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艺术扎根于沃土

时间:2023-06-29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公共教育项目回顾

 ●现场导览 

 ●泥塑新语——体验工坊 

 ●汇客厅:继往·开来——从黄陂泥塑到当代雕塑 



上世纪70年代

湖北黄陂县的农民怀着对艺术的热情

用勤劳而精巧的双手

创造了一段中国现代雕塑史上的艺术现象

成为20世纪湖北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23日

湖北美术馆邀请到相关专家

为公众带来了

依托于这段历史的系列公教活动

让大家走入历史

体味艺术源自于生活、服务于人民的意义



  现场导览


 活动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洋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首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现场导览。


 展览学术主持于洋教授为观众介绍黄陂泥塑 


公众跟随着于洋教授的脚步,漫步于展厅中,在他细致而深入的讲解中,大家对黄陂泥塑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艺术创作特色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展览学术主持于洋教授正在为观众讲解作品 


区别于学院艺术,以田间地头为主要创作场所的黄陂泥塑,代表了群众艺术在我国生长和发展的历程和特色;题材选择、结构表现、人物刻画的特点,以及作品中原始、朴实情感的表达,体现出我国滋生、发展群众艺术的深刻根源和丰沃土壤。


 展览学术主持于洋教授为观众介绍黄陂泥塑作品 


近一个小时的导览,让观众仿佛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黄陂,看到当年农民们田间地头的泥塑创作场景。大家通过对“黄陂泥塑”历史背景及发展脉络的了解,领悟到艺术给人们生活及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开始思考艺术与乡村之间的关系。


 观众跟随于洋教授的脚步认真聆听 



泥塑新语

体验工坊


与此同时,在展厅一角,30名观众则与艺术家一起“玩起了泥巴”。“泥塑新语——体验工坊”活动特别邀请到湖北美术学院原雕塑系主任,同时也是从“黄陂泥塑”中走出的雕塑艺术家项金国作为指导嘉宾。他从自己早期的代表作品《书记的办公桌》入手,将大家带入上世纪70年代的黄陂农村和创作现场。


 活动现场 


随后,项教授亲手展示了如何用泥巴创作出一个头像,如何表现人体头部的结构、轮廓和五官等各部分的细节。作为雕塑的入门课,项教授表示,要做到真实的艺术表现需要的是对人物的揣摩和理解,用手和泥去呈现脸部丰富的细节。


 项金国指导观众创作 


除了口头教授和亲手演示,在观众们自己动手创作的过程中,项教授还与大家逐个交流,帮助大家调整自己的作品,讲述细微的雕塑要点。活动结束后,参与者们尽管意犹未尽,但也满载而归。


 观众手捧自己的作品与项金国合影 



汇客厅:


继往·开来

        ——从黄陂泥塑到当代雕塑


在最后的“汇客厅:继往·开来——从黄陂泥塑到当代雕塑”活动中,专家们汇聚一堂,为现场观众们送上了一场开放式沙龙。活动由湖北美术馆副馆长胡莺主持,各位嘉宾分别发言。


 汇客厅现场 


项金国教授和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傅中望是黄陂泥塑活动的亲历者,他们借由半个世纪前的老照片,讲述了当年广大农民和艺术家们对泥塑倾注的热爱与青春,以及这段珍贵经历对自己艺术之路的重要影响,让这段热情似火的历史再次生动呈现在每个人面前。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嘉宾分别发言 


展览学术主持于洋则从历史和当下的对照出发,指出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主张,黄陂泥塑现象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教学相长、展现真实的生活。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表示展览中的文献、作品、资料等不仅珍贵,还可以帮助我们将对历史抽象的看法固定到具体的事件中,去深入体会半个世纪前艺术社会化理想的实践。展览策展人、湖北美术馆收藏研究部主任马文婷则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展览的内容和亮点,希望通过对黄陂泥塑的梳理和展现,给公众带来思考和启示。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1978年,湖北黄陂农民泥塑和重庆工人雕塑一同在中国美术馆展览展示,将这一群众性的艺术创作带入高潮,同时也在湖北艺术史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印刻着时代印记和特色的现象,黄陂泥塑也值得我们关注、了解和传播。


 活动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 


“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沃土艺象——湖北黄陂农民泥塑文献展”位于湖北美术馆负一层特展厅,展览将持续至7月2日,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