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研讨会

时间:2023-06-12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23年6月1日下午14:00-16:30

点:湖北美术馆四楼艺术交流中心

主持人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孙振华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皮道坚 著名批评家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

刘茂平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合美术馆馆长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于会见  河南美术馆馆长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

李占洋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王小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会副秘书长

  湖北美术学院教师

杨明刚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 处长

    北京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

马天羽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陈晓春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余晨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副院长

鲍海宁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翟庆喜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

    湖北美术院艺术家

    德籍华裔艺术家、德国波恩当代艺术馆馆长

夏学兵  江西省美协副主席、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现场嘉宾

  现场嘉宾

郑天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专业负责人

   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北京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

    

冀少峰首先我介绍一下与会嘉宾——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尊敬的皮道坚老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前天刚刚在湖北美术馆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孙振华;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王端廷;北京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邹锋;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张伟;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管理处处长杨明刚;湖北美术学院教师谢跃;四川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唐勇;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李占洋;河南美术馆馆长于会见;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鲍海宁;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夏天; 湖北美术院青年雕塑家项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友会副秘书长王小丁;郅敏的好朋友杨阳和他的工作团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翟庆喜;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李冰;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马天羽;坐在我旁边的是本次展览的主角郅敏;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专业负责人郑天则;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北京壹美美术馆艺术总监程辰。

湖北美术馆从来没有来过这么多参加研讨会的嘉宾,很多都是第一次到来。

下面我们先进行合影。

“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研讨会现在开始!

说道美术馆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在艺术家的带动下很多嘉宾是第一次来到湖北美术馆,这也是我们的办馆初衷——希望越来越多朋友来到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历来有尊老的习惯,刚才也征得皮道坚老师的同意,首先请皮道坚老师给我们开头。

    

皮道坚:谢谢少峰馆长,谢谢郅敏的邀请。我是前天才知道这个展览,看了材料以后我很高兴,当时我就说要来。很高兴接受这个邀请的理由,因为我从上世纪80年中期开始就一直关注三大传统媒介的现当代转换,一个是水墨,一个是陶瓷,还有一个是在湖北美术馆做了五届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大漆。东方传统媒介现当代转换,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传统思想的当下视觉呈现和视觉转换,从东方的角度进行现代性和当代性的思考。郅敏的主要媒介是陶瓷,展览主题叫“时间的温度”。是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引导我们思考从中华文化的立场出发,研究在当代艺术领域里面如何建构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当代性,应该说郅敏是一个很好的个案。我是前天才知道这个展览,没有看到这个展览,我的发言是根据材料准备的。刚才郅敏带我看了展览,很出我的意料之外,让我对郅敏的艺术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个展览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展览,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科学、技术人文内容的展览,是一个别具一格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用东方传统媒材进行创作,同时又是一个颠覆了我们对既有当代艺术创作印象的或者说拓展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印象的展览。

这个展览是孙振华策划的,展览的策划也很有特点。我先说说“时间的温度”这个主题,孙振华说“时间”也是郅敏的一个创作方法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非常重要。“时间的温度”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温度是生命的体征,如果把温度赋予了时间,那么时间就由抽象概念转变为生命的象征。这就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所以时间就是生命,中国文化在这一点的认识上确实把时间和生命联系在一起。《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时间和生命感悟联系在一起。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也意味着对时间的生命感悟。关注时间是关注生命,这我看了材料以后的感受。今天看现场又拓展了我对郅敏艺术的认识。看展览材料,振华的策展论述,以及郅敏的文章。郅敏的散文写的非常好,很有思想,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又有对当代艺术的深刻的认知。展览以时间为主题,以时间为方法,对我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引起我的共鸣。

刚才谈到“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在2016年的那一届漆艺展览,展览的主题是“时序”,以“时序为”,来自于杜甫的两句诗——“乾坤万里,时序百年,这两句诗气象宏阔,意境悠远,空间的有限和无限,时间的须臾和永远,人事的实存与虚无都在里面。东方人的艺术感受历来和寒来暑往的大自然变化节律是联系在一起的,东方人的艺术有自己的一套非常特殊的品味方式。东方哲学对于此在,对于生的执着,和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有彼岸世界,中国的古代思想,强调此在,强调对于人生的关注,对于生命意义的重视,这一点是“时间的温度”这个主题的一个出发点,也是它的主要精神内涵。所以我认为郅敏的展览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展览,而孙振华的策展角度也非常耐人寻味他提示我们思考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能提供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和经验。我认为,我们有一些传统思想、一些价值观应该成为普世的,还没有成为普世。比如说老子,通常认为老子讲“空、无”,实际上老子是“以无为用”。刚才讲中国的时间观,循环往复,时间的流逝来而复去、去而复来,无限感怀,这样一种思想和西方文明的彼岸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我认为今天这个展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关于生命的态度的形而上思致。展览的容量很大,联系过去、现在、未来,采用我们东方艺术历来的时间品味的方式,这样一种最具时间意味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被郅敏用了。这种时间维度和时间品味方式是中国传统思想现当代转换的切入点,是中国当代艺术极有价值的课题,郅敏的雕塑艺术是这一方面的杰出代表,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讨,谢谢。

    

    冀少峰:谢谢皮道坚老师。皮道坚老师提出了中华文化立场,东方传统媒材的当代转换,对我们在座的也形成一个很大的压力。“时间”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有请郅敏用极短的时间把你的展览给大家介绍一下。

    

