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术视域下的当代漆画传薪与拓展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漆画作品展研讨会

时间:2024-08-05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24年725日下午14:00-16:30

点:湖北美术馆四楼艺术交流中心

主持人:汤志义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陆庆龙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张晓凌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冀鹏程  《美术》杂志社社长

杨大伟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文娟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陈金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原湖北美术学院院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程向君  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漆画艺委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教授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汤志义:今天高朋满座,早上我们见证了历届以来最盛大的一次全国美展漆画展区开幕式,因为湖北省各个美术机构非常重视,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展览盛况,非常感谢湖北省相关部门。今天的研讨会也非常重要,我记得在十二届全国美展也在福州举办了一次关于漆画展的专门研讨会,这次在湖北美术馆的会议厅,这个会议厅我们也很熟悉。我记得湖北美术馆从2009年就开始漆艺术展览,紧接着在2010年开始举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一直到现在,所以漆对于湖北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我早上在展览开幕式上范迪安主席说到湖北是漆艺术的厚土今天在这个地方举办关于中国漆画的研讨会,非常难得。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研讨会旨在深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漆画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创新成果,研讨会将围绕本届漆画作品整体面貌展开研讨,加强当代漆画创作美术理论评论的指导和引领,关注在传统现代交汇中的艺术表现,以及如何更好将漆画艺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探索,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研讨会将充分发挥新时代美术理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我们期待通过本次会议,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漆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这次会议特邀到国内重要美术理论评论家及多位在漆画艺术领域有深刻见解的学者和部分优秀漆画艺术家代表,共同分享他们的创作和研究成果、实践经验,提升漆画艺术的学术创作和理论研究水平。期待今天各位专家能提出非常独特的见解,中国漆画艺术发展助力。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大美术视域下的当代漆画传薪与拓展。首先有请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先生致辞。

    

    王平参加研讨会主要是代表马峰辉书记来听听各位专家的高见,以便更好地推动我们漆画板块的工作。今天上午,我们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开幕式,希望下午的研讨会也能开成这次漆画作品展当中的一个重头戏。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在邀请研讨会专家的时候,我们一方面邀请一些有全域视野、对漆画有关注的理论家,另一方面我们把漆画艺委会各位委员邀请过来,另外还有参展作者代表以及相关领导和专家一起来开这个座谈会。希望大家能够对漆画近五年的发展进行相对深入的全面探讨,为下一步漆画的发展提出一些宝贵意见。

    今天上午漆画展览开幕式上,范迪安主席在致辞说到,这五年来的漆画艺术发展已经形成一些特点,他说的非常对。我想,漆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语言,首先,它是以漆画语言讲时代中国发展的故事,其中既有宏大家国叙事,也有百姓日常烟火人生。从作品题材来讲,既有大主题,也有一些小题材,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漆画语言表现现实生活的广度、深度和温度。其次,展览呈现时代发展中的漆画本体语言的拓展。我们看到,展览作品既有呈现传统漆画的装饰性、工艺性和材料美,同时,也有更多带有主题性绘画特征的漆画作品其中融入了油画等多种艺术语言,有些作品甚至属于综合材料绘画可见漆画艺术的绘画语言融合度非常广,所呈现出的色彩美、材料美、技艺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展厅里面,我们也听到一些讨论,比如说到漆画在融合油画、版画、壁画等语言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边界,防止与其他画种同质化问题。尽可能强调漆画的漆味,漆画作为中国传统古老艺术,在现代转化过程中如何进一步保持与发挥中国审美特性,如何积极保持它的独特性,这是我们漆画艺术家和各位理论家需要关注的地方。今天下午的研讨会不仅是针对全国美展漆画作品展展开,但有这么多漆画家聚在一起开会,其实也是一场关于漆画下一步如何发展的一次很重要的研讨会。预祝各位艺术家与理论家在研讨会能够碰撞出精彩的火花,形成很重要的成果,谢谢!

    

    汤志义:王平秘书长谈到了漆画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呈现的多样化形态,漆画如何凸显或者保持自己的优势,在材质、技法、图式语言上的优点,本体语言如何保持,也提醒大家不能丢了漆的本质。谢谢王平秘书长。

    下面有请著名油画家、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陆庆龙教授发言

    

    陆庆龙:各位专家下午好,这次全国美展漆画展的成功要感谢湖北宣传部、文联、美协和湖北美术馆的大力支持,要感谢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富有成效的工作。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在全国各地如期跟大家见面,这也是大家盼望已久的。漆画展是跟着时代走,跟上一届有点不一样,如果将时间拉长至10年或者20年会非常明显,在发展,在进步。从全国美术创作层面来看,漆画的发展和其他画种一样,都呈现出融合的态势它的边界在拓宽。现在很多画家对自己定位与以前的画家不一样,以前漆画家就是漆画家,油画家就是油画家,现在一个漆画家原来可能是画国画、水彩或者油画的,他在作漆画时不知不觉就会把自己原来擅长的方融入到漆画创作中。今天我们看到的漆画有像油画,但是比油画又多了些材料、工艺,有些画像国画的写意、工笔,大大丰富了漆画的艺术表现力当代的漆画、水彩画、油画、国画,都在进步,都在拓宽,很多专家对比现象也提出看法——边界怎么去把握?比如水彩拓展到什么程度是个限度?如果多了就不像水彩了。国画也是这样,油画也是这样,漆画也是这样。我觉得画家本人对边界的把握最重要,你对这个画种要有认识,在拓宽的同时还要能守住边界,漆画还是漆画。我原来印象中,漆画更强调工艺性,这次看到除了工艺之外,很多画家把边界大步拓宽了,不再是单纯强调工艺了,实际上是漆画在提高、进步、发展,这是一个好现象。正是因为这个边界在拓宽,很多优秀艺术家也参与到漆画中了。水彩等其他画种的拓宽,也是因为很多艺术家参与到中,丰富、发展了这个画种。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还是要把握好界限。这个界限如何把握?还是需要画家自己,特别是专家和理论家的探讨和引领,给大家提出一些看法、指导,这一点很重要。相信在今天的研讨会上我们就能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汤志义:刚才陆庆龙主席谈到拓宽与融合,他在这个展览中看到漆画呈现新的趋势,别的画种也在这个进程中。第二个是谈到如何把握边界,如何把握或者守住本体语言。

    下面有请著名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教授,张教授201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创建中国漆艺术研究中心,期间承办了两次重要展览,包括今年6月份结束的“弥散——中国当代大漆艺术展(上海站”。有请张晓凌教授讲话

    

张晓凌我非常同意王平秘书长的观点,这次漆画展区有两项重要的成就,一是回应了大时代的发展,二是呈现了漆画语言多元发展的现状。这次全国美展略有点遗憾的是没有整体性的呈现当代艺术创作的基本面貌,漆创作目前的状态超出我们今天在现场看到的,既然是全国美展,就应该有整体性,一切与漆有关的语言都要拿到这个展览中来,比如漆装置、漆立体的,还有抽象的,表现性的。我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漆画改成漆艺术,漆画是传统的概念,基本上就是一个装饰性的、具象性的、工艺性的画种,大概是这么几个特征。漆画发展到今天,这些东西满足不了新时代对漆画的要求,边界应该是开放的,我认为漆本身没有边界,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如何回应这个时代,如何回应百年大变局以及新技术时代的审美需要,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建议把漆画改成漆艺术,跟漆有关的都可以放进来,这样站位更宏大、更有气魄、更有中国气派。我认为不能把漆画叫小画种,今天漆画展览规模虽然没有油画、国画那么但在创作、展览的影响力上已不亚于它们,所以我们没有权利把它定为小画种,这个词可能带有歧视性,要提高漆画这个古老画种的学术地位和当代价值。从顶层设计上来,大家发现漆艺术是转向当代艺术的一个最好路径。水墨、大漆、岩彩,拿到西方一定是中国最好的当代艺术。这几个中国传统画种如果做好当代艺术转化,成为当代艺术的形态和样式,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一定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阵营,是可以拿到国际舞台上拼一拼的。漆画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希望和未来,是很重要的。这就涉及到中国漆画发展的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建立中国漆艺术的实践体系和语言体系当代漆艺术的方向是面对当代,不是传统,不是复古,也不是装饰,也不是工艺,他们作为建构的有机部分可以融进去,但一定是当代,因为我们是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就要做好这个时代的艺术。漆艺术的当代性是我们必答的答卷,必须建立当代漆艺术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漆画也三大体系要求,首先是要有一套话语,学术上要有学理依据,同时做好学科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把漆艺术入当代语境中,让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样式和形态,这是漆画走向未来必做的功课,也是漆艺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性指标。从漆艺术角度,我们对西方当代艺术具有碾压性的优势。前景是很光明的,但道路一定是曲折的。

