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时代——乐建文中国画艺术展研讨会

时间:2023-11-10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23年10月31日(周二)09:30

    点:湖北美术馆四楼艺术交流中心

学术主持:胡莺湖北美术馆馆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乐建文  本次展览艺术家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徐勇民  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李和清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心耀  汤湖美术馆馆长

魏光庆  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谢晓虹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

陈勇劲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武汉美术馆馆长

郝孝飞  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冀少峰:各位专家,上午好!首先感谢乐建文老师对湖北美术馆收藏的支持,也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湖北美术馆参加学术研讨会。文旅部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一直是湖北美术馆重点抓的项目,今是湖北美术界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上全面开花的一年,例如武汉美术馆的“刘寿祥艺术研究展”,是文旅部2023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入选项目,也是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例如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一根钢梁的中国故事——武石经典名作及写生画稿研究展”,是2023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所以湖北包括湖北美术馆一下子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回信到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人民至上办馆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上下功夫”来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特别是在展览展示、典藏精品、公共教育和对外交流方面,这几个美术馆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列。

湖北美术馆一直致力于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研究与推动,在这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固定陈列展)”。2023年10月23日在青岛开的新时代美术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卢映川就讲到要加强对固定陈列的推广,固定陈列是一个美术馆由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转型的标志。另一个,捐赠奖励体现了区域的文化发展高度,在湖北美术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的办馆理念下,对20世纪本土艺术家的梳理进行过多个个案研究,像唐小禾、钟孺乾刘依闻、田少鹏等等,涵盖了多个艺术家。乐建文老师已经86岁高龄了,他近百幅作品,非常丰富,有手稿,有参加重大展览的作品,也有自己标志性的作品。他的作品带有这个时代鲜明的印记,特别是他有一幅小孩在阳台上浇花的作品,叫做新居》,创作于1979年。这件作品将主流的宏大主题意识、英雄的颂歌题材转向了平凡的世界,走向了非叙事题材,艺术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入了当代的局面。他还有很多作品,特别是代表热火朝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赶造》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乐建文老师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都留下了对时代的探索和表达的作品所以本次展览题目是“笔墨·时代”。刚才乐建文老师对罗彬、叶军开玩笑说:你们给我提提意见,提意见我也不尴尬。这个心态很好。乐建文老师师从名家关山月、张肇铭,又曾经历两个学院,从广州美术学院到湖北美术学院,所以钟灵毓秀、南北交流,构成了他多元的创作面貌。我作一个引子,希望能够听到关于本次展览更多的见解、批评,或者办展各方面交流,我就不再多说了,感谢各位!

    

    胡莺:非常感谢冀少峰馆长从一个深远、广阔的视野谈到了美术馆的职能,以及湖北美术界在入选文旅部的两个重点项目——国家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项目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和发出的声音。冀少峰馆长也提到了湖北美术馆对于地域美术史研究梳理以及老一辈艺术家个案研究展览,同时也非常形象地提出了本次展览笔墨“时代”的关系以及乐建文老师创作面貌的特点。

    

    乐建文:第一,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为我办了这个代表我一生创作成果的展览,展出的基本上是我从1962年以来创作的作品。湖北美术学办过一次我的个人书画展,但是是在九年前(2014年),谢晓虹去看过,叶军老师开幕式话,没有想到今年会在这里办展览,基本上是我人生的总结。感谢各位来宾,感谢湖北美术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为我付出的辛劳!

    我没有想到我到86岁了才能在这里办展览,我的老师、前辈,湖北省最有名的艺术家,张肇铭先生,在湖北美术馆三楼的固定陈列展有一张他的作品。他80岁想请我们这些学生到他家里聚一聚,但是很遗憾,79岁就去世了。这次展览体现了我在人物、山水、花鸟三个方面做的一些努力,也得到了省里很多专家的支持。我在广州美术学院待了13年,离开广州美术学院到安陆待了8年,最后到湖北美术学院,的是4分钱的邮票。在安陆的时候,湖北省委书记传达的邓小平的指示,从科学院、大专院校出来的,无原则回到原来单位去,广州美术学院当时要我回去。我冒着省委书记写了一封信,当时的省委书记是陈丕显,我说我是湖北武汉人,我的家也在湖北,我能不能在湖北归队,不到广州美术学院去呢?结果写了这封信之后,邵声朗老师居然跑到安陆县找我,说让我湖北美术学院归队算了,不回广州美术学院,所以我就一直留在了湖北美术学院。我的人生就是一奇遇,当时考广州美术学院的时候,还不叫广州美术学院,叫中南美专。广州艺专、武昌艺专、广西艺专,这三个学院合并为中南美术专门学校。1958年的夏天一列火车把我们带到广州去。如今换了牌子变成了广州美术学院,由三年学制改为四年学制,我毕业之后在那里留校工作了十几年。后来因为夫妻关系,我老婆是医生,当时国家的最高指示是,医疗卫生面向农村,不能广州。所以我回学校搞调动时,安陆县的组织部说现在的夫妻两地分居只能往三线调,不能往前线调,只能来安陆。所以我在安陆县一中待了整整8年。最后依靠4分钱的邮票(给湖北省委书记写信)解决了我的调度问题。

    我的创作观念受王朝闻先生两本书的影响,一本《面向生活》,另外一本《一以当十》。王朝闻过去经常和我联系,后来他90多岁去世了。这次展览作品,基本上都是从生活理念来的,不过现在的艺术观念已经大变,有些梦中来的也可以作画,这在过去是不行的。这些作品我简单说一下。我在广州成名之作是《赶造》,这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50年过去直到去年我才在湖北美术学院里见到,学校把这幅作品借回来展览。当时是我们的山水画老师黎雄才带我们到广州造船厂写生,写生的素材后来我再加工成这张作品。1964年参加全国美展时,就被中国美术馆看中了,它就从展览会收藏走了。另外我在1964年画的一张叫做《新顾客》的作品被天津艺术博物馆收藏了。

