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3-08-14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2383日(周14:0017:00

  点:湖北美术馆四楼艺术交流中心

主持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湖北美术馆馆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王心耀  江汉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汤湖美术馆馆长

    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

徐勇民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和清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

傅中望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

刘茂平  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魏光庆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徐文涛  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

钱林祥  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顾问,中国美术馆原党委书记

冀少峰: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们,大家下午好!“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感谢美术馆界尊敬的前辈、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顾问钱林祥老师不辞辛苦来到现场,而且研讨会的时间一改再改,钱书记在北京这么恶劣的天气情况下,仍然应邀前来,助力很多。另外,钱林祥老师作为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的指导专家,能够来到湖北,不仅是指导湖北美术馆项目,其他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包括合美术馆、汤湖美术馆都在他的考察计划当中。“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是201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启动并主办,鼓励国有美术馆提升收藏和研究水平,推动美术馆固定陈列展制度,全面提高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2023年5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和老艺术家回信,提出在展览展示、精品收藏、公共教育、对外交流方面要守正创新,同时要有高质量的收藏、高水平的利用和高品质的服务。这个对于提升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了让更多的美术作品能够惠及群众,同时对当代艺术创作进行引导和扶持,所以在这个阶段,湖北美术馆在胡莺馆长的策划下,推出了这个展览,并且入选了今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自2012年以来,湖北美术馆一共有11项目入选,6项目获奖。

本次展览围绕“大桥”这个主题,分为互通“互联”、“互鉴”三个部分,以桥来联通世界、以桥来彰显特色。由“互通”可以看出湖北的一些艺术家,包括省外的艺术家对“大桥”的表达,比如钱瘦铁、关山月等等艺术家。互联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激情、社会发展速度、人与人之间的变化联通以及沟通之桥,他们没有直接画桥,但是这些作品是通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发展,让我们感觉到传承与当代的连接。“互鉴”这部分很有意思,它不是直接表达的桥,但是艺术是一个无形的桥,这个无形的桥把湖北和中国、中国和世界、艺术和社会紧密连接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有阿涅斯·瓦尔达、肖恩·斯库利、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安尼施·卡普儿、徐冰、肖丰、王心耀等,这些作品构成了湖北美术馆搭建无形的艺术之桥,开启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思考。另一方面,围绕这主题,我们推出了“‘见江城”公共教育活动,该活动以水彩为媒介,记录武汉儿童眼中的“桥”。另一方面,2022年12月,“鄂湘赣三省美术馆馆际联盟”正式成立。这就是“桥”的表现,促进了三个地区美术馆资源的共享。

本次展览将分为两个阶段展出,都在重要的黄金档。第一阶段在暑期,第二个阶段在国庆节期间。今天看到的是第一期,国庆节之后将会湖北美术馆一楼展厅展出第二期体现了湖北美术馆始终坚人民至上的办馆方向,致力于高质量的收藏、高水平的利用,实现高品质的服务。

回望一下,2012年湖北美术馆第一次入选“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叫“湖北美术馆工业版画藏品展”;2013年是“境生象外——湖北美术馆当代水彩”;2014年推出的是“大漆世界——湖北美术馆馆藏漆艺作品展”,获得湖北美术馆首个“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2015年入选的是“为时代造像——湖北美术馆馆藏雕塑作品展”;2016年是“变动中的景象——湖北美术馆馆藏动画电影艺术家严云开作品展”20172018201920212022连续五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包括“美在民间——湖北美术馆馆藏工艺美术教育家张朗作品及文献展”、“寓言——刘政德雕塑艺术展”、“艺道融心——朱达诚雕塑作品展”记忆中的武汉——一座城市的人文图景“长江·汉水——湖北美术馆馆藏地域题材美术作品展”可以看到在胡莺副馆长对这个项目倾注大量心血引起了连锁反应,连续五届获评优秀展览项目,这个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下面有请鲁虹老师发言。

    

鲁虹:湖北美术馆作为国家重点美术馆,无论在国际接轨方面,还是在全面发挥美术馆功能方面,如展览研究、陈列、收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我注意到,湖北美术馆不但以研究为依托,把展览做得风生水起,为湖北艺术生态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做固定陈列——“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上,也走在了全国前面。今天的会议是围绕收藏展开,我认为湖北美术馆2007年成立以来,在收藏方面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有一系列的工业版画、大漆、当代艺术、湖北省名家的艺术作品等,收藏工作做的非常扎实,得非常好。

应该说,这次的展览主题其实是一个象征,既有实体的长江大桥,也有文化交流意义上的“桥”。我注意到,展览中的藏品收藏范围非常广,既有湖北省内众多大家,包括从武石先生那一辈一直到现在年轻的一代,也有国内外的优秀专家,罗中立、徐冰、安尼施·卡普尔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湖北美术馆在研究方面投入的力量是走在前面的,不过相对于国外美术馆还是很少。据我所知,国外美术馆人员和经费的投入方面都是我们不能比的,下一步怎么样加强研究,进而把现有的藏品盘活,是湖北美术馆要予以加强的。这样的话,我们将既可以为公众不断推出多种不同的收藏系列展览展——包括大漆、工业版画也可以为下一代艺术史的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这方面湖北美术馆完全可能在全国带一个好头。我想,如果我们的藏品特别丰富,研究又做的特别好,那么我们的美术馆就可以像国外美术馆一样,以长期陈列为主,像卢浮宫一样,而不是不断的换展览。

今天看展览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围绕长江大桥展开的武石老师的作品《最后一根钢梁》,我们带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总而言之这个展览非常好,衷心希望湖北美术馆在这方面再接再厉,在全国美术馆界树立新的标杆!谢谢!

    

    冀少峰:鲁虹老师提要加强研究和收藏,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史料,这个确实是湖北美术馆正在做的。王心耀馆长也在做美术馆,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关于藏品和展览有很多话要讲。

    

王心耀: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湖北美术馆是湖北地区的标杆美术馆,展览多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在全国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这次以“大桥”为主题的藏品展非常有意义。武汉从1957年开始建第一座武汉长江大桥,现在武汉的桥无数,已经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此次展览记录了几代人对桥的向往,也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发展,用视觉的方式、用绘画来记录这座城市。我们在全国去推广也是非常有特点的,同时给我们做美术馆提供了很多启迪湖北省美术馆这几年来进行了的收藏,雕塑、工业版画、漆艺当代艺术等等,对题作品的收藏开启了一条先河。特别是“大桥”,实际上是湖北武汉城市发展的一个符号形象。展览以“桥”为媒介,带动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示,含国际艺术大师和湖北地区的艺术家精品,向观众展示湖北地区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生态。一个美术馆如何有系统地进行研究和收藏,也值得借鉴学习。我们下一步要向湖北省美术馆学习,有目的、系统的进行主题性收藏,特别是未来的观众、美术馆的历史建立档案

本次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取得成功。

    