最后,说两点愿望。第一,希望下一次全国美展整体性呈现中国当代漆艺创作的基本面貌,不要有门户之。第二,让漆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国际化语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主力阵容。这应该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这一点我们非常自信,通过这次全国美展,我们坚信,漆艺术作为原创性的艺术形式一定具有普世性价值。再次祝贺展览圆满成功,也祝贺研讨会胜利召开。谢谢!

    

    王平:这次展览也有工艺美术板块,还有壁画中大概1/5以上的作品是用漆艺做的,包括雕塑和设计,可以好好斟酌一下刚刚张晓凌院长说到的问题。

    

    张晓凌:漆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好好反思,这一张像壁画,这一张像油画,漆画要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实践体系,总是画的像这个像那个,这就跑偏了,希望下次一定要把具有漆味的作品选出来。现在有的作品要是不说漆画可能看不出来,有的像水墨,有的像水彩,这个问题要解决。最终我们做漆画一定要有漆本身的学理规范。谢谢。

    

    汤志义:张晓凌老师对漆画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也是针对目前漆画发展现状。1984年六届全国美展漆画展到2024至今,漆画作为独立展区,已有40年发展历史,40年历史进程中向其他画种学习,一些别的画种也进入漆领域学习和探索,这些都是双向交流。关于漆画概念和漆艺术概念,这个要专门进行梳理。中国漆是一种有优势的项目,是否可以成为当代中国艺术一种独特的原创性体系呈现,这值得大家思考。同时我们也从张晓凌老师的讲话中看到中国漆画艺术或者中国漆艺术发展的未来,当然我们要做的功课还有很多。

    接下来有请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中国美协理事于洋教授。

    

于洋:各位艺术家、各位理论家、同道,大家上午好。刚才从王平秘书长到陆庆龙主席,到张晓凌院长,都谈到了漆画画种的边界问题,让感觉到这是一个熟悉的,但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我们知道漆画、漆艺,或者漆艺术,实际上有着最久远的历史,这也成为漆画作为传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根的存在。楚漆的古风之美,这次展区下了非常大的功夫,包括一系列相配的展览,一系列展览实际上是要回到让我们追溯漆画,漆艺术的本质,它的进步,最初的宗教仪轨之美,如果带有这样的底色来看,从1964年漆画以“其他”类别首次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已经走过60年的时间。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漆画展区有300件左右入选作品,让我觉得这个展览非常好看,多元化,不仅仅从美术创作的角度,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湖北美术馆观众如此之多,这也显现出湖北民众文化素质和对美术的喜爱。

对于漆画展区有一些感触,第一,本体语言。这几次美展展区都谈到各个画种的边界问题,为什么我们都在呼唤本体性?为什么我们总在讨论边界或者边界和中心的关系?在今天成为一个最重要的课题。一是因为我们开始刨根问底,确实开始发掘或者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个画种的本体性是什么。从画种语言来讲,其实不仅仅是漆画,除了中国画和油画,有很多画种确实在理论建构上都处于起步阶段,甚至几乎之前没有非常深入细致的讨论。如果从漆画本体语言来看,这次美展漆画展区,体现更多漆画属性、漆画特征的作品减少了,比如技巧上,贴金、箔明显减少了,装饰性,发掘本身材料美的因素大大降低了,这当然也是两面性,我不知道漆画同仁是不是有这样的观感,更多强化制作性图像性,漆画正在和油画、中国画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共同进入图像画时代。图像本身成为重点,而不是画种本身的细节材料之美,但是漆画和其他画种又不一样,它最为重视制作工艺的,我们很看重制作工艺。传播学领域专家麦克卢汉原来讲“媒介就是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漆画本身的制作工艺、工艺之美可能就占了漆画之美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时候我们品味“漆味”,刻漆、堆漆、雕漆、彩绘、磨漆、嵌漆等技法的使用,怎么让漆画更明确或者贴近独特美学品格?这是我们今天对于漆画本体语言的再度呼唤,漆画同仁们每年做展览,湖北美术馆做湖北国际漆三年展都是对这一课题的探索

第二,跨界融合。我们看展览时最深的感触,有的作品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像油画,的像工笔画,也有油画、工笔画、版画共用的九宫格沟通和图式,各画种共同走向图像化之后这是一个客观现实,确实出现了同质化问题、衍生化的问题,或者共享化的问题。图像的共享,一个图式放在国、油、版、雕、水彩中,好像看起来味道都差不多,这是确实是一个问题和现象。一旦陷入这样的问题,可能画种本身的独特性陷入到舍本逐末的境地,大家都说“戴着镣铐跳舞”,其实所有画种都有自身的技术门槛,都追求自身本体性,特别是漆画追求“漆味”。跨界融合确实会涉及到边界和交集问题,尤其是这次全国美展,我们在看展览的同时讨论,以前没有限制,可能一位作者有七八件入选,这次限制为两件,但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对于更多画种本体来讲,应该给更多画家机会,确实还有待细化、改进。漆画的交集,前面是壁画展区,漆画的属性可能比这次漆画展的属性还强,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画面虚实关系问题。看到了“实”的丰盛“虚”的缺位当然“丰盛”也可以说是“过剩”。其实图像“实”也是很正常的,尤其是漆画这样强调技艺之美、材料美,图像很实,色彩冲击力、造型冲击力的“实”,这是它的本体属性。但是过于强化图像之后,漆艺本身也有斑驳之美、包浆之美,些作品的表现还不太够味,漆画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尤其是对于“虚”的意境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这种美感意境的表达,我们谈到中国画的虚和意境,在漆艺的表达上,磨漆有很多不可控的妙处在里面。这次画展中作者们都想特别控制好,首先评委要认可你的能力,这可能也有关系,其实强化漆艺本身的随机性效果,可能也是漆艺本体语言很重要的一点。除了虚和实的关系,还涉及到整和碎的关系,浑然一体的“整”和细节之美细碎的关系。

第四,题材表达。这是所有媒介材料,所有画科都面对的问题,从这次美展里能看到,表现都市生活、大国重器、乡村振兴,表现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就漆画语言的表达体现在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关系,叙事性当然更多表现在这次参展的300多件作品大概70多件是人物题材,人物群像、人物肖像题材,漆画表现人物形象的叙事性和抒情性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人物,还有风景、静物,这些都是漆画展区的特点。如果从“三大体系”的角度,我和王志新都在学校的科研处任职,强调学术、学科、话语三大体系,如果从画科本体来讲,漆画本身的话语体系、画科体系、学术体系。从这几点来看,我们不可否认,从学科上带有小众性的特质,因为技术门槛比较高。从小众性如何走向漆画本体的初心,其实又是面向大众的,又要接受大众的欣赏。漆画本身的装饰性,我们有时候很强调艺术性,而贬抑装饰性,正因为有这样的偏见,这次美展中的作品装饰性都尽可能降到最低,如果看大众的偏好,他们的趣味,我觉得装饰性还是很重要的,漆画的髹饰之美正体现在这里

    总体来说,漆画展区好看、耐看,也为了让漆画媒介能够让大家看得懂、看得真。范迪安主席在今天的开幕式上讲到“漆画是时间的艺术”,怎么能够呈现出时间的厚味、厚重,同时也应该是时尚的艺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装饰性或者时代的符号性、标志性、世界性因素怎么展现。我们对漆画这个画种是非常有期待的,而且也非常有兴趣去研究它未来发展与创作。谢谢!

