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招商指南
索 引 号 | MB1568036/2020-139727 | 分 类 | 旅游;文化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 | 发文日期 | 2020-09-01 |
文 号 | 无 | 有 效 性 | 有效 |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以及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紧盯疫情对湖北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链造成的冲击,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链精准招商,稳链、补链、强链,形成既有大项目带动、又有中小微企业支撑的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梯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更好地发挥项目集中、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乘数效应,为湖北文化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产业链分析
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链是经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旅游产业链、文化产业链和康养产业链的有效联接,并不断拓展延伸,逐步形成的以文化和旅游为核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康养产业及相关产业,在为民众提供服务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价值增值关系链。在纵向联接上,经过近些年的融合发展,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已经形成了文化、旅游、康养资源规划、开发,文化旅游和康养产品、文化旅游和康养服务运营,品牌打造和市场推广,上、中、下游完整稳定的“一条龙”产业链,通过要素的不断集聚和持续衍生,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链在IP赋能和商品市场环节将会进一步延伸。在横向关联上,“文化+旅游+”“文化和旅游+”不断深入,文化和旅游产业通过与教育、科技、体育、医药、信息、物流、建筑、农业、工业、商业、金融业等产业的深度合作,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横向扩张,促进了政府、企业家、行业协会、教育科研、市场运营等不同部门和领域的衔接配合,增强了多产业的融合,“1+1>2”增值效应显著,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前景更为远大。以鄂旅投、三特集团、武汉旅发投集团、宜昌交旅集团、宜昌兴发集团等为代表大型文旅投资集团,以三峡大坝、黄鹤楼、武当山、神农架、恩施大峡谷、东湖等代表的著名文化和旅游景区,以及《知音号》为代表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经济实力雄厚、辐射面广、竞争能力大、行业带动能力强;通过确立和发挥核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驱动核心企业通过投资、合作等,能够优化升级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结构,增强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发展的强劲内生动力,推动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链进一步横向扩张、纵向延伸,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三、产业发展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省文化和旅游厅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重大历史性窗口期和机遇期,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以大招商大项目大力度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全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业、康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呈现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文旅产业在全省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巩固。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79.75亿元,占GDP比重为4.24%。2019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6.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743.99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18.61%和60.34%,年均分别增长4.65%和15.09%。接待境外游客450.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4亿美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44.34%和58.74%,年均分别增长11.09%和14.69%。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5%增加到2019年的6.35%。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超过10%,进一步巩固了全省支柱产业地位,为新时代湖北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旅消费对我省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高。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呈稳步增长趋势,文化消费能力逐步提升。2018年,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增长至3.54%。武汉市、宜昌市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武昌区作为全国4个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地区之一,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9年,武汉市累计发放财政补贴40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达2.16亿元,拉动消费比为1:5.4;宜昌市落实财政补贴2888万,直接拉动消费达1.12亿元,拉动消费比为1:3.9。组织举办“花点时间·惠游湖北”等系列优惠活动,激发旅游市场消费活力。全省年人均旅游消费支出由2015年的830元/次增长至2019年的1122元/次,年均增速达8.8%。文化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各地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娱乐、演艺、艺术品等传统文化产业在转型升级中获得新的发展,涌现出《知音号》《汉秀》等特色知名品牌。动漫游戏、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武汉被评为2017年度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截至目前,全省共有31家企业获得动漫企业认定资质,3家企业获得重点动漫企业认定资质,2019年动漫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原创漫画出版发行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太崆动漫成功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汉产动画短片《冲破天际》入围奥斯卡提名。武汉两点十分文化传播公司连续入选“国家动漫品牌建设与保护计划”。武汉斗鱼成长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直播企业,注册用户超过2亿人,日营业充值流水2000万元。旅游业进一步提质增效。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实施方案》《推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2)》,统筹谋划推进全省旅游业发展。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联合长江沿线13省市组建长江旅游推广联盟,成功举办鄂渝轮值主席会议、长江文化旅游博览会及长江旅游线路产品大赛,共同打造长江国际文旅品牌,携手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全面完成湖北旅游产业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应急指挥中心和视频会议系统建设,“一部手机游湖北”平台建设和长江经济带旅游大数据中心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旅游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旅游业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增A级旅游景区89家,其中5A级2家(全省共12家,居全国第六)、4A级24家、3A级及以下63家;新增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1个。湖北省黄石市大冶龙凤山庄入选联合国首届世界12个旅游减贫典型案例。产业融合力度不断加大。