    郅敏:感谢大家。我2015年之后改变了创作方式,不再把作品做好以后放在展厅中展出,我希望每一次的作品能够跟新的空间、新的展场有新的关系。我想出一点新的东西,能够湖北美术馆整体的场域结合。在孙振华老师、冀少峰馆长的支持下,做到今天这个呈现,以“时间”为轴心,以“温度”为线索,从自然的能量到人文,到历史,再回到面向未来的探索。

    谢谢。

    

刘茂平:感谢冀少峰馆长的邀请,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非常有学术含量的展览。我讲几观点。

第一,展览方式是无法定义的。我们过去对郅敏熟悉是他做的一些陶艺作品,他的这些作品本身就具有不可定义性。他的作品可以定义为雕塑、装置,但今天的这个展览是无法定义的所以他的作品本身的艺术特征就跨界性今天这个展览超过了他以前对物体的一种制作性的把握,他用一种剧场性的方式,对陶瓷的一些材料做考古性的探索。追溯到陶瓷材料、石头、泥土、温度等本源性的东西,具有考古的特征,从而使他返回到陶瓷最初产生的出发点。

第二,他的作品实际上是基于传统的出发点,具有很强的中国性,也是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探索。因为我们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情感,以及在耕作过程中发现火的作用,火就使得我们从野蛮的状态走向文明的状态。他今天把这个问题重新用现代方式提出来,使得我们在今天的工业化时代重新思考火的作用,思考物质的作用,从物质出发发出对一个文明的时间和空间的追问。

    第三,我们谈到艺术家的创作、艺术主题,是艺术家作为主体来创作一些作品,是艺术家对客观对象、对物质的一种把握。但是他的这个展览,特别是今天人工智能的产生、当代艺术对材料的关注、物性艺术的发展结合起来看,颠覆了我们过去说的主观、客观,或者说对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思,对人文意义的探索,这种东西好像今天的界限已经没有那么清楚了,因为人工智能是否有意识已经被技术提出来,所以这是我今天最强烈的感受。他的作品还有很强的生长性,也有很强的阐释空间,他打破了艺术的边界,打破了我们对材料和物质理解的限度,使我们对物质、自然、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主体、客体、人文、科技重新追问。

    谢谢。

    

   冀少峰:刘茂平老师说到不好定义,郅敏的作品的确不好定义。有具体性,有高度拓展性,还有很强的中国性、很强的物性,这都是郅敏作品体现出来的。

    

    鲁虹:这个展览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展厅有记者采访我,我说我想一下,因为我失语了,不知道怎么讲。走进展厅我感到,虽然其中也有一些陶瓷造型,但和所有的陶瓷展览不一样,不是造型取胜,在很大程度上这个展览是视觉化的论文,所以能让我思考。按我的理解,艺术家用不同时代的陶瓷,还有多种自然界的岩石,调动观众的时间感。在这里,所谓的“温度”是人为的介入,因为借用火燃烧以及不同的方法造成了不同的成品呈现了陶瓷的过去和现在,最后还呈现了他对未来的想象。我认为此次展览的7号未来的光芒是布置的最好、最干净的,未来的感觉表现得非常好可惜主体是用的灯,不是陶瓷材料,这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好像陶瓷已经不能胜任未来了,要用灯光取代,这可能一点小的瑕疵,希望以后在陶瓷上做一些探索。用一种反光的材料,体现出光的感觉会更好!这才是陶瓷走向未来的象征,这样时间感就更强了。谢谢。

    

    冀少峰:鲁老师提出这个展览超出想象,是对“未来的光芒”这个展厅的作品提出批评,大概的意思是如果把陶瓷变成一个投影,最后呈现出的感觉会更好

    

王端廷:郅敏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老朋友,我和他认识已经二三十年,他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就认识。今天的展览仍然让我感到陌生,感到惊讶,颠覆了我对郅敏艺术形象的认知。我们知道中国所有艺术家起点都是一样的,都是从学院写实主义起步的,一个艺术家能够走多远取决于他的观念、智慧格局。在我看来,郅敏从学院写实主义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两次超越。第一是形式主义,从写实主义走到了形式主义。他的基点是陶瓷,借助陶瓷这种中国传统材料,不仅抛弃了陶瓷的实用功能,而且使得陶瓷成为他的形式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元素,他把单体化的陶瓷件组成了一件作品。大家认为他的这类作品难以命名,其实就是雕塑-装置作品。他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也是这类作品,大量陶瓷件组成的雕塑-装置,有机的、无机的、几何的自然形态的类作品,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展览中频繁亮相,以致大家觉得郅敏的艺术形象就是这样子。今天这个展览让我们看到郅敏的艺术又跨了一步,从形式主义走到观念主义。

在我看来,这展览的作品应该叫作“全觉艺术”,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视觉艺术的概念,已经走到了朝着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多种感知领域的发展。他今天的展览标题“时间的温度”,这是作用触觉的艺术作品。如作品《600件》仍然是以陶瓷为起点,把陶瓷在各种温度下的状态进行了呈现,由此扩展到非陶瓷材料,各种岩石,还有金属,还有各种人造物在不同的温度下的状态。他从陶瓷起步,用温度建造了这么一个艺术世界。这是对陶瓷艺术本体的深入探索,是对陶瓷材料物理属性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展览中他引进了互动功能通过热敏材料,人的体温、手的体温都能通过作品反映,体现了当代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关系美学”。按照尼古拉·布希欧的说法,当代艺术是在符号、形式、行动和物体的帮助下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行为。他指出当代艺术最大的特征是通过向观众提供某种服务或与其订立某种契约,抑或只是缓和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使社会互动交流变成一种审美竞技场。在艺术场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就是通过交往和共处产生的种种关系“关系美学”体现的是工业文明时代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工业文明时代,所谓的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是无效的,工业产品,哪怕是一支铅笔,都是分工协作、互利互惠的产物。当代艺术互动的意义在哪里?实际上建立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观众、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从这个展览来看,郅敏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当代艺术家,成了一个观念主义艺术家。

