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适老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體 |登录|注册

湖北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再传捷报

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前五

湖北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再传捷报

2020-12-18 09:51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MB1568036/2020-169040 旅游;文化
发布机构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发文日期 2020-12-18
有 效 性 有效

2020年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神农架林区、黄冈市英山县、宜昌市远安县、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等5家创建单位喜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加上去年创建成功的武汉市黄陂区、恩施州恩施市和宜昌市夷陵区,我省目前已有8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居中部第一、全国前五。自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以来,我省连续2年推荐上报单位全部上榜。今年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117家县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申报验收,最终97家胜出,仅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四川五省分别申报的5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部上榜。

近年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要求,落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精神,以“全域统筹规划、全域整合资源、全域系统营销、全域共建共享”为重点,大力推进我省全域旅游发展。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谋划,各部门密切协同,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创新示范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全域旅游助力疫后重振

自2019年湖北省举办首届“花点时间,惠游湖北”——全省全域旅游惠民大行动以来,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又启动了“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全省近400家A级景区免门票对全国人民开放。截至12月中旬,全省A级景区旅游综合收入达63.79亿元,在今年疫情、汛情的双重考验下,全域旅游为疫后重振的湖北打了一剂及时的强心针。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也纷纷响应,如神农架林区党委、政府把全域旅游作为疫后重振的首要抓手,通过奖补政策,吸引游客,助力当地旅游市场重振复苏。这些政策成效明显,仅十一期间,神农架接待省外游客占比就超过了五成,自“与爱同行 惠游湖北”活动启动以来,神农架全区游客入园量已突破200万人次,全年游客量实现正增长已指日可待。

全域旅游助推脱贫攻坚

湖北省8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有5家曾是国家级贫困县,2家曾是省级贫困县,其中英山县还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县。这些地方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与脱贫攻坚互融互促,通过土地流转、岗位就业、发展种养业、开办农家乐民宿等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带动几十万人吃上旅游饭,帮助数十万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2019年4月份,英山县以综合贫困发生率0.15%的成绩通过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被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英山神峰山庄创新发展“旅游+有机农业+文化+康体养生经营”模式,荣获全国产业扶贫“十佳典型案例”“第二届中国产业扶贫优秀案例”。该景区总经理闻彬军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入选2019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通山县通过规划审批、土地优化配置、乡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法调整旅游供给结构,让景区和周边村民互为补充、各司其职、利益共享。在景村协调发展模式带动下,涉旅农户户均收入8万元以上,是全县农户平均收入的3倍以上。2019年通山县获评“全省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突出贡献单位”。

全域旅游助长百姓幸福指数

旅游业是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幸福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式。湖北省顺应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转型升级新趋势,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如远安县把县城建成客厅,将集观光休闲、康体养生、农业展示于一体的田园景观引入城市空间,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典范。利川市出台一系列鼓励民宿发展的政策,支持当地民宿旅游发展。通过民宿经营活动,吸引大批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转变了农民创业就业结构,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实现了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加快了农民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湖北省通过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在推动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景区内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推进转变,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效果,有效带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起到了“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效应。

利川市:小民宿蹚出全域旅游新路径

位于鄂西南,地处神秘北纬30°线上的旅游城市利川市,林海苍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天然氧吧,凉爽之城”。优越的气候条件,让这里成为休闲、康养、避暑胜地。近年来,利川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顺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助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依据“党政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民宿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利川市委、市政府率先出台旅游扶贫相关政策,将发展旅游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例如,对农民给予40%的房屋改造补助资金,对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各项改建补助上浮20%,并按每户1万元的标准,给予基础设施的配套补助。财政、交通运输、住建等与民宿旅游产业相关的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完善民宿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立村庄环境常态化保洁机制、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环境,合力支持民宿旅游发展。各乡镇围绕民宿配套产业,引导市场主体建设规模化的农事体验园和花海观光园,既丰富了游客活动内容,又增加了农业附加值。在首批民宿旅游示范村建设中,共有8个市场主体、930家农户参与民宿旅游经营活动。