我在湖北省搞美术创作,开始是通过层层选拔。我木刻版画作品入选了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陈立言、鲁慕迅他们看到觉得还不错,就问我是哪里来的?我说我是从广州美术学院来的。他们把我调来搞国画,还问我原来搞国画的怎么不画中国画,怎么搞版画?我说广州美术学院要一专多能,还要学版画,我的第一张在羊城晚报发表作品就是一张版画,并不是国画。这件作品我现在还保留很小的一张版画。后来他们就调我来画国画,1973年时陈立言、冯今松他们调我回到国画创作班。第一张作品是《深山小栈》,当时在湖北省才选了两三张作品参展,有一张是陈立言的,有一张就是我画的《深山小栈》。不过这张画的构思不是我的,我是代别人画的。后来我被调到美术工作队,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画院。为什么要成立美工队?因为当时这些专家跟广州美院合并,广州美院只挑三个人。一个是王霞宙,当时湖北创作最有影响的画家;还有一个理论家;还有一个杨立光,杨立光的油画解放前在四川成名,所以胡一川很看中。就要这三个人,其他人都不要。还有大批湖北艺术学院的人员,怎么安排?只要这三个人,那其他人怎么办?后来就改成美术工作队,下工厂、下农村去鼓捣农民业余创作。《深山小栈》送到北京以后,作品上面没有我的名字,当时北京美术界的领导是四川省美协主席刘文,他很看中这张画,因为画上的背篓跟四川生活相关,他觉得这张画画得不错。我们的作品是司群()送到北京的,刘文这件作品是谁画的,司群()就把真实情况告诉他,这是专业作者画的,不是业余作者画的,作品的构思来自一个供销社的社员,经过恩施地区文化馆、群艺馆加工。后来刘文就很伸张正义,他说这个画上没有作者的名字,但是标签、目录上面一定印执笔者的名字,这样把我的名字印上去了。后来在北京、上海地方都展出过这张作品。

    高峡晨曲这件作品画的葛洲坝上的生活场景,女工在用油漆涂栏杆。《新居》这张画是参观“二七”时我的感受,当时“二七”的每一个工人都有一套新房子,而那个时候的人都盼望着住房的改善。《修车记这件作品是在大悟李先念的司令部体验生活时画的,李先念的司令部当时在大悟白果树塆,我去白果树塆了几天,了解李先念的故事,他帮农民修纺车、修板凳。

    我的作品都是从生活里面提炼出来包括很多写生作品。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多指教。但是有件事我要说清楚,你现在提的意见,我也很难改正了,毕竟已经到了86岁。大家辛苦了,冀少峰馆长把大家请来,大家就畅所欲言,不对的话还是要多讲,起码我知道以前的错误在哪里,谢谢大家!

    

    胡莺:非常感谢乐建文老师。乐建文老师刚才谈到艺术的师承、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历程,还有对于他重点作品的介绍,从中也可以看到湖北的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支脉络。正如乐建文老师刚才所说,他的人生是一场奇遇,这种生命的奇遇和曲折婉转也造就了他的作品与时代与生活的交织呈现。再次感谢乐建文老师。接下来有请鲁虹老师发言。

    

    鲁虹:首先祝贺乐建文老师,同时也祝贺湖北美术馆举办了这么一个精彩的展览。

建文老师是我上大学时的老师,今天看到他身体很健康,非常高兴!借此机会祝乐建文老师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

我刚才认真看了两个展厅里的作品,我发现,不用看画上的落款,我们也能断定分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品,由此可见情境因素,即时代的因素对艺术家的影响多么大。所以,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才会说,理解艺术家必须把他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在我看来,要理解乐建文老师的作品,第一是要理解他所面临的特定政治背景,第二是要理解理解他所面临的特定教育背景。

那么,乐建文老师在创作时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政治背景呢?我们知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的文化部门明确制定了文艺方针,就是要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资料显示,当时的《人民美术》第一期围绕中国画创新的问题,曾经组织李可染,蔡若虹等人进行过讨论,最后的结论是:要用写实手法的表现火热的生活,并为现实政治与工农兵服务。这实际上已经定了创作的调子,于是,中国画创作基本上走的是以传统笔墨加写实的路子,而且,不仅写生提到了很重要的位子上,苏联的相关创作也对艺术家有很大的影响。正是这种政治背景下,艺术家们体验生活都必须按中央文件,包括《人民日报》社论的精神去发现可入画的细节,并不是什么生活细节都可以入画的。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乐建文老师的作品看出这方面的问题。比如,他的作品《赶造》就借鉴了黎雄才老师的写生方法,并用特定的场面强调了社会主义祖国在造船事业上的飞跃发展。

再从特定的教育背景来看,虽然乐建文老师在上学之前受教于徐松安老师,从而对传统笔墨有很好的理解,但是他到大学以后,实际上接受的是徐悲鸿写实水墨体系的训练。更具体的说,他是深受了广美老师杨之光的影响。据我所知,杨之光老师于上个世纪从50年代到70年代,在中国画创作方面成就非常突出,不光对广美,就是对全国也影响很深。而且,为了用写实手法画好主题性创作,他还花很大的力气用水墨临摹了列宾的作品《查波罗会人》一画,而从这种教育背景下看乐建文老师的作品,我们就能很好理解他的创作路线了。不过,在那个时候由于展览机会少,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故参加展览非常难的。以乐建文老师为例,他的创作往往要经过学校审查、到市里或省里评选,但乐建文竟能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可见,在当时的情境下,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

我注意到,粉碎四人帮以后,乐建文老师的创作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政治性的主题创作在减少,小品与风情画在增多;另一方面是,他开始创作一些山水画与花鸟画。而在艺术表现上,是色彩与构成的元素在增加,所以,我们不看标签都可以看出他一些作品的时代感。总而言之,这个展览办得实在是太好了,人们可以清楚地从中看出传统中国画在1949年以后怎样转型,而这对现代的学者或将来的学者研究新中国美术史是非常有利的,再次祝贺乐建文老师! 再次祝贺湖北美术馆!

    

    乐建文:我补充一点,我们人物画是杨之光老师教学的,杨之光老师获得过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那天有个湖北美术院的同志问,怎么我人物、山水、花鸟三种都能画?我说我的人物画是杨之光老师教的,我也很崇拜他,他画的很好;我的山水画老师是关山月和黎雄才,关山月画了《江山如此多娇》,黎雄才解放前在世界博览会上获得过金奖;花鸟画是师从张肇铭和王霞宙先生,这两个人也画的很好,特别是王霞宙一张画徐悲鸿看了都很钦佩,在上面题了字,这张画后来不知道到哪里去

    

    胡莺:感谢鲁老师的发言,也感谢乐建文老师所作的补充。鲁老师从艺术史的角度谈到了时代和风格的关系,把乐建文老师的整个创作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发展的整体背景中进行了清晰地梳理,非常感谢鲁老师,接下来有请徐勇民老师发言。

    

    徐勇民:今天来看乐建文老师的展览,非常高兴,感到非常亲切。我想说明一点,我知道姓氏中“乐”的读音,但更愿意读成“快乐”的“乐”,因为读书时就是这样称谓,而且快乐比音乐更加容易记忆。刚才从史论角度对乐建文来时的作品作了比较好的分析,我从当年读书的角度作一下回顾和梳理。我们读书时刚刚改革开放,虽然我们是国画专业的,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中国画并不了解,甚至未必喜欢。建文老师通过他对中国画学习创作的体会以及画坛掌故方方面面,让我们认知了中国画。建文老师的记忆力非常好,每回上课我们像听故事一样,了解到绘画以外的很多背后故事,包括名人,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艺术创作风格等等,很有意思。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们示范,讲解水墨、国画的技法。当时我们这个班还是比较有性格的,有的老师对我们非常严,经常批评我们,我们就集体到教务处反映,如果总是批评,让我们感觉到自信心受到了打击,我们就一致要求老师来给我们示范。这一招搞得老师比较被动。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有些幼稚。但是乐建文老师非常温和,循循善诱,至今印象深刻。我个人对中国画的理解,是乐建文老师在介绍广州美术学院开始逐渐接触大家及作品有了很直观的了解,也认识到原来国画创作还能够这样,有多种方法,因而对未来的发展某种期待,某种预想。刚才乐建文老师谈到他从事版画创作,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在材料的选择没有太多的束缚,只要是为了创作需要,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这一点至少让我们这群学生开了眼界。

