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 创新 国风 楚韵 ——湖北国画院首届作品展”研讨会

时间:2013-03-30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传承 创新 国风 楚韵 ——湖北国画院首届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学术研讨会纪

整理:张宁

 

    间:2013329

    点:湖北美术馆艺术交流中心

学术主持:陈孟昕(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湖北国画院学术主持

 

与会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秘书长

    原中国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书画家》杂志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著名美术理论家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艺术总监

    湖北国画院专业画家

刘一原  原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谭崇正  湖北国画院专业画家

傅中望  湖北美术馆馆长

罗丹青  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武汉美术馆馆长、湖北国画院荣誉画家

陈迪和  湖北国画院院长、湖北省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江山行画家组”主席

    湖北国画院书记

李瑞洪  湖北国画院专业画家

涂同源  湖北国画院院委、专业画家

余幼明  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


陈孟昕:湖北国画院立足湖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画家的队伍要以湖北的画家为主体;另一方面,要立足湖北区域的文化的传承,承接我们的文脉。按照一般的理解,楚文化有六个方面,除了楚辞和楚乐之外,其他的四个方面都跟美术有关,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今天,我们更有必要对区域文化、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加以重视和挖掘,这是我们画院在学术方面的立足点。

关于画院的学术构建,上次我跟大家交流时谈到过关于“一人一品”的问题,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把27位古代画家分成六个品段来品评。这个词延伸到现在有两个含义:一是品段品位,也是说作品的高度;二是作品的特点特色。风格是什么?风格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情感最真挚的部分,艺术感觉最真实的部分。在艺术实践当中,它有时候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能不能升华、强化它,这与画家的修养和艺术感悟是直接关联的,如果没有捕捉到它,它便擦肩而过,其实每个画家都想拥有自己的风格和样式,但很多画家一辈子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联系到古代学画的三个过程,一个是从古法到有法,我有我法,再从有法到无法,到达自由表达的境界。下面请北京来的专家学者给我们画院把把脉,站在学术前沿为我们讲一讲当下的艺术问题。   

  孙克:主持人概括和分析了湖北美术当下的一些特点,我们这30年来一直在探讨国画,比较了解当前国画的现状。

就我个人来看,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湖北美术、湖北国画是很有特色特点的,并且一直走在时代前面。在思想理论方面一直是领先的,湖北曾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杂志《美术思潮》,在北京影响很大,在80年代的西化潮流面前,湖北是非常活跃的。但同时也有一个印象,好像很少看到湖北国画,印象当中湖北就是几个比较新锐的画家,近十年来逐渐又感觉到湖北国画界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看到湖北国画院的这些同志们的作品,让我知道,在下面有这么多的画家埋头苦干,笔墨是笔墨,造型是造型,意境有意境,山水、花鸟、人物都有特点。

  历史上给我们经验和认识,让大家得以借鉴。宋代是一个繁荣的时期,宫廷艺术做得非常严格,非常精美,这是宋代绘画最大的特点,艺术史上的高峰都是在动乱的时期,民忧国难的时期,八大山人、清四家、清四僧以及各个地域画派。好艺术不是钱堆出来的,不是简单的投资多少钱就立刻就出好作品。我认为中国人不一定走西方的市场道路,20世纪西方的市场就是市场支配了整个艺术系统,不管毕加索还是其他,都被市场操控,不断地变化花样就是为了迎合市场,整个一条金钱的利益链。恐怕中国将来也要面临这个问题,我们有一种抵御的精神,就是中国的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不会那么绝对化,我们要看得很透彻。

   陈孟昕:谢谢孙老师的发言,孙老师对湖北的艺术家,对湖北过去艺术发展的状态都非常了解,提到‘85思潮期间的《美术思潮》这一优势资源,也提到了楚文化在我们文化继承传承当中的作用,还有不要向市场看齐等等。对于指导我们下一阶段的创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王镛:湖北国画院的首届画展是一个良好的开局,预示着他们有更好的未来。通过昨天晚上看湖北国画院首届院展的作品集,还有今天到展览现场参观作品,我觉得湖北国画院的画家群体有以下的特点和优势:人才齐全、实力强大、个性鲜明、探索多样。

