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茶香蓄暖度寒冬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制茶、饮茶传统,都是中国人探索自然宇宙、认知生命健康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更替,指导着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饮用和相关观念与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密不可分,各个节气给予了茶不同的滋味和功效。
茶作为民间俗称“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是简单的饮品,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俗、茶礼。“茶” 体现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传递着中国人“谦、和、礼、敬” 的价值观。
“无由持一碗,寄予爱茶人”,应四时之序,将节气与时令和我们的“茶生产”、“茶生活”、“茶文化” 紧密相连,体现出中国人顺应天时、敬畏自然、自省自律、推己及人的传统观念。让我们在节气里,识茶事、品茶香,探索先辈的智慧,知世界、和天下。
冬至·节气知多少
(公历)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冬至时节,我国各地气候将进入一个寒冷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九”,至今仍流传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俗语。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到了阴气而渐渐退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很重要的节气,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唐宋时期,冬至是敬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一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民间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在浙江台州亭旁集镇的杨家村,在冬至这一天有着“三门祭冬”的习俗,由祭天、拜祖、祝寿、老人宴等仪式及与之伴生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组成。
杨氏族人会在家庙祭祖,拜天主要由主祭朝东、南、西、北对天叩拜,然后三拜九叩,读祝感恩。祭祖时,族人起立,鸣炮奏乐。主祭者进行三拜九叩,三献,读祝。礼毕,族人按次序拜祖。献祭的酒筷肴馔大有门道。光是初献就分为献茶、献果、献酒、献筷等,十荤十素、各种糕点、水果糖果等祭品极为丰盛,展示着一年的好收成。八仙桌上人和物的摆件,如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都是以泥塑或木雕展示。午时,举行老人宴,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集中在家庙中品尝“冬至圆”。2014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冬至时,我国各地有着丰富的食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馄饨的习惯,南方地区则有吃冬至米团、长线面的习俗。入九以后,人们常会吃羊肉、牛肉、鸡肉等适合冬季滋补的食物进行御寒和养冬。古时,文人、士大夫还会有一些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现在,绘制各种九九消寒图仍是隆冬时节的趣味活动,一般来讲,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在娱乐身心的同时,也记录了气象变化。
冬至·茶饮
隆冬时节,寒气逼人,人们的身体容易因为风寒而患感冒、咳嗽等疾病,在注重御寒保暖,吃适量滋补的食物外,还可以饮用红茶、老白茶等性温的茶叶。之前,我们介绍了宁红和祁门红茶,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滇红茶制作技艺。
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2014年)
滇红茶产于云南省凤庆县,滇红以凤庆大叶种茶为原料,其色更艳、香更浓、味更醇,分别有“滇红工夫茶”“滇红碎茶”“滇红特形茶”。滇红工夫茶较为常见,适宜冲泡清饮。其外形条索紧结、雄壮,色泽乌润,苗峰秀丽,金毫显露,香气馥郁,滋味浓醇,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等特点,素有“云南工夫茶,色香味俱佳,做工极精细,声誉遍天涯”的美誉。
滇红茶制作流程有初制和精制之分。初制过程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初制过程是滇红茶制作的关键,有“初制把五关”的说法。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证。精制是将初制好的茶叶整理茶条形状,剔除劣异,达到控制水分、增进香气的效果,主要工序有分风、拣剔、拼合匀堆等。经过这些环节制作后,冲泡后的滇红茶汤色红鲜明亮,金圈突显,香气鲜爽,滋味浓强,叶底红匀鲜亮,茶香醇厚。
冬至·明清时期的茶馆