    

    汤志义:感谢于洋教授对这个展览提出的一些建议,其中提到边界问题、漆画的属性问题,还有漆画类型其他画种的图式、题材。他谈到目前其他展区共同走向图像化时代,但假如这种图像化时代无法短期避免呢?赞同他提到的关于属性的问题。每个作者都是个体创作,假如一张图像,有更好的材料来表现,不能做的像油画,要像漆画,这个时候我们回到漆画本体,需要做大量工作。现在有些作品有类似油画的质感,甚至有其他画种的质感,因为创作的作者就是油画专业的,他对漆技法的掌握不够,放到油画中又比不了其他油画,但是回到漆画,漆画这套体系和本体语言又无法吃透,这就有问题了,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悟。感谢于洋教授。

    接下来有请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周峰教授致辞。

    

    周峰:各位专家下午好!刚才听了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都很深刻,下面就湖北省举办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漆画作品展,我谈几点感受。第一,湖北省承办“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漆画这个类别的意义。13个类别中湖北在全国范围内争取哪一个类别,当时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特别是省美协做了前期谋划。湖北省从地域、资源优势上来讲,漆画具很好的基础,是的最大原产地,有很多漆画创作群体,有湖北美术馆“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品牌活动,这些都为我们申报这个类别强化了支撑举办漆画的全国展览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其次,湖北省是教育大省,教育资源非常丰富,128所院校中7个院校有独立的漆画专业,漆画人才培养形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有一大批漆画创作者、从业者。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大家都很重视,湖北省的漆艺创作水平、漆艺人才培养质量,在全国乃至全球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什么状态?通过承办这个类别展览使我们集中对社会、对大众展示,可以横向比,也可以纵向学习。今天上午的开幕式,从中国美协到省委宣传部、到省文联,特别是漆画专委会,整个过程都给予了湖北很多指导、帮扶,这大程度提振了湖北漆画艺术创作、发展的信心。

    第二,关于艺术主题创作。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关注度、参入度是空前的,不管是主体单位还是艺术创作个体都高度重视,我们也在这次组织中学习到很多,怎么样做选题策划,怎么进行视觉表现,都是大家关注和孜孜不倦追求的。从全国入选的作品来看,大家有一个直观感受,所有创作者都是围绕“四个面向”——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发展、面向人类生命健康,这些作品不管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不情景刻画,还是精神弘扬,都是在讴歌时代,反映现实,传递主旋律和正能量。刚才张晓凌教授讲到每一个作品的背后都倾注了创作者的热情和艺术观念都是借用漆画媒介形式进行艺术表达。通过这次十四届全国美展,湖北美术学院校党委高度重视,每一个老师怎么创作,从选题开始我们有组织的进行策划,创作过程给与大力支持。本次入选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代表性,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体现了每个创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作追求。

    第三,关于漆画创作本身。在座的都是漆画漆艺类的顶尖专家,漆艺在所有艺术创作类别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不管是自身属性、技法工艺,还是语言本身,都很特别。围绕漆画的创作,大家刚才都谈到当下的漆艺创作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如何突破传统,如何做到跨界与融合,如何兼顾本土与国际,这是当下每一个漆艺工作者或者漆艺创作者探寻、突破、追求的。

    第四,关于艺术的审美。立足时代之变,科技之变,特别是学科之变,怎么就漆艺本身或者艺术本身,从审美的时代性、动能性、创新性等层面,我想是一个时代命题、教育命题、创作命题。从高校来说,也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等维度的考量。我们把漆艺专业归口到手工艺学院,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归口到美术类还是设计类,值得我深入究。在当下背景下,如何利用漆艺创作进行表达,进行转化、转换,形成艺术新的表达、新的形态、新的意境。我们面向未来发展还需要研究,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在彰显文化自信,在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背景下,推动漆画、漆艺术创作发挥更重要的支持作用,作出更重要的贡献!谢谢大家!

    

    汤志义:谢谢周院长。他谈到湖北美术学院对漆学科的重视;也谈到漆画新的表达、新的形态、新的意境;提到湖北美术学院把漆画放在工艺美术系,以及全国高校漆画专业的归口问题,这一直是一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放眼全国的综合院校、美术学院有的把漆画放在壁画系、综合系,有的把漆画放在绘画系,到底是漆画还是漆艺术,各个地方的归口问题是没有理清的。考虑到漆的属性、功能、可变性、综合表现力,它其实是非常综合的。刚才王平秘书长提到,在综合材料展区,在壁画展区,在工艺美术展区,这几个区都有关于漆的表达,我一直在关注,这其实很有意思,但是如何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否可以融合,怎么分类,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

    下面有请《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教授发言

    

    冀鹏程:首先感谢主办方和主持人的邀请,我是一个多月前调到中国美协《美术》杂志,今天的发言会从美术理论角度去探讨漆画,更多是从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运行机制角度来分享一些自己的思考

    谈到漆艺术,大概三四年前我们在中华世纪坛2万平米的广场策划了一个户外艺术品博览会。我们邀请了很多全国各地的艺术机构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在那里展出,每天晚上统计销售数据的时候发现,和漆艺相关的艺术品销售是最高的,所以我就思考,各个绘画门类当中或者美术门类当中,对GDP、民生赋能贡献率排名前三的一定有漆画艺术。这次漆画展览,无论是从漆画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这四个维度组建起来的事业体系,还是从品牌打造、运营机制、产业赋能这三个维度支撑起来的漆艺术关联的产业体系,形成了非常健全的闭环机制。

    从艺术形式与语言来讲这次展览无论是漆器髹饰工艺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还是国画笔墨雕刻的融合,在艺术形式语言方面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点。美学理念角度讲这次展览有着鲜明的中华美术思想表达,中华文化立场的塑造,能够为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提供非常坚定的支撑。品牌打造角度来讲,湖北美术馆的湖北国际三年展”对我们这个行业起到了非常好的品牌塑造、运营机制和产业赋能作用。这次展览除了国展之外,还有三个平行展,邀请展、提名展和漆艺文物展,组成一个文化IP矩阵,这在13个展区中好像也不多见,能够给观众、行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去全方位地了解漆画产业和事业是如何搭建和协调运行的。这次展览中,我想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这里提到三个主义,共产主义怎么实现的,通过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结合来实现,实现的目的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油画更多是矿物质颜料,我们用的材料更多是自然的,从漆树当中获得是可循环的。漆画艺术在艺术家与自然、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已经成为漆画艺术非常重要的支撑中华美学思想和中华文化立场贡献

    《美术》杂志成立到现在已经过去75年时间,《美术》杂志从1950年成立起号召全国美术家成为“新人”,1959年提出“三结合”“中国气派”理论,1979年发起对形式美、抽象美和人体艺术大讨论,1999年开展中国画“笔墨”大讨论。进入新时代,我们主要从中国美术与中国式现代化、民族艺术与国家建构、中国形象与中华文明海外传播、中华符号与文明传承创新发起大讨论和理论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契机为漆画艺术贡献《美术》的力量。