    

    冀少峰:王端廷老师做了很多当代艺术展览,他给郅敏归类,认为他是一个当代艺术家。他跟郅敏虽然很熟悉,但今天变得很陌生,主要是作品陌生。他提出走向观念,还有两个跨越——跨越写实主义跨越形式主义,体现全觉艺术

    

    于会见:我今天来主要是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给郅敏祝贺。我们师出同门,郅敏无疑是中国当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他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有着非常独立的态度。我今天特别高兴,祝贺郅敏。第二个任务是向湖北美术馆学习。我们河南省美术馆的新馆有42000平方米今年刚刚开始建设,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今天主要是来考察,向湖北美术馆学习,更重要的向冀少峰馆长学习,在他的带领下湖北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宣传和推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艺术在湖北美术馆做的这么好,在全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唐勇:郅敏是有名的艺术家,是我们的好兄弟,这么多年来很关注他的作品和产生的变化。来之前我看到孙振华老师写的前言提到了时间作为观念呈现线索,今天到了展场,展场形式和内容都恰如其分地体现出孙振华老师的概括。大家都知道,有了空间的产生、空间的变化,才有时间的变化,时空的关系,为传统雕塑中评判价值的标准之一。今天我们看到郅敏的展览现场十分强调空间和场域的关系,利用空间场域和建筑的关系,对时间进行表现。在此时间的关系不是瞬间的变化不是针对某一个单雕塑作品,而是历史的、文化角度展示时间背后的概念。我认为本次展览的时间线索依靠了空间布局和空间场域的呈现作为支撑,这样作品就有了有效性和观众观看时对作品的体验感。郅敏雕塑是从形式语言到观念语言的扩张,作品十分强调形式和审美语言。形式作为一种观看和传统审美视觉,在他的作品中随着形式的扩张而产生了观念。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了审美价值,形式价值,但是在郅敏的雕塑中观念的扩张才是最重要的部分。郅敏对材料属性的把握,强化材料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逻辑、观念逻辑和审美逻辑。我们可以看到郅敏对陶瓷材料的运用,也可以看到国内国外许许多多艺术家利用陶瓷这种材料做雕塑、装置或者中国元素作品时的出发点和角度而在郅敏的作品中更强调材料背后的文化逻辑、社会逻辑与历史逻辑,还有其中隐含的时间关系,以及最重要的审美逻辑。他把这几逻辑关系融为一体,给我们展现的就是一个很全面的审美的角度观念角历史角度。

郅敏对新技术、新媒介的应用,与观众的介入有重要关系。对于传统雕塑来说更多是一种观看,是二元的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但是这几年郅敏的雕塑作品中充分利用了各种各样的高新技术强化观众具体的场中的身体的体验感,这是非常重要的。高新技术可以支撑更多材料形式材料内容的变化,因此郅敏无论是从材料本身到高新技术的运用,还是从造型语言到观念呈现的综合性思考,对技术的综合性运用都是十分强调和不可缺少的,对场域的建立和剧场化关系的构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通过这个展览对郅敏的作品的一些认识。谢谢。

    

    冀少峰:唐老师谈到观点、媒介、材料、体验观看,而且这些都要有技术作为支撑。

    

    陈克:郅敏我是的老朋友,我对他之前的作品形式很熟悉。这次看到现场展览的作品,整个是凤凰涅槃,跟“温度”一样,他靠“温度”又做了一次转换。谈到“温度”这个词,有三个不同的含义。今天展览的作品里面材料的温度,也就是物理性的温度,是郅敏创作的一种手段。另外一个“温度”,是社会层面的温度。郅敏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经常会谈到很神秘的物理性,包括对天体、时间的认知,从过去到未来的变化。从作品展示方式上来看,他又是一个踏实的实践者,把各种材料通过不同温度的转换产生出不同的视觉关系。如作品《600件》,每一个展台上的物品用不同的温度做十个实验,一排十个,十排就是一百五十个,一共个展台,六百次煅烧。郅敏在创作个体温度实践过程中得到愉悦,是我们追求的生活状态和创作状态,这里面又有郅敏在创作过程中因喜怒哀乐带来的温度。我认为这个“温度”是三个层面的——物理层面的温度,社会层面的温度,艺术家个体创作自身带来的冷暖体验。

    郅敏“自然的放入展览中,他把很多在创作陶瓷过程中的现成品材料,物派方式展示,大自然产生的力量体现出来。郅敏有很多作品的立意是在向自然致敬,向未来提问,我在自然的力量中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的敏锐性,像他名字中的“敏”字

    场域的布局和空间。我刚刚随意的走了一下,从5号展厅顺数第二个展厅一直走到最后,又回头走4展厅顺数第一个展厅打乱序列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从第一个展厅进去,自然温度和孩子的互动,介入到第一个以煅烧陶瓷器皿的形式,再加上光影,再逐渐转化到材料、造型。如果用没有隔墙的方式所有的作品集中在一个展厅的时候,如何作品体现出时间和温度,可能是一个更有意思的挑战。这次展览虽然每一个展厅对空间的把握都很好,但是如果在特大空间范畴里面,怎么把时间、发展关系呈现出来?

