12场直播活动、5场“云端访谈”直播及“云上戏票”互动活动,精选全国优秀曲艺节目进行展播,打造“云端”艺术盛会,进一步提升曲艺的传播力,吸引全社会尤其是年轻观众对曲艺的关注。

来自全国各地的曲种、曲艺名家和非遗工作者也交流起各自的“人气”高招。

弹词是江苏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近年来,江苏围绕弹词创新场景开发,推动苏州弹词与旅游互融发展。“长篇剧目的保护传承是弹词事业发展的根本,我们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光裕书厅进行改造,把苏州弹词的老底子保护好,就是希望给听众更好的弹词文化体验。”苏州弹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丽生介绍,目前,苏州还建成60余家“江南小书场”,分布在苏州街头巷尾、景区中,方便游客随时近距离欣赏弹词艺术。在苏州平江路、山塘街等几条最具旅游热度的历史街道上开设的茶馆书场,每天演出十几场,还有《声声慢》等以弹词唱法演绎的流行歌曲,扩大弹词的演出市场。

为了呈现最佳水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籍薇和团队在参演前,就着手研究湖北和武汉本地的曲艺文化及其发展情况,再进行个性化的演出设计。据了解,籍薇所在的天津市曲艺团今年与天津市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合作,打造曲艺主题实景沉浸式互动演出《和平故影》,用群众喜爱的相声、快板、鼓曲等,展示天津的非遗项目,也向全国游客推介天津文化。

多年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京韵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种玉杰带着京韵大鼓走过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他发现,随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密切,国际上研究中国曲艺的学者更多了,喜欢中国曲艺的观众也更多了。“曲艺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表演者在角色跳进跳出间展开生动叙事,在对外传播中有着天然优势。演出前,我们会对剧目的故事内容和背景资料进行讲解,再结合演员丰富的艺术表现技巧,让无论是否对京韵大鼓有了解的观众,都可以跨越语言、距离障碍,感受京韵大鼓和中华文化的魅力。”种玉杰说。

附件:

上一篇

  • 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湖北武汉闭幕

      6月15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

下一篇

  • “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在武汉开幕

      6月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武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23全国非遗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