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
Protection Inheritance

首届“湖北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获奖名单

时间:2017-11-24来源: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0156月)

一、综合类

编号

活动名称

报送单位

1

汉绣保护行动

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汉区分中心、江汉区文化馆

 

 

 

2

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保护行动

宜昌市群众艺术馆(宜昌市非遗中心)、秭归县文化馆(秭归县非遗中心)

3

以村为单位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

 

 

 

4

南曲保护行动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

 

 

 

5

红安大布保护行动

红安县文化馆

 

 

 

6

江汉平原皮影戏保护行动

潜江市群众艺术馆

 

二、特色类

编号

活动名称

报送单位

1

武汉木雕船模“借力共赢”

传承保护行动

武汉市口区龙从发工艺雕刻工作室、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口区分中心

 

 

 

2

老河口木版年画名街名巷创建活动

老河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3

“非遗+职业教育”传承模式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4

青林寺谜语进校园系列特色课程

宜都市文化馆、宜都高坝洲中心小学

 

 

 

5

“楚剧艺术节”展演活动

孝感市群众艺术馆

 

 

 

6

孝感雕花剪纸“公司+艺人”生产性保护模式

孝南区文化馆

 

 

 

7

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实录行动

鄂州市群众艺术馆

 

 

 

8

依托市人大整体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黄冈市群众艺术馆

 

 

 

9

蕲春艾灸“公司+保护单位”传承发展模式

蕲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0

“提琴戏剧节”展演活动

崇阳县文化馆

 

 

 

11

非遗电视栏目《乡土艺苑》展播活动

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2

随州花鼓戏少儿戏剧班传承活动­

随州花鼓艺术剧院

 

 

 

13

寻访、命名“民间艺术大师”活动

恩施州文化体育局

 

 

 

14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试考核机制

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15

“建始丝弦锣鼓校园艺术团”传承活动

建始县文化馆

 

 

 

16

天门糖塑信息标准化记录整理行动

天门市群众艺术馆

 

 

首届“湖北省十佳非遗保护行动”授奖理由

 

一、综合类

1.汉绣保护行动

武汉市和江汉区非遗保护中心持续开展了近十年的“ 汉绣保护行动”,通过创建各类传习场所、与大中专院校合作开办培训班、申报地理标志商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和文集、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举办设计大赛等方式,使代表性传承人从1人发展到8人,从业人员和学员从10余人发展到2000多人,形成了稳定的传承梯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推进了汉绣的生产性保护工作。

 

2.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保护行动

宜昌市和秭归县两级项目保护单位自2005年起通力合作,对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展开全方位抢救性记录,收集整理高质量图片6000张、视频时长120小时;开展各种展演、展览活动,国内外受众累计43万人次;多次召开研讨会,出版研究著作9部、教材13本;建立多种类型的传承基地、传习所和协会,全面培养传承人。这些工作有力支撑了该项目升格为国家级纪念活动。

 

3.以村为单位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长阳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中心以村镇为单位建立12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各保护区抓住本地特色项目、围绕农民这一传承主体开展各项活动,乡镇举办乡镇文化节,村寨举办撒叶儿嗬大赛、撒叶儿嗬鼓师选拔赛、南曲大师选拔赛、南曲师徒大赛、土家歌王擂台赛、手工艺技能比赛等,用持续不断的活动扩大传承人队伍。通过保护中心的积极争取,县政府除每年保证30万元非遗保护财政预算外,几年来用于购置设备、开展活动、表彰奖励、发放传承人补贴等经费在300万元以上,有力保障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4.南曲保护行动

项目保护单位于2010年制订“南曲复兴薪火计划”,吸收有一定文化修养和音乐特长的乡镇文化专干、中小学音乐教师、音乐爱好者举办骨干培训班;分别在社区、县歌舞团、小学、乡镇等成立五个传承基地,每个基地免费配置足够乐器,举办多届培训班,每届培训一年,由南曲专家、传承人授课,实行结业考试,优秀者发给艺人证书,乐器归艺人永久使用,并一次性发给2000元传承津贴;在南曲进校园活动中实施以奖代补办法,对优秀师徒予以奖励,使濒临消亡的南曲在当地恢复活态传承。

 

5.红安大布保护行动

项目保护单位积极引导,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大专院校合作,分阶段开办多期培训班,组织技能大赛,使传承人的创新能力和织造技艺迅速提升,产品更适应当今市场需求,提高了红安大布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使该项目的活态传承初具规模。

 

6.江汉平原皮影戏保护行动

项目保护单位对项目进行数字化信息管理,记录、整理、保存了图文声像资料8000G。对100多个传承人建立专门档案,帮助省级以上传承人建立传习所5个,培养传承人30多人;每年组织复排传统剧目20多个,下乡镇、进社区演出200多场;收集珍贵实物300多件;在潜江各主流媒体上开设专栏、专版、专题进行宣传,公开出版有多本图书。

 

二 特色类

1.武汉木雕船模“借力共赢”传承保护行动

项目保护单位坚持“广泛借力,社会化发展”的新思路,广招学员,联合开发,建立了木雕船模研发、生产、销售的新模式。他们研发出多个系列的新产品,在30多个网点销售,建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项目传承梯队稳定,产品销量逐年上升。

 

2.老河口木版年画名街名巷创建活动

经项目保护单位不懈努力,2009年老河口市将老河口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陈义文所住街道命名为陈义文巷,并投资百万对街道进行了全面改造,将陈义文巷打造成具有浓郁年画氛围的名街名巷,还建立了传承人工作室和雕版保护专柜。