    

    冀少峰:陈克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艺术设计学概念,我们看展通常是按序列走,他是倒着走,体验确实是不一样的。

    

    李占洋:第一,郅敏创作的这些作品都是在景德镇产生的,景德镇有天然的历史。我也在创作陶瓷作品,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可以烧制陶瓷,但是专业的陶瓷老师都在景德镇烧陶瓷,这是因为其他地方烧不出这样好的材料。景德镇有丰厚的陶瓷传统,郅敏在这丰厚的资源下产生了作品。

    第二,郅敏的个子小,但是能量很大。他选择的都是非常大的主题,有中国性,从传统出发。他有非常浪漫的情怀,“历史的颜色”“自然的能量”,用陶瓷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形制,用釉色和抽象化造型营造出他的宇宙观或者历史观。历史对郅敏的艺术历程起到很大的作用。郅敏文章写的很好,充分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认识,很抒情,很浪漫。

    第三,郅敏从工业陶瓷这个组成方式入手,不是传统陶瓷的制作模式,而是由小的配件组成一个大的装置。有很多做陶瓷的艺术家从传统的造型出发,往往很难走出传统所圈定的范围。郅敏从另外一个角度,最重要的是从工业陶瓷角度,不断复制这是复制的时代,工业的时代,无论是作品《鸿蒙》,还是作品流动的宇宙》,工业陶瓷运用到作品,运用的非常好。

    第四,郅敏是营造氛围的高手。他总是在寻找新空间、新展场,以及和这个展场新的关系。郅敏每次面对不同场域,会营造出一种“郅敏风格”的宇宙观或者历史观。针对空间产生不同的对场域的想象,又实现这种想象,这种设计感是抽象的叙事性体现。

    最后我有一点建议,作品流动的宇宙》用的是地毯,如果把地毯换成统一的陶瓷材料,效果会更好。

    

    冀少峰占洋提出的建议值得艺术家思索。郅敏确实个子不大,但是个人能量、浪漫情怀、氛围的营造都很深刻

    

    王小丁:我和郅敏是校友,我们认识多年,这次来参加“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最大的感受是完全颠覆我以前对他作品的认识。我是做雕塑的,做陶瓷材料郅敏很智慧的一点他将材料温度作为切入点,设定1350度的温度高点,我的理解是他在不断尝试不同温度过程中追生命的意义,或者精神的升华。郅敏是在探讨生命的轮回,这是我最深刻的感受。郅敏完全跳脱我以前对他创作的固有认识,我比较赞成刚才王端廷老师对郅敏的评价,他的观念性超过了很多年轻一代艺术家。特别有幸参与进郅敏的整个展览过程,也感谢湖北美术馆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冀少峰:王小丁谈到材料的温度、生命的轮回,认为此次展览跳出了大家对郅敏固有的认识。

    

    谢跃:郅敏展览不仅是“时间的温度”,也是历史的温度,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宏大叙事。我在展览中感受到三点——观念、传统、人文。

    一、观念。郅敏的作品是观念置先,而不是感情感觉置先。以前的雕塑或者类似这样的艺术作品很多凭感觉,郅敏的创作是先有观念,观念前置性的。二、传统。郅敏选择陶瓷作为作品的主要媒介,特别有意思。陶瓷材料非常传统也非常有创造力,活生生的材料。在郅敏的作品中,传统并不是固定思维,也不是作为观照范式,他把传统材料的表现力活化了,表现了陶瓷材料的精华。三、人文。郅敏有哲学思考能力,他在展厅里面写的简短的文字介绍,我印象特别深刻。比如说很简单的几个字:“它们,再次重生”,这些字句虽然很短,但是里面的哲理很深。人文内涵在他的作品中显现的非常明确,这种内涵在今天和哲学之间联系的非常密切。这说明了他的善于思考,不仅仅是艺术思考,在创作中还有哲学性的思考。郅敏曾经得过第39届“佛罗伦萨文学与艺术奖”,艺术创作进入人文领域以后,把人文内涵发掘出来,就成为一种共性语言,无论哪个民族、国家,全世界都能理解。从陶艺界的角度来讲,我们这么多年培养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很少有人能够达到郅敏的境界。

    我特别关注艺术家的教育背景,郅敏的创作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和境界,实际上与他的教育背景分不开。他本科读的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的硕士研究生是读的中央美术学院,他工艺和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了。后来,他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学习,国际视野也打开了。艺术家的创作、成长和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

    郅敏作品创新,追求的不是表面的形式趣味,他把陶瓷材料与人文情感非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他对于人文价值和内涵的思考体现了中国本体文化的物性,给我们带来了比较深刻的启发。

    

    杨明刚谈一下对这个展览的感受,可以总结为两个字。一是“象”。郅敏的创作构思集中了物象、事象和意象的三个层面,最终落实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境界。从物象出发,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事象是叙事性很强,形成独特的叙事艺术语言。所营构的意象兼具了思想性和审美性。二是“间”,即哲学中的主体间性的问题。郅敏的创作有极其强烈的“共在”“为他”等主体间性色彩。郅敏的创作从内容上来讲有“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社会性观察与关注,同时又超越了社会性层面,已经上升到对中华民族先民们的生命观、自然观和宇宙观的深刻思考和呈现。

    

    邹锋:郅敏是一个中国式当代雕塑的探索者。最近大家都在学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我认为思考如何建构新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艺术形式语言、逻辑空间、叙事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郅敏的作品永远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富有童趣和童心,他的作品中透露着一种神秘,让人深刻思考。他注重向时代送出艺趣和美。郅敏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者,始终在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的视角来探索。我今天来的时候看了展览“自然的能量”“人文的火焰”“历史的颜色”“未来的光芒”这四个单元,实际上是把自己的思考作为标题,是一个问号,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人文的火焰”,讲的是陶瓷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有着辉煌的历史;“历史的颜色”,五彩斑斓的;“未来的光芒”,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出现这么一个小的东西,那么未来是什么,未来走向哪里?“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把整个自然和艺术历史浓缩在这样一个叙事过程中,而且最后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号,让大家共同参与,共同想象如何建构关于中国式未来雕塑的远景

