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Media Attention

培训纪要丨马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

时间:2024-04-13来源: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

4月9日,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2024年湖北省非遗保护工作培训班在武汉举办。本次培训的第一堂课邀请了原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马盛德授课。


原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现任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马盛德授课


马盛德研究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理念》为题授课。课程伊始即给学员们梳理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领域:一是以“物”为主要载体的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二是物质与非物质并存,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相融合的传统村落(古村落);三是以“人”为主要载体,以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为主要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传统村落、非遗,构成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格局。紧接着,他指出目前国内非遗保护出现的两种现象:“非遗热”现象和“重物质,轻非物质”现象。对此,他提出非遗具有政策性、专业性与学术性较强的工作特点,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要素,我们需要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共识性原则。

随后,马盛德研究员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是人类的创造性产物、活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根本属性、共享性是非遗的重要特性以及保护非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见证人类的创造力五个方面就非遗保护核心理念的认识与研究;非遗的基本特性、内涵和外延;以及非遗传承发展的基本规律等问题作了详尽阐释。他特别强调,非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不是今天能够打造的,并且值得持续发展的创造性产物。为此,他例举了2016年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案例。还向学员们展示了梁祝传说、古琴艺术、唐卡艺术、太极拳等诸多不同类别非遗项目的图文、音视频资料。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基因是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色彩、图案、造型、样式和艺术风格等。因而,“遗产基因”是非遗保护的核心。


培训班现场


最后,他向学员们分享了近年来有关非遗保护理念的一些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非遗既不是文物,也不是活态的文物。文物是以物为载体,以静态为主要特点。非遗是以人为主要保护对象,具有活态传承性。其次,非遗原汁原味的保护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它忽略了人在文化传承上表现出的创造力和能动性。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发展规律来看,这种观点都是站不住脚,是不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此外,他认为“见人见物见生活”概念不准确,与非物质概念不相符,与非遗保护理念有冲突。这一概念造成了非遗项目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过于关注遗产项目物质载体的现象,有导向问题。不能作为整个非遗保护的指导性方向和理念。另外,他认为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遗产濒危问题。有些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由于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遗产自身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进而走向濒危,甚至消亡,这也是客观规律。正如教科文公约秘书处负责人塞尔西.杜维勒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断地被再创造。在一些情况下,相关社区也可以选择让无法适应当代环境的非物质遗产消亡。”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