    刚才讲乐建文老师鼓励学生,当时班上气氛特别协调,感觉是一种朋友关系,以至于后来我留校时跟乐建文老师有了经常接触。六、七十岁时,乐建文老师还冬泳、洗冷水浴,让我们非常惊讶,说明一个人具有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乐建文老师退休后大约90年代,出国考察、写生时间比较长,他回来后我们还经常请教他一些问题,一个人去语言不通怎么办,我们都表示有点不理解和惊讶。建文老师说的话让我们茅塞顿开,他说26个字母不就是颠过来倒过去吗,地名可以拼出来音的。我们一想也是的,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乐建文老师用非常乐观的态度来对待,几乎没有让他感觉到很烦心的事,即便有他也会转换成平和的心态来表达。作为学生来讲,我从乐建文老师身上感到从绘画之外具有的品格。他1979创作的《新居》,当时展出时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天在湖北美术馆看到乐建文老师比较全面的创作成果,把这些事迹串起来,感触良多。尤其是看到各个时期的作品,感觉到非常亲切。

    湖北美术馆在“回顾与展望”的展览项目里,做了大量工作,对于湖北已经过世的、在世的和活跃的艺术家进行梳理和个案研究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工作,符合中华文化脉络传承的时代要求。在湖北美术馆看展览,尤其是三楼的“美术文献固定陈列展”,会感觉湖北美术史不得了,全面、客观地,不是片断地呈现湖北艺术发展的真实面貌,形成了一种线索式、大纲式的呈现,在此表示敬意。祝乐建文老师能够永葆青春,继续以青春的姿态和我们在一起,我们更多地接触,从乐建文老师的作品真实地感觉到对生命的态度。谢谢!

    

    胡莺:非常感谢徐勇民老师。徐勇民老师的发言有两点启示:一是关于艺术的接地气问题。关于乐建文老师的姓氏,我们在最开始收藏时,就对这个姓氏的读音作了考证。历史上这个姓是读yuè”,但是徐老师刚才解释得非常接地气”包括武汉话的读音,可能更加贴合乐建文老师。二是勇民老师让我们想到观看艺术不同多样的角度,因为谈到了绘画之外的故事,以及乐建文老师对于生活的通达乐观。2014年湖北美术学院举办过乐建文老师的个展,题目“乐观翰墨”,当时是徐勇民老师写的序言,今天在湖北美术馆也是一个总结,也是一个学脉的延续,非常感谢徐勇民老师。

接下来我们先茶歇10分钟,然后再回到会场。

    各位老师,研讨会继续。

    接下来有请李和清李书记发言。

    

    李和清:首先对乐建文老师这么多作品捐给湖北美术馆感到很钦佩。湖北美术馆这么好的藏品在这里做展览,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表示祝贺!下面我个方面来说。

    第一,一个艺术家能成为大家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天赋,二是要有作品,三是要长寿。今天看建文老师,80多岁快90岁的人,思维这么清晰,这么健康,具备长寿的基因其次建文老师不乏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品。另外值得称道的是乐建文老师在教育方面桃李满天下,在座的勇民、罗彬、鲁虹、谢晓红等等知名艺术家、批评家,都是他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为湖北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乐建文老师应该是人生赢家,这三个方面都具备,有这么好的学生、这么好的作品,作品被全国重点美术馆收藏,这是对自己很好的归属和总结,也是人生圆满的注解

    第二,乐建文老师还有一个特点是人物、花鸟、山水三项全能,这方面很值得称道。一般情况下,会画花鸟的,山水会比较弱;会画山水的,人物、花鸟就平平;会画花鸟的,山水比较差,但是建文老师在这方面融合得比较好,很多作品里面既有人物,又有山水、花鸟存在,这对中国艺术家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面向全国招聘中国画艺术家也存在这个问题,山水就山水招,花鸟就花鸟招,人物就人物招,每一个画种都不一样,这样就导致只注重这一方面的创作,另一方面是弱项。现在我们强调要加强学习,尤其是转化学习。乐建文老师这方面转化得比较好,很注重学习,教学相长,既画山水,又画花鸟和人物,把三者融合掌握得比较好。

    第三,乐建文老师生活在那个时代下,讲政治、讲大局,统一思想,革命性是比较注重的。包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些词用在他们的身上非常恰当。那时候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包括服装上都较为统一,为人民服务。那一批艺术家在深入生活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和彰显,这也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需要努力的方向。现在的艺术家,要进行主题性创作的时候,马上查找资料,马上勘察地方,十天半个月作品就出来了,这样很难留下的历史力作,思想性、艺术性等方面大打折扣,这方面老艺术家青年艺术家的榜样,值得学习。

    第四,关于作品的时代气息很浓,一直提笔墨当随时代,这个时代到底是什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作品反映了这个时代、记录这个时代。反映和记录了什么?反映了重大事件,再就是这个时代里的工作、生活、穿着打扮等等方面,用自己的笔墨语言对这个时代的视觉进行表达。乐建文老师的代表作《赶造》,是1964年创作的,为什么它能获奖?1964年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政治各方面都处于比较低谷的时期,这时候确确实实需要这样一件作品,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期盼和表达,所以主题选择得非常好。另外他的作品以小见大,例如《高峡晨曲》,近景是青年欢快的工作,远景是高峡上的建设工地,强化了近景弱化了远景。包括作品《新居》也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在阳台上浇水,后面是住宅建设的虚景,以小见大、以近带远这种表达方式反映大时代。大主题很难表达,建文老师的创作表达是非常恰当的,也很贴合他所处的时代。祝乐建文老师健康长寿,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谢谢!