    冀少峰:王心耀馆长提出了美术馆的根本是藏品。湖北美术馆建馆之初,确立了收藏特色。2010年开始湖北美术馆做了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将湖北大漆艺术推向国际。第二个工业版画,武钢武重的收藏特色不是随便列的,湖北活跃着大量的工业版画群体,另外还有工业版画协会,工业版画是一个特殊的象征。还有水彩,湖北美术学院有水彩画系。另外就是当代艺术,还有雕塑,以及围绕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专题收藏。特别是当代,一谈当代就色变,大家一谈当代艺术就是创新文化,其实是一个误区。这次文旅部艺术司在湖北调研,把湖北美术学院做的当代艺术画册全部拿出来。

    围绕着“大桥”的主题展览,南京也做,湖北也做,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对于“大桥”的研究,其实我们早就入手了,而且有丰富的资料,这只展了一部分。肖丰老师担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期间也做了湖北美术史梳理,很有意思,在这个方面也有研究,有请肖

    

肖丰:今天讨论这个展览,它的策划很有新意。湖北美术馆在新中国的发展史上,它成立的时间非常短,地方美术馆持续申报国家重要的奖项然后能入选,这说明我们在有限的资源里面,策划能力很强,在有限资源找到了亮点来做。

“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以“桥”为主题,湖北武汉最重要的地方形象来切入重点,同时有实有虚。实就是真实的桥,江上第一座大桥;虚是交流和沟通的心灵“桥”。实、虚结合的主题,这样展览的作品总量在这上面自然就拓展,展览饱满度就形成了,非常智慧的策划,使这个展览能够成型,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策划。

    如何做好这个展览,研究在前,我非常赞成。研究分很多层面,第一是有哪些作品,第二这些作品的作者和作品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在全国中的位置和地位。正是因为有前期调研的了解,策略地拓展相关主题来选择作品,这是研究的功劳。

    我还有一个建议,研究还应该更深化,不是推出一个非常有效的展览,获得国家的奖,同时展览是要推出作品、推出艺术家!这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要研究这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情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现在如何构成和挖掘,凸显了哪些意义,同时这个艺术家后来的发展。美术馆的学术功能,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作品和艺术家,让我们重新回到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个年代那个时代。“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作为馆藏展览一定是研究在前,未来围绕展览展品的研究推出作品的再认识,以及推出艺术家形成新的认知,并使其知名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世界上很多艺术家都是被后世重新发现,这是美术馆研究性展览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而且,美术馆也有这个责任。

    

    冀少峰:肖院长提出的这个展览策划有新意,很优秀。此次展览幕后工作做了很多,去年年底这个项目开始研究了,胡馆长确实是很用心。另外要求作品推出去,因为这些作品本身也都是熟悉的,这也给我们提示,如何再认识?这个作品返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应该是什么样?非常有意思,这个要研究。研究在,针对大桥的研究有可能还要再持续,还有不同的维度。南京有南京的大桥,湖北有湖北的大桥,大桥之间的差距,相同的艺术家要画同一座桥,两地的艺术家画两地的桥,这个桥之间的关系。从展陈来讲,不仅是一个区域的作品展,更具有当代性、国际性和文献性。

    下面有请徐勇民。

    

徐勇民看了很多关于这个展览的相关报道,感到很亲切,但是没有来看原作。刚才在开研讨会之前,我特地去看了。一进展厅确实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是1957年生人,第一幅作品以及后来大概有三四幅年代从1953年、1954年、1957年一直到现今。湖北美术馆做这个展览秉持了“人民至上”理念,通过展览的三个部分也能够反映湖北美术馆立足当代的宗旨,非常好,除了感到亲切之外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这样一个展览虽然展出的空间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还要第二部分展出,更让我有很好的期待。

在这样展品并不是很多的情况下,也能够看到历史在发生变化。作者的年龄层在发生变化,作者在观看事物表达艺术的形式上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策划和安排。以后但凡看某个文献展时,总是感觉有一种怀旧感甚至某种失落感。但是这个展览看完感觉非常阳光,它是跟整个中国的发展、建设以及中国的人民精神面貌的发展是息息相关,这一点非常明显。尽管是匆匆看了这个展览,但是这种感受跟看回顾展或者文献展是完全不一样的。从这里面可以看到策展人的用心以及办馆方针的贯彻执行是不露痕迹的。

    从展品的收藏中也看出来做了很多工作,尽管有些展品不能借展。从美术文献艺术中心、从家属手中都征集到了好的展品,这也说明凡是有重大意义的美术作品,无论在哪个年代,作为艺术家本人、家属以及各种收藏机构都是非常用心的。我记得在前两年湖北美术馆还展出过刘依闻画的《长江大桥》,我期待未来会在第二部分展出。我很早看过这幅画,确实能够勾起人们的很多回忆,也能够发现任何一个时代总有艺术家是有使命感的,他能够直接表现这个时代重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瞬间。通过看这个展览能够让人们在回忆过去时,感受到时代发展到今天的进步

    这里有两个建议。一是我在看的过程中,尽管我意识到有分三个板块——互通、互联、互鉴,但是对于普通观众来讲,还要给他一种明确的提示,即分割是有关联的。我们虽然马上能够意会策展人的用心,但是作为普通观众,在那一瞬间可能会不知道这其间是什么关联。对他来讲看展览应该对艺术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的过程,通过这个展览让他们进行视觉转换。板块设计方面、参观流线方面有所考虑,是可以做到的。

    另一点是,我看这个展览之所以感到亲切,是因为这一代的人很多朋友、同学名字中都有叫“建桥”、“汉桥”的。看到展柜很多的照片、票证同时唤起了我的特殊回忆,在武汉市成长的人们几乎没有不和武汉长江大桥合影的。这使我产生一种想法,能否在做公教活动的通过户籍机构,了解统计武汉市叫“建桥”、“汉桥”的有多少人,一定会是了不起的一个数字。他们个人成长的过程恰恰反映了中国在建国之初的社会发展印记。我刚才回想起很多叫过这个名字的同事、同学、朋友等等,同名同姓的也非常多,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对。把它放在公教活动里面,让有相同名字的人参与其中看到本次展览后观感上面的表达等等,那将是很有意思的。毕竟这是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而且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的长江第一桥,尽管武汉市发展到今天兴建大概有一二十座桥,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地位怎么表达都不为过分,是不可撼动的。可以通过未来第二部分的展览公教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交流以及宣传,使这个展览能够深入人心。刚才注意到有很多年轻人在看,我非常高兴,他们能够通过作品直接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印迹。假如观众的年龄层再扩大,这个影响真是不得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地位和影响,如有组织地让多类似年龄或者姓氏有关联观众来看这个展览,应该会有更好的效果。很期待在展览的第二期可以看得更仔细。谢谢!