首先是人才,湖北国画院打破了体制的藩篱,“不拘一格降人才”,吸收了很多散落在民间的优秀画家加入国画院的画家群体,同时也兼顾到了老中青画家的梯队,有老画家,也有中年画家,特别是青年的画家加盟。山水、花鸟、人物等不同的画科,品种也非常齐全。

  其次,实力强大。在看展览前我并不清楚这些画家的水平到底怎样,看了画册和展览之后我觉得湖北国画院的整体水平和其他更早成立的各省级的画院旗鼓相当,这些画家原来都是有相当雄厚的中国画基础。

  第三,个性鲜明。刚才陈孟昕先生讲到“一人一品”,我也赞成“一人一品”,杨晓阳先生在中国国家画院办院提出“一人一品”,我觉得湖北国画院的画家群体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人一品”,都有自己不同的个性和面貌,而且他们的作品都可圈可点。

  第四,探索多样。从湖北国画院的画家作品来看,他们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有的是更传统一些,有的是更现代一些,个性都拉开了,有焦墨,有淡墨,人物有基本写实,也有像陈孟昕画的明清人物,很有味道。我强调衡量艺术现代性的标准,有两个特征:一是强化个性,一是简化形式。不仅西方的现代艺术是强化个性、简化形式,中国的现代艺术要有现代性,也要强化个性、简化形式。简化形式,有人误解认为就是简单化,我讲的是一种丰富的单纯,而不是简陋的单调。这个“简”是从“繁”当中逐渐提纯出来的,就像写意是从工笔提纯出来的一样。我们的画家不管是老画家、中年画家还是青年画家,笔墨基础都很强。我觉得形式还可以进一步简化,包括笔墨的单纯、色彩的单纯、造型的单纯,有时候越简化单纯的形式越能够突出个性。如果这个展览拿到北京去展览(我们有进京的水平),可以不叫“传承创新”,就叫“楚韵”,如果湖北画家要打造一个“长江画派”,还不如叫“荆楚画派”,更有地域特色。

楚文化的精神应该是贯穿古今的,从古至今血脉相连的传统精神,在我们这个地域历史累积起来的精神。我把它概括成四点:爱国情怀、民生关切、铁血意志、浪漫色彩。

爱国情怀。我是从屈原楚辞联想到古代的爱国情怀,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我们湖北画家要爱中国,也要爱湖北。这是统一的。

民生关切。屈原在《离骚》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湖北的人物画家应该关注民生,包括基层的民众,农民工、矿工、城市打工一族,还有很多普通的百姓。

铁血意志。湖北人自古以来都是性格豪爽,有一种刚毅的意志力量。还有武昌起义、武汉会战、武汉防汛,都是传承湖北人、武汉人的英雄气质,我叫它铁血意志。从古代来讲,楚国的漆器基本的颜色是两种:黑与红,象征着铁与血。这种铁血意志,不管是男画家还是女画都具有湖北的血性、湖北人的精神。

浪漫色彩。《离骚》中屈原上天入地求索真理,“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湖北人有一种热烈的追求崇高理想、不怕牺牲、虽九死犹未悔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是最宝贵的精神,是楚韵的核心。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渗透到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当中,不是简单地写实,而是把我们的幻想和情感投入进去。   

  陈孟昕:文联前一段时期提出了“长江画派”,实际上“长江画派”这个概念太大了,王老师提议叫“荆楚画派”,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好。今天提到的问题是我们国画院以后要思考的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有请《美术》主编尚辉先生发言。

  尚辉:我印象中湖北美术是新时期美术新潮的策源地,出了很多影响新时期中国美术发展的大人物,在我的脑海中湖北美术界是一个以现代为主的阵营。    今天的这个展览让我对湖北美术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就是对于传统的敬重,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构成了一种联系。第二个印象就是关于湖北国画院,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先后在江苏省国画院、上海画院、北京画院、中国国家画院工作,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画院的体制相对比较熟悉。今天看了湖北国画院,一个最强烈的感受和印象就是它的队伍相对比较整齐,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队伍人数众多,风格面貌基本上能够拉开距离,还兼顾了人物画和花鸟画,从学科建设上来说比较完整,从人员构成来说主要以50后和60后为主,50后、60后在当代中国美术界属于中坚的年龄层次,这个展览给我一个很强烈的印象就是它充满了活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湖北美术界的中国画界也在进行艺术反思,这种艺术反思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对传统的重新认知,由这种重新认知来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这个画院的成立和本次展览的举办不仅仅是湖北的问题,更多地隐喻了整个中国美术、国画界在新世纪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回溯和追寻。当然展览里面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有些画家的作品面目确实还不够成熟,但不管怎么说,它是一个值得期待、值得鼓励、值得推荐到北京去举办的展览。