    

    胡莺:非常感谢李和清书记。刚才提出了很有意思的观点,天赋、作品和长寿,其实我们在观察和研究美术史也会关注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记还提到了艺术的科目和门类之间的转化和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以及对于作品如何扎根生活、以小见大、表现时代的问题,非常感谢李书记,接下来有请张炼老师发言。

    

张炼首先祝贺乐建文老师的展览取得圆满成功。看了展览以后我非常有感触,我留校之后,短暂地跟乐建文老师事过几年,当时是绘画雕塑系。第二要感谢湖北美术馆对于乐建文老师的挖掘对于整个湖北美术发展的梳理。乐建文老师的经历较特殊,从中南艺专广州美术学院,最后又回到湖北美术学院从他的经历看到了我们学校(湖北美术学院那一段历史,我们可以从这方面好好地去梳理一下学校的学术脉络。2020年湖北美术学院做了“百年校庆”系列活动,但是对学校的历史梳理和学术特色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广州美术学院马上要进行70年校庆,这次到广美听他们介绍了一下,他们从四个方面梳理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发展:一是李铁夫时中国第一代油画开拓是关山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在中国画领域的地位三是的《艰苦岁月》是出现代雕塑的带领者;四是尹定邦对设计学科的引领作用等等。研究乐建文老师的艺术经历,对于学校历史、学术研究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有好处。

第二个方面,刚才李和清书记讲的很好,乐建文老师的作品都是以小见大,实际生活出发作品让我们看了非常亲切,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面貌,给我们当下的创作带来启示,怎么去观察生活?怎么去体验生活?怎么表现时代?其实是每个艺术家都要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乐建文老师创作的《高峡晨曲》,没有像以往表现葛洲坝建设工程中截流一些雄伟繁忙的工作状态,整体画面以一组有音符形状的几个人刷栏杆的形式,以不同视角,表现出葛洲坝建设工程的情境。引发了新时代中国画教学思考。刚才听乐建文老师讲,在中南艺专时,课程包括版画和不同画种的学习,其实对国画创作是有帮助的。乐建文老师的很多作品画面的构图、布局简洁大气,大胆留白,是不是当时木刻课程带来的影响?

    今天非常完整看到了乐建文老师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之中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在时代中怎么去探索、怎么去创作、怎么去表现时代,给我们创作上、生活上方面的启迪在乐建文老师创作个案的研究中,他乐观的处世态度以及作品清晰明快的表达,就是他个性在一个时代的再现

    再次祝贺乐建文老师展览成功,再次感谢湖北美术馆对于湖北美术的梳理和研究。谢谢!

    

    胡莺:非常感谢张老师。张老师提到了两个思考,一是以个案研究呈现美术教育和地域美术史的思考;二是乐建文老师的创作对于现在的中国画教学启示。接下来有请王心耀老师发言。

    

王心耀: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为我们的老艺术家做了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笔墨·时代”这个主题很好,乐建文老师是湖北某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会前在展览看到了乐建文老师作品整体的风貌,让我对他有重新的认识。我认识乐建文老师的时候比较早,记得是1976年我下放安陆,乐建文老师在辅导美术初学者作画,那段时间认识了乐建文老师,记得他辅导我们作画的情景另外他女儿在江汉大学任教时,我任艺术系主任,她出国还是我批的,所以跟乐建文老师比较有渊源。这次捐赠展览让我再一次学习了解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时代风采,看了作品以后非常感动。比如说1976年画的《整风会后》,这张画画得非常好,有典型的时代特征,非常出彩的作品。那个时代的创作强调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这幅作品都涵盖了包括作品《高峡晨曲》,其特有的人物,特有的环境、背景,都明显反映了特有的事件和时代。画面的构成有些符号性、装饰性的表现,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事件,同时有了艺术本体语言,节奏感、鲜活感很显具有当代的绘画性。特别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的作品,乐建文老师更随性、更自我。刚才乐建文老师介绍了他的学术背景,有很深厚的学术背景,有机会接触一流的导师,并系统学习了中国人物、山水、花鸟画。他晚年的作品更随意,没有题材限制,画山水、花鸟、人物也好,画写生也好,想怎么就怎么笔意更随心随意,这与乐建文老师的乐观、豁达分不开

建文老师的个案研究非常具有典型意义,通过他的成长可以看到建国以后的艺术家的缩影,反映了这个艺术家所处环境和生存状态。乐建文老师作为一个典型的个案,在湖北有典型的意义,因为他的学术背景有几条线,是循着湖北美术学院的这条线过来的。乐建文老师经历比较复杂,从湖北跳到广州,又从广州回到湖北。广州美术学院跟湖北美术学院的渊源,也是时和学院的渊源,在他的画里面比较典型的反映了。

最后感谢湖北美术馆为湖北美术史的梳理,湖北是一个有艺术传承的大省,大家林立,特别是中国人物上的梳理非常有意义。持久的对湖北艺术生态的研究是功德无量的事。再次祝贺乐建文老师的展览成功,祝乐建文老师健康长寿。

    

    胡莺:非常感谢王心耀老师,首先谈到了乐建文老师的个案研究在时代中的典型意义,其次谈到了创作背景的研究以及最重要的是乐建文老师的作品是一种当代的传统。乐建文老师上次来展厅看展时,他提到了印在海报的作品《秋水》,这件作品其实是他对于创新的思考,中国画传统的黑当白的创新。乐建文老师的作品不仅仅是承自传统、紧扣时代、源于生活,其实最终是融入当代的表达和审美当中。王心耀老师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点安陆,乐建文老师很多重要的创作和写生都在这个时期和地点来完成的,也会更加引起我们想深入挖掘、研究他的创作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点发生的联系,也可以让我们积累和挖掘出更多的文献史料和背后的故事。非常感谢王心耀老师,接下来有请魏光庆老师发言。

    

魏光庆: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很荣幸参加乐建文老师展览的研讨会。我大学毕业时1985年,乐建文老师当时美术系,当时国油版雕在一起。我在湖北美术学院38年,乐建文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我非常关注他们这些老先生的学养包括为人处世,对我来说始终是榜样的力量。我的一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像乐建文老师这样从事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也从没有间断,可以看出他们所处时代各个时期的痕迹,他们所经历的历史和他们所从事的创作是紧密联系的。乐建文老师是一个非常豁达、不保守的人,与年轻人相处有时很幽默,有时候见面递根烟、聊聊天。此次展览所呈现出来的乐老师一生的作品,代表他各个时期各个时代的痕迹。湖北美术馆成立以来,在湖北的艺术家,尤其是老一辈艺术家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好,某种意义上,这个工作我们学校(湖北美术学院)应该先做。胡莺副馆长也是湖北美术学院毕业,在湖北美术馆工作把这个工作抢先了,其实我们学校(湖北美术学院)下一步注重这方面,同时和湖北美术馆互动起来。

建文老师也是一位教育家,因为他培养了那么多好学生,他作为教师传承学科的发展。乐建文老师刚才谈到他的人物受谁影响、山水受谁影响、花鸟受谁影响,体现了他的师承关系。在这个梳理过程中,这些个案对学校发展以及从事艺术的年轻人会起到积极作用。下一步,我们学校应该把这些老先生,过去这一代从事学校艺术教育的这些老先生重新梳理作为个案研究,像湖北美术馆这样,是非常有意义的。

    祝贺乐建文老师的展览成功、身体健康!

