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体 |登录|注册

助力建设湖北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专家建议以武汉为“头雁”

2025-03-05 23:31 长江网

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朱晓艳)“构建荆楚文化标识的雁阵模型,形成‘武汉头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层架构,以此打造荆楚文化标识,助力建设湖北世界旅游目的地。”

由湖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三峡集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去年底联合发起成立的“长江文化国际传播中心”,3月5日上午在汉举行“跨越江海,共享美好——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与会专家、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指出湖北文化资源丰富,但缺乏系统整合,未形成统一的文化标识和世界级文化标识。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在研讨会上发言。记者万建辉 摄

傅才武举例说,在海外,一些国家已经形成自己稳定的文化标识。如去法国的人们一般会去看“巴洛克艺术+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埃菲尔铁塔+塞纳河”,去日本一般去“富士山+寺庙+动漫+能剧+温泉”,去迪拜则一般会去体验“阿布扎比清真寺+哈利法塔+沙漠营地”。在国内,有些省市也逐步形成大众认同的文化标识,如北京“长城+故宫+颐和园+胡同文化”,浙江“江南水乡+宋韵文化+良渚遗址”。

文化标识的构建,既受公众共同意识的影响,更有政府和文旅部门主动推动的动因。傅才武提出构建文化标识的几个标准,首先是文化标识的文化共同体背景,分三个层级,分别是中华文化核心(中国)共同体、儒家文化圈共同体、人类文明共同体。其次是标识的历史合法性,是穿越历史、当下以及未来的价值功能,文化标识应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并在当代社会仍具影响力。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跨文化交流、消费的可行性。文化标识应能被全球游客理解,具备跨文化传播的潜力。需要建立起一种“共通”性,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在共通的“价值理性”上得以交流。“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打造世界级文化标识,必须放到不同民族和国家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予以考察遴选,才是一个合理的方式。”

“跨越江海,共享美好——长江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现场。 记者万建辉 摄

基于此,傅才武提出了构建荆楚文化标识的雁阵模型,即“武汉头雁+人文地理翼+科技文化翼”三层架构。

武汉作为头雁,不仅因为它是湖北省会,更因为它是长江文化高密度区域,五千年文明史资源的聚集地。他提出,荆楚文化标识的人文地理翼,是为建立文化坐标,实现从地理空间到文明符号的价值跃迁,具体涵盖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屈原文化等。科技文化翼,是将知识传递、感官刺激与文化认同融为一体,包括长江大桥、三峡大坝、光谷科技产业等。

傅才武建议,在雁阵模型下建构荆楚文化标识体系文化标识与旅游产业的结合路径,做出世界级、全球华人圈级、中国级文化标识的分层。如世界级应该有武汉市,长江(大桥)、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等(登武当、探神农,武汉桥上看大江)。全球华人圈级涵盖宜昌、襄阳、荆州;黄鹤楼、三国文化遗址、屈原故里等。中国级则包括随州、黄石、黄冈等,东湖、恩施大峡谷、汉口租界、武昌昙华林等。

傅才武的发言引发与会专家关注。记者万建辉 摄

文化标识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强湖北旅游的全球吸引力,提高湖北文化软实力。通过政府、企业、学界的协同作用,推动荆楚文化标识的持续建设与推广。他提出要设计全球旅游者易于理解的标识,如中文版“一城山水,千湖楚韵”或“中国之角,江汉朝宗”,国际版的荆楚文化形象标识——“Yangtze‘s Heartbeat, China’s Cradle。”(长江脉动处,中华摇篮地),既表达了湖北与中华文化的深层关系,更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互通性特征。

他表示,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特色。荆楚文化标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现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与长江中游国际黄金旅游带相结合,推动荆楚文化标识落地,才能实现荆楚文化标识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