    

   冀少峰:谢谢徐勇民老师。徐老师提出一个建议,怎么展览让观众容易理解。这个建议体现了美术馆应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这个提的很好。另外关于借展,看到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藏品。为什么要借?因为文旅部有要求,鼓励其他美术馆参与,所以要借,借就让藏品活起来,不要让藏品沉睡在库房里,要把它拿出来。这个展览还要巡起来,还要长沙巡展另外,人名来看“大桥”,这个研究路径挺有意思,从小切口入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

    下面有请李和清老师发言。

    

    李和清:湖北美术馆建馆16年了,连续多年都有展览项目在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中入选评优,非常不容易。建馆时间短意味着藏品少,藏品少就意味着收集整理举办一系列藏品展是难度非常大的。

    这个展览的定位很好,武汉跟桥是有渊源关系的,武汉有三镇两江,中间有很多座桥梁。湖北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对这座城市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侧面解读桥的字面意义,“桥”左边是一个木字,古代是用木头搭起来的桥,后来发展起来以后用砖石来建桥,后来用钢铁架桥,分几个阶段,有一系列的脉络。武汉这座城市很独特,有十几座大桥,万里长江第一桥在这里,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处于全国重要地位。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是中国目前跨度最大的桥,湖北武汉是非常典型,是很有意义的。“桥”不仅仅局限于物理上的桥、实物上的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各方面也有无形的“桥”在沟通、连接和延伸,它具有社会意义。从科技方面来说,现在互联网信息、量子通信等等都属于“桥”的范围,都是连接、沟通的问题,无形看不见的“桥”在各个城市间架起,“桥”有更广泛的意义。所以从“桥”的延伸来说,这个展览有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也有科技的意义,这样定位起来这个展览就很有看头,很有意义。

    此次展览的作品非常丰富,有关于桥的美术作品、关于桥的书籍、关于桥的相关衍生品,另外还有摄影、视频,还有从省外借展以及国际上捐赠的相关作品。这次展览叫“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不叫“相关”都可以,因为都是桥梁,都可以泛化到桥的范围之内的,都可以挂上钩的。另外,按照要求此次展览要到省外巡展,也做的很到位。对收藏的相关作品,对怎么做好藏品梳理、提炼和总结,湖北美术馆还可以延续下去,既对整个城市之桥的研究工作更丰富、饱满一些,对下一步研究作品更深入具有更大的意义。

    提一个建议,能否把关于桥的科普知识做一些延伸,让观众走进以后看到收藏作品的相关知识。武汉市要建一座桥博物馆,我们可以跟他们衔接,可以把一部分相关知识为我所用,这样为这个展览的丰富起到更好的作用。

    谢谢大家!

    

冀少峰:谢谢李书记,他看出了这个展览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下来有请傅中望老师。傅老师对这些藏品很熟,当时提出一个要求,一定要突出藏品,藏品要主题,不同的主题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把它突出来做好。虽然湖北美术馆藏品不太多,5000多件,但是跟前十几年比还是点小底气了。不同时段推出的不同藏品,这几年的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从藏品中找出话题也是挺难的。下面有请傅中望老师。

    

傅中望“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的名称是我取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展览主题围绕“大桥”,“南北天堑变通途”是伟人的一句话,叫“大江南北”它的空间感更大一些,时空感更好一点。其实直到现在,湖北美术馆的很多展览是依靠自己在做。湖北美术馆在建馆初期就开始重视藏品的积累,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资金,从五大画种的回顾展,开始积累藏品。一直到“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这个展览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把在上个世纪100年的时间里面失去的很多东西,无论是图像、文字、各种实录通过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经过几年时间的收藏、征集、整理、展示,是一笔非常好的财富。有了这一批藏品,我们才感觉尽管湖北美术馆办馆至今只有16年,感觉好像有100年的历史,我们这个馆是很沉甸甸的,还是很有分量的。当然这个里面关于湖北的美术历史,湖北美术学院,还有各个大学机构专家学者都有参与。这个展览我们对湖北美术馆有一个馆藏定位,我们到底是办什么、到底收什么。一个美术馆向博物馆转换,那必须要有藏品。过去说收藏是办馆之本,教育是强馆之路,展览是兴馆之策,这几点分不开的。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这几句话贯穿了湖北美术馆几十年的办馆理念。同时在这个框架下,湖北美术馆的藏品定位,有了一个大房子,我们开始分割,我们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我们一起讨论,按照湖北现有的资源和条件,湖北美术馆的特色收藏分为五大类。一是围绕湖北美术历史的收藏、湖北美术史的收藏;二是大漆艺术的收藏;三是版画艺术收藏,工业版画艺术收藏;四是雕塑收藏,当代雕塑收藏;五是当代艺术收藏。这五个收藏方向,看起来是很窄,其实是根据湖北的特点来确定的,也是根据几大展览项目、品牌项目的推出才有收藏的特色,构成了藏品的特色。我们有五大收藏方向以后就构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事实上就是横跨历史人文,包括未来,这样我们藏品很丰富了。原来我们在思考一个馆的藏品越丰富、越多样,展览重新配置和重新组合的可能性就越多。

回到“大江南北”这个展览,其实说起来是以“桥”为主题,以“桥”这个概念做展览,包括武汉美术馆还有其他馆都做了,但是我们这个“桥”到底是一个什么“桥”?我们这个“桥”主要是艺术家,当时我们收藏了很多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在现场写生甚至创作,因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长江通了桥以后是很大一件事情,不光是物理性的,它实际上是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进步。我们的艺术家在当时对这么重要一事件去写生、创作、歌颂、赞美,用各种方式,这种东西在那个时期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一个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我们把它收藏起来,所以藏品的意义、收藏的意义,其实就是收藏时间。我们不收,没有系统地收,这件事情就过了,没了,再过一段时间就没这件事情,就收不到了。这个展览就是在湖北美术馆的办馆方向以及藏品定位整体的一种综合框架下,吸取了跟“大桥”有关联的艺术家的作品,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展览很多作品是那个时代的,也有很当代的,看起来和大桥没关系,其实关系大了。在武汉这座城市、在湖北这个地域,东西南北中,中部地区,有了大桥,南北沟通,不管是四面透风也好,还是四面来风也好,我们的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处在一个很好的地域条件下。湖北原来就是个中转站,出去回来,回来出去,我们就是这么一种地域。有长江、汉水,再加上大桥,现在武汉的桥越来越多,不光是城市功能的需要,也是文化以及各个方面满足人民生活和精神需求。在武汉这座城市建设当中,桥梁是一个很好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也值得我们去把这段历史从50年代到今天去呈现。所以这个展览就是全面呈现了武汉长江大桥无论从交通、经济、文化上的意义。此次展览展出了一个英国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的作品湖北美术馆做他的个展时,我还在馆里,他告诉我,的祖父是当时武汉关的海关工作人员,他的曾祖母是武汉人。我问他想不想去看一看武汉关,他特别有兴趣,我专门看武汉关。看了二三十年代武汉海关的文献历史资料,他高兴得不得了,他是带着一种感情对他父辈进行追溯,很认真看那些文物。所以此次展览展出他的作品其实是与武汉长江大桥“桥”文化有关系的。这个展览把湖北美术馆这么多年关于长江大桥,湖北的水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这么重要的艺术家的作品在这里有一个全面地展示。桥梁起着沟通作用,这种沟通让我们武汉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更加宽厚,无论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我们不仅是做大桥的研究展,是通过桥梁的建设来呈现在这几十年的历史过程当中,我们很多重要的作品、重要的艺术家以及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通过南来北往、四面八方沟通带来的学术成果和我们的藏品在这里呈现给武汉的观众。这是作为文旅部每年做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季项目的目的所在,它就是推动你,把你的藏品系统化,把你的藏品通过每一次的主题呈现给观众,这样能够讲故事,有历史,也有艺术家亲身的感受。像武石的《最后一根钢梁》,这个作品是怎么来的?2014年湖北美术馆给辛克靖老师展览,我到他家里看作品,他翻着翻着把这个版画翻出来,我说辛老师怎么会有这个版画呢?他说当学生的时候,武石老师就印了那么几张送给的。我说放这么几十年,谁都不知道。他说你什么意思?我说能否把这个作品捐赠给湖北美术馆,让湖北的观众都看一看。他说那是个好事情。这个画的清清楚楚签的名捐给湖北美术馆,是孤本了,现在找不到了。这件作品的收藏是在办展览的过程当中,有心去促成,是有故事的,所以我们才有《最后一根钢梁》的原作。