    汤志义:从GDP贡献来说,应该是整个漆艺术的贡献,如果做成产业,漆画无法产业化,但是漆器,漆的各种饰品,是可以产业化的。他也谈到同一性的问题,漆画展区的多样性、丰富性,更好玩。漆画最优秀的最不可替代的一点是它的表现力,非常独特的表现力。同时还指出如何把本体做得更足,在发展拓宽的同时又不失这种本体语言,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还提到漆画整套理论体系如何建构完成或者更系统,可以作为中华美学思想话语体系的支撑之一。

    接下来有请杨大伟教授,杨教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

    

    杨大伟:这是我参加的第三个全国展研讨,第一个是国画,第二个是在杭州参加的雕塑,纵观这三个展览,我发现有几个比较近似的问题。刚才于洋教授总结的特别好,从题材图像化角度有比较共同点。另外我上次看国画展意识到一个问题,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有些画稍微做的让你有点累,稍微有点过,这无非是功利心使然,过度想让别人认同,这样就会变质。刚才老师们谈到了很多这个展览的优点,我就不再赘述,只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本体语言的异化。从材质语言本身来说,漆画有很强的独立性,之所以没有成为大画种,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身没有把它纳入到重要的教育体系中。今天和张晓凌教授聊的时候谈到,原本这个事应该是湖北、湖南做的更好,结果福建异军突起,生成很多优秀漆艺术家,还不单单是漆画,整个福建(福州、厦门)成了漆艺术的重镇。全国的受教育程度可能有局限性,所以构成了概念当中的独特性,这个独特性没有真正拓展为一个很有品质的学科或者一个专业。虽然没有对此做过深度研究,一直受益于皮道坚先生的启发,皮道坚先生是从湖北走出去的艺术理论大家,湖北美术馆的“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也是皮道坚先生和同道努力做的极具品质的展1989年的全国美展,那时我对漆画的认知就是平面性、装饰性,还有蛋壳等材质的使用,感觉更注重平面性和装饰性。熟悉一个画种和认识哪些人很重要,曾经水彩不仅仅是小画种,可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结果我认识陈坚、应金飞、陈勇劲等这些人以后发现是有空间可以探寻的。汤志义最早也是一个从事油画创作的艺术家,那时候大概30岁不到,觉得看到一种异样的东西,其油画可能受到漆画影响,后来又回到漆画创作。此时我发现漆画原来不是我单纯概念当中的平面性,有很多可能性的介入。后来发现漆画能表现空间,也能表现造型的宽泛度,而典型的硬边装饰类,所以改变了我的认识。再后来看到了很多平面性乃至抽象性的艺术家作品甚至生成很多优秀的抽象艺术家,苏笑柏就拓展了我对漆画认知的更多义,空间延展度其实用抽象方式给加强了,这是本体语言的异化过程。之所以感染到我,因为和很多材质都有一样的功用性,在整个流变过程中生成新的可能性拓展。我有一次到福州看到一个展览,是漆艺和漆画并存的展览,我发现汤志义创作的独木自身状态很自然,后来发现这不单单是简单的观念,也不单单是装置,漆在此已经不是一个绝对主体,漆仅仅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在这期间艺术和材料的关系就扯平了,没有过度强调漆的概念,反而使其作品生成一种新的可能性,这就构成了整个流变过程中的拓展。

    晓凌老师昨天谈到这里面一定要有装置,一定要有带有观念性的东西,今天我发现陌生感的东西其实是匮乏的,这些作品似曾相见,比如五六个人往前走,或者站在那,或者在劳作,和油画、国画没有任何区别,是同质化,其实这就是陌生感、时代感的缺失,也就构成了题材的出口狭小。

    外延的放大是发展的必然。我是非常赞同整合这个概念的,因为漆画在很多人的理解就局限在平面表述表达,外延没了,创作者本身只要想参加全国美展就要按照画的标准来解决他的创作,这样就构成了概念上的狭窄,让创作者的空间意识生成不了,最多是在外框上做一些边角消解,这确确实实局限了漆作为一个媒介而不是漆作为一个艺术类型表达的泛度和宽度。

    装饰性不等于装饰概念。装饰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等同于形式美的不是装饰画,很多人把装饰性理解成装饰画了,如果这样理解,漆画艺术就成了工艺美术,而非艺术创作的概念了。装饰性几乎等同于形式美,我一直强调艺术品是占有空间的,如果艺术品是复制的,一定是服务空间的,优秀的艺术品即便有一定的形式美,也是占有空间的,但是装饰绘画只能服务空间,这是本质的区别。谢谢!

    

   汤志义:感谢杨大伟教授的独特见解,他谈到了对于漆画的认识,从最初看到平面性、装饰性,到后来几个阶段对漆艺的认知变化,以及本体异化的过程,也谈到他对于这次展览的看法,不足的地方是陌生感和时代感的匮乏。我在漆画领域很熟悉,漆画的发展,近五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经过了很多不平凡的过程,我们动员了很多其他画种的优秀作者,这次在人物画方面有比较多的进步,数量上占到73件,但是多并非是我们的追求,如何达到高水平、高质量,这也是我们要去考虑的。我们也谈到题材出口的狭窄,人物题材的塑造和别的画种应该存在同样的问题。感谢杨大伟教授的发言

    下面有请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秘书长齐喆教授发言。

    

    齐喆6月12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开幕式刚刚开完,这次壁画展区有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壁画主要是两类,一类是绘制性壁画,一类是材料性壁画,从壁画设立独立画种以后,材料壁画一直是以陶瓷材料为第一的材料,但是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里第一次大漆材料超过了陶瓷。我统计了一下,总共有16件,陶瓷占比只有8.4%,包括在座的苏国伟老师是漆画金奖作者投身到壁画创作队伍中的一个例子。对于壁画发展来说,有高水平的漆画材料使用者介入到壁画创作队伍中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为什么这么多漆画作者参与壁画创作,这和大漆本身材料物性有关。漆是一个限定性非常强的材料,也是包容性非常强的材料,它的特性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限制性,限制性恰恰就是它的特点。我个人觉得漆并不是所有题材风格都擅长发挥的,可能很多题材都可以做,但是做不做得到最有代表性可以讨论。我们做壁画要维护空间的完整性,不是一个再造空间的过程。漆偏向平面性,具有一定装饰性,恰恰非常适合壁画的表达,所以才会出现越来越多漆壁画上墙现状。以前在南方,漆材料的防湿、防潮、耐腐蚀等物理特性优势明显,在南方很多绘制性壁画不适于保存,但是漆壁画会受这限制,这就是漆画材料物质属性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也有丰厚的文化属性2002年在浙江跨湖桥发现中国用漆历史推到8000年,从开始就和生活紧密相关,所以今天漆除了艺术功能,依然保持了和空间和我们的生活紧密关联。壁画和空间的关联性,对特定空间的服务性,它的宏大性,恰恰解脱了我们在漆画展区里的一些限制。壁画展出尺幅限定3.63.6m,对于很多做宏大题材的人来说,2米到3.6,差别还是非常大的,这只是展尺寸,事实上在公共空间里的尺幅会更一些。原来我觉得在广东、广西、福建有大量漆壁画上墙,无论是政府机关、公共空间、商业空间里都有大量的漆壁画,最近程向君老师在北京中央党史馆做的大型漆壁画说明,从南到北漆画在公共空间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恰恰说明的文化属性对大众的友善和亲和力,社会大众对漆壁画发自天然的喜爱,跟材料的文化属性紧密相关。今天早上范迪安主席的致辞里特别提到上世纪80年代湖北唐小禾先生和程老师创作的漆壁画《火中的凤凰,开辟了漆画进入公共空间的先河。漆画具有空间中延展的巨大可能性。漆艺术是一个更宏大的概念,涵盖面会更广一些。广美术学院的漆艺专业时间非常长,从上世纪60年代蔡克振赴越南河内美术学院学习漆画,蔡克振、卓德辉、李伦到今天的余潮松,几代学科带头人一直坚持在做漆艺从平面立体的教学和学科建构工作。在教育部学科目录里并没有漆艺、漆画学科或者专业,所以各个学院将漆艺或者归属在绘画学科或者是工艺美术学科下的一个专业方向,每个地区也没有必要完全统一,各个院校会根据自己的区域特点、学传承特点以及培养人才的定位方向,做自我定位,这种差异性可能会带来中国漆艺术发展的多样性,这恰恰是一个艺术良性发展非常重要的基底。谢谢大家!