在上一期,我们介绍了唐宋时期的茶馆,冬至这一天我们继续来谈我国悠久的茶馆文化。到了明清时期,茶馆文化较之前代更为普遍,数量有增无减,无论是产茶圣地,还是繁华城市,亦或是幽静郊野都分布有不同类型的茶馆,绚丽的城市文化和丰富的大众文化依托茶馆这一公共空间得以展现,成为我们观察社会风貌和民俗文化的窗口。
(一)明代茶馆
到了明代,茶馆经营追求精纯雅致。随着饮茶活动的丰富,人们开始对茶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茶的色、香、味、形,因此煮茶方式、泡茶用水有了新的形式。他们不再沿用唐代茶釜煎茶的方法,而是采用对保留香味有更明显效果的泡茶法。随之对茶具的要求也有了相应改变,明代茶馆一改前人多使用饼茶、团茶的传统,开始用散茶,茶器也多用更具观赏性的白瓷或青花瓷,茶壶在此时也逐渐出现,成为茶文化的新宠。宜兴紫砂壶在茶客中逐渐受到欢迎,赏玩茶壶成为在茶馆内喝茶的另一趣事。
一些茶馆为迎合需求,茶水、茶器的使用成为了“卖点”,比如五柳居茶舍和“露兄”茶馆:
✿ 吴应箕在《留都见闻录》中记道五柳居茶舍在茶叶、茶器、茶水使用上的选择:“金陵栅口有五柳居,柳在水中,置笼轩楹,垂条可爱。万历戊年一僧赁开茶舍,惠泉、松茗、宣壶、锡铛,时以极汤社之盛。然饮此这日不能数,客要皆胜士也。南中茶舍始此。”
这里“惠泉”指的是无锡惠山的泉水;“松茗”即松萝,是当时顶级茶叶;“宣壶”是宣德窑生产的名贵茶壶;“锡铛”指用锡做的温茶器具。
✿ 张岱的《陶庵梦忆》中出现有:“崇祯癸酉,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余喜之,名其馆曰“露兄”。取米颠‘茶甘露有兄’句也。”
明朝末年,在茶馆文化日益精纯的同时,在街头茶摊出现了大碗茶,一张桌子,几条长凳,粗碗粗茶,大碗茶慰藉着劳作一天的人们,给人们带来身心暂时的安顿。
(二)清代茶馆
到了清代,茶馆已形成明显的茶馆类别,经营方式多样化,功能众多且较为齐全,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兼营行。比如茶馆与说书唱戏等艺术的结合,茶馆与餐饮业的结合,茶馆与杂货店的结合,茶馆与棋牌的结合,茶馆与洗浴的结合等,形成了“清茶馆”“野茶馆”“荤茶馆”“书茶馆”等多种类型。从城市到乡郊,从达官显贵到贩夫走卒,茶馆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空间,也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场域。
“清茶馆”和“野茶馆”是专门卖茶的茶馆。“清茶馆”店堂布置雅致,很多人在清晨遛鸟途中,便在茶馆内沏上壶茶,谈茶话鸟拉家常,借以消磨时光。中午以后,商人、掮客、小贩会来清茶馆谈生意。“野茶馆”主要指的是在郊外经营的茶馆,这里的设备较之城内简陋,但环境清幽,吸引了一批愿意享受清静的茶客。
“荤茶馆”是指既卖茶,又经营点心、茶食、酒类的茶馆。人们除了歇脚饮茶,还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在“荤茶馆”中的茶点丰富多样,且带有地方特色:
比如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茶肆品茶》记载,江宁茶肆供应的茶食很丰富,有酱干、生瓜子、小果碟、酥烧饼、春卷、水晶糕、烧麦、饺子等。广东人在上海开的同芳茶居,“兼卖茶食糖果,侵晨且有鱼生粥,晌午则有蒸熟粉面、各色点心,夜则有莲子羹、杏仁酪”。
如果说荤茶馆是茶香与美食的结合,那么书茶馆就是茶香与声乐的结合,把杂剧、说书、演唱艺术引入茶馆成为吸引茶客、戏迷的法宝和通用方式。一般而言,北方鼓书茶馆,南方评弹茶馆最为普遍。这些茶馆上午卖清茶,下午和晚上请艺人临场说评书、弹唱,茶客可以边听书边饮茶,以茶提神助兴。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和喜好,在茶馆中休憩娱乐,放松身心。
茶馆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生活空间,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经营机制和主要功能。我国茶馆从最初的流动茶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到今天形成了体系完整、功能众多的现代化茶馆。通过茶馆,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有层次的生活画卷,感受我国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
❖ 部分文字整理自宋英杰著:《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周丽霞编著:《岁时文化》、汪红亮:《明代茶馆浅析》、陶德臣:《清代民国时期茶馆的经营方式与功能》、“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友会”微信公众号。
附件: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
上一篇
-
重磅!湖北文旅新宣传语发布!
知音湖北,遇见无处不在! 12月27日,湖北文旅宣传语发布会在武汉召开。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孙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琚朝晖,省政府党组成员、副省...
下一篇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通过我国三个项目履约报告
12月4日至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8届常会在博茨瓦纳卡萨内举行。我国2010年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麦西热甫、中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