    因为在座好多都是做美术馆的,无论是有资金、有条件,还是没资金、没条件都要创造各种条件,收藏更多更好的作品。从我个人也是这样,好的作品,在未来我肯定是要捐赠给美术馆的,而不是给市场。到了市场跟你一点关系没有,可能几十年一辈子也见不着。到了市场卖了钱有点收入是个好事情,但是好作品应该放在美术馆成为公共的资源,成为有历史价值的珍藏,这就是生命的延续。

    谢谢!

    

冀少峰:傅中望老师提出的展览兴馆、收藏立馆、公教强馆的办馆思路。收武石先生的作品时,我陪他去了,在辛克靖老师家翻箱倒柜把这作品翻出来。今天中午有家属来看了,辛克靖的女儿一看到作品就哭了,一直在讲放到湖北美术馆真好。而且他们家对这个作品很在意,展讯微信出去,直接联系我们,说展讯里的作品图片看不到底下的签名,看不到“武石教授1957年赠送于我,今赠于湖北美术馆,辛克靖2012年5月16日”这句话,希望艺术家的捐赠得到尊重。后来我们发现,签名太小了,必须把图片点开放大才能看到,我们就给点开放大。这件事给我们提醒,即使微信宣传也要很认真对待,工作的细处无处不在,步步惊心。上半场老师们开了一个好头,下半场我希望有些积累,希望有些关于藏品怎么收、收藏的方法、收藏的评审、收藏的研究的讨论

冀少峰上半场老师们比较含蓄,时间用的比较节约,给了下半场充足的时间。下半场第一位发言是刘茂平老师。

    

    刘茂平:看这个展览感受确实很多,有艺术的,也有关于人生的、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科技方面的感受。

    首先,湖北美术馆建馆以来,傅中望、冀少峰两位馆长梳理湖北美术历史,包括收藏、研究所作的贡献表示敬意!因为我自己很关注建国以来湖北美术的发展,他们前期所做的工作,尤其湖北美术馆五大画种的回顾展,实际上是做了每个画种的发展史研究,为我们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借此机会对两位馆长,湖北美术馆对湖北美术史资料的集、梳理所做的贡献表示敬意!

这个展览其实是有一个新的意义。湖北美术馆所做的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大体上主要以画种、媒介、材料作为基本的序列在升级,这次进入主题和题材的展览研究和梳理。“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是一个“大桥”的主题的创作展览,湖北美术馆有关“大桥”的作品还很多没有全部拿出来,因为十一期间要做一个更大型的展览。从现有的展览来看,已经给我了很多感,这个感有一些是跟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上半场发言的嘉宾,50后比较多,下半场发言没有50后,是60后、70后、80后,这个意义在哪里?我们是在“大桥”的宣传过程中来认识“大桥”,而不是亲历了“大桥”的建设,因此我们对“大桥”的图像更关注。武汉是一座江城,过去过江十分不便,我们到武汉工作学习,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以铁道大桥局为首的这个大桥建设的机构在武汉不断地建桥,现在建了11座大桥。我没有做过统计,但是我可以大胆地说在世界上排名最靠前的江河的沿岸城市只有武汉叫江城,这个座城市拥有跨江大桥,在全世界排名前列。武汉过去叫“江城”,今天可以“桥城”,中国的建桥史在武汉的长江大桥的建设中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可以看出中国大桥建设从造型、材料、技术和发展的进化史。基于这个理由,湖北美术馆以“大桥”作为主题来梳理武汉的大桥图像和历史是非常有创意、非常有创、非常有意义的。

展出的作品有好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历史的意义。我们记载历史,有图像的历史、文字的历史、影像的历史,湖北美术馆梳理的是“大桥”图像的历史,用非常生艺术图像记载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非常关键的节点,用图像方式生动地呈现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历程。今天看到关山月先生的写生作品《武汉长江大桥兴建前》,他还写了一段话,记载了武汉长江大桥从什么时候要开始建,把没建桥之前的长江、龟山和蛇山之间当时的状态都记录下来。这个展览实际上反映了武汉从没有桥到有桥,桥越来越多的过程,用生动的图像记载了武汉建桥的历史,具有历史的意义。

    另外,它具有美意义。这个美意义是什么呢?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建,是苏联设计师参与主创设计,这个桥本身从它的形态、美学特征,作为公共建筑的特征,其实是有苏联建筑物的美学特征。它比较墩实、比较浑厚,比较注重材料的使用,而且在那个时候特别注重装饰,所以功能和形式很低调。今天看到的新建的大桥的图像更多的是宏观的图像,今天桥梁栏杆的花纹具有中国传统纹样,这个桥是具有国际化属性的桥梁,所以它的审美特征既是注重功能,也注重它的形式,也注重它的材料美感。今天我们看到大桥的图像,除了反映新科技的图像桥梁以外,其他的桥都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图像,为什么这样?因为武汉长江大桥在武汉具有多重意义,它是长江第一座跨江桥梁,从功能、形式、历史方面比较均衡,所以它值得看,不仅仅是因为它是第一桥,还有美学意义,有一种建筑类型学的意义。我原来在老湖北美术学院时经常到武汉长江大桥上散步,很喜欢亲近这座桥梁,这座长江第一桥给我们一个参照。我们后面建了十座桥,这些桥有悬索桥、斜拉桥,通过桥梁的梳理看到桥梁技术的进化史。这个进化过程中,早期的长江一桥的美感是具有细节的美感,后面的悬索桥、斜拉桥一种宏观的美感、有科技的美感。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现在是武汉电视台摄影记者,在汶川地震时,他在那拍了大量汶川地震人员伤亡的影像,使他成为著名纪实摄影记者。后来他拍了很多桥,他在江上从远景拍的桥,具有一种宏大的崇高美感。从这一点看到武汉的桥梁建设史,看到桥梁的技术史,看到桥梁审美的进化史。今天看到的这些桥的技术比较先进,但形态比较简洁,没有很多审美的细节,但是很宏大、很崇高,非常有气势,像彩虹。这个展览让我们能够从审美的角度去思考公共的功能性的建筑的审美追求,正是因为这样,我对每一座桥进行观察。坦率讲我对一些桥梁设计是不够满意的,有些桥做的非常好。我期待着好了以后,大家来表现今天新的桥,是否可以有更多艺术家用绘画和其他艺术方式来表现今天的高科技感的桥梁,使武汉的桥梁史真正有它的审美的意识,这样这个展览就非常有意思。