    

    胡莺:非常感谢魏光庆老师,刚才提到很重要的一点关于时代的痕迹需要细致客观地梳理来呈现,同时还提到了乐建文老师的不保守和幽默的特点,我也有很深刻的感受。乐建文老师除了幽默、不保守之外,其实对于创作是非常敬畏和严肃的。乐建文老师可能不记得,我在读大学本科时,曾经上过乐建文老师的课。美术学系在理论学习之外,还有书画创作课程,就有一次上课我们准备了纸,因为当时学生经济比较拮据,所以我准备的是毛边纸,结果乐建文老师看到说:“你不吃饭,也要准备好一点的纸来写字。”我当时顿时对书画创作心生敬畏。非常感谢乐建文老师。接下来请张杰馆长发言。

    

    张杰:谢谢胡馆长。我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十年了,到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以后,逐渐接触到像乐建文老师这样德高望重的湖北美术学院优秀的老艺术家,从中受益良多。对我个人来讲是一种幸运。刚才谈到了跨界,因为美术馆工作系统必须要突破自身专业的视野跨到更宽广、不同专业领域去接触,在这样的工作背景下,我跟乐建文老师的接触越来越多。对于建文老师豁达、客观和幽默,我和大家的感受是相似的,除此之外还是一个非常有原则、有立场的教师,他不隐讳,不隐藏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艺术评价,他的观点非常直接,好和不好一定非常清晰地表达出来,这是在老一代艺术家里非常宝贵的品质。感觉他内心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通过他的作品可以感觉到。虽然年龄是86岁,但是这颗心脏永远是年轻人的心脏,他作品中传达的内容来看,他一直是一个很年轻的思维状态。

    拿几个作品简单比对一下。乐建文老师今天讲话反复强调他的创作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在很多人那里变成了套话,建文老师反复强调这个创作原则,从他的作品中也可真实地感到,他非常尊重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个原则、这个底线,一直遵循这个创作态度,也跟他为人性格非常相吻合。乐建文老师无论是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所有的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或者违背生活原则的、虚无的,或者脱离生活基础的夸张艺术表现题材,全是来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真实的事物,非常注重生活的细节。作品《深山小栈》中在篝火旁边烘烤鞋子,是非常生活的小细节,可以联想到深山里面潮湿的路面,那时候布鞋每天晚上都要在篝火边烘烤,保证鞋子的干燥。这些生活小细节,他对描写很真实。作品《高峡晨曲》,一般创作思路是葛洲坝建设的宏大场面,合龙的壮观场面,群像劳动的宏大场面,但乐建文老师的关注点不是那种,他坚持自己内心真实可信的生活场面。这个创作特点从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能够反映出乐建文老师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心没有变化,到了九十年代,一直坚持不变。作品《源源不断》最能体现乐建文老师一颗年轻的心,那个大家对生活充满期望和希望的年代,养鸡场中几只母鸡的特写描绘得生动有趣,反映出建文老师一直关注生活细节的创作原则。

    还有一件让我记忆深刻的小事,刚才乐建文老师提到中国美术馆的藏品,让我联想到我们学校(湖北美术学院)百年校庆的展览项目,中国美术馆第一次借出100件湖北籍美术藏品到高校,《建船》张作品是乐建文老师早期创作代表作,也在展出作品之列。我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到展厅里,经常可以看到乐建文老师一个人在展厅里非常安静地他自己久违的作品,那个场景非常感。乐建文老师这张画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以后,他就一直没有见到了,几十年后,这张作品终于从北京回到湖北美术学展出,建文老师终于再次看到自己的作品,就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这个场景我印象非常深刻。这也体现出现今落实我国文化国策的重要性,藏品活化、藏品惠民无论对普通观众,还是对艺术家本人的现实意义。

    站在美术馆的角度,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美术馆都做过湖北中部地区的美术史梳理,也办过很多类似于乐建文老先生湖北名家的展览。从这一代老艺术家们的众多展览项目中,认为湖北一大批老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或多或少都有类似于乐建文老师这样的创作思维。我一直坚持创作要尊重生活、尊重艺术创作原则,在一些特殊年代里,没有刻意迎合某些主题创作,还是关注生活本身,坚持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立场,这样的老先生非常多。像杨立光、刘依闻、钱延康等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的创作,无论什么年代,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和样式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违背自己内心,一直坚持自己的初心。关于湖北的老一辈优秀艺术家的研究梳理、宣传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湖北美术馆以及各位同仁对湖北近代美术创作史持续的研究梳理,加快时间、加强力度,特别是湖北美术学院这样的百年老校更应该加快这方面的研究梳理宣传推广,把湖北以乐建文老师为代表的老先生所共有的创作理念,尊重生活底线、尊重生活创作原则的群体现象集中地梳理、集中地宣传推广,这也是湖北各美术馆的工作职责所在。

    最后祝乐建文老师健康长寿、展览成功。谢谢!

    

    胡莺:感谢张杰馆长,他提到了两点。一是乐建文老师遵循艺术源于生活的底线,以及他的创作传达出生活的真实、内心的真实以及对于艺术的真诚,同时强调乐建文老师的创作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特点。在最后提出一个思考和呼吁,美术馆包括湖北美术学院,湖北所有的美术机构加强对于老一辈艺术家的研究梳理和宣传推广,这个其实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希望今后有更多地来加强合作形成更好的合力。谢谢张馆长,下面有请叶军老师发言。

    

    叶军:非常荣幸能够参加此次研讨会湖北美术馆的冀少峰馆长、胡莺副馆长为乐建文老师的术梳理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展览,我接到湖北美术馆的邀请之后,一直很激动,因为乐建文老师教学有一种感恩之心。从恢复高考之后湖北美术学院三届国画专业学生都在这里,79级罗彬老师,81级就是我,85级谢晓虹老师,在这里见证了乐建文老师教学的方法和他的思想。我把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梳理汇集成三条线,一个是中央美术学院写生”教学体系,一个是中国美术学院的“笔墨”教学体系,一个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岭南画派体系。乐建文老师在1978年到了湖北美术学院,当时叫湖北艺术学院分部。乐建文老师中国画教学制定教学的大纲,一直围绕着广州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教学体系,当然也融合了张振铎、王霞宙老师的思想。当时乐建文老师的教育方法奠定了现在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基础,特别是书法篆刻的教学。在我们上学时没有书法课,乐建文老师在美术系就设立了书法篆刻课,当时请了书法相关的老师任教,同时也让我去给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上篆刻课,在这一点上也为书法专业现在的形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乐建文老师在中国画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建文老师的艺术思想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进行传递的,教学相长也好或者学生平等的态度,都表现了他的教学方法。他的学历背景非常有意思,融合了两个体系,一个是写生体系,一个笔墨体系。徐松安、王霞宙是笔墨体系,广州美术学院的杨之光是写生体系,也就是常说的徐蒋”体系。所以乐建文老师在制定教学方案过程中,中国画教育方面基本上是互通的。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教育方面之所以形成现在这个局面,建文老师中国画教学主持工作是分不开的,这是他对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教育做出的重要贡献。在此从教学角度进行梳理。

    祝乐建文老师身体健康,谢谢!

