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名称:在路上•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提名展·武汉巡展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特展厅

    展览时间:2017年3月10日至2017年3月26日

    开幕时间:2017年3月10日上午10:30

    开幕地点:湖北美术馆一楼公共大厅

前言

 


       中国新艺术运动迄今已逾30年。在这30余年的历程中,随着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和文化环境的转换,艺术观念及形态也发生了转变。以史学的视角来观察,这30年恰恰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自律与艺术之外诸种因素之合力不断博弈这样一个过程,特别的时代催生了不寻常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人说,当代艺术创造神话的时代已经过去,言外之意,艺术应该回复其本真的秩序。然而30年拥挤的思潮、喧嚣的观念裹挟着形形色色的艺术事件,恰如基歇尔的“镜屋”,唯有对准自己的直面一击才能打破幻象,重回真实的世界。“70”、“80”正是在这“镜屋”中长大的一代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中国当代艺术由“大时代”向“小时代”回归的转折点,而“在路上”既是他们集体的青春记忆,也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内核。恰如呈现在他们创作中的:“在路上”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态度!

     “70”、“80”的概念最早出现于诗歌界,继而在整个文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争论。他们对于“70”、“80”写作群体的先锋作用及其转瞬即逝的文化动因以及“7080代际逻辑”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消解诸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同时期的美术界虽然没有出现类似的“70”、“80”群体现象,但“70”、“80”创作群体在生存状态、知识结构、学术背景以及创作状态各方面与前辈的转折性差异却是不言而喻的,一种体现着他们生活态度、审美理念和学术指向的新艺术生态亦悄然形成。当然新艺术生态之新亦不能否认其对传统,尤其是‘85以来所形成的学术语境及其规则的延续与顺承。那么,新艺术生态呈现着怎样的一种观念、形态与生态?新艺术之新体现在哪里?其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转折性意义体现在哪里?是我们这一系列学术活动意欲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需要说明的是,艺术的呈现固然关乎一个时代,同一时段内的艺术家在文化关注和作品呈现上也必然存在某些同一性,但艺术创作尤其是当代语境下的艺术创作毕竟更多地关乎个体的内心和禀赋,因此我们很难也不能用一种概念先行的整体主义的思维去对一代人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而必须通过史学的链条将有结点意义的个体串起来,以此来实现一种既感性又客观的呈现。同时,没有一定审视距离的历史撰写也必然是不够客观的,因此本系列学术活动虽然是以史学积累为目的,但并非致力于得出什么样的史学结论,而是力求以亲历者的视角来感性呈现当下比较集中而生动的艺术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和阐释,为艺术史的书写提供一定的线索。所以相对于当下众多姿态前卫的双年展、三年展而言,本系列学术活动更强调内容的文献性。希望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但是一个史学梳理和艺术呈现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

       本届提名展将雕塑(空间艺术)作为研究和展示的对象,在对国内以70”、“80”为主要创作力量、与雕塑媒介领域相关的当代艺术现场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最终确定了25位在这一领域有着实验性、媒介拓展性,在创作中对艺术的生长及其空间之间的关系有着持续的思考,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面貌和审美品格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参展。作为一个以物质性和空间性为特征的媒介,相比较而言,“雕塑”在当代的步伐可谓“超前”,然而随着“雕塑”材料中现成品的介入,以及“公共艺术”的兴起,“雕塑”媒介泛化引发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也浮出水面。那么如何理解“雕塑”与“装置”以及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当代文化语境下,如何看待传统雕塑的“公共性”与“空间性”?特定空间中,“雕塑”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是什么?当代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提出了怎样的“空间性”问题,青年艺术家又是怎样“聪明”地循着学理的脉络完成了雕塑语言的当代转换⋯⋯都将是本届“在路上”关注并集中讨论的问题。

       系列学术活动得到众多专家和学术机构的支持,谨向为本届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专家、提名机构,以及各领域的合作伙伴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