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
Protection Inheritance

马山民歌

时间:2017-11-27来源: 荆州市

申报地区或单位:荆州市荆州区

马山民歌主要流传于荆州市荆州区西北部的马山镇,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到周边乡镇以及与荆门、宜城、当阳、枝江交界的区域。

马山民歌历史悠久,是古代民歌郢中田歌的遗存。战国时宋玉《对楚王问》曾以“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之语对郢中田歌进行了简要描述。其后,唐、宋、明、清各个时期都有关于郢中田歌流传状况的记载。马山自古以稻作农业为主,由此产生大量田歌,形成了栽秧、扯草、收割、打场时唱歌的习俗。在这些田歌中,“五句子歌”与一领众和的各种“穿号子”都极具地域特色,与典籍所记载的楚地“扬歌”、“郢中田歌”一脉相承。

马山民歌品种多样,内容广泛,曲调优美,结构独特。除田歌占有较大比例以外,还有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等。

马山民歌基本音调大同小异,但曲体结构差别较大。当地群众最喜爱且流传面最广的几大调,如“喇叭调”、“伙计调”、“口得口得调”、“口丁口当调”、“天天调”、“蛤蟆调”、“哦嗬调”等,均系一领众和、主句与穿句(衬词、衬句)结合的结构形式,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

        马山民歌旋律性很强,曲调多系SolDoRe三音发展而成,演唱时以鼓、锣、钹、小锣、唢呐作为伴奏乐器,新中国成立后上舞台演出时又加入了二胡、扬琴、琵琶、竹笛等。马山民歌两千多年来传承不绝。

附件:

上一篇

  • 鼓盆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下一篇

  • 啰啰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