    

    汤志义:刚才齐喆教授从漆进入空间进入壁画角度谈漆画在壁画中的发展。我们大家都知道非常著名的空间壁画,漆这种媒介是非常适合在空间当中的,尤其是室内空间、政府空间、公共空间,今天在座的漆画作者有些也参考壁画展区,作品尺幅有所扩大。感谢齐喆教授分享的漆在壁画领域的发展,广州美术学院是出漆画人才的重要院校,在齐喆院长的带领下漆画发展的特别好,他刚才也把培养模式与大家分享,谢谢齐喆。

    下面有请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鹏教授发言

    

    张鹏:感谢主持人,很荣幸能够来到湖北美术馆参加此次的讨论。这次漆画展有很多让我们惊喜的内容,前面很多专家、艺术家也谈到了,我就几个层面一些简单思考。

    第一,在宏观中国漆文化视野中怎么看待传统和创新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课题,也是常谈常新的问题。刚才王平秘书长致辞中讲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传统中守本、在演进中开新的关系。一是关于追根溯源。以前我们讨论美术史研究或者相关问题,所谓的推”思维,“”就是追逐到最源头。从漆的角度来讲,最早是“髹饰”,从名词到动词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兼顾了从色彩本体和工艺的元素,这其实就是“漆”的本源。这种深远厚重的文化传承如何跟当代绘画结合,这种结合看起来很宏大,但具体做起来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如何从中国本土的角度进行创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式现代化。本土漆文化也好,漆艺术文脉也好,自然有内部的转化升华或者融合的本体规律,我们很熟悉的北魏司马金龙墓漆屏风,那个时候我们看到很多画史上讲到的顾恺之、陆探微绘画的线条,彼此有一个印证,其实是通古开今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很大,我们可以深入到某一个具体的文化脉络中去,比如说楚文化,今天我们在湖北谈这个问题也有很多机缘当时就是从《楚辞》和“汉赋”文学作品了解到漆画或者漆艺,这些文学作品的诞生就是在楚地,本身就有这种关系。今天在展厅里看到的《寻楚记》(郑启雄,漆画,184cm×184cm)这样的优秀作品,其实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从漆这个材料出发探寻楚文化文脉的当代性。通古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有很多当代痕迹可以寻,古物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常常带有一种深邃的诗意,可以从多维角度提纯、凝练或者融合这种诗意,这种诗意的呈现和具体艺术门类、艺术材料和媒材息息相关。漆画艺术家可以从古物中找当代的存在。

    第二,在漆画中对题材的反思和开拓。今天很多艺术家总是考虑这个画“怎么画”更好,其实“画什么”也同样重要。中西方艺术史中很多具体的材料演进或者变化、升华本身就能产生很多经典作品,在多个媒材史中都是这样。题材有时候和语言、材料本身有一种密不可分的内在天然联系,我们如何开掘漆画最独特的语言和材料的特质,同时对应到某一类或者某几类反映今天时代的具体题材,这还是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今天对于文艺创作题材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对于绘画题材还有很多空白点,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也好,今天丰富的时代生活也好这些丰富题材需要更好的创作来记录,来表现。另外,刚才讲到的漆画的装饰性和写意性的结合,和艺术性的融合,都是几代人的经验,这也是通过漆画的具体语言和材料与题材融合。

最后漆画技艺本身也有开拓和创新的可能性。正如乔十光先生讲到天然漆,守住古法,不守古就很难开新,守古与开新之间有内在互动性。漆画在创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写意精神、中国传统审美思想等等,在这里面同样也能容纳进去。今天在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节点上我们研讨漆画画科,本身也具有历史性的价值和意义。谢谢大家!

    汤志义:张教授从传统追根溯源,相比架上绘画,漆画虽然是一个年轻的画种,但是走过几千年的历史,从传统深处去寻找、去挖掘,进行当下转化。他也谈到一些例子,从平面角度形成一种艺术性很强的、不是纯粹工艺性的作品,他提到北魏时期的漆屏风,古代去溯源,利用漆画特质去对应当下时代的题材,这个角度可能会在题材上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王文娟教授发言。

    

    王文娟:谢谢主持人!谢谢主办方邀请,有幸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很高兴!

漆画历史源源流长,迄今已有8千年历史,春秋时期中国漆工艺就出现了两个明显有别的系统,一是北方系统,沿袭商-西周的漆器工艺和青铜器纹饰,但成就有限。二是南方系统,主要出于楚地,成就非凡,战国-汉代漆绘艺术的巨大成就正是在这个南方系统发展而来。

楚地漆画以黑红两色为主,做平面绘饰,图案与青铜器拉开距离,厚重美丽、激越奔放、浪漫诡谲、沉潜飘逸,极富韵律和节奏感。譬如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漆盘、扁壶、耳杯、香奁盒、编钟、屏风等。

今天来湖北开全国美展的漆画展,就感觉非常合理,具有漆画地缘的亲切感,有一种古老的文化寻根和文化记忆性,也当然是在七月,有一种“七月流火”的热情与浪漫!

我个人对漆画非常喜欢,情有独钟,20年前,从西安去北京上博士的第一个月,就跑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看乔十光先生的漆画展,很震撼!当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还在大北窑,还没有并到海淀的清华大学,从学校坐公交过去,还挺远的路,但觉得十分值得,那个下午感觉特别幸福!乔十光先生的漆画大气醇厚,深情、浓郁而美丽,感觉那些飘逸女郎,那些葱茏树木,都像是在火里煅烧过一样的沉着、耐看,又有热带雨林的湿润感,温润感,难得珍品!

不知道乔十光先生的制作工艺里是哪一种特殊工艺能制出这样一种火烧沉潜的美感。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漆画作品,90多件作品,也同样高兴!我从三个方面来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首先,从题材上,是阔大丰富的,是贴近现代人生活的,古代楚地漆绘大多出自楚墓,富有楚地宗教的神秘色彩,所谓巫风盛行。当然也有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车马出行》(也叫《王孙迎亲》)的世俗生活场景。今天的漆画题材相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尽情展现了城市与乡村,太空与南海,人性与物性,以及神性或者说是信仰的美丽中国!不仅有主题性的大题材创作,也有微风拂面的小题材小场景,还有格外珍贵的我作为女性看到的女性题材,譬如《盛世芳华》中的中年女子,《生如夏花》里的年轻女性,都是那般的自信、独立、唯美、阳光,不同于古代仕女的哀怨缱绻,说明我们的漆画艺术家是拥抱生活、直面生活、热爱生活的,不是躲在象牙塔里无病呻吟。

第二、从色彩看,是丰富多样的,保持了古老漆绘的色彩风貌,但也有自己的出新。有几幅色彩浓郁的黑红色基调的作品,我印象十分深刻,譬如:《逐梦》、《追梦》、《祈望》、《东方.宏》等。