  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画界最严重的问题是表面的样式和比较低劣的艺术水准,笔墨境界不够高,样式只能流于一时,可能能够参加某一个展览,但是绝对不能在美术史上留下位置。什么是艺术水准?所谓“一画一品”,“品”更多强调的是品格,就是风格,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品位与格调。中国画和西方的绘画有很多不一样,是不能用完全西方线性的思维来取代中国画自己的东西,中国画一直是强调格调和文化品格的,和西方不断去进行样式化的变革不完全一样,西方有西方的优点,但是中国人和西方人所引发的文化类型不同,尤其是中国画,为什么写生不好画,写生就是画眼中所见,中国画山水画的高妙之处是画的一种羞涩,我们这些山水画家要下狠心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陈孟昕:尚辉先生通过这个展览看到了湖北画家对传统的敬重,尤其是在对山水画作品的点评是切近画面的,从语言本身,从画理方面做了一些分析。

  尚辉:今天这个展览还让我有另外一番感受,看完这个展览后我到三楼看了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使我们这个展览一下子增加了历史的厚度,因为它是从民国时代,新式美术教育开始,湖北的美术教育一直到‘85美术新潮,再到了这一个展览,我觉得历史的文脉贯通起来了。感谢冀少峰先生他们长期在美术馆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冀少峰:这个展览体现了多元渠道办文化,也体现了我们文化的多样性。湖北国画院提出了楚韵,对于湖北美术馆来说也是立足本土,注重发挥区域美术馆在区域文化中的作用,发挥在中部地区美术馆的作用。

这个展览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特别是水墨艺术家在进行水墨探索的时候能体现出画的画就是画自己的修养,它体现出了一种修齐治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气质。在这里面大多数的作品还体现了一种美,“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可知之谓之神”,再看我们的气,气韵生动,气势风骨,远观其势,近看其质。这个展览还体现出一种形似观,不求形似求神似,这使我们想起元代画家倪云林的一段话,“余之竹聊以写心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技之斜与直哉。一日等下作竹数,傲然自得,晓起展观,全不似竹,迂笑曰,全不似处,不易得尔。”国画山水画花鸟人物也体现出另外一种美学精神,即宇宙心灵,看到荷花的时候就会突然想起李商隐的那首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常在,怅望江头江水声。”这个就是情景交融,物我为一,达到了审美的启迪。石涛所说“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这就是强调艺术的原创性,如何完成这些强调艺术的原创性,古人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种方法,比如董其昌提出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传统中对意境的理解,“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对这些精神我们传承了没有,创新在哪里,艺术是否和当代生活结合在一起了,是否反映了信息文明后工业时期人的生存境遇、生存状态和现实的文化关怀,如果没有这种现实的文化关怀,如果停留在农耕文明的小家碧玉的境界,缺乏大宇宙观,这种艺术也不会流传很远,所以最后把“楚韵”这个牌子打出去了,体现出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删繁就简。

  刘凡:我们在艺术上做任何尝试的时候首先要探讨的、要认知的和界定的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我们一百多年来一直在追寻着“自我”,这种“自我”其实是在自我与他者的斗争、妥协和同化的阵痛中来探讨今天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方式。就像刚才尚先生说对传统的重新认知,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自我”与“他者”的纠结中,我们重新来看如何在传统方式中寻找现代性。

  我想借用语言学上的一个概念,“能指”与“所指”来谈中国画的发展。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能指的实践上反复去探索和挖掘,其实从清初四王开始就一直在探索绘画的笔墨语言,绘画的能指,特别是在金钱的诱惑下到了庸俗的地步,严重阻碍了艺术上所指的发展,绘画不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内容上还要与当代当下有一种关系。刚才各位老师说了“一人一品”,其实这也是“一人一品”的一个方面。国画院是一个才成立几个月的新的画院,我们有一个很不错的起点和开始,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谢谢大家。