    回到展览本身来讲,这个展览的策划非常有创意。这个展览是湖北美术馆的大型馆藏作品展的一个预演,这次展览的作品有所保留,国庆节有更大规模的一个展览。这个展览因为是有所保留,所以在把它收藏的家底有所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了总体策划,分了互通、互联和互鉴三个部分,非常有创意。我走进展厅之前,我期待看到一个全部桥梁的图像,甚至我希望看到武汉的桥梁图像序列的历史。后来我一进去,从总体的展品来看,桥梁的图像不是太多,但是后我一看有互联、互鉴,通过桥梁互通功能性的延伸,延伸到一种文化的互联、文明的互鉴,通过一个实体的图像的展览来延伸到有文化、有文明的意义。因为互联互鉴,一个是注重传统与当代、一个注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联通对于我们要做一个专题展览如果这个专题展览作品数量不足时,怎样把这个展览做得非常充实,并且使这个展览的意义能够延伸,这个展览给我很多启示。基于大桥的互通的功能,因为桥梁是延伸、交流、互通,延伸为互联互鉴,从而使一个很具体的桥梁的图案具备更广泛的文化和文明意义,这个展览非常好的一个启示。

    另外,这个展览也应合了今天大家的一个共识。我在想一个问题,今天为什么大家都在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在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梳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史?可能有很多理由,我期待的理由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成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最初的主要依靠加大重工业的基础来建设,今天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制造大国。我希望今天的主题展览回顾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时,目的不是为了向后看,而是为了向前看。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么发展?中国不管是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今天数码技术的深度介入以后,未来怎样在过去的历史的基础之上,以一种更加先进的方式向前推进,使中华民族真正地能够在科技、在文化上立于世界之林,我们的长江会永恒地流淌。

    我最近刚刚了黄河晋陕大峡谷,让我对黄河的认识有了新的感触。长期生活在长江边上,对长江的感受倒没有那么深,但是长江和黄河相互映证使我有一个印象,中国的河流,不管长江还是黄河,这两条东方的大河已经流淌了千年万年,它们还将不断地流淌下去,它象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地延续。它既然要流淌,我们就必须得过江,将来我们会建更多的桥梁,所以我们也会有更多关于桥梁图像的记载、图像的表达以及文字的记载。我期待湖北美术馆形成一个这么好收藏的基础,并且有非常先进的办馆理念,在已有的关于桥梁建设的基础上,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去表现桥梁,通过桥梁这个侧面来记载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

    谢谢!

   

    冀少峰:谢谢刘茂平老师。他提出区域美术史梳理当中的历史记载,特别提到了桥梁的技术和进化史。他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一个桥梁的进化史恰恰是中国工业史发展的缩影,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工业发展艰难的处境。另外提出为什么大家都在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经验。什么是社会主义经验?文化上,社会主义经验还是红光亮、高大全、三突出、三结合。社会主义经验反映在美术创作上,站在高峰上,身穿红衣裳,伸手举方向,这就是我们的经验。有一本书就叫《社会主义经验》,社会主义经验它有它的主题,红光亮的主题,高大全的人物。

    另外,让我们向前看。这个展览如何面向未来,这个挺有意思。面向未来,简要地说回归到工业化,修什么样的桥?再修桥时会带来什么?用什么图像来表达?作品背后有很多的故事,故事很重要,比如说肖恩·斯库利跟武汉关系。比如是肖恩·斯库利在湖北美术馆办展时我问能不能他捐一作品给湖北美术馆。结果他捐给了我们一张价值600万美金的作品,就是目前展出作品《窗-淡蓝色》。这就是藏品背后的故事,以捐赠的形式给到湖北美术馆阿涅斯·瓦尔达是法国新浪潮的教母,影响非常大,阿涅斯·瓦尔达要来武汉。80多岁的老太太为什么要来?因为武汉和法国是友好城市,她作为法方代表,能够代表法国文化。当时一个80多岁老先生拿着一个小笔记本找她,这个本当年送给这个老先生的,50多年来找她了,这就是藏品背后的故事。这种无形的桥,把中国带向了世界,把世界文化带回了中国,每个藏品后面的故事都很有意思。下面有请张炼老师。

    

张炼:感谢冀少峰馆长的邀请研讨会之前看了这个展览感到非常亲切。因为我自己是做版画的,展厅第一张画就是武石先生的版画作品《最后一根钢梁》。前段时间湖北美术学院为举办武石先生的作品展,跟武石先生的家属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和协调,武石先生的家属将其中100件写生作品捐赠给了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派人去帮助清理武石工作室的物品,清理出来的物品越来越丰富,有非常多的艺术作品,最后还发现《最后一根钢梁》这件作品有19张草图。可以看出他坐船到长江中间去,然后在船上画的速写,在大风大浪中画了很多张画以后,回来继续创造。构图取景最重要的一个瞬间,即武汉长江大桥上最后一根钢梁放上去。这个桥的建设就是一个大的公共艺术品,我们国家刚刚解放以后,在北京的十大建筑一样的,对于我们国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成为新中国的标志。在我们的印象中,赵州桥体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卢沟桥七七事变成为抗日战争的视觉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体现新中国发展建设的开端。桥梁建设不仅重视功能上,视觉上、审美上也非常讲究优美墩实的造型,每个桥的细节设计都有讲究。我们现在看到的每一个栏杆,都是用中国传统花鸟画进行转换设计铸铁制作而成,每段图案都没有重复。在那样艰苦的情况下,对大桥的建设还有这么多的艺术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做了很多桥,到现在桥的建设上更注重桥的视觉语言上的探索了。武汉有一条刚修大道叫武汉大道,整个建筑景观是湖北美术学院环境学院参与的,可以看到城市建筑,越来越注重艺术性。现在刚修建的几座大桥,就非常注重桥梁颜色等视觉上的设计要求。如何在建设中除了注重功能性,更注重艺术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时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肯定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去挖掘,并且这个展览的主题“大江南北”也取的非常好,非常之宽。

提一点展示上的建议。展览中我们关山月老师的作品《武汉长江大桥兴建前》桥没通的场景,但很难想象出当时的情景2023年10月做展览的第二期时,可以借助各种技术的手段,让观众能感受到这种跨越南北的气势。长江第一桥的修建和国家整个发展内在统一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黄河上面的第一座大桥是1906年在甘肃省开工建设的中山桥50年以后长江上面才有第一座大桥,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座大桥的意义,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长和壮大的基础,后面的故事还可以去深挖。湖北美术学院能延续下来也是因为有大武汉的发展。1958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第二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搬回广州,部分留在武汉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师生,和武汉本地一些高校美术人才成立湖北艺术学院,才有了湖北美术发展的基础。