但无论新、旧,漆画的色彩风貌都使用的是概括色风貌。

这种色彩风貌不是对景写生的固有色风貌;也当然不是在写生时空中主体感受的条件色风貌(印象派类),不追求闪烁不定,飘忽迷离的光源下的主体瞬间感受,这种色彩运用就获得了色相的高度稳定性,也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子,但又不是完全脱离现象事物的抽象色。这种色相的高度稳定性,表现在以原色重彩的运用,对纯度、明度的强调,对补色原理的偏爱以及响亮饱满的大面积色彩“平涂”,即讲求色彩的符号功能(突出象征性、表现性、装饰性、平面性等特点)。在原色的运用上,古老漆画是以黑红两色为主色调,也兼有黄、蓝、绿、白、褐、金、银等十多种色彩,当代漆画,今天我们在展览上看到的漆画保持了漆画的本有面貌,色彩又更加丰富,更加多元,但是有一点点小可惜的就是总体感觉上好像是明度提高了,纯度降低了,就是淡了一点,如果再浓郁一点呢?像古人那样呢?像乔十光先生那样呢?是不是会更好一点?所以也能看到我们的创作队伍可能偏于年轻化,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概括色风貌不是漆画的独有,中国绘画史上其他画种譬如敦煌壁画、青绿山水也运用了这种色彩风貌;西方绘画史上亦有之,譬如被誉为“西方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所使用的就是概括色风貌(也反映了概括色风貌的一般本质),是主体与客体相遇中的“主体间性”色彩,它摆脱了物对人的羁绊,有着充分的主体设定性和观念性阐释的语义符号性。塞尚告别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的焦点透视,不再追求与客体相像,而是向平面性进发中坚持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可公度却又平行”的观点引发了现代西方绘画中对色彩和形状两方面的革命,色彩方面涌现了大家周知的马蒂斯为主的野兽派,形状方面涌现了毕加索为主的立体派等,并有着继续延伸发展。

因而中国古典绘画中的概括色风貌和塞尚(以及马蒂斯们)的概括性色彩就具有着特别的相通性。也就是说,漆画不仅是中国古老的画种之一,也天然地、别有洞天地和现代西方绘画共相通,这里就没法展开论证了,只说结论。

只是漆画的概括色风貌又因为它的独特工艺而独居特色,譬如它的工艺表现方式有许多种:描漆、画漆、刻漆、刮漆、泼漆、髹漆等等,这些工艺效果有类工笔,有类版画,有类浮雕,有类壁画,有类油画,有类水彩,在丰富多样中,有着强大的弹性生长空间,或者说有巨大的胸怀融合包蕴其他姊妹画种的技法,但是又保有漆画独特的色彩肌理和平面装饰的材料美、构图美(不是焦点透视而来的二维平面构图中)所承载的精神性旨归,即不是对景写生被物所限的三度空间幻相的对象化指向,而是心物相遇中的意境性生成、和人在漆画世界中的神秘相会、烂漫与灵魂的驻足与安稳感。毋宁说,静穆与端庄,厚重与清丽细腻,神秘与激越,斑斓浓郁,物性温润,澄怀味象,以道贯器,天人共驻,是中国漆画的美学品格。

第三、从线条、构图而来的现代性。

古老的楚地漆画以凤鸟为重要的母题,尤其以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为基础变化而来的云气纹以及转化为云形结构的龙、风纹等,即多表现为萦回舒卷、飞舞灵动的曲线与圆,但在今天的漆画展中我们看到了不少作品中简洁明快的直线(水平线、垂直线)和斜线构图,以及直线、斜线而来的块面构图,极富构成性,这是区别于古代漆画的现代绘画的体现。作品很多,就不一一赘言了。

     一言以蔽之,今天的漆画不仅连接着中国古典的根脉,也连接着现代,东方与西方。也就是说,漆画是一个博大的画种,不是小画种,是能走向世界,并走向经典的民族绘画之一种形式。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漆画不仅有丰富多彩的今天,也有更美好灿烂的明天!

     谢谢大家!

    

    汤志义:王文娟教授谈到中国漆画的标志性人物乔十光先生作品的解读,我们有时候对于一个画种的认知是因为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而深深吸引,才开始展开对这个画种的了解,漆画经过几十年发展和沿革,现在更多元。王文娟教授也谈到古代漆绘与现代漆画的审美特征比较,漆画一直以来是比较博大的画种,是一种可以走向世界的民族绘画之一。谢谢王文娟教授。

    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郅敏教授发言。

    

郅敏: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这个重要的研讨会,我有非常深的触动和震撼。这次漆画展汇聚了近五年以来的最新成果,有非常好的开放性,非常强的时代性和非常大的包容性。这个展览凝聚了这五年以来中国文联、中国美协领导人以及湖北美协的巨大付出。

首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好作品,可能是评审标准的问题。在评审标准上所有同仁一定精心推敲,一定是提倡创新性,珍视每一个作者的每一点创新,不仅仅是材料工艺的展示,而是思想的物化,是新时代的种种物象的真实情感和思想的物化过程。有这么良好的评审标准,才能看到今天这么丰富多彩的展览。

我对这个展览有四个感想,展览出现了至少有三到四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和现象。第一,发展中的语言。我虽然是漆画“小学生”,但是我长期以来从事陶瓷媒介雕塑创作和公共艺术创作。大漆、陶瓷、丝绸、玉雕都是极具东方性的材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它们都脱离了物质表层视觉美感,而进行了人文的赋予。比如成语君子如玉深刻的人文含义,这些材料都包含中国人巨大的智慧。在8000年的漆历史长河中,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正如习总书记一再提出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最优秀的传统实际上都是历史上最具创造力的表达。今天这么优秀的展览呈现让我们看到新时代的艺术家对这种媒材的把握和显现,就是时代最具创造力的表达。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点,一个是对其他画种和其他技艺的极大融合。漆有极大的包容性,我们在展览中看到油画、版画、国画等各种绘画样式在漆材料融合下的新的突破。有几件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说《一生向阳·致大山里的割漆人》(王志新、谭大利、胡新桥、张静,漆画,184cm×154cm)这件作品融合了版画语言,也融合了漆雕语言,这是一种创新,一种漆画语言上极大的推动。第二,纯化本体语言,一部分作品对于语言推向极致做出了很大贡献。当物质发生极致性的推出时就出现了精神性的光芒,器就变成了道,我们看历史上出现的器就是道,是物体的极致化体现。第,微小的日常。很多年轻艺术家已经抛开所谓的宏大叙事,反过来观察、审视自己熟悉的生活,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少数民族的当代生活,年轻人的工作生活,旅行生活,像一颗钻石一样用不同切面表达这个伟大时代的变化。第,世界性眼光。展览上我们看到跟以前不同的对世界的平视观察,年轻艺术家也不再把中国文化作为唯一可以运用的文化来看,用大漆艺术语言、漆画语言来表达今天世界上发生的新鲜事,来观察这个世界、表达这个世界。不再以追随西方当代艺术标准作为当代艺术的标准,而试图建立新的中国的创新性艺术的标准,这都是文化自信以及国家崛起的一种表现。最后一点,青年艺术家的世界。青年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脱颖而出,视野更加开阔,可以观察的文化更加丰富同时可以看到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对青年艺术家的成长和青年艺术生态的关注。

此次美展,包括全国范围对漆艺术的推动、湖北省对漆艺术的巨大推动,也包括湖北美术馆的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都是在漆艺术历史中闪亮的星。最后是对人的培养,当我们谈到漆画艺术是否具有巨大潜能的时候,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漆画艺术的潜能就是人的潜能。谢谢大家!