    

李冰:首先祝贺郅敏先生“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在今天开幕,借此有机会向诸位专家学者学习交流。本次展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突破了我对他以往作品的认知。艺术家作品展览对自己艺术探索的一次展示与总结,大多来说是对过去的延续推进或者是对过往的否定诀别,拓展出新的可能。“时间的温度”模糊了这两者的之间的边界,为艺术界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郅敏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探究其创作思绪我觉得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很有意义,大家多多指导。

    第一、师造化,自然出新意。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有无穷无尽的资源。中国道学追求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郅敏保持着一个童心仰望星空的好奇心,这是创作的源泉,他有孩子之后常带着孩子到科技馆去,忘掉红尘世俗,仰望星辰大海。郅敏的展览放在六一儿童节这一天来展示,本身也是一个殊胜的机缘。他以陶瓷作为创作材料,这是一种神奇的材料,生在五行中成瓷后则跳出三界外,与天地同寿。本次展览中,其对于自然材料的采集与运用让即是自然科技的,也是人文情怀的。 “自然的”基本就是源于自然之道的一种艺术呈现。

第二,师传统,艺术发新芽。郅敏作品的题材都构建在东方传统文化基础之上,获得了华夏族人的文化认同。比如他作品 《四象》,到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再到现在“时间的温度”,他从传统文化作为源泉,从未间断过一步一步的往高度深度和广度上推进。与很多艺术家处在一个舒适区进行创作不同,郅敏的创作一直在不断拓展疆域出发。中国本土艺术是一个循环前行的状态,无论是哪一次文化的新进入,都会跟中国本土文化融合。“雕塑”进入中国百年,为中国本土造像注入了新的血液,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在融合了本土文化,更能迸发新的活力。郅敏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在师传统中找到了一个系统有序的方向状态。

    第三、师本身,自观应物。“时间的温度”时间是物质的永恒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有时间与时段的概念,人类对时间通常是无感的。郅敏将抽象的时间转换成可感知的温度,而温度是则是对分子运动烈度的数量化,而今我们对温度感受已经很麻木,表达则需要量化才能交流和感知。展场里本身纯粹的是一种物象视觉的展示,抽象概念量化成数列,数列再对物质在一定时间上温度下的物象呈现。佛说眼耳鼻舌身意在觉悟之后则可互通,郅敏用自身敏感视觉触觉,把本来不可触摸抽象概念转化成了物象,已经超越通常对雕塑概念的界定。这也许就是就是前面王端廷老师说到的“全觉艺术”,是中国雕塑理论新的边界。

    佛说世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郅敏践行艺道法门,作品着相深沉;老聃道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时间的温度”始终冷暖怡人。遥想郅敏先生会不会有“空间的密度”圆融众生美满,期待未来!

    

    马天羽:郅敏是一个书写型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创作中进行叙事书写,同时也书写自己的人生。他爱思索、爱生活、爱工作,充分体现在他的作品方式和工作方式上。我曾经在2021年的备忘录中写道:“郅敏赓续传统、立足当代,他的作品充分体现出他的艺术追求和精神追求,其艺术中的新气象凸显出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新力量。郅敏的这些作品不仅艺术性强,而且于传播。尤其是在当下,美术向大众化下沉的时代,这个展览是一个激烈的回响。郅敏特别自律,他是一个时间管理大师,非常勤奋,非常努力,今天的展览主题充分体现郅敏把握时间和空间的温度。也感谢湖北美术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第73个六一儿童节上把这个展览呈现和传播有特别好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祝贺郅敏,也感谢郅敏。

    

    张伟郅敏这次的展览和公教活动结合,六一儿童节结合,与在北京举办的“点——郅敏作品展”相比有一些小的调整。他熟悉陶瓷的技术和手法,但也把陶瓷的概念打破。最早一批的作品是打破“型”,这次是打破陶瓷材料。不是说用火、用土就是陶瓷,他把陶瓷这个材料概念完全打破掉,回归到一种土、火、自然、宇宙、能量和物质的关系上。打破习以为常的判断之外引发的思考,变成观念也好,变成一个问题也好。以我喜欢的一部小说《三体》为例,它是一部科幻小说,最终传达的是终极的人文思想,背后都是一些人的错误、人的情感、人的偶然和意外,这才是最珍贵的、最宝贵的。郅敏选择运用了陶瓷,用了温度标识、材料和物质的变化,他告诉观众的不是一个科学实验或者材料试验,引发观众对能量和时间概念。生命体的存在,尤其在今天我们太物质、太科技,忘掉了一些最原始的、初发的形成的问题,他达到的触点对小孩有用,对大人更有作用。他像一个会玩的、“废”的孩子,属于能量消耗很大的,做各种实验,往火里扔各种东西,会打破非常多的成人才有的成见。

    

    冀少峰:张伟教授提出打破材料,从材料背后看到能量和物质,他也比较了解郅敏的作品。

    

