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武汉 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再现代
序 一
首届“美术文献展”起始于2004年,2007年又举行了第二届。其中“第二届美术文献展”又被作为湖北美术馆向公众开放的第一个展览。这两届展览在文化艺术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湖北还没有专业美术馆的情境下,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和《美术文献》杂志,在展览、研究及当代艺术的推广与传播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7年湖北美术馆建成开馆,它以自身对学术原创精神的追求和展览品牌的建构,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在国内、国际有影响的展览。可以说,湖北美术馆在构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公众多元与多样的文化需求方面作出了持续的不间断的努力。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亦导致湖北美术馆在立足本土,全面梳理区域美术发展脉络的同时,亦将目光投向更能代表当下文化状态和彰显城市人文情怀的当代艺术。而“美术文献展”在7年之后,亦在思考如何延续和扩大“美术文献展”的品牌效应。本着共同的文化理想和历史责任与使命,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决定携手共创“美术文献展”的未来,并按国际三年展运行模式,在引入策展人机制的同时,每三年举办一届。由此开启了湖北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长期战略合作。
在不缺双年展、三年展的今天,如何使“美术文献展”更显其创新性和差异性也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展览学术委员会的资源作用,经过委员们反复论证和研讨,最终决定第三届美术文献展的主题为“再现代”,分设“残缺的文献”、“刻奇博物馆”和“后传统时刻”单元。关于“再现代”主题,其实是对中国价值、中国模式、中国崛起、中国主体性的再认识,旨在探讨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并转化出现代价值,进而穿越传统为现代化设置多种屏障逐渐完成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终极目的是构建有中国文化性格的现代文明秩序,即价值系统、制度体系受经济、社会、政治、国际环境和文明形态转型。在西方现代性之外走出一条多元现代性之路来,因而“再现代”既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又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实验中……
我们希望“第三届美术文献展”能够具有话题性和启发性,并通过这个展览能够引起在全球化语境中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状的关注和思考,及各种问题的讨论,以期建立一个为国内、国际艺术界关注的学术平台。也期待第三届美术文献展能够有更好的艺术作品产生,并以其在艺术上的原创品格去影响国内,进入国际化视野,把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办成一个多维思想碰撞和交流的平台。透过这个艺术平台,使广大公众能够更深入地欣赏艺术、思考艺术、关注现实、反思生活。
感谢社会各界朋友、同仁对湖北美术馆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湖北美术出版社对“美术文献展”(文献集)出版工作的全力支持。感谢每一位参展艺术家,你们的智慧和付出,使湖北美术馆获得了不断前行的动力。感谢湖北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的每一位成员,你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也使展览能够如期举行。
愿美术文献展能够走向更远更高!
湖北美术馆馆长 傅中望
2014年9月5日
序 二
2004年首届美术文献展的策划与《美术文献》杂志有关。1993-2004年,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当代艺术杂志,它忠实记录了当代艺术十年的变化。作为杂志负责人我萌生了做一个展览来总结的想法,也以此对这十年做一个回顾,同时得到领导与艺术界同仁的支持与认同。于是第一届美术文献展在无固定场地、缺经费的背景下动员了各方力量的参与,成为当年艺术界的重要事件之一,也是湖北首次按三年展模式举办的展览。
2007年,展览开始了与湖北美术馆的首度合作,在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美术文献展作为湖北美术馆的第一个展览得以举办,展览启用策展人体制,确立主题为“观念的形态”,在当代艺术体制化和市场泡沫化的背景下,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中那些具有独立实验精神的创造。展览以其前沿的学术主题与格局,得到广泛关注。
2014年,第三届美术文献展即将开幕,时逢《美术文献》杂志二十周年,此届展览主题将讨论“现代性”问题,这是个世界性话题,同时也切入中国社会的现实。虽然美术文献展的特色在于它是本土成长起来的,我们希望它能更多关注当代艺术自身的问题与发展,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参与国际对话,这是个多元世界,我们希望展览的格局和视野也愈来愈前瞻、开放。
美术文献展的创立成长,承继了杂志二十年来为当代艺术史立传的理想。前两届经历了许多难题,这一届与湖北美术馆开启战略合作,通过政府美术馆的平台和实力来延续它,让它按艺术三年展的体制得以长远、健康、有保障、有水准地继续下去,成为城市的艺术三年展品牌,这是这个地域的幸事。它将对湖北艺术生态产生影响,同时也会继续参与到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希望它能成为其多元化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总监 刘明
2014年9月2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