    

    汤志义:感谢郅敏教授,他谈到三点,发展中的语言,漆语言其实一直都在前进,如果从传统髹饰技艺当中出来可能只是一个传统体系,我们都知道漆媒介的丰富性、可变性、跨界融合性、包容表现力,注定一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漆画艺术展现出的不同语言呈现。他还谈到本体语言的纯化可以由“器”走向“道”,这一点非常重要。有很多作者没有把漆最基本的活干好,很匆忙地运用图式塑造,但其实他只是用了漆这个材料,但很难让大家看到漆从内在透出来的张力,关于语言的纯化和本体语言的坚守或者锤炼有些作品是缺失的。另外还有对题材和作品的感受是微小的日常,除了宏大叙事以外,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生活,这都是年轻一代对于绘画创作的一种理解。年轻人运用世界性眼光,能平视这个世界,不是对西方艺术的膜拜,甚至有参与建构新的中国式的审美体系的自觉,这也很重要。另外他还谈到对人的培养。谢谢郅敏教授。

    本次中国美协邀请的全国知名专家、理论家和其他画种的优秀作者发言已经告一段落,下面是漆画艺委会专家发言。

    有请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主任陈金华教授致辞。

    

    陈金华:期待已久的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展如期成功举办,首先要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范迪安主席、庆龙副主席、王平秘书长以及各位专家的关注和支持。今天专家们都谈的非常好,对漆画界有很大触动。今天的主题是大美术视域下的当代漆画传薪与拓展。漆画是年轻又古老的画种,我见证了几十年的漆画发展,漆画实际上是从立体过来的,刚才一些专家希望看到有更多立体作品,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专家们对漆画的厚爱与关注。这次的活动能够这么成功,要感谢湖北美术家协会、湖北文联、湖北美术馆群策群力,齐心协力,动用一切资源,是领导班子的全体重视才有今天的开幕盛况。今天看到的展览只是三个活动中的一个,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展厅也利用起来了。这次漆画展的竞争非常激烈,基本呈现当代漆画界的创作现状,为了让全国各地更多漆画作者到湖北,也为了更好回报湖北美术界、漆画界的厚爱,我们反复推敲,开辟了两个配套展览,一个在湖北美术学院的举办的2024全国青年漆画学术提名展”,还有一个在湖北省美术院开幕“柒月遇见漆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作品展暨2024全国漆画作品邀请展”。这三个展览很好呈现出当代漆画艺术的创作面貌。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提倡将更多精力放在绘画上,曾经有提议说漆画能不能有一些立体的作品当时好多专家一片哗然,好不容易从立体脱离出来,后面又回到立体,所以我们在绘画上进行一些思考。当代漆画有热度、强度,难度、高几个特点。漆画在全国遍地开花,特别是西北、西南部很重视,大量作者投稿,我印象中全国漆画艺委会刚刚成立的时候参展作品只有几百件,现在是几千人参加制作一件作品至少要投入两三个月的时间,漆画没有到最后磨出来的效果初评都过不了,漆画到了创作的后期阶段更是面目全非,要投稿就必须把前面的预埋的东西呈现出来。这次全国美展入选一些新人,有相当一部分新人的作品引起关注。强度,刚才大家谈到本体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本体语言,漆画可能是自生自灭了,所以要有一定的强度,强度怎么来呢?漆画的魅力在于神秘性,如果只是平涂一下,那跟剪纸作品没有两样,漆画可以平面处理,但一定要有强度,工作量是比较大的,有时作者本人都不知道作品怎么做出来的,很多作品要经过好几个月才出现那样的效果。要有难度,要有技术含量,否则漆画会失去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要有高度,因为是美术作品,务必用美术要求去衡量,要有造型、色彩、画面架构观。造型很重要,不管是装饰还是抽象,是具象,更重要的是对绘画造型上的把控。很具象的头部在人物比例上过分夸张,这可能就是绘画上的问题了。或者有的画面可以更能打动人的色彩,画面没有达到那种效果那也是绘画上的问题。还有就是画面架构,这都是漆画不能绕过的艺术语言。漆画作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是漆画艺委会一定要有责任担当,漆画不是自己跟自己比,应该站在大美术视域下来看,感谢各位专家!

    

    汤志义:谢谢陈金华主任简要向大家介绍这次展览的评审,他是非常重要的漆画作者,谈到漆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热度、难度、强度、高度,漆画作者尤其是一些年轻作者可以好好考虑,他也谈到漆画的不可替代性,漆画再怎么发展,再怎么拓宽,也不能没有不可替代性特点。

    下面有请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许奋教授。

    

许奋:首先要感谢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主办方以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和漆画艺委会专家重视湖北,对湖北对武汉的支持,把这么重要的展览落地到大漆的故乡——湖北同时也非常高兴参加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漆画画种的学术研讨会。

上午在开幕式后,参观了展览作品。刚才听到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从专家的发言中了解、学习到很多,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刚才各位专家围绕漆画的本体语言这样一个学术问题展开非常多的讨论,由此我想到了上周在南昌开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陶瓷艺术作品展和今天开幕漆画展,从某些方面看这三个品类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三个品类经过五年的发展,与其他美术类别的作品有比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南昌看到的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的变化可能比漆画的变化更大,在南昌的研讨会上我就观察到的变化原因思考谈了我的看法

今天看了漆画后,也观察到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变化。

第一,关于漆画的创作题材。直观的感受到,入选参展作品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展览中作者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在价值观层面比往届更加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在丰富的题材选择上,作者和评委对于全国美展的理解相对集中,形成了相对一致的认同。无论是主题叙述性的表现,还是日常个体的情感表达,都在用漆画讲中国故事,传达出正能量。从全国美展体系来看,用丰富的题材来讲中国故事的主题,这个展览的主题非常明确,非常适合当下,作为建国75周年大庆展览的语境。按照这样的时序安排,这样展览特色一定会对未来第十五届、十六届等届产生引导性,也会对高等院校的漆教学产生引导性。无疑,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第二,关于漆画创作的跨界。从上午看到的作品观察,能看到本届漆画展较之往届漆画展跨界创作的有所增加。由于漆画的材料、技术、技艺的特殊性,他门类的艺术家从事漆画创作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他门类的艺术家采用漆画创作来作为视觉表达的相对较少。但本届作品中其他门类的艺术家参与漆画创作的情况相对多起来了。与此同时,他门类与漆画专业人员的合作、多作者合作的作品也较之往届多起来了。这与十四届全国美展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和其他画种的情况类似,跨界作者参加到漆画的创作,这就带来了更多的艺术想法,新的艺术图像,将他门类的经典图式也带到了漆画创作中,本届漆画语言、形式上变得多样化,改变了漆画原有概念上的样貌,使得本届漆画的样貌可能与往届发生了很变化。这也是刚才大家谈到很多关于漆画本体语言的问题,如何坚守?如何创新和发展?

第三,参展作者看也有很大变化。年龄上看作者年轻都有学院的学习背景。和工艺美术、陶瓷艺术类比趋势明显,看到这些年轻作者现在有这么好的作品,会想这些作者五年前、十年前、十五年前他们是接受在坐的艺委会老师们教育的学生,而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成熟的艺术家,已经成为届展作品的作者,这是高等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互动的结果。年轻作者和跨界艺术家的参与不一样,年轻一代的想法和我们在座的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点,除了宏大叙述的表达也有微小的日常观察与表达,这是某些年轻艺术家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带到漆画的创作中,相信一定会对未来的漆画艺术创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当然也会影响到高等美术教育关于漆画的教学。我觉得中国美协漆画艺委会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这样一种重大变化过程中应该就漆画艺术学术问题,特别是对未来漆画教育教学的指向问题应该加强研究,有更加明确的价值引导。我所在的工艺美术艺委会也在就类似的问题正在开展讨论。

无论怎么说,漆画今天的变化和未来问题都脱离不了材料、技术、作者这三个内容。古往今来,人类生产力和文明的发展都是与新材料、新技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的艺术创作、文艺样式都是因为材料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带来了艺术的发展和进步。泥土材料与用火的技术结合时产生了彩陶文明材料时,产生的青铜文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使人类文明走到了现在。具有8历史的漆材料,是特别具有民族和国家识别性的古老材料,至今不仅用于艺术创作,也用于材料学的科技研究中,未来漆材料的研究成果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运用也是值得思考的。

AI时代,这个材料在这样社会形态中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状态,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随着技术的发展,艺术也不断在发展,大漆艺术、工艺美术和陶瓷艺术等艺术,都涉及到技术和材料不断更迭革新的问题。材料+技术,现在的艺术样式和艺术语言会怎么发展,或者未来将怎么发展,这都是我们这些参展作者和没入选的参展作者需要考虑的,当然,还有其他的学生都会参与到其中这也涉及到艺术创作与高等艺术教育如何互动的问题。