利川市的民宿旅游注重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充分挖掘民族建筑、歌舞、民俗以及美食、特色商品的文化内涵,焕发民宿旅游的文化魅力。各地民宿村因地制宜,举办篝火晚会、美食节、狮王争霸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邀请游客亲身参与推石磨、插秧、钓鱼等农耕活动,制作“十碗八扣”百家宴的传统美食,传唱绣香袋、龙船调等民歌,体验利川灯歌、肉连响、摆手舞等古老歌圩等,将民宿建成土苗文化风情及文化生活“体验店”。东城白鹊山的“民宿+农耕文化”、元堡朝阳村的“民宿+红色文化”、忠路老屋基村的“民宿+吊脚楼文化”等,真正实现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格局。

通山县:白云深处村美民富

我爱通羊好,青山便是城。白云深处宿,一枕玉泉声。

幕阜洞天,云养通山。近年来,通山县抓住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机遇,立足富集的山水旅游资源优势,探索出一套“村投引领、村民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了村美民富。

通山县的“十三五”规划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主导产业。通过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确定重点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持续开展“畅通”工程,近年投入逾30亿元,建成通大线、通九线、下杨至港口线等10条靓丽的旅游风景道,新修乡村旅游公路700多公里,织密了全域旅游道路微循环。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通山县在做大做强九宫山、隐水洞、闯王陵、龙隐山等龙头景区的基础上,引导沿线旅游资源禀赋较好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率先在石门、桥口、冷水坪、程许等1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组建村旅投公司,村民将自己的土地、林地、房屋、宅基地等作为股本投入到村旅投公司,让老百姓真正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当家人。在村旅投公司的带动下,全县1万多名青壮劳力回乡从事旅游产业发展,吸引10多亿元资金流入乡村旅游产业市场,陌上花开、天梯田园沐歌、风铃谷等一批乡村游景点吸引了华中地区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体验。

为解决景区发展与周边村民居住的矛盾,通山县优化土地配置、配套乡村基础设施,让景区专注发展游览、度假、娱乐等项目,周边村民发展民宿、农家乐、便利店、特产店满足其他旅游需求,景区和村民各司其职、互为补充、相处融洽。在景村协调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全县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乡村客栈1100家,吸纳旅游从业人员2万余人。

神农架林区:“绿水青山”织就生态旅游画卷

翠脉横卧,碧水长流。绿色是神农架林区最亮的底色,也是神农架林区创建全域旅游最大的特色。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神农架林区从国有林场转型森林公园,再转型为生态旅游目的地,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域旅游路径。

要发展,先保护。确保生态资源安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神农架林区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多年来,神农架林区持续实施生态保护项目,完成生态环境修复63处21万㎡、生态移民搬迁1340户4422人,关停37座水电站。根据神农架景区环境特点,建设有25处野生动物通道。通过建立自然课堂,配套建设一系列科普设施,培养会讲神农架生态故事的专业导游队伍,多举措传播生态保护思想。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神农架林区有效化解了保护和发展的矛盾。林木经济向旅游经济转变,过去的伐木人变成了今天的护林人和旅游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接待服务人员达到了1.7万。砍伐森林的生产行为杜绝了,没有人再为了生计为了发展经济去破坏资源环境。林区通过实施生态公益管护工程,让原住民积极参与生态保护,聘用了2469名农民作为管护员,带动17个村5346户15755人脱贫;通过实施以电代薪工程,每户每年补贴3000元,减少居民用柴依赖和砍伐;通过实施兽灾补偿商业保险,引导农民保护野生动物。

围绕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神农架开发了“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康养”“生态+旅游+研学”“生态+旅游+体育”“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小镇(乡村)”等系列生态体验产品,形成了集生态旅游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和消费体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构建起多业融合发展的全域旅游综合产业体系。

