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长者模式|微博|繁体 |登录|注册

统筹推进县级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3-12-15 10:57 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年鉴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志办的指导意见,争创一流、打造精品,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决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以全国“精品年鉴品读季”活动为契机,主动作为,努力向中国精品年鉴学习,在推进县级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和思考。

一、黄石市县级综合年鉴的现状与问题

黄石市所辖6个县(市、区)均建立了史志机构,2019年全面完成年鉴编纂“两全目标”任务,之后连续三年巩固加强。自实现全覆盖以来,黄石市县级综合年鉴事业发展迅速,个性化更突出,实用性更强。其中,《大冶年鉴》和《黄石港年鉴》在湖北省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审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但对标全国精品年鉴标准,仍存在差距。

(一)创新思维不够足。守正创新是走向精品年鉴的必由之路。个别县级综合年鉴创新意识不强,年度特点和区域特色不够突出。个别年鉴编纂创新思路不广,反映新兴产业等方面欠缺,一些鲜活的内容如物流业、商贸业等体现不足。个别年鉴工作人员创新方式不多,或满足于简单加工,或没有常思常悟,年鉴质量未见逐年提升。

编写质量不够高。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个别县级综合年鉴篇目框架未提前充分酝酿,或在后期编纂过程中随意大幅更改。少数供稿单位撰稿人员变动频繁,稿件未经层层把关,稿件编纂质量参差不齐。个别综合年鉴记述内容不够全面,在重要行业资料方面缺乏衔接,资料来源缺乏广泛性。个别县级综合年鉴内容不够丰富,甚至存在缺项漏项现象。各县(市、区)编纂出版速度不一,快慢相差较大

(三)开发利用不够深。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是年鉴工作的落脚点。县级综合年鉴在开发利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开发力度不够,除赠送给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等使用外,直接面向公众不够;或利用深度不够,方法狭窄单一,数字化掌上阅读、开发不同简明读本等手段还不成熟;或宣传广度不够,社会知晓度不高,没有使用“互联网+”思维,年鉴经验和年鉴成果社会化应用还不广泛。

二、黄石市在提高县级综合年鉴质量方面的实践

近年来,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把握新时代年鉴事业发展新要求,在学习借鉴全国各地创建精品年鉴经验的基础上,高位谋划、全面统筹和一体化推进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工作,形成了一定经验。

(一)建立包保机制。由市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牵头,建立县级综合年鉴质量分片包保责任体系。成立由市地方志工作机构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挂点包保的工作小组,每组对口包保两个县(市、区)。各小组定期督办和指导,确保县级综合年鉴工作责任落实到位。

(二)开展深入调研。组建调研工作专班,对口开展县级综合年鉴专题调研,通过现场审阅书稿、座谈交流、专题评审、专题督办等方式,认真了解基层年鉴编纂工作过程中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年鉴编纂相关难题。先后赴武汉、黄冈等地考察调研,学习他们统筹基层年鉴编纂工作的经验,以及争创全国精品年鉴的做法,学习兄弟市(州)在年鉴编纂规划、质量突破、载体创新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三)集中会议评审。多次组织召开2023年县级综合年鉴篇目评审会、书稿评审会(3次)和质量集中评审会,严格进行质量把控。主要做法是:各县(市、区)档案馆分别介绍本级综合年鉴篇目设计、编纂情况及亮点特色;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各对口包保小组及评审人员进行全面点评和指导。尤其最后一次集中评审过程中,参照第九届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标准对6部县(市、区)综合年鉴进行现场评比打分,现场出结果,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促进年鉴编纂质量的提升。

(四)统一进度调度。强化过程管控,及时掌握县(市、区)工作进度,协调解决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困难,“一体化”推进县级综合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实行“3、6、9”工作模式,3月开始组稿,6月完成初稿编纂,9月形成清样稿。采取“周电话、月报告、季通报”督办方式,确保步调一致。统一进同一出版社出版,由同一编辑审核把关,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五)优化业务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深度开展年鉴编纂业务培训。召开黄石市、县两级综合年鉴篇目培训会,邀请省文旅厅方志工作处和武汉市地方志办公室年鉴编审处专家到会授课指导。组织学习第八期全国年鉴主编培训班专家授课,并由馆领导和专家分别提出工作要求。组建微信、qq业务交流群,对年鉴编纂中的业务问题,随时在群里进行交流和探讨,提升编纂业务水平。

三、新形势下推动县级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精益求精,质量至上,是年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我们要全面提高思想认识,树牢开门编鉴理念,创新工作机制,提升工作质量,推动综合年鉴高质量发展。

(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始终坚守“为党立言”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融汇贯通中志办、省市党委政府关于地方志工作的具体要求,确保正确的工作方向;全面落实“党委领导、政府主持、地方志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体制和“一纳入、八到位”的工作机制,凝聚强大合力;牢树精品意识,积极统筹谋划,在争创精品年鉴中走出坚实一步。

(二)树牢开门编鉴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往交流,加大基层调查研究力度;推动精品年鉴品读活动常态化,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学习先进做法;加强武汉都市圈及省内外年鉴交换,实现精品经验互鉴;深化武鄂黄黄都市圈年鉴协作互助模式,打通开发交流和共享信息渠道,打破地域和人员界限;坚持活用社会力量,吸收高校学者、年鉴专家等人员参与,提升编纂队伍力量。

(三)严守编纂质量关卡。摸清工作规律,强化工作创新,推进篇目的模板化、行文编纂的标准化,确保规范性;强化业务培训,“线上+线下”实时普及专业知识,提升编纂业务水平和实操能力,确保专业性;守正创新,优化篇目设置,突出时代特征,着力地域特色,聚焦年度视点,确保创新性;探索功能导向,优化谋篇布局,拓展编纂深度和广度,增强存史资政、宣传地方等实用功能,确保实用性;继续强化过程管控,深化切实可行的工作时间表,严格执行征、编、审、校、印的工作流程,确保时效性。

(四)创新编纂工作机制。完善上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包保制度,定期督办指导,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县级平衡发展;落实工作例会+定期通报制度,掌握工作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高效统筹推进;深化集中评审机制,结合年鉴编纂出版时间规律,聚焦开好篇目框架的集中评审和稿件的三次集中评审,确保编纂出版质量;坚持评优评先,量化年鉴编纂质量评比,评比结果纳入地方政府年度考核内容,营造各县(市、区)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

(五)深化年鉴开发利用。推动年鉴数字资源建设,促进鉴、志、馆、网等有机融合,探索“互联网+”发展趋势下的年鉴信息化工作,扩大年鉴社会影响力;开发衍生产品,满足多元化的读者需求,编写浓缩简本等“短、平、快”口袋书,拓展用鉴方式方法;创新传播途径,开发电子阅读二维码和微信阅读小程序,实现掌上阅读,推进年鉴使用便捷化;深化年鉴理论研究,深挖年鉴信息资源,撰写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政文章为当地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即时性参考,推动全市综合年鉴事业创新发展。

(黄石市档案馆(市史志研究中心)副馆长 邓瑰)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