    陈晓春:湖北美术馆给郅敏提供了一个极的展示空间,线性的展线使展览气场很足,作品体量,呈现的数量,包括材料的综合性使用,使展览的气场特别到位。如7号展厅中的作品《未来的光芒》,通过不同光线使得茫茫宇宙中生命来往的概念得以完美展线,这种气场的把握和运用,是需要极具理性、感性能力的。看完展览感觉时间”是整个展览的线索,从陶瓷材料的原态,逐步经过粉磨、烧制,使我们感受到一个物怎么通过时间和温度的变化产生更多不同的形态多元的知识储备使展览极具人文性,从文字、展陈方式都有着浓厚的东方意味。我们都说艺术家要启迪人类智慧,启迪人类未来思想探索,他的作品带给观者很多灵性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死的思考。生死的轮回,凤凰涅槃之后的重生,通过材料、工艺色彩,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不同状态,不同时间会有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说积极向上活好每一天,就是需要把自己每一个生命时间节点赋予温度,让我们对时间重新认识,对温度重新认识。郅敏是一个跨学科的当代艺术家。

    

余晨星:郅敏这次展览的作品,之前在网上看了图片,感受不是很深,但是到了现场我感受到了震撼。不仅是他的作品规模,而是从这一系列作品看出郅敏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视野,他的艺术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我们以前总用二元法判断一个人,或者定性一件事情,比如说是抽象艺术家还是具象艺术家,作品是观念的还是叙事的,但是在他的展览中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这是他作为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非常成功的一点。他的作品既保有理性,同时又通过作品唤起作为人最直接的感知力,形成一种打通理性到感性的跨越关系。这里提到理性不仅仅只体现在作品的形态,还包括作品的展陈方式,都提示作为艺术家理性层面的东西。这种实验性的、分析性的展示方法,提示我们陶瓷材料和与之相关的成型工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这又是一个经验性的到科学性的跨越。通过这种分析,包括对自然物质燃烧、温度把控的严格序列关系,这是一个艺术家知识结构的底层逻辑。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他的作品不挑人、不挑观众,他对于观众的知识结构、学历背景、专业出身是没有严格和具体要求,通过作品直接影响观者的感性体验,唤起人们共通的感性和共情,这是高级艺术

“时间”、“温度”这些都是抽象概念,他把抽象的东西用具体视觉形态呈现出来。他的作品的抽象性使得他的艺术天然地超越诸如东西方意识形态这类的问题。展览中6号展厅的作品《历史的颜色》《五色土》给我特别深刻印象,周围墙上是一个瓷板的颜色序列,可能是釉色历史断代方法的序列,中间是天然陶土的塑型。这里面呈现了时间感,而釉色关系呈现出不同温度产生的痕迹,时间与温度构成了一种宇宙观,一种宏大的视角,这种对于时间的判断,有点宇宙视角的高度如果仔细看,会发现陶土墙上有很多手工痕迹,有很多人的痕迹。这是从宇宙到人间的转换,既有宏大格局宇宙观,但在微观上又呈现出人类的痕迹、情感的温度

这是我理解的“时间的温度”。

    

   冀少峰:抽象艺术是一种高级艺术,郅敏的艺术也是一种高级艺术。陶瓷材料具有科学性,但郅敏的作品从艺术到人、从自然到人,从时间轴上进行了转换。

    

   鲍海宁:首先祝贺郅敏展览成功,这几年郅敏的作品变化非常大,有着很大视觉展现方式的跨度。本次展览主题是“时间的温度”,时间是一个大的概念,是流淌的,也是抽象的。温度也是一个大的概念,有物理意义上的,也有感受意义上的。同时,时间与温度是互为融合的,更是矛盾的。郅敏的创作更多是自身成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流逝的过程。温度也许只有在他亲历过程的时间状态中才能体验出来。另外,时间也好,温度也好,它们都是综合性的,作品是被时间与温度的投射与裹挟,通过作品方式综合性体现的具体呈现。郅敏的作品不仅体现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主动与被动关系、观赏与被观赏,而且更多观者提供了参与其中的空间。作品和观者的融合状态,扩展了观者对时间与温度的感知,也拓展了展品的外延状态,这样可以更好强化作品的体验强度。纵观郅敏这么多年的创作,无论观念如何变化、思维方式如何的改变,他呈现的都是一种开放思维。虽然具体手段还是在他可以控制的陶瓷材料上,但是呈现方式仍然是一种开放状态。这个开放状态可能有一些他自身的经验、成长以及对社会的感受,更多还是他对一个时代的状态的把握和回应

   

翟庆喜:认识郅敏好多年了,印象当中郅敏的作品是有特定面貌的幸好在研讨会之前看了一下展览,这次展出的作品跟我原来对他的印象完全不一样,耳目一新。他以前展览的作品多是组合性的构造和装置,这次完全不一样,很多互动的、观念的、运用科技手段的作品。郅敏作品的面貌是从具象到抽象,然后到装置、互动,一直到观念,把艺术史的发展全部走了一遍。展览主题“时间的温度”,是比较中性的词,从再深一点的角度理解就不一样了。张伟刚才提到了小说《三体》,我觉得《三体》不是一科幻小说,是非常富有哲理的,思考人类文明、宇宙文明人文小说。时间在这个小说当中贯穿着始终,几百年几个世纪一笔带过,时间是上帝的魔咒,谁也逃不过去,在这一点上所有生命都是公平的。无论高低、富贵还是贫穷,在时间面前都是平等的。时间是法则,温度是在这个法则之下形成的变化,宇宙是在温度中形成的。时间对于我们最直接的指向就是生命,温度的指向就是情感。从生命体验到情感表达,郅敏的作品多以陶瓷材料或者通过温度形成的,温度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郅敏不断刷新我对他形象的定义是一个很优秀的艺术家,我很期待他接下来的作品再给我带来一些惊喜。

    