大漆材料在当今我们怎么利用,传统漆画语言的坚守,当今的工艺技术和当今新产生的可用于漆画和漆艺术的新材料的融合,已经在今天的展览中被提出来了,这对未来的创作很重要,从时间点的观察来看,这样的艺术形式和未来的可能性,会对我们讨论漆画本体语言坚守或者是本体语言的拓展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也很希望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基于材料技术创新当代性的发展,用漆这种材料来创对问题思考,情感与观念表达的漆艺术作品,这可能也是我的个人期待。谢谢大家。

    

汤志义:谢谢许奋院长,他提到关于跨界作者带来画种语言和形式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难以调和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他也提到学术问题、教育指向,漆画艺委会对未来漆画的发展如何形成明确的价值导向、价值引导,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他也谈到材料、技术与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下面有请漆画界的前辈,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副主任程向君教授。

    

    程向君:很多理论家提的问题也引起我们的思考,其实这些问题并不是新的问题,可以说是老生常谈,比如说关于漆的语言问题,从学习漆画一开始,乔十光先生就反复强调关于漆的语言,可能我们已经根深蒂固地有这样的印记,也很难改变。关于打破漆画的界限,大漆艺术湖北三年展做的非常成功,有一个大美术概念,漆画艺委会是不是要跟随这样的步伐呢?这里面其实有很多值得商榷的,我们还是要守住漆画底线,还是有平面的边界。这次全国美展整个阵容和水平非常整齐,在评选时我也看到了一些问题,关于同质化的问题。作为官方全国美展有一种标准,题材的标准化、尺寸的标准化,样式、形式语言的标准化,这是不是真正的艺术的方向?作为独立的漆画艺术可能还有更多自由性的表达,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轻人的探索代表漆艺的未来性。这种未来性比官方表现的更加活跃,恰恰也代表了漆画艺术有很广阔的空间,这种空间确实是漆画的魅力所在。其他画种,比如油画,西方已经走了几百年进程,基本上无路可走,我们再怎么强调民族化,它也是外来的。我们西班牙的这个展览,其实是很偶然的展览,但是能够代表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文化的差异性,正是因为漆的材质产生的特殊性构成漆画的魅力才有了吸引力,从乔先生那一代一直致力于漆画,漆画艺委会未来我认为坚守漆画艺术平面的底线特色,坚决不能混同“观念”艺术概念。乔先生谈到漆艺的时候有三个大方向,平面绘画,实用漆器,加上漆塑,我很赞成乔十光先生的主张,也很符合漆未来发展三个观点,如果把平面绘画也跟观念艺术、西方审美概念混同的话,我们漆画肯定会消亡,我也看到现在在上海活跃的一些当代漆画艺术家展览,有前瞻性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作品不太好,过于跟随西方观念、作品,没有后劲,漆的魅力其实是细微,就像漆画一坛老酒,后劲会持续发酵,我更看重文化内涵和持久的东西不断发掘,不断产生新的价值,这是作为漆画人要特别清醒的。

    大家都谈漆的语言,我认为漆的语言实际上是非常浅显,就是宜漆性,只要适宜漆的表达就是符合漆的语言特色,如果非要学油画色彩或者工笔画图式,可能都不能代表漆画语言,最大化的把漆的短促和局限性扩大化,这样才能使我们这个画种独立出来。目前我们理解漆画语言有一个大的偏差就是在图像上,大家都不在绘画上下功夫,基本上是电脑拼图,用材料堆砌一个画面,客观来说这不是漆画,我们可以理解成从漆材料喷绘的所谓漆画,我们展厅大约80%的作品都呈现出这样的气象,未来漆画可做的文章还很多,也许在自身的人的个性绘画积累上要下功夫,对于一个完整的漆画家来说,实际上是两个方面的基本素养,一个是对审美和绘画的判断,以及基本的造型技能,第二个是驾驭漆材料的能力,如果具备了,可能会代表中国漆画的最高水平。谢谢!

    

    汤志义:从程老师的讲话中可以看到坚持了一辈子的漆画作者对漆画的深厚情感,感谢程向君老师。

    最后有请研讨会的东道主,著名策展人、理论家,湖北美术馆冀少峰馆长致辞。

    

    冀少峰:谢谢主持人汤志义老师,各位与会专家学者,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首先回应一下向君同志说的,要坚守平面性,因为湖北美术馆是做立体的,漆画艺委会是平面的,这样正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漆画艺委会也做立体的,我们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张晓凌老师希望漆画艺委会做成立体的,这是两个方向,发生的地方不一样。

    我受《美术》杂志的邀约对本次漆艺展写了一个1万字的文章,题目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谈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展”。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10周年,在这个阶段,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在各个馆如火如荼展开,全国美展漆画展作为独立画种自1984年创办以来第一次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本届展览共收到漆画作品1995件,初评通过454件,复评实际收到作品445件,复评入选全国美展作品201件,进京作品27件。本届展览汇集了近五年以来漆画艺术最新的研究成果,广大漆画艺术工作者立足传统中华文化立场,赓续历史文化血脉,自觉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漆艺术篇章,塑造了新的时代、新的漆画艺术发展多元样貌,广大漆画艺术工作者在创作方法上,以当代观念手法创造性转化漆艺术,打破传统漆画壁垒封闭的格局,推陈出新,在产生漆艺术发掘中塑造出新时代新的作品,人与自然、社会等多种关系,传承了中华美学精神,坚定了中国文化自信,提炼并展示出了漆文化的文化精神。第一,为什么是大漆,什么是大漆。第二,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第三,多元媒介的交融,多种技法的混搭,多位作者的合力。第四,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叙事体系。不同专家学者都讲到8000年文明,这8000年文明很显然说的是天然性,如果给党史馆做的不是大漆可能就没有意义了,在座做的主要都是大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有中国血脉,有中国精神,就像陶瓷、水墨,这几个方面都是我们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根性和符号礼仪的,这是中国的,但也是世界的。大漆的特点,持重内敛,温润,雄浑大气,大漆分为生漆、熟漆,这都是大漆的个性。各个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技法也有多种。第二,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倾听人民呼声,到人民中去,扎根生活,反映人民心声成为广大漆画工作者的自觉要求,新时代文艺的主角是人民,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动力更来自人民。有的作品“割漆人”作为表达对象,生命不息,割漆不止,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第三,多元媒介的交融,多种技法的混搭,融其画。不同的画种、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作者、不同技术、不同语言混搭,突出表现题材的多样、语言的多元、媒材的多变、作者的多合力,抽象具象并行,写实写意交融。我常常艺术家创作用的是什么漆,他说用的大漆,只有用大漆,今天开这个会才有意义,如果没有大漆,前面所有发言不成立。天然漆有8000年历史,从漆画艺委会角度来讲,积极倡导用大漆,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方式。第四,要建构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大漆就是建构中国话语、中国式现代化最好的有说服力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漆画展坚守的是中华文明立场,从漆画艺术中提炼出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准和文化精髓,透过大漆讲好大漆故事,传播大漆声音,展示大漆形象,树立起大漆在世界中的文明标识。因为漆文化既是历史的、传统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更在新时代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文化事业。大漆艺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大漆艺术构建起符合中国文化性格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就是在座每一个从事和大漆艺术相关人的责任使命和文化担当,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气象,在这次大漆艺术展中我看到了这些,谢谢!

    

    汤志义:非常非常重要的发言,这完全可以作为“大美术视域下当代漆画传薪与拓展”的最好诠释,再次感谢冀少峰馆长,也再次期待湖北美术馆对中国漆画未来的发展继续助力,谢谢!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