文化、旅游、农业、体育、教育、科技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业态更加丰富,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复合型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9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78家。2015年以来,对150余个优秀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予以3000万元资金扶持,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转型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园区入驻企业2600余家,以武昌·长江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园、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基地、襄阳文化产业园、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为代表的一批园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我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域骨干力量。文旅形象立体宣传格局建立。坚持大手笔、高规格,明确“灵秀湖北·楚楚动人”的湖北文化和旅游形象,精心制作宣传片在央视黄金频道等媒体长期播出。与铁路、机场、邮政、湖北电视台等部门开展战略合作,多渠道深入宣传湖北文旅形象。举办长江文化旅游博览会、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重要节会活动,吸引省内外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社会广泛关注,“灵秀湖北·楚楚动人”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
尽管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整体性和结构性问题。整体实力有差距。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居中部第三;占GDP比重排中部第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省游客接待总人数低于湖南、河南,位居中部第三,总收入低于其他五省,位居中部第六。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不充分。2018年入鄂国内游客平均停留3.2天,人均消费856元,均低于全国和中部平均水平。其中,一日游人数占比高达50.7%,一日游收入占比为29.4%。2019年我省国庆假期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均低于河南省。截至2018年底,全国实景演出节目共计78台,票房前十位主要集中在“印象”“山水盛典”“陕旅”系列,我省无一节目入选。说明我省夜游经济、假日经济、旅游演艺等还需加快发展,我省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规上文化企业数量总体比较少,运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在全国影响力强,带动力大、引领性突出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尤其是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
四、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及目标
(一)发展目标
经过5年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康养产业融合不断深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成为覆盖多个要素、关联多个行业的综合性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湖北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品质卓越、游客满意的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到“十四五”期末,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0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万亿元以上。接待入境旅游者650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5亿美元。全省旅游业增加值4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湖北成为中部领先、全国前列的文化旅游强省。
(二)思路举措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超高清等新技术,推动文化娱乐、演业、艺术品、文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数字文旅、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提质增效。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整合全省文化遗产、重点文物、革命文物、非遗、地方戏曲、演艺节目、文博资源以及自然生态资源,围绕八大文化主题,讲好荆楚文化故事,打造长江文化之旅、世界文化遗产之旅、三国文化之旅、中医药健康之旅、清江民俗文化之旅、楚文化之旅、神农文化之旅、红色文化之旅等八大特色文化旅游名牌。
提升产品服务质效。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头雁”行动,依托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创建,培育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文旅融合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面向文化旅游市场开发的众创空间、文化创意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推动文化旅游市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大力实施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工程,着力推进融合发展类、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类、商业模式创新类和产业要素提升类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重点谋划实施100个亿元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促进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实施示范引领带动行动。推动荆楚文旅名县、名镇、名村、名街标准化、品质化建设,提升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十大示范品牌”竞争力。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培育20个核心文化旅游景区、50个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
拓展文化旅游市场。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围绕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强化与长江流域10个省份旅游合作,重点推进周边区域、长江沿线、高铁沿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湖北文化旅游发展空间。构建立体化发展格局,巩固省内旅游市场,形成本地游和省内循环游相促进的省内旅游市场格局。拓展国内旅游市场,形成以周边省份为基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重点突破的国内旅游市场格局。扩大入境旅游市场,形成以港澳台地区市场和日韩、东南亚等近程市场为基础,西欧地区、北美地区重点突破的海外旅游市场格局。
扩大文化旅游消费。深化文化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需两端发力,进一步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创新消费惠民举措,提升消费便捷程度,总结推广武汉、宜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经验,支持武汉、宜昌争创国家文化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出一批省级文化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培育一批示范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统筹谋划推出一批中小型、主题性、特色化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依托“互联网+中华文明”示范基地暨国家级智慧文博新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具有湖北特色的优质文创产品创意策划、研发设计和展示销售。建立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省市县整体推进长效机制,扩大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长江文化旅游博览会、花点时间•惠游湖北等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立体、快速、便捷的对省外境外旅游大通道,按照“4A级景区通达二级以上公路”的要求提高省内旅游通达能力,提高景区内部游步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实施“一部手机游湖北”工程,构建覆盖全省的智慧旅游体系。推进旅游标识系统建设,构建道路系统与地图系统协调一致的多方位引导系统。