  刘一原:通过办这个画展我感觉到湖北成立国画院确实对大家的帮助很大,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和机会,提供了他们亮相的机会。通过画展对外交流,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探讨的机会。现在从艺术资源方面看,只看到官方的画院和学院是远远不够的,其实在民间藏龙卧虎,有画得很好的朋友,如果没有提供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平台,那么大家就不可能知道这些画家。   

谭崇正:湖北国画院这些画家以中青年为主,大家都画得很苦,也很认真,    湖北国画院里一种完全不同的学术气氛令我一振。在参展作品评选时不分老少尊卑,只凭作品质量决定能否参展。

三位专家刚才提到楚韵,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意见,但是提得比较含蓄,是不是能够提得更明确一些,比如说我们的画有哪些不足,说得直接一些,批评越严厉就更有利于我们的提高。刚才提到湖北国画院全体画家的作品要去北京做院展,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进京展的愿望,我认为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我想听听三位专家给我们指出努力的方向,这样可能更有利于画院的发展,谢谢!

  孙克: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有许多探索,有许多想法,湖北这个地方有楚韵,这个特点是丰富多彩的浪漫精神,从屈原那里继承下来的,过去说南方人信鬼,神鬼思想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跟儒家文化主导的思想、黄河流域、齐鲁文化是不一样的,这包含了楚文化的特征。在湖北这个地方大家画起画来就是跟北京不一样,有一个机会有一个平台,大家的知名度会提高,对于整个中国画的丰富发展很有好处,我们现在很有信心了,大家只要有信息,中华文化就这么做下去,就能够做出长期以来留存下来的好作品,不可能人人都是大师,那是不现实的,其中最好的攀登到高峰的画家必定是少数,我们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好,这样就达到好的目的了。

  比如50年代前期,中央美院培养出许多好的画家,基础很好,他们这一批画家都画得很好,因为扎扎实实在画画,不搞运动,不搞阶级斗争,在那个时期就出现一些很好的画家。在今后这个时期还要强调扎扎实实,我们的经验就是这样的,基础要扎实,造型能力要好,同时要对中国文化理解深透,光造型好也不行,还不仅仅是简单的素描造型,我们又要有很好的功夫,同时要有很好的悟性,对中国画传统的笔墨精神用得好。功力、功夫到家,悟性要到位,修养也要上得去,人品要很好,诸多的因素才形成一个好的画家。我觉得山水画相当好,花鸟画就感到弱一点,主要是笔墨造型,花鸟画很难突破,就那些题材,一画就困难,不仅是这里差一点,在北京也一样,好的写意山水画家相对比较少。现在看来这个展览上人物画相对放到第三位,可能这些画家都画得很好,但是没有拿出最好的作品来。湖北这次的展览让我感觉到湖北是中国画的主流,很有底气,非常有力量,后继有人,很多年轻的同志还得做得更好一些,以后会出现更好的画家。 

  陈孟昕:孙老师是中国画艺委会的秘书长,现在又是中国画学会的秘书长,他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的状态,以及面临的问题太清楚了,他对于中国画现状以及问题的分析非常到位。下面有请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先生讲一讲。   

  傅中望:首先我非常感谢孙克先生、王镛先生、尚辉先生从北京来到这个会场,我也非常荣幸地在今年这样一个大好时节举办国画院首届展览,在湖北美术馆展览历程当中这个展览是非常有特色的,是同一个画种作者最多的一次展览。参展作者很多都是来自于各大院校,而且是在湖北国画界很有成就的画家,老中青艺术家都有。通过今年看这些作品,我觉得各自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有自己的语言,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通过画院这么一个机制,他们创作的成果在这里展示我为他们高兴。

  刚才很多老师谈到关于中国画的精神问题,笔墨问题,我是一个外行,但是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我们还是要面对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是画装饰品,不是画一个好看的东西而已,我们应该画一个更有时代精神,更符合我们现实生活,反映我们现实需求的一些作品。我希望湖北国画院应该是多元的,价值取向、审美取向应该是多样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不要做成一个模式的东西,应该有更开阔的视野。国画院的成立又为湖北画坛增添了一股新鲜的血液,推动着美术创作,你们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谢谢大家。  