夏天感谢冀少峰馆长!我应该是今天在座的各位中最早结识郅敏的。年少时我们一起学画,我看着他从长发飘飘的美少年一直到变成现在聪明绝顶的艺术家。

我想从艺术家成长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对郅敏艺术的认识。首先,郅敏的艺术蕴含诗性。我们小时候他就给我看他写的诗,写的非常有文采。现在他不给我看了,但是我相信大家能够感受到他的作品,包括利用新的材料或者科技手段作品背后,包含着浓浓的诗意。他的家学、广泛的阅读、他的游历,尤其他成长在中原大地的文化母体,让他建构起宏大、苍茫的宇宙观生命观,而且是东方的、具有模糊性,从而更加有诗性的宇宙观生命观。他从中建构起完整的艺术世界,这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尤其难能可贵。

    第二,郅敏艺术的物质性。中国是陶瓷的母国,任何一个以陶瓷为材料的艺术家都会面对传统大山,高山仰止,望而生叹,郅敏当年也曾经为此痛苦过。这些年他立足陶瓷本体材料,投入了巨大的时间、人力、物力,以最大功力打进去,又能够以最大勇气闯出来,横跨东西方文化领域,不单纯是从我们通常认知的陶瓷材料造型和釉色语言,而且能够拓展到泥料,到烧成,物质本体语言的概念,能够和他的宇宙观、生命观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结合。

    第三,结合展览主题“时间的温度”,谈一谈郅敏的温度。我刚才在展厅里给皮道坚老师介绍,郅敏作品的创作背后,是他们一家人这么多年带着孩子去科技馆、生命馆、动物园,包括去野外挖矿石等等生活体验积累产生的,并不是凭空而谈坐在书斋里看着理论书做出来的。郅敏是一个儒家的谦谦君子,不管是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师、为人朋友,都在散发着自己的温度。相信在座各位都感受过他的热情,无论是雕塑还是跟他掰手腕。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管是掰手腕还是带孩子,我发现郅敏都能够把他对生活的温度转化为自己的艺术世界构成,而且在展自己艺术边界,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特质。今天我在展厅里看到了他的新变化,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祝贺郅敏个展成功,期待郅敏永葆赤子之心,艺术道路长久,谢谢。

    

    项一:郅敏老师的“时间去哪里了”第一,创作、劳作的时间。看了郅敏的很多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在创作、劳作中发现的物质变化、材质的特征,这些东西用CHATGPT可能是搜不到的。把这个窑设定时间,调到多少度,看产生的质变,你用CHATGPT搜索多少度会呈现什么状态,是找不到的,这是通过劳作产生出来的一个作品。第二,跨界工作的时间。郅敏参加很多专业活动,比如说雕塑活动、陶艺活动、实验艺术活动,甚至壁画活动、绘画材料活动。当一个人一直在跨界,站在这么多领域上,他会重新考虑自己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呈现,而不是纯粹的雕塑家的雕塑呈现,或者是陶艺家的陶艺呈现,会是一种综合呈现。这就形成了郅敏的作品现在面貌。第三,书写的时间。郅敏很喜欢写作,一方面他写散文非常浪漫,另一方面是他写理论文章非常理性,所以是两面性的,也形成了他的作品。

    郅敏的温度。第一个是情感的温度。以前的作品是郅敏对”的喜好,现在转化成了对“质”的喜好。对材质、对物理变化产生的一些惊喜,会使得他非常愉悦,这是一种情感的温度。第二个是思想的温度。这些作品实际上都要通过艺术家的思考和观念来外化成物质,所以有一种思想温度。第三个是中华文化的温度。大家都在考虑应该如何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可能有的当代艺术展的面貌是用各种材料做山水画,我觉得郅敏找到新的出口,他对于陶瓷这种传统文化的“温度”的体会,“温度”传播出去。

    再次祝贺郅敏展览成功,谢谢大家。

    

    任戎:我看了这个展览有两个感觉,第一,中国陶瓷在欧洲皇室家族,或者在博物馆里面的基本上都是小尺寸和小摆设,郅敏打破了尺寸的束缚,不仅在展览空间里面做比较大型,并且已经进入到户外的公共空间里和观众互动,而且持续使用典型的中国陶瓷材质进行创作,线索很清晰。第二,此次展览一共有展厅,无论是疏还是密、黑暗还是白光的把控,观者进去之后都能唤起好奇心和兴奋点另外我也同意李占洋老师刚才讲的,如果4号厅的作品《流动的宇宙》用瓷板来代替毛毡材质的话,可能视觉上会更加和谐和统一

    

    夏学兵:我本身也是学陶瓷的,用陶瓷这种媒介材料做作品有很多局限性,郅敏的作品给我们对材料认知上很大的拓展空间。一个是拓展陶瓷材料的维度。陶瓷材料烧成、媒介、釉色等都制衡着艺术家对作品的表现。无论是从材料物质性,还是拓展陶瓷表现观念层面,郅敏总是给我们很大的惊喜。他的作品和展览不断,他在陶瓷材料表现方面具有先锋性。传统陶瓷总是以一种比较小的体量出现,郅敏的作品从陶瓷材料单体组合,抽象性到材料性的转化。他还无限扩展了釉色的表现性,陶瓷有红色、绿色、黄色等很鲜艳的颜色,郅敏把中国文化和这些融合在一起,给我们很多期待和想象。

    

    杨阳:我是学工业设计的,毕业以后从事平面设计和展览设计的工作2003年开始我接触当代艺术,和很多策展人合作,做了很多展览设计。今天我从设计角度讲一讲郅敏本次的展览。我特别喜欢郅敏的作品《600件》,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呈现一些日常的物品的不同状态。时间和温度是他通过理性控制的,但是实际呈现出来的形态又是不同的、不可预测的。讲到展览,很多艺术家不太注重海报、请柬设计,但是海报和请柬是观众对展览和艺术家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的海报,如果把上面的作品去掉,这个海报的呈现可以用在所有展览上,我觉得不够符合作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希望郅敏下一个展览让我来设计。谢谢冀少峰老师。