    

    胡莺:谢谢叶老师,从教学的角度谈到了乐建文老师对于中国画教学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他的笔墨体系的形成,也谈到了学院的师承关系,非常感谢叶老师。接下来有请罗彬老师发言。

    

   罗彬:谢谢!接到研讨会的邀请函我很激动,这是对乐建文老师整体收藏的展览,一直很期待,今天终于开始了。刚才各位老师都谈到了上学期间乐建文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实际上湖北美术学院的老师普遍跟同学之间比较亲近平和,但是乐建文老师比较特别。我们上学时乐建文老师刚刚到湖北美术学院来,乐建文老师1978年到湖北,我们那一届1979年。乐建文老师在国画班授课,素描、人物、花鸟,课程比较多,平时接触比较多。乐建文老师上课的特点,一方面是把他自己的经验,他读书时期的经验跟我们交流,另一方面是他喜欢谈展览,因为他在高中开始就跟名人大家接触,例如徐松安等等有名的画家有很多接触。这些在乐建文老师的记忆当中,跟我们教授时就有对过去的回顾,讲述大家们的绘画习惯、生活状态。我们对中国画就是通过乐建文老师的历史娓娓道来逐渐了解的,这是乐建文老师跟学生比较特别、有个性的交流。

    建文老师师承不同来源在创作当中就有所体现。乐建文老师画人物的几作品,比如《新居》,实际上涉及到花鸟。国画跟油画不一样,油画就是油画,但是国画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类,乐建文老师在三个方面的师承都比较专业、比较地道,都是大家,所以说他的整体作品呈现每一个构成都很专业。这样的师承和他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实际上乐建文老师并不墨守一家的观念,也并没有说岭南的传承在我们教学当中要体现,没有,反而乐建文老师回到湖北美术学院以后,他的风格和湖北的创作风气比较近,他的作品可以看出来。有一画松树的山水,那里面明显是李可染的痕迹,到后期转向深色,明显具有湖北那种重视整体的效果。还有海报上的作品《秋水》,这样的创作取向说明乐建文老师学生的态度也在发展创作当中体现了不拘一格,不把自己束缚在某一个造型上,而是不断在往前走,这是我和乐建文老师的接触当中的体会。

    我跟乐建文师有缘分。当年我跟李苦禅的学生学画中国画,他是画花鸟的,他画人物就比较直接,直接就是线条,和那种浙派的人物写生、岭南的人物写生都不太一样,风格比较粗暴。后来进入了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看到浙派的人物写生很细腻,这是乐建文老师跟我们讲的,对中国画有不同的意见,还给我们提意见。当时真的完全搞不清楚,稀里糊涂的,那时候我正在做知青,我去考学时也不认识乐建文老师,他给我提出看法我感到很幸运。第二个偶然,1989年我在水利厅工作,有一天早晨我骑着自行车到湖北美术院,一出湖北美术院的门就碰到乐建文老师准备要到东湖去游泳,很偶然。后来我经常在东湖边上遇到乐建文老师去游泳,几乎天天去游泳,这样良好生活习惯,他一直在坚持。他保持着乐观、坚持的生活态度,对艺术创作也不间断,是对我影响比较大的老师。

    关于乐建文老师的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乐建文老师是在广东学画画的,实际上“岭南画派”的前身也不完完全全是写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海派”,乐建文老师后来的创作里面就有汤文选王霞宙的影子,王霞宙的师承是海派。他把海派的笔墨、岭南的写生概念和后面学院素描体系地培养,包括“徐蒋体系”都融合在一起。乐建文老师跟我们讲他在安陆的小故事,的木匠活儿做的很好,他在安陆的家具都是自己做的。像这样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像这样能够把木匠活儿做通了人不多。今天看到《修车记》这张画,就是他在创作当中把生活经验融入进去,很巧。

    湖北美术馆地方画家的梳理工作做的非常好,从我岳父辛克靖的展览开始,我感觉到湖北美术馆在这个工作当中的投入非常大,而且非常细。湖北美术馆团队会到画家家里反复磋商,看画看作品。我想在乐建文老师的展览呈现出来之前,肯定是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乐建文老师的学生也要表示感谢,因为这项工作做在我们之前。湖北美术馆做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不管从学生的角度,还是湖北美术学院都应该表示感谢!

    

    胡莺:感谢罗老师,一方面谈到了乐建文老师娓娓道来的口述历史对于这一辈人的影响,同时也谈到了乐建文老师的师承教育思想不拘一格、不限于一家一派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梳理武昌艺专乃至于湖北近现代美术发展脉络时,深刻感受到湖北美术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融合大江南北、南来北往各种流派和文化的兼收并蓄,最终自成特色的特点。非常感谢罗老师。

    

    谢晓虹: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的邀请。我作为学生,首先要祝贺建文老师举办这么完整的、全面的、高质量的展览,也要感谢湖北美术馆一直以来对于湖北省20世纪艺术家个案的梳理以及典藏研究方面所作出具体而有效的工作。乐建文老师的系列收藏和研究无疑会是对湖北美术馆系列研究和收藏工作完善和丰富。我是湖北美术学院85级的中国画专业的学生,那时乐建文老师正好担任绘画系中国画专业的教研室主任,乐建文老师的办公室在三楼,中国画和油画教室就在四楼。今天见到老师的系列完整的作品非常感慨和亲切,老师们刚才对乐建文老师的艺术创作风格、艺术创作特质都作了很详尽地阐述。乐建文老师既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教育家,我从他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两个维度,谈一下乐建文老师这个展览带给我的感受和启示。

    第一,乐建文老师的师承关系。任何一个艺术家的师承关系都会影响他的艺术创作走向以及艺术方向,在这个观念上乐建文老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个案。乐老师自身的师承历程是受岭南画派的杨之光老师注重写生和注重生活的教学经验当中走来把这样的教学思想带回到湖北美术学院,使中国画的学生受教受益。他提倡面向生活、重视写生也是带给我们之后作为专业画家高校的美术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解决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在我们受教的八十年代,艺术和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而乐建文老师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教学理念很好地继承和传达了艺术和生活的观念,对我之后的艺术创作有很深远的影响。刚才很多专家谈到乐建文老师的作品是面向生活,身上经常速写本,他的速写是不间断的,他重视写生、重视速写,同时也强调默写和摹写,强调处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是具体的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的方法。现在美术教育对这方面是缺失的,更多是借助相机感受生活,更加强调感受。乐建文老师当时跟我们谈到,写生的转换和用照相机的转换,对于造型的提炼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以乐建文老师为代表的那一代老艺术家,对于生活的观照的途径是遵循了艺术创作的规律,正是在跟生活亲密接触的过程当中,用笔墨去转换的过程当中,乐建文老师的作品是带有温度的。所以刚才很多老师谈到他的作品当中的细节、生活的提炼,这当中看到他早期主题性创作、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那批作品,都是从人性角度温暖地观照那个时代,有自己对生活温度的表达。作品《新居》也是一个时代的主题创作,但是他通过一个小姑娘在阳台上浇花,那个阳台仙人掌的意象是在贫瘠当中,人性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很感动人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质。