  罗丹青:我觉得这三个问题有必要对三位专家简单汇报一下,一是湖北国画院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来走向哪里。

  严格来说湖北国画院是在夹缝中间突然冒出来的一个画院,我们当时抓住了国有文化产业转企改制的契机,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向省政府提出了湖北文联要成立一个国画院、一个书画院,省编办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性的批复,批复了以后我们就紧急启动了,先成立了湖北国画院。在成立国画院的时候就提出了“传承、创新、国风、楚韵”的理念,我们的初衷是办一个没有围墙的画院,我们一定要走开门办院的路线。不管年长、年幼,不管体制内、体制外,不管是工笔、写意、花鸟、山水,还是人物,只要是具有一定潜质,都可能成为我们画院的画家。到目前为止我们有了60多位画家,将来我们的队伍会不断扩大,我们的视野还要进一步拓展。

  我们这个很稚嫩的画院,一亮相就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抬爱,这是值得倍加珍惜的,不管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水准,我们都要明确现在的优势在哪里?我们的软肋在哪里?一个画院不可能各个画种都是一流的,但是尽量地克服短板是可以做到的,究竟是长江画派还是荆楚画派?这是我们将来还可以进行探讨的问题。但是首先一定要坚持我们的办院宗旨,要坚实地走好每一步。目前我们这个画院虽然只有极少的编制,也没有财政拨款,但为什么大家能够走到一起?就是因为这种学术氛围是很多画院所不具备的,我们平时谈到了几个坚持,坚持学术主张,坚持对内对外交流,坚持培养更多艺术人才,坚持我们的理论研讨,坚持走下去,走出去,这既是经验,又是导向。

  向哪里去?今天各位老师也给我们把了脉,给我们指点了迷津,以今天的理论研讨会为契机,下一步我们画院将围绕如何设定更为科学的路径,如何做好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如何推出更优秀的人才,如何创作能够传世的精品力作,坚持踏石有印、抓铁有痕,这样才能够不辜负全国兄弟画院和全国美术界的同行们对我们的期待。   

  樊枫:谈湖北这个地方的特点,首先湖北人“不服周”,这很形象地表述了湖北人,不服气,就是不服周边。湖北人的心态和北京人的心态有区别,北京是皇城根,很多信息文化汇集到这里来,可以慢慢梳理,慢慢思考,可以分辨出哪是好哪是坏,我们接受哪些东西不接受哪些东西。但是湖北也是九省通衢,文化信息还是很丰厚的,湖北人也像北京人那样有幸地可以审视各种各样的文化,但是没有皇城的话语优势、角度与气质,故不能居高临下看问题,虽有局限性,但不意味没有独立性,这是湖北人的思考和其他省市不太一样之处,这是我对湖北画家创作心态的理解。特别是湖北的中国画,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湖北有一批老艺术家,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他和同时代的北京画家、浙江画家、杭州画家或者是西安画家、上海画家、广东画家相比较的话,他们的业绩没有那么辉煌。那个时候是讲究一种社会主义创作,看谁能够把传统的艺术迅速转换为对社会当下生活的创作,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的为数有限。

  那一代人的思考是一心想向主流靠拢,但是在靠拢过程中,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并不是最前列。在第二个阶段, 80年代曾发生过两个“地震”,一个是李小山的,一个是湖北的‘85美术思潮。那个时候就开始思考中国画在转型上应该有文章可作,这个时候就抓住了机遇,于是就在水墨上有一些动作,作品和展览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中国画转型的新问题,结果在转型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就暴露出另外一个问题,反思离传统好像远了一点。这个展览应该是第三代人对于这种现状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来他们又在重新向传统学习,向传统靠拢,弥补过去那种缺失,希望补上这一课。谢谢。

陈迪和:我觉得今天这个展览得到大家的认可,一个是整个画院的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其实这些成果以前就具备,可能以前大家还不熟悉,这一次集体努力,整体基本上拿出了自己的面貌,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陈孟昕:任何有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都面临着当代转型的问题,艺术属于当代,传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正是一代代中国画家不断探索创新才使得中国画有了几千年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省中国画院顺应了大形势,这个形势就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得益于有敬业精神的文化官员的推动,有胆识的画家的担当,还有执着学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愿为推进湖北美术发展建功立业的群体,将来是大有希望的。 