英山县:“文化牌”赋能全域旅游

在1449平方公里的英山县土地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家毕昇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七军在这里诞生,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开始长征,红二十八军、红四方面军、刘邓大军在此浴血奋战。这里是一方绿色净土,也是一方红色热土,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行途中的文化活动带来滋润心灵的体验。英山县展开民歌营销,挖掘《三百六十调》《十想干妹》《叫一声我的哥》等传统民歌内涵,创编《人间仙境是英山》《家在英山》等新民歌;首次以茶为主题创作出《英山云雾茶》歌,出版了《英山故事》《英山民歌集》,组织涉旅企业学唱民歌培训活动,并制成歌碟在公共场所、游客集中区域滚动播放;在景区开展戏曲表演,融合创编《铁面金光悌审和珅》《梁祝》《春江月》等黄梅戏剧目,供游客观赏。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依托既有文化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英山县依托国宝单位——毕昇墓,着力推进毕昇文化遗址公园建设,打造活字印刷研学旅游基地;烈士陵园、红二十八军纪念馆、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陈列馆等成为了红色教育的主阵地;南武当滑雪场、桃花冲滑雪场、毕昇漂流、龙潭峡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持续火爆。

酒香也怕巷子深,美景也需“喇叭”响。英山县以“中国好空气 英山森呼吸”为主导品牌,衍生“静境桃花冲 度假氧生活”“神奇南武当 云上天堂顶 ”“英山云雾茶 源自森呼吸”等子品牌,形成“一主多副”的品牌形象体系。通过转变传统宣传观念,主动寻找“喇叭”为本地旅游产品发声,与时俱进推出“三微一红”(微信、微博、微视和网红)融媒体营销,成功实现了“指尖游”带动“脚下游”。通过开展“县长请您品春茶”“县长带货”“天然氧吧县长来啦”等网络直播活动,为消费者展示真实的旅游消费场景,变流量为销量,拓宽旅游产品的销路。

远安县:协调城乡实现“全域景区化”

嫘祖故里,诗画远安。地处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的远安县,是全国最早开展“全域景区化”建设的试验地。通过统筹规划城市和乡村的旅游发展,因地制宜,区别定位,向全国展示远安的诗画风貌。

把县城建成客厅。精准定位城市功能后,远安县对城区做出“旅游向西、工业向东、城市居中、整体向南”的规划。按照“小尺度、低密度、高品质”的标准,依山就势,逐水而居,错台组团,建设街巷里坊。紧邻城区打造沮河桃花岛生态修复项目,将田园景观引入城市空间,以生态视点建设精致县城,县城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观光休闲。

把乡村绘成风景。水稻种进公园,茶园修剪成景,油菜撒入路边,农田变身画布,远安县乡村的田野风貌化为迷人风景。同时,在农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厕所革命”,“收通豁、码整齐、扫干净”成为常态,群众自觉参与建设美丽家园,打造家门口的美丽风景。

道路串联城乡。远安县按照旅游景区标准推进城乡道路景观化,建成集城乡绿道、马拉松赛道、风景廊道、自驾游道于一体的旅游风景道400公里,被纳入全国首批交通运输一体化试点县。区域内的旅游景区、县城集镇、美丽乡村通过旅游风景道一线贯通,实现全域联动。

优化旅游产品。通过全面关闭煤矿,取缔砂场,“关改搬转”化工、森工企业,远安县森林覆盖率恢复到76.49%,水质稳定达标,“绿水青山”重现远安县全域。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远安县开始打造核心景区,围绕“嫘祖故里 诗画远安”旅游形象,推出以2家4A级、4家3A级为代表的13个重点景区、2家四星级酒店以及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基于核心旅游产品,衍生多样化的旅游业态。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国防科技工业军工历史文化遗址,打造航天动力之乡、“三线军工文化”之乡;联合与远安县接壤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宜昌市夷陵区,共同打造百里荒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远安土泥鳅等特色餐饮、“远来珍好”旅游商品公共品牌也深受游客青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Scan me!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