 

3.“非遗+职业教育”传承模式

荆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协助荆州市创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荆州市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将非遗传承与职业教育整合,让职业教育为非遗传承提供人力资源,让非遗传承为职业教育提升品位。传承院占地56亩,投资9744万元,一期工程已建成“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等10个项目的工作坊和教学、传承交流中心,长年培训人员达到3000多人次。

 

4.青林寺谜语进校园系列特色课程

项目保护单位将谜语进校园作为项目传承的突破口和抓手,将谜语传承列入教学科研和年终绩效考核内容,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特点,与其他课程有机结合,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创造了“三课二回一节”、“三改三编三解”、“三室二厅”、“一石一路一围墙”、谜语社团等各种传承方式,形成了浓郁的校园谜语文化。

 

5.“楚剧艺术节”展演活动

项目保护单位多次承办湖北省楚剧艺术节等展演活动,历年观众人数均超过十万人次;在项目保护单位的推动下,进一步夯实了传承基础,群众参与度和喜爱度逐年提高,目前,全市已拥有专业楚剧团7个,以楚剧为当家节目的民间乐班327个,专业和业余演员达2万多人,楚剧活态传承蓬勃兴旺。

 

6.孝感雕花剪纸“公司+艺人”生产性保护模式

项目保护单位推动成立了孝感天仙雕花剪纸有限公司,与全区百名艺人签订委托销售合同,紧密贴近市场,开发产品数十种,销售额达数百万。这种“公司+艺人”的生产性保护模式,增加了传承人的收入,激发了传承热情,达到了“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双赢目的。

 

7.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实录行动

项目保护单位对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在普查基础上再次调研,并对记录进行整理、存档;对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建立独立档案;为代表性传承人和70岁以上的优秀传承人制作个人专题片。共采录图片21000张、视频资料4200分钟、音频资料4500分钟,整理文字2.2万字。采录对象共计61人,使不少老艺人在去世前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实录。

 

8.依托市人大整体推进非遗保护工作

黄冈市非遗保护部门连续数年向黄冈市人大汇报全市非遗保护相关工作,促成黄冈市人大两次专题调研,并通过了《黄冈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决议》,从而使市直及全市各县市区都增加了非遗保护专项经费,并都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部分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还就引进非遗保护专业人才提供绿色通道。

 

9.蕲春艾灸“公司+保护单位”传承发展模式

项目保护单位与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协议,借助公司资金支持,扩大宣传,提升“蕲春艾灸”品牌影响力;借用企业的人力、财力和销售网络,招收学员,请传承人开展专业培训,培训了大批艾灸师,开设艾灸养生馆,使项目活态传承、发展壮大有了良好的开端。

 

10.“提琴戏剧节”展演活动

项目保护单位牵头举办的提琴戏剧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全县80多个乡剧团均不定期参加演出。通过艺术节的引导、宣传,稳定了传承队伍,活跃了农村戏剧舞台,各剧团年演戏达3000场次以上,年接待观众达200万人次以上,培育了良好的传承土壤,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

 

11.专题电视栏目《乡土艺苑》展播活动

20133月开始,通山县非遗保护中心与电视台通力合作,将通山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状况搬上荧屏,录制固定电视栏目《乡土艺苑》。该栏目现已录制132期,每期30分钟,每天在通山电视台16频道滚动播放12次,在通山各地激发出一股“非遗”热,引导更多的民众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来,有力地推动了通山县非遗保护工作。

 

12.随州花鼓戏少儿戏剧班传承活动

项目保护单位通过与当地学校联合,在校园内举办花鼓戏少儿戏剧班,由专业演员担任授课老师,通过系统的长期培训,既扩大了花鼓戏的影响,又选拔出了好苗子,为活态传承走出了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13.寻访、命名“民间艺术大师”活动

2002年,恩施州开展了寻访与命名民间艺术大师活动,通过命名、举办民间传统艺术表演大会、发放津贴,促进了恩施各地传承民族民间艺术活动如火如荼展开。这在当时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一项创举,为此后的非遗普查、申报、保护工作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通道。该活动共命名548名民间艺术大师,他们及其弟子后来成为恩施州非遗传承的主力和骨干。

 

14.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面试考核机制

为确保传承人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恩施市非遗保护传承展演中心大胆构建传承人考核体系,从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入手,与保护单位一起在全市范围开展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选拔评审工作,其中设置的笔试、面试、现场操作三个环节,可真实反映传承人技艺水平,确保优中选优,避免弄虚作假。这是传承人评审工作极有意义的突破。

 

15.“建始丝弦锣鼓校园艺术团”传承活动

项目保护单位对建始丝弦锣鼓实施的校园培训取得突出成效。2007年开始在多个乡镇学校创建传承基地,成立丝弦锣鼓艺术团,聘请众多传承人定期授课,其中长梁乡民族小学7年来培养280多名小艺人,且具有较高的演奏技艺,多次参加国际、国家、省、州、县演出活动,为丝弦锣鼓活态传承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16.天门糖塑信息标准化记录整理行动

项目保护单位针对项目按“三个代表性”开展采录,即“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作品、代表性技艺流程”,按“有图有文、先图后文、以文促图”的方式严格规范采录工作,并按照标准化要求对信息进行整理。目前已拍摄了330多个糖塑作品,整理文字档案近5万字,图片8000多张,视频等电子档案近3T,完善了天门糖塑资料库。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