    

柏豪:我早期做过几年室内设计,因为从小画画,近些年来一直从事画画,画大鱼。大家都是做雕塑或者装置的,郅敏老师的作品和个展一直关注,从材料到创造性的独立新语言都非常具个人当代艺术代表性。其中《鸿蒙》这件作品我记忆犹新,结合声、光、电,站在今天的审美维度上,希望我们能有破圈的交流,比如和音乐、灯光、数字等综合类各艺术专业不同语境下创作的作品。现在很少看到空间和艺术对话的作品,郅敏老师的这件作品有一种天然纯真的共性引力,打破了我们对陶瓷的瓶瓶罐罐或者阶段性的审美认知。我所了解的空间或建筑设计师很想找到艺术家来共同推动与艺术相结合的落地项目,但是很难接触好的艺术家,希望今后各美术学院能在体系上有互动性创作交流。我上学时的院校,各系间比如说纯艺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的交流就非常少,据我所知至今也依然如此,我觉得破圈在今天非常的必要,需要大家的声音,不同专业人的视角和声音融合起来,共同支撑做一些更好的、符合今天审美的维度和突破边界的作品。“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又恰逢六一,大家童心未泯,保持纯真。

    

    郑天则雕塑家会从做什么和怎么做来看一个艺术家的新作品和新展览,也会从这两个方面评判好恶。我“时间的温度—郅敏艺术展”中看到了新的探索价值和意义,我是第一次来湖北美术馆,我跟郅敏感慨,湖北美术馆能展这样新的东西,一个雕塑家能做看起来不那么雕塑的作品,我觉得非常受鼓励。孙振华老师策划,冀少峰馆长支持,艺术家新的方式做实践和探索,我非常受鼓舞。

    

程辰祝贺郅敏老师,首先感谢湖北美术馆,付出了特别多的支持和帮助,把这个展览呈现出来,我深知此次展览的工作量一定非常大还要感谢策展人孙振华先生,很好的选取和推进郅敏老师的作品,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展览,让我获益匪浅。

我作为一雕塑系的年轻教员,发现郅敏老师的作品已经进入到雕塑学生的视野,成为他们分析和学习的案例,也成为我们课堂上讲授的案例由此可见,郅敏老师已经进入中国现代雕塑教学的下意识和潜意识之中,学术创造力一定会对中国的雕塑界产生更多影响。

    

孙振华:我为这次郅敏展览写了一篇文章,叫《把时间作为方法》,郅敏是一个有自觉方法论意识的人。通过“时间”,可以把郅敏在2015年以来创作的主要线索梳理清楚,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过去,我们造型艺术讲的比较多的是空间,但遮盖了时间。当然,时间和空间是不能分开的,但是在思维上我们可以把时间问题拎出来考虑,这时候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

对于郅敏的作品,很有新鲜感,但是也不知道如何说起,这里面就有我们怎么样谈论郅敏的问题。郅敏是一个话题,我们现有的雕塑角度,当代艺术的角度,陶瓷艺术的角度,无论从个角度,好像都很难把郅敏放在一个具体的框架里。郅敏实际是在超越,把他自己幻化成了一个时间老人,站在历史角度,从头到尾在看,看自己的作品,看艺术,看陶瓷。他像余晨星说的那样,是一种宇宙视角。

我们如果仅仅把郅敏理解成一个陶艺家,他就像陶艺一样做一些瓶瓶罐罐;把他理解成一个雕塑家,就是做材料,做形式探索。他不是的,就像张伟讲的一样,他其实是打破陶瓷的,他同时也打破雕塑。郅敏的心很大,或者说他创作的格局很大,现在已经不想再纠缠雕塑、纠缠陶瓷了,尽管他很熟悉这些领域。他现在就是站在历史的、时间的角度看过往,看传统的演进,这种立场很宏观。像《二十四节气—立秋》、《河洛图书》、《鸿蒙》一样,都是一种时间的展现。他通过时间的方法,解构艺术,解构雕塑、解构陶瓷。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医治你,所以伤害你;我爱你,所以惩罚你。”郅敏对陶瓷的态度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又让它变成无,又打碎再生,最后又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我们去想象未来。他通过这个时间建构了一个历史序列,探讨人和自然、艺术和自然等等各种关系。我们用常规艺术理论、艺术评论语言可能很难说清楚郅敏的作品,这些事情值得很好探讨。

    今天大家都讲的很好,而且今天还印证了一件事情——过去大家觉得应该以批评家为主开研讨会,今天主要是艺术家在说,说得很好。反正我个人想到的关于郅敏的每一个点,好像都被大家说到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说明艺术家的理论思考水平在不断进步和提升。谢谢!

    

    郅敏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电子屏幕、电子声音时代,我更加珍视情感,更加珍视四目相对的感觉。声带的声音、朋友的握手、拥抱,越是在这种时代,越真切,最原始的情感本能,是我最想表达的东西。越是在这种时代,人和人的体温、声音、视觉能量的,是有感觉的,有光的,这是不可替代的。前段时间我和学生讨论人工智能下一步,他说:“能做得和我女儿手一样。”我说:“能不能做和你女儿的手一样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手不是你女儿的手,而你女儿的手最重要。”我不是想听真理,只是想听你的态度,无关高下对错,我只是想听你这个人的看法。7号展厅里作品《未来的光芒》的那个杆是用最新的3D材料打印的,不是我做的,我用它,但是我很质疑它,也很怀疑它。谢谢。

    

    冀少峰:感谢各位嘉宾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