  李宁:前半段我们听了北京三位专家,罗主席,陈孟昕先生,以及著名的画家对画展进行的评价,对国画院发展壮大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下面我们有请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的李瑞洪说一说。

  李瑞洪:我先对湖北的美术史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因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我经常接触美术史,当我们在面对浩瀚的中国美术史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在中国卓有影响,有卓越成就的,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的中国画画家中,湖北籍的画家寥寥无几,会发现大量原籍是浙江、江苏、安徽或者北京的。湖北籍的画家少,当然也有米家山水,还有个吴伟。谈这一段历史主要是要映衬一个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期湖北画家大量出现在中国画的画坛似繁星璀璨,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美术现象。在近几年,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湖北成了中国画创作的大重镇。我们在座的各位画家面对着一个几百年来,甚至几千年以来湖北最好的美术发展期,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个大好的形势。

  今天这个研讨会,无论是国画院的画家,还是参会的美术界的同仁来说都是一种学习,一种鞭策。2011年教育部发了一个关于推动教学工程的2011计划,2011计划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协同创新,现在省国画院就在做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大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是别的任何一个部门和任何一个院长没有能够做到的,当然协同创新和整合资源应该还在现在的这个基础上强化,从山水、花鸟、人物领域来说,湖北还有一些代表性的画家,当然这些代表性的画家并不一定就要参与到国画院来,它有一种协同创新的作用,以前都是单打独斗去进行探索和试验,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资源,有这么好的形势,我们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上面作一些文章。

  今天几位专家特别谈到了各画种的现状,比如山水、花鸟和人物,我对画院的机构设置不是很清楚,应该设立这样的创作研究部,山水画人物画创研部等,可以以这次首届作品展为一个起点。谢谢大家。

  陈孟昕:下面请国画院画家们就今天这个画展专门们的反应和所指出的问题谈谈我们今后应该如何做,怎么做的问题,希望尽量谈多一些,谈谈自己的想法,听了专家们的话之后不是谈论自己的画如何,是谈今后怎么画的问题,怎么前进的问题。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涂同源:我们办院时间虽然不长,半年时间,一直创作研讨作品评选都是围绕传承、创新、国风、楚韵,是这样得来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宗旨,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这样的成绩。所以画院的办院宗旨是一定要坚持下去的,它使我们这个画院出了成绩,得到了甜头。湖北地处中部,不是偏安一隅,而是九省通衢,集中在这里的思想很多,观点很多,无论是从古代到今天都是这样。湖北的画家是千人千貌,我们画院的画家也是千人千貌。我想举两个画家说明这个问题,一个画家就是张健,他就是在传统路子上,也就是从黄宾虹路子中来,他自己的学养知识不可能跟别人一样,所以他画出来的画必然带有他自己的涵养和精神底蕴。第二个人就是邓朝金,他的山水画是往创新路子上在走,这个创新不是那种脱离传统的创新,我们看他的画全部是用的中国画的线条,很潇洒的线条,很浪漫的线条,但是我们看他的具体物象,他跟古人画是不一样的。似与不似之间是传统,他这种创新也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创新。今天山水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所以我举这两个山水画家的例子。

  下一步的工作,坚持院里的宗旨,要毫不动摇,现在我们的宗旨为什么不提创新?并不是说创新不好,是因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创新太多了,用不着去强调创新了,每一个人画出来的东西都可以是创新的,因为我们画了几十年,有的画了30年,有的画了20年,有的画了10年,画的这二三十年全部是在创新思想主导的,所以我们要把传统放前面。古人的画好在哪里,无论是从一棵树,一块势头,一座山,都是非常有讲究的。现在我们一画画,一开篇就是画一座山,我们开篇就是画树,树过了就是画石头,石头过了才是画山,山是一笔带过的,没有石头的山水画根基不服存在,不可能画得好。传统的那些树、那些石头都非常好,是不是古人就没有创新呢?范宽《溪山行旅图》后面一座山是生活里面的山吗?根本不是生活里面的山,经过高度的提炼,现在不一定能够创新起来,山从人面起那种感觉,下面画的那些树,自然的东西,也不是自然的东西,也不是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这是宋代的山水画,这也是一个非常辉煌的高点,仍然是我们传统的优秀的精髓的,需要我们反复研究、学习,当我们研究透了,学习透了,再才能谈得上创新。谢谢大家。      