从此次展览可以看出湖北美术馆的藏品丰富这个展览“桥”为主题,艺术何尝不是我们最大的沟通桥梁。“桥”联系世界,以“桥”互鉴文明,各种艺术的交融,更是体现了无形的“艺术之桥”。未来在十一黄金周展览时,如果有些交互或者互动的模式,让观众能够达到对“桥”更为直观的感受,可能会更有意思一点。湖北省美术馆对于展览的选择,对于藏品的收藏,对于艺术的推广等等方面都值得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多多的学习。

    

魏光庆:谢谢冀少峰馆长。我今天来了先把展览看了一下,展名为“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地域性很强,又以“大桥”为副标题。关注的是桥本身武汉长江大桥的发展过程,整个策展把这么长时间的跨度和各门画种凝练成一个展览,选“桥”作为主题非常有意思,充满了一种文化和视觉图像所呈现的相互之间的沟通和碰撞,体现了整个展和艺术的包容性。湖北美术馆建馆16年以来提出的办馆理念,并且和武汉三镇美术馆携手起来,让城市的文化发展逐渐地积累和放大到现在就是一个“桥”的作用湖北美术馆从小事做起,十多年来积累那么多藏品,把一个美术馆做成有博物馆性质的、馆藏和公教一体的专业美术馆,武汉的艺术生态在全国来看是非常有国际视野和专业性。特别有意思的是这次展出的馆藏作品体现了相互沟通,具有国际性。藏品到各地巡展,其实就是面向世界,有这种意义在里面。它不是一狭隘、很地域化的展览,做这样一个综合展览,其实是非常不好做的,视觉相互之间能不能找一个衔接点、会不会互相对抗的东西。这个展览有传统的、当代的,包括抽象的、各种符号。因为桥梁有很多结构,其实艺术作品也是充满各种支撑结构,作品本身也是这种结构,所以我更看中是怎么选题,不是桥本身的东西,而是桥背后找到这种衔接点和视觉的呈现,这个研究性展览的创意非常好。

    

冀少峰:魏光庆老师最后点到题上了,关注的并不是桥本身,特别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美术馆之间一座无形的桥,这给我们带来了启发,武汉三镇的公共艺术串联起来成为空间的桥、艺术的桥,“大江南北”,桥是表象,表象后面会有真相,真相是什么?接下来有请张杰馆长。

    

张杰:尊敬的钱林祥书记、冀少峰馆长、在座的各位老师。我有一个感受,对于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谈一个展览,可能感受不到什么滋味,但是连续十年、八年坚持是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真正的意义,实际上是对一个美术馆的考核和检验。首先,藏品是立馆之本。文旅部推出这个项目的本意,检验藏品建设、检验藏品研究、检验展览推广及公教活动,是全方位地通过项目对美术馆、对美术馆馆长考核。其实各个美术馆家底的多厚大家都很清楚,有家底没有研究,这个事也坚持不了两年。很多私营美术馆或者某一个藏家号称自己有不亚于公立美术馆的藏品数量,但是你有没有研究,你能不能持续做研究,能不能持续拿研究成果推出符合文旅部要求的展览项目呢?这个不是随便说说就能做出来的,一直坚持办这样的展览是很难的。这个展览也证明湖北美术馆在确确实实是一个称职的国家重点美术馆,我们要向湖北美术馆学习。文旅部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考验一个美术馆的藏品研究、藏品建设、藏品特色,另一方面,也验证了美术馆的办馆方向、办馆特色。如果藏品没有特色,研究没有特点,那办馆方向、办馆特色很难鲜明起来。湖北美术馆关于办馆特点、几个专项品牌展览的建设正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这个是指日可待的。藏品研究、藏品特色与办馆方向、办馆特色是相关的,一个美术馆在将来能否立足于地区,变成一个典型的标杆式的、地标式的美术馆是与藏品的积累是有关联性的,这也是文旅部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展览藏品研究可以发现收藏是有学术方向的,有时可以反向推演来研究藏品收藏的方向。每个都可以做适当调整,有时藏品是随缘的,有些是主动去加强收藏的,很多情况下是缘分,藏品不是想出现就出现的。在藏品研究的前提下,以展可以促藏,以藏可以促进研究,促进研究可以促进展览,展览相反也可以促进收藏,是一个很连贯的工作序列。以展促藏也一直是文旅部美术馆的期望,我们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当前面的工作做得很好的时候,展览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会大大影响到观展的各种群体,很多的藏品来源都是因为展出作品的持有者对美术馆的信赖。你们做这个展览,研究得这么深入,那么他更愿意把他的作品交付给美术馆,这是一个循环,应该是以藏促进研究、研究再促进展览、展览再促进收藏,这是展览的目的。

    关于藏品研究与推广,另外一个目的是公共教育和社会服务。特别是这个展览,它的社会服务功能、公共教育职责体现得非常充分。从50后到60后、70后叫“建桥”、“汉桥”或者相关的人有很多,武汉长江大桥从改革开放以来,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武汉长江大桥上挂了很多广告,有酒的广告、旅游的广告,把大桥搞得花里胡哨的,并且灯杆上卖菜似的挂了很多广告,到后来开始尊重大桥的历史厚重感,后来把广告取消掉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桥经历的一些变化。大桥建立之初,武汉作为一个重镇,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城市,中国党史也好,革命史也好,武汉长江大桥都有它积极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这大桥的变化,都可以通过这个展览、通过公教活动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对武汉长江大桥有更深层的了解。现在武汉长江大桥很受年轻人喜欢,有很多网红在大桥上做直播,还有拍婚纱的,武汉长江大桥慢慢变成年轻人关注的一个打卡地。但是关于大桥的故事他们又知道多少,美术馆做这样的展览有更多社会公共教育的责任。

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美术馆如何坚持持续地来做这样的展览?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目前的心理压力是很大的。藏品建设确确实实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每次面临第二年申报项目时,把家底盘来盘去,思考研究的头绪和方向,我们会向兄弟馆去学习,看看他们的思路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在这个过程中间,作为学院美术馆要扩大收藏来源,要更多地创造收藏机缘,对湖北地域美术教育、地域美术创作,包括我们学校的百年校史这几个线索里扩大藏品的来源。另外利用展览项目扩大加强馆际之间的交流,我们关山月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之间经常有藏品交流。交流是很重要的事,在交流中就学习到兄弟馆关于收藏方面的相关经验、制度,关于收藏哪些有效的办法,我们在交流中也学习到很多故事。刚刚做美术馆工作时,很多工作规范都是不那么清楚,通过跟湖北美术馆和其他馆交流,尤其在藏品工作交流中我们收获很大,对学校美术馆的馆藏建设、藏品管理、科学管理都带来很多益处。同时藏品惠民,也就是藏品活化,藏品的流通流动造福于各个地方的人民,这也是美术馆的责任,通过展览项目加大馆际之间的流动和交流,意义深远

今年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根钢梁的中国故事——武石经典名作及写生画稿研究展”入选了文旅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项目,我谈武石创作《最后一根钢梁》背后的故事。武石的家属跟我们聊到武石坐着一个木帆船,让人划到长江中间在现场进行写生,甚至人还要上到桥墩上去写生,是很危险的。他艺术创作的态度和精神,有积极影响和教育作用。虽然冀少峰馆谈到关于社会主义经验高大全、红光亮样式,某些是需要警惕的,但是真正投入到艺术创作、真正投入到艺术建设中间的艺术家,他们的努力和精神是要延续和传承下去的,对将来的艺术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影响。更多挖掘真正投入艺术创作中去的老一代艺术家的精神,是我们做这个展览的初衷,也是通过这个项目获得一些我们原来不知道的东西,更凸显了这个展览的意义,这是我们未来一年两年三年能够努力持续做下去的信心。

    谢谢!