建立全行业地方标准体系,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健全行业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强化旅游服务质量管理。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三)年度任务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支持文旅行业恢复振兴政策,特别是落实金融支持文旅的政策。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全省354个重大文化旅游和康养项目复工开工进行动态调度;谋划55个重点文化旅游和康养项目,确保完成谋划和开工不低于30%的目标;谋划“十四五”重点文化旅游和康养项目,建立项目库;加大续建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做好纳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的19个重大项目建设,及时调度“十三五”时期我省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跟进掌握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申报、命名工作最新动态,适时启动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命名工作;做好2020年国家动漫企业认定有关工作,组织全省动漫企业开展认定初审,推荐不少于5家企业参加国家认定;支持武汉斗鱼、武汉泛娱、盛天网络等互联网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促进武汉光谷在动漫、互联网文学IP、游戏、直播、平台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互动发展,巩固和扩大武汉光谷动漫游戏衍生品市场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武汉、宜昌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有针对性地在全省推开;评选推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支持有条件地区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举办产业融合发展培训班;组织文旅企业参加国内重大展会活动;开展文旅直播促消费活动;开展文旅产业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全面建成小康中文化娱乐消费占比,实现文化娱乐消费占家庭消费总支出比重不低于5%的目标。
五、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布局
(一)打造产业集群。打造文博、非遗、传统技艺、数字创意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培育和扶持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策应乡村振兴,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乡村、文化特色小镇;实施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转型升级行动;创建一批国家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培育一批核心文化旅游景区、重点文化旅游景区和文化旅游综合体,力争到2021年创建20个省级、1个国家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深化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战略,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城乡旅游新业态,努力拓展旅游发展新空间,重点开发商务会展旅游、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工业遗产游、研学知识游、红色教育游、中医药康养游、邮轮游艇游、自驾车房车游、冰雪游、温泉游等产品,建立集观光、休闲、度假、康养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构建资源整合共享、要素相互融通、优势叠加释放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三)发展智慧文旅。加快旅游景区智慧化建设步伐,通过“政府引导、景区主导、标准规范、分类推进”的方式推进全省景区智慧化建设,夯实景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智慧停车等功能覆盖。推进“一部手机游湖北”建设,加强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体系建设及应用,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大数据整合共享和应用。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推进文化和旅游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广,加快文化和旅游与科技融合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
(四)完善发展布局。积极推进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建设,按照“一核、两带、三板块(鄂东、鄂西、江汉平原)”,构建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一核”:以武汉为核心,充分发挥武汉市地理区位优势、对外交通优势、经济综合优势和产业优势,巩固和强化其文化和旅游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全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金融、人才、科技、创意设计、都市旅游、商贸休闲旅游等中心,以及文化和旅游产品物流集散枢纽,使之成为带动全省、辐射中部地区、并在长江流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和旅游动力源、品牌中心和集散枢纽。“两带”:以长江、汉江为纽带,整合沿江文化和旅游资源、设施,做实做厚两条文化和旅游产业带,使文化和旅游业成为长江、汉江经济带最有活力、最具带动性的支柱产业;同时,在对外开放合作中实现湖北长江、汉江文化和旅游带与上下游的互动,以汉江文化和旅游带为侧翼,助力长江文化和旅游带在全国文化和旅游格局中占稳龙头地位。“三板块”:依托红色文化、工矿文化、医药文化、养生文化、佛教文化及自然生态等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吸引龙头企业落地,打造鄂东人文旅游板块,形成集山地运动、红色文化创意、研学旅游、中医药康养、休闲养生为一体的文化创意旅游区,扩大文化和旅游效应、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联动、做大全省文化和旅游规模。充分发挥襄阳、宜昌副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整合鄂西山水资源、三国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资源等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通过精品线路的联合设计和开发,对现有文化和旅游景区景点进行整合、串联,打造鄂西生态旅游板块,形成集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民风体验、生态度假、水电观光、山水游赏、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和旅游圈,体现文化和旅游融合、跨区域联合发展效应、展示文化和旅游对外形象。以荆州为中心,连接荆门、随州和直管市,以楚文化、始祖文化、三国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为内涵,整合区域内乡村、湖泊、河流、古城等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江汉平原荆楚文化和旅游板块,形成集文化休闲养生、饮食创意体验、乡村湖泊度假为一体的平原水乡风情文化和旅游圈,引领文化和旅游消费时尚。
六、招商重点目标企业和区域
以长三角、京津地区为2020年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招商重点区域,积极对接,精准招商。
重点瞄准光大集团、中青旅控股、融创文旅、伟光汇通、保利文旅、恒大文旅、华侨城集团、宋城旅游、龙城控股、中国兵器集团、中诚信等,以主营文化和旅游业的国内外知名楚商代表、全国知名企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国五百强企业、中国民营五百强企业等为招商重点目标企业。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建立厅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招商项目制度,并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持续跟踪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各项工作,对招商引资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完成年度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二)加强工作经费保障。对招商引资工作予以适度经费倾斜。招商引资客商接待按照厉行节约、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陪餐人数和接待标准,接待时可以安排省内适当标准地方酒。
(三)优化信用环境。督导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定期对招商引资项目开展诚信履约回头看,督促各地认真落实合同约定事项,对于不履行合同、逾期不开工、占而未建、慢建久拖项目进行跟踪督办。
(四)加强规划对接。加强与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保、林业等部门的协调对接,为文化旅游和康养产业重大项目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