    第二,从乐建文老师在教学当中的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值得总结。乐建文老师豁达开朗、淡泊名利,他始终觉得艺术家要默默耕耘,艺术作品的好坏是留给历史去评说的。建文老师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乐建文老师谈得最多的是画外功夫,提倡艺术家一定要有综合的个人修养,“功夫在画外”是他常常在课堂上给我们讲到的。出作品出人才,在乐建文老师的整个教学理念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七届全国美展,湖北省中国画入选15件作品,基本上都是乐建文老师的弟子所创作的。这与他强调出作品出人才,和他在教学当中不拘一格、开放的教学思维是相关的。在中国画专业首开书法篆刻课程当时请了名家给我们做书法教学,包括一批到湖北来办展览或者做学术交流的老师、湖北大家,乐建文老师都把他们请过来给我们授课。乐建文老师那个时候是倾注全力在培育他的学生,每天晚上10点钟都到教室来检查我们是否还在画画。很感佩那个年代我们的专业老师对学生的这份贡献、付出和爱护,很多全国性中国画的大展都是老师给我们信心,鼓励我们去参加。

    作为学生真是要感谢老师的教育和栽培。从这两条线索,更觉得对于湖北20世纪艺术家个案梳理的重要性。借此机会再一次对湖北美术馆在这方面所作的贡献和努力表示感谢和敬佩,带动了湖北各个艺术机构、高校、美术馆对于湖北艺术群体的梳理和研究。这几年湖北美术学院打造“昙华林”品牌,也是对湖北美术学院老艺术家进行了系列研究和梳理,在这些工作当中得到了冀少峰和胡莺副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胡莺:非常感谢谢晓红院长具体、细致的讲述和阐释。她提到了乐建文老师对于生活的观照途径和转化,同时也提到了作品的温度、人性的角度和艺术家温暖地观照时代,这也是我们在策划一个展览时所希望传达。我们在展览策划中除了学术的梳理研究和呈现之外,也希望能够呈现给公众一个有温度的展览。非常感谢晓红院长,接下来有请陈勇劲馆长发言。

    

    陈勇劲:首先祝贺湖北美术馆“笔墨·时代—乐建文中国画艺术展”,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为乐建文老师捐赠百余件作品给湖北美术馆的举动表示钦佩。最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向乐建文老师的展览成功举办表示由衷的祝贺! 建文老师和我父亲是同辈人,求学时都与中南美专和早期的广州美术学院有关系。我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前后,因为学院和我后来工作的画院一墙之隔,所以总能在路上碰见,每次都会问“你爸爸还好吧”,有时候也会开两句和父辈有关的玩笑,时常弄得我不知如何接话,只是觉得乐建文老师平易和善,风趣可亲。刚才听了乐建文老师对自己经历的简单讲述,感触良多。我对先生在求学年代、社会经历、教书育人、持续创作等方面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展览作品绘制的时间及背后的故事,结合先生的介绍,让我能初步学习和理解这些跨越近半个世纪的中国画作品,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下面我想对乐建文老师今天的展览及文献说点感受。

    首先是为艺。面对展览中的作品,最直接的观感就是强烈的时代印记。乐建文老师作品中关注历史题材和宏大场面的不多,相反是对局部、对小的场景的绘画占了多数,反映典型人物在典型时间的典型事例,通过人的情绪和肢体语言,烘托了积极的、满含激情的时代主旋律。这让我想起了老一辈雕塑家潘鹤先生的《艰苦岁月》。我想这应该是乐建文老师为艺的线索,通过场外、会后、室内、一角的描绘,映衬不同时代背景下,需要被关注、需要被弘扬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

    第二点是为师。很遗憾没有和乐建文老师有过师承关系,但最早是从我父亲的言语中听到过对您为师的评说。刚才谢晓虹院长用几个实例回忆了作为学生的感受,总结起来是乐建文老师在教学中对待学生平易近人、循循善诱、耐心指导,“没脾气”是对乐建文老师上课的具体印象,同时还给新老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已然成为了您的习惯。这些平实语言还原的各种情节,构建成了乐建文老师作为师者的身份认同和教学精神。对湖北美术学院来说,从以唐一禾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湖美人,开启了近现代湖北美术教育,算起来乐建文老师这辈先生应该是第三代。崇德、笃学、敏行、致美的校训,就是在几代人为之默默付出才得以形成和传播,让为师的精神不断丰富、不断传承,乐建文老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建文老师为人宽厚、乐观开朗。纵观数十年的轨迹,从武昌随校迁至广州,毕业后留校任教,回到湖北安陆,再辗转调入湖北美术学院,中间多有曲折,但一直豁达对待。刚才乐建文老师还戏称自己的画是“笔墨游戏”,虽说有玩笑之意,但面对作品,可以真切感受到乐建文老师在挥洒之间的严谨,以及经营画面的用心。他把对生活的热爱与乐观,对普通劳动者的热情与深情,都熔铸到笔墨之间;他紧跟时代主旋律,弘扬向上正能量,传递出最多的是希望。展览最真实的展示了乐建文老师的人生体验和睿智,所以能很容易的感受到作品中积蓄的生命力。

    今年以来,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中,对美术馆高质量收藏,对各地美术发展史中重要的老艺术家作品进行抢救性梳理和典藏,都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强调。乐建文老师的展览及捐赠收藏活动,就是湖北美术馆积极践行国家要求的具体行动。事实上,湖北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从建馆以来都把收藏、梳理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都有专设的典藏研究部门,在常态化的对地域美术发展中作出过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不间断的走访、梳理、典藏、研究、陈列和推广,并且都有了一定规模的成果。这些工作的背后,是团队的力量,在长期有计划的努力中,将个案研究收藏与艺术家群体梳理相结合,逐渐丰富了地域美术史。向所有为典藏研究工作做出贡献和辛劳的美术馆人表示敬意。最后再次祝贺乐建文老师的艺术展成功举办!祝这个项目完美收官!祝我们敬爱的乐建文老师健康长寿,继续为我们带来快乐和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

    

    胡莺:感谢陈勇劲馆长,从为艺、为师、为人方面谈到了乐建文老师的整个创作。陈勇劲馆长拉近了艺术家展览和生活的距离,感谢陈馆长。接下来有请郝孝飞老师发言。

    