    

冀少峰:谢谢张杰馆长,说的很专业,他强调了办馆特色。文化部举办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是对各地美术馆在藏品研究与收藏方面的考验,大家压力都很大,每年都有很多交流。重在研究,以展促藏、以藏促研究、以研究促展。藏品活化、藏品交流、藏品流通、藏品研究、藏品来源、藏品建设都很重要。以展来促藏,一年美术馆投入多少、经费多少、收藏资金多少,这个要反问,扩大藏品来源怎么去扩大?扩大藏品来源我说了也不算,艺术家说了算。

    

徐文涛:今天谈两个主题,一个是“大桥”主题,一个是戏曲主题。目前关于主题性创作的方向问题,很多艺术家在主题性创作介入作品中间,往往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很多宏大叙事、革命题材成了一个固定模式。今天“大桥”这个主题性展览非常重要,给我们启发,反映社会主义建设题材中,我们如何找到一个点,如何去挖掘这样一个点,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

    回到这个展览,从互通、互联、互鉴这几个方,要把它提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不仅是物理意义上桥的展览,它已经跨越了展览本身的意义,上升到精神层面的高度。通过大桥”相关的作品反映社会精神文化的变迁,甚至反映艺术家参与到艺术创作中间的过程,也可以反映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过程。整个展览不管从收藏层面,还是从题材的切入点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每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大桥”非常有感情。70年代我第一次到武汉长江大桥照相,那个时候觉得桥非常高大、宏伟,印象非常深刻。后来每一个到武汉的游客,都要到武汉长江大桥照一张相,甚至我想围绕武汉长江大桥做一个美术创作,但是这件事情一直没有实现。从创作层面来说,展览给我们创作带来大量启发,在后面十月份举办的展览第二期,建议能让学生参与进讲座的互动

  

冀少峰:现在对于主题性创作一个误区。上次文旅部武汉调研对主题性创作非常关心,主题性创作在参与国际对话过程当中有它的意义,当初就在湖北美术学院找当代艺术,为什么没有当代艺术?你的当代艺术在哪?搞了这么多年的主题性创作以后,没有从高原走向高峰,找不出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最精彩的作品。另外改革开放以后当代艺术的发展很迅猛,大家一谈当代艺术都害怕。当代艺术其实是一个创新性的,恰恰是当代艺术参与国际竞争,跟国际交流对话是匹配对味的。这我们提了一个醒,如何认识主题性创作。徐文涛还提出了有形的桥与无形的桥,最后达到一个精神高度。关于有形的桥,这个展览后续会进一步深化。下一步公教活动会征集老照片,只要跟大桥有关的照片捐赠给湖北美术馆,把“桥”这个事件升华。这不仅仅是一座桥,也不仅仅是工业的象征,包括跨国界的交流。

    下面有请陈教授。

    

陈晶“大江南北———湖北美术馆馆藏‘大桥’及相关主题艺术作品展”思路非常新颖,也非常明确,以大桥为核心分为互联、互通、互鉴三个板块。也可以说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第一层面是“画中之桥”。桥梁在美术创作之中一直是一个很有传统的主题,汉代画像中就有非常多的桥梁图像有引导升仙之意;在山水画中的桥,表现的则是文人的林泉之志;在风俗绘画中的桥,体现的是市井民情。在不同时期桥梁的内涵和象征意义都不同,在本次展览中提到的“大桥”的概念,主要是代表工业技术和现代景观的钢铁结构的大桥,实际上也是时代精神与理想视觉表达形式。

展览的题目“大江南北”大气宏阔,同时点出了武汉长江大桥在“大江南北”中的重要作用。长江在很长一段时间之中把中国分成了难以跨越的大江南北,之前只有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有了武汉长江大桥才有了京广铁路,才有南北交通动脉的大贯通。1906年张之洞督鄂期间就提出建长江大桥,民国时期多次提出要在武汉跨江大桥,期间一度启动勘测规划,出了设计图,最后都限于国力没有办法实现。所以当大桥终于在1953年作为一五计划、一个重要项目来建设时,它身上已经承载了半个世纪厚重的理想情怀。因此这一座桥梁从勘探、兴建、合龙、通车,整个过程牵动了当时全国很多艺术家的目光,众多艺术家对大桥进行了全方位、全流程的视觉记录。所以“大桥”为主题的展览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它能够唤起很多文化现象和文化意义。在绘画当中出现长江大桥的图像必然成为新中国非常重要的艺术景观,因此被反复表现。同时,它也带来很多的变化,首先是视觉表现语言上的变化。实际上表现钢铁大桥,尤其是用中国画传统技法表现桥梁,是没有成规可循的。钢铁桥梁这么庞大,结构规则重复,线条刚硬笔直、材质冷硬而缺乏色彩变化,这些特质对于中国写意笔墨来说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绘画语言上的变迁,例如从关山月先生所画的一系列大桥写生中便能感受到他对于艺术语言上的探索。除了艺术语言之外,大桥的图像所带来的象征和隐喻同样引发我们的思考。例如武石先生的《最后一根钢梁》,它既是表现大桥合龙的历史时刻,同时也是年轻的新中国的形塑与象征。尤其是武石的画面中大桥桥墩屹立于江面的风浪之中,采用三角形这种非常稳定的结构,以及这种对坚不可摧的力量感的强化,可视为新中国精神力量的图像表达。这样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关山月曾经画过一件作品《我们的愿望实现了》,这里面一语双关,既是说了南北通途、便捷过江的愿望实现了,也是新生活的理想实现了。还有辛克靖老师的《南北天堑变通途》里面呈现的喜庆的画面,也是将武汉长江大桥放在了实现美好新生活的视觉图景中。桥梁是一个很有趣的物象,它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通途,画中之桥即具有联通跨越的实际价值,也呈现文化上种种象征和隐喻。

展览的第二个层面可以称之为“以画为桥”。我们可以看到王心耀老师、肖丰老师、还有徐冰、詹蕤笔下的画面看起来并没有直接的桥的图像,但他们致力于的中国文化审美与当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便是以画为桥,沟通中西古今。还有湖北美术馆历年来举办的国际交流展中留下的藏品以及作品背后动人的藏品故事都是以画为媒、以画为桥进行艺术的交流、沟通和互、互鉴,所以画中之桥也好、以画为桥也罢,汇聚在展览中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理想,以“桥”联通、追求跨越、共向未来的美好期望。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冀少峰:谢谢陈晶,她从以画为桥,突出了桥的象征性。接下来有请詹蕤。

    

