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艺术(宜昌堂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宜昌市
宜昌堂调,俗称“堂鼓”、“坐堂调”、“坐堂吹打”等,是流行于鄂西宜昌广大地域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因多用坐堂方式演奏而得名。宜昌堂调在当地婚丧节庆和其它民俗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
宜昌堂调历史悠久,除《楚辞》有相关记载外,这一地区出土的东汉和宋代文物也可成为重要的佐证。据研究,清代雍正年间,宜昌堂调吸纳以戏曲为主的各种民间艺术因素,得以进一步发展。它主要表现在将戏曲中的唱腔音调改用唢呐吹奏,将戏曲的伴奏曲牌改变为吹打乐曲,又不断融汇民间歌舞音乐,大大丰富了自身的音乐形态。
宜昌堂调现存一千多首曲牌,其中包括 “菜调”、“茶调”和“大调”音乐。宜昌堂调中,以长阳、五峰两县的土家族堂调、秭归县杨林堂鼓(汉族)和夷陵区的菜调(汉族)等最具代表性。
宜昌堂调有散曲和套曲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套曲为堂调的代表。套曲主要应用于特定的礼仪程序,如用于婚嫁席面的“菜调”,自始至终由“知客”喊礼,从迎宾、入席、上菜到散席、送客都有固定的程序,需严格按照程序演奏。
宜昌堂调多为六声音阶形态,以羽音为主,以徵、商终止音居多。其演奏方法有许多独到之处,如唢呐的〔老少配〕需翻高或变旋律吹奏,打击乐中伴奏的击节和穿插别具特点等等。
宜昌堂调是民族音乐史研究中难得一见的活态资料,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