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戏

时间:2017-11-25来源: 崇阳县


  提琴戏是崇阳县别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剧种。是在鄂东南、湘北、赣北等地区流传的梁山调与崇阳民间音乐结合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其主要唱腔的风格与湘北赣西花鼓戏近同,属于同源异流的戏曲音乐品种,因以“提琴”为主奏乐器而得名。提琴是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制作的一种民族乐器,形似二胡,但琴杆不长,上部的两个弦轴分别装在琴杆两边,下部与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立也能拉。

提琴戏的音乐分为正腔和小调两部分,正腔具有板式变化结构,包括正调、一字调、阴调、拖子、西湖调、反调等,均由上下两句组成。提琴戏的乐队有文武场之别,原来由上手、夹手、鼓手、小锣四人组成。上手担任主要伴奏任务,拉第一把琴兼吹唢呐;夹手辅助伴奏,拉第二把琴兼打锣鼓;鼓手掌鼓板,兼打小锣以外的所有打击乐器;小锣由学徒担任,负责打小锣和捡场。

提琴戏演出初期,角色行当主要包括老生、小生、奶生、正旦、花旦、闺门旦、婆旦和小丑,称为“三生、四旦带一丑”,其中丑角兼演摇旦和净角,民间有“七紧八松”之说。提琴戏剧目众多,既有《乌金记》、《灯笼记》、《三宝记》、《清风亭》、《柳毅下海》等大戏,也有《张广大拜寿》、《驼子回门》等小戏,有些剧目如《灯笼记》、《打花井》、《补背褡》等独具特色。

提琴戏是我国戏曲苑囿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具有地方戏曲史、民间音乐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附件:

上一篇

  • 汉剧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走向进一步成熟,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它流行于湖北,远及湘、豫、...

下一篇

  • 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地方剧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阳新县一带。清代前期包括采茶戏在内的外来戏曲声腔沿长江水路和鄂赣陆路传播到阳新县,与幕阜山区的茶歌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