詹蕤:首先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的邀请,我不仅作为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还有幸与此次浓度的研讨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对于展览的三点思考各位老师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关于展题。“大桥”作为展览的关键词,这个方式并没有按通常的将艺术自身的议题作为展览命题,而是引入了具有日常性和多元概念的主题。这种展览命题方式其实非常吻合现在社会发展对艺术提出的新要求,艺术不能仅仅在艺术生态内生长,而是要开启与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交叉共融,艺术不再仅仅只是提出问题,而是要参与到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中。

第二,“大桥”的多义性。老师们已经谈到了物理意义上的桥虚拟空间意义上的桥。从我的角度来说,它还有两层含义。一是精神意义上的桥。我和本次展览中的英国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好像有着某种特殊的缘份,我和他有三次“相遇”。第一次是2005年在英国留学期间,泰特现代美术馆观展时偶遇了马丁并和他有一个简短的交流,他也给予了我鼓励。马丁不仅是世界级著名艺术家,也是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理事,同时还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他主导了上世纪80年代金匠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纯艺专业的一系列改革,并在新的艺术教育模式下培养出了YBA一代。我当时对他这种复合的身份和能力非常敬佩作为学生的我希望成和他一样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这种愿望是我学生时代努力学习,坚持艺术创作的动力之源。第二次相遇是在2014年,他来湖北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展览,那时我已成为湖北美术学院的一名教师,也和他有了第二次的交流。第三次就是在此次展览上的“相遇”,我的作品有幸陈列在了马丁作品的旁边,我们的作品也都是湖北美术馆的馆藏,在某种意义上,展览隐现了我艺术之路的精神之桥。二是,我认为展览本身的策划过程也是一个“建桥”的过程。策展人从南到北调动藏品资源,我们可将这每一件藏品看作一个桥墩,通过美术馆的研究工作、展览概念的建构、布展的实施将这无数个桥墩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视觉”,而它又与展览中的无数个“小桥”形成了桥中之桥”的文化场域。

第三,关于展览中非桥”的作品。展览中纳入了很多并不涉及形象的作品。我想这些作品的列入,一定是建立在对作品大量的研究基础之上,将作品中所暗含的“桥”挖掘了出来。以我本次参展的作品《2010年2月4日到2010年4月25日——天气变化No.2》为例,这件作品跟桥的本质关联性有四。一是关于规则。我们知道建桥需遵循非常严密的工程规则,而我创作逻辑的根本在于我所构建的创作规则。二是关于结构的搭建。结构对于桥的营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作品中常用的9×9的方格框架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结构,更是作品概念上的结构。三是对基本形的运用。桥的搭建涉及到对很多基本形的运用,如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这些基本形在我的创作中也均被运用。四是与自然的关联。建在自然之中,在自然中经受考验,日晒雨淋、风吹雨打。我的作品同样也和自然有高度的关联性,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形状分别对应天气的阴晴雨雪。

在发言的最后,我想提出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未来,美术馆的展览会更多引入不同的主题,并与不同的领域发生关联,当我们一起探讨展览与创作时,可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邀请一两位与展览相关非艺术领域专家。我想这个需求必定是双向的,艺术要走向社会和服务于社会社会也应更深入的了解艺术。谢谢大家!

冀少峰:谢谢詹蕤,把自己的作品和桥联系,还是很有启发性的。

接下来是大家期待已久的、我们尊敬美术界的前辈钱林祥书记。钱书记也代表了文旅部最新的精神,今天来到湖北,我想钱书记对美术馆的收藏长期关注、对美术馆非常热心,也期待书记给我们高屋建瓴的指导,以便于湖北这么多美术馆往前进一步发展,有请钱书记。

    

钱林祥:听了各位发言有很多收获,感谢大家对这个主题的探讨。首先我把所了解的文旅部关于举办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情况做一个简的介绍。美术馆是博物馆的一个专业门类,每一个美术馆都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收藏体系,并对本馆的收藏进行研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将研究的成果予以陈列并长期对公众展示。但目前全国美术馆的发展不平衡,很多美术馆因空间、经费、编制等原因,特别是藏品数量还达不到一个长期陈列的规模和条件,从实际状况看目前全国还处于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过渡的阶段。为了推动这一进程,从2012年开始文旅部推出了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的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意图对美术馆的收藏、研究、展陈设计、对外交流,以及公共教育、宣传推广等有一个整体的提升,也是对美术馆内功的一次整体检验。这个活动已举办了12年,有一二百家美术馆参与了这个活动,一共推出项目360多个,推出馆藏精品3万多件,全国受益的观众已达到千万以上。每年年初从全国申报的一二百个项目中选出30个左右的项目入围,这30个项目从6月到10月间实施,要求展出30天以上,同时还要求巡展。许多馆把这个项目作为全馆全年的重点项目,作为本馆的品牌来运行。湖北省今年入围的有4个项目,约占全国的1/7,说明湖北的美术馆对这个项目的重视。

活动已开展了12年,对本馆的藏品越挖掘越难。藏品怎么呈现给观众?小馆藏品有限,大馆的展陈更需厚重,这对每一个馆都是一个难题。湖北美术馆今年选择了“大桥”这一主题来展现本馆的藏品,从策展角度的确花了不少心思,展览分为互通、互联、互鉴三个部分,从实体的桥到虚拟的桥,展览整体呈现很阳光,提出的问题很深刻,留给观众的思考很沉重。展览首先让我想起的是克里米亚大桥被炸,现在全世界无论是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都还存在着很多沟通、交流层面的问题,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却推出的是切割、断链的政策;过去对外文化交流、经济科技的互通互补相对很畅通,而现在却很困难。在有桥之前应该是“渡”,关山月的画应该表现的就是渡,在渡的时期隔岸可能语言就不同、习俗就不同,文化就会有差异;但是有了桥以后交流很畅通,语言、习俗、文化都慢慢趋同。过去武汉一座桥,现在有了十一座大桥,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很畅通的,但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的问题?展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

对于美术馆来说本身就是一座无形的桥。从美术馆的运行,把艺术家、艺术作品推荐给观众,这就是美术馆实现了艺术家、美术作品和公众之间的桥。其次,美术馆也是政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桥梁。第三,美术馆是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第四,美术馆也是今天和昨天以及明天之间的一个桥梁,观众通过展示的作品,了解了过去,展望未来。第五,美术馆也是一座城市和其他地区之间交流的一个桥梁,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标志和名片。美术馆应如何在上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大桥”这个展览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大家的发言让我很受启发,刚才谈的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理解。谢谢大家!

    

冀少峰:中国有一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林祥书记放在最后讲一下子就让我们通透了,总结得非常到位,使与会的各位老师们也对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它是练内功的,检验内功怎么样,有几点特点,有高度、有力度、有方法、有对策、有温度,有根有据,有情有理。今天各位老师都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无论是有形的桥、无形的桥,还是实体的桥、虚拟的桥。总之,桥通过图像把大家连起来,这是开始。以后研讨会的传统还是要保持大家的思想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把这个展览引向更深一层的表达、带来更有问题的思考。。最后,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我们湖北美术馆高屋建瓴的指导,感谢大家!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