  刘一原:我觉得有了话语平台,一定要有精品意识。现在不是要书画群众化的问题,关键一个问题还是要打造精英文化。因为没有精英文化整个民族的审美素质是很难提高的。有了精品意识,就可以利用精品意识取得很多经典的作品,来推介给广大的群众,从而提高整个群众的审美水平。各位都是画家,也可以说都是专家,精品意识特别重要,不能说满足于我这个画画得还有人称赞就行,艺术总是无止境的,要把自己拔高。

  多样化多元化对于一个画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画会的发展又可以分成各家各派,各自不同的追求,也不可能大家都是一体化,一种模式。艺术是干什么的?你为什么要这么画?你自己该怎么发展自己?一定要弄得很明白。这个明白就是要很清晰自己的追求,而且要自信自己的追求。搞笔墨就是把笔墨放在第一位,这是我自己创作的感受,什么东西想求全很难,我认为黄宾虹是现代山水画家当中最抽象化的山水,黄宾虹的山水笔墨精到深邃,他全部的力量放在思考和发展中国的笔墨,把中国的笔墨那种积墨发展到极致。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一个画家在追求的时候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做减法是很有必要的。必须要往前进,必须要丢掉一些东西,丢掉什么东西?对于自己的取舍很重要,你把哪个看得最重要,你想完美无缺,那创新就是一个问题。当然创新有步伐的大小,每个人画山水都有自己的面貌,但是涉及到跨度大小的问题,这都是可以允许的。

  在北宋山水里面,千山万河崇山峻岭特别多,就是画一个山,别的山不画,这就是一个山水画家在现实生活中对视觉的把握和改变。潘天寿作品的构图就决定了他的现代性,一大片荷叶,就是线,几个杆子一穿插,几根草就是线,下面的很多点,把点线面这三个元素分离开就没有现代的感觉了,这个创意是前一辈艺术家的创意,确实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古代画家在观察方式上都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北宋画家是宏观的,南宋画家进入了一个新的地方,更体现具体诗意的描绘。我们现在学传统,不要只看到传统画家那些笔墨,不仅仅要看它的笔墨,看它的技巧,看它的表现,更要看到它的观察方式,和它的思维方式。任何技巧是表明特定的东西,不是表面上的东西。我刚才说的话也是对我自己的提示,不要完全注重技法,更要注重技法里面所蕴藏的思想内涵。 

余幼明:在座的都是专家,唯有我是外行,作为一个外行,我今天下午抽了时间把展厅看了一遍,可以说流连忘返,但是因为时间不允许,很快浏览了一遍,真的感到非常震撼。对于国画、对于国画院我都没有发言权,但是我是湖北国画院这次画展从筹备一直到展出的见证者,听说上午水泄不通,盛况我没有亲眼见到,但是可以想像,我感觉到国画院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既传承中华民族国画的优良传统、技艺、笔法,同时创新,所以今天的展出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现在省委书记李鸿忠讲到敢于担当的精神,发展文化大繁荣,国画也要大发展,国画院把大家组织起来,这样有了一个平台,把我们的国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我觉得国画院对于湖北的国画事业,对于湖北的文化事业是一大贡献,对中国国画事业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我作为一个见证者,看到大家辛勤的劳动,一直到今天这么成功的展出,欣喜不亚于参展的画家,为大家终于能够有这么丰硕的成果感到高兴。也相信今天的展出是我们这一段时间辛勤劳动的一个终结,同时更是一个新的美好的开始,相信国画院的这个路子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谢谢大家。

李宁:上午的开幕式非常成功,下午的学术研讨会也是非常成功的。从专家、学者提出的问题里我们找到了今后不断前进的方向,今天这一天的活动是非常有价值,非常成功的,我现在宣布:湖北国画院首届作品展学术研讨会胜利闭幕!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