    郝孝飞首先祝贺乐建文老师的展览成功,非常感谢冀少峰馆长,感谢湖北美术馆的梳理和收藏工作。我跟乐建文老师的交往近两年比较频繁,在之前我从山东考学过来,那时候乐建文老师已经退休了,后来湖北美术学院的展览、活动邀请老先生来参加时,我们作为年轻一辈基本上都是后面仰视观望的,所以没有那么近距离接触老人家。疫情前,有一次我去拜访了乐建文老师,那次大家聊得很开心,吃的也很开心,结果结束之后乐建文老师因为肠胃不舒服住院花了四千块钱,我们感到非常不好意思,老先生还是要注意适度。疫情之后,来来回回去看望老先生时,跟乐建文老师近距离交流交谈,感受他为人的谦和、豁达和性格上的朴素,他对年轻人的期望,对我们的帮助很大。那次他整理自己的画册作品集给我,准备带到湖北美术学院去,放到学院的档案室,希望学院能够把一些老先生以及现任老师的优秀作品集、画册、资料整理出来,放在我们学院的公共空间当中,作为一个延伸教学空间。后来因为学校整体的规划安排,这个空间没有了,现在成了教画室,一直是我们的遗憾。我当时想法是把一些老先生的资料,虽然作品没财力收藏,但是给我们一平尺放在学院里面,在会议室作一个展示,成为中国画学院重要的传承,一直想做这项工作。但是这两年空间展示完全不够用了,包括教画室空间等等确实紧张,没有把这件事情落地。希望以后能够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梳理对于整个中国画学院乃至湖北的中国画的脉络传承非常重要。

    建文老师是我们的前辈,从教师角度,乐建文老师是非常成功的,在湖北美术学院教育中成就了很多大家、艺术家,在湖北乃至全国各地增光添彩,是湖北这个地域非常重要的孵化器。从画家的角度,乐建文老师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体现了那个时代下的中国画的面貌。从我们后来学画人的态度中,这一代人的中国画的面貌是那个时代下的革新、阵痛以及未来不确定。因为在当下的中国画坛很多发展意识以及表现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那一代人的创作中,感慨那一代人的不容易,从无到有的过程。特别是建国以后的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徐蒋体系”建构以后对中国画提出了革新以及反映时代面貌特点,对中国画提出了很多的现实要求。门类艺术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东西是有局限性的,包括中国画本身有一定局限性,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放入到实践当中来。古人探索的面貌和形式是他们的聪明智慧,后来近现代把建筑元素介入中国画当中是否成功,是否成为新的面貌、样式。但是没有这样的基础,就没有后来中国画发展新样式。明清时期的沈周就提出对中国画自身的反思,而这种反思是这个画种本身的自觉,一个艺术家对自己本身从业的悟性。只有这样的不断的有悟性艺术家的自觉才是这个专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才能取得令人瞩目成果。前辈们让人非常敬佩,这是通过今天的展览我的一些体会。再次祝贺乐建文老师的展览取得成功,同时希望乐建文老师继续保持乐观、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胡莺:谢谢郝孝飞老师,从师承、交往、交流来谈起,提到了中国画教学脉络的传承以及乐建文老师这一代艺术家对于后辈的影响和启示,非常感谢郝孝飞老师,接下来有请陈晶老师发言。

    

   陈晶:感谢湖北美术馆所做的非常专业的策展工作、研究工作和典藏工作。在这里,我作为晚辈要对乐建文老师的艺术成就以及教育成就表示由衷的敬意。乐建文老师是湖北美术学院非常受人尊敬的名师,最早认识乐建文老师是初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时,当时在叶军老师的国画课堂上,听叶老师给我们梳理湖北国画的学脉,特别是乐建文老师的师承贡献,这是我最早对于乐建文老师的印象。之后有一些比较零散,相对于在座各位与乐建文老师非常亲近的老师来说,我的印象比较模糊。这次展览给我了一个的机会,非常全面地看到了乐建文老师的艺术轨迹和艺术面貌。

    从这一次展览画面可以看到跨越半个世纪的时代跨度,也正是乐建文老师所代表的这一代艺术家成长、成熟以及成就的艺术人生。乐建文老师的学习创作经历非常具有时代烙印。刚才乐建文老师也说到了,他的人生非常传奇,在求学阶段报考了中南美专,但是最终毕业是拿到广州美术学院的文凭,这也是建国以后,全国的高校根据苏联教学模式进行调整特殊现象。1953年三校合并成立中南美专,1958年迁到广州,其中留汉的部分老师几经辗转逐渐进入湖北美术学院。正如乐建文老师所说的,他的艺术资源其实主要来源于武昌艺专和岭南画派,当然如果细化的话还有金陵画派、海上画派的各种影响,所以是非常多元的艺术资源。很多时候我们把中南美专主要传统放到岭南画派,但实际上在武汉的短短几年,中南美专的中国画教学在不断调整、建构和融合,其中经历了最主要变动是关于彩墨画和中国画的论争,在1956年时,中南美专的中国画改成彩墨画,在1957年时又重新改回到中国画系。这样的背景,虽然是全国整体的教育背景,但是可以显现出来当时的中南美专是在贯彻政府推行的苏联教学模式、教改方案的同时,也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例如当时中南美专教师对于素描课时过重的反对呼声,例如对于彩墨画弱化了中国画传统一些反思。所以当时的中南美专的国画教学是在对“徐蒋体系”以及后来的江峰在徐悲鸿去世之后进一步强化了苏联模式,是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应对。但是它也不同于中央美术学院“徐蒋体系”,对于素描、造型的强调,在这一点上当时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的关山月与潘天寿对于笔墨的态度是比较趋于一致的。所以相比较而言,中南美专的国画教学更加倾向于浙江美术学院当时对于笔墨传统的重视。例如广州美术学院的代表人物杨之光,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徐蒋体系”中受到的造型训练,回到中南美专教学之后,他的代表作《一辈子第一回》大放异彩,在这个画中可以看到中央美术学院的造型严谨与当时“新浙派”的线条二者之间的关系。乐建文老师受到了杨之光先生的影响,在乐建文老师的画面看到了更加多元化的资源影响。就如同刚刚乐建文老师说到的,他有中央美术学院“徐蒋体系”的传统,也有“新浙派”重视传统笔墨的影响,同时他受到武昌艺专的老先生张肇铭、王霞宙、徐松安等人对于传统的认知。像张肇铭先生师从北京的京都画派,王霞宙先生师从海上画派,所以这样论起来,乐建文老师的学源结构非常丰富多元,这一点共同造就了乐建文老师在画面中独特的特色。

    建文老师在入读中南美专时,其实正是中南美专在教学调整大震动逐渐处于尘埃落定的时候。1957年正式经过激烈讨论重新回归中国画的概念上,从彩墨画改回中国画,所以中国画的发展理念有清晰的认知,奠定了整个中南美专一直到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的传统和方向。既重视写实,以写实技法来表现社会生活,同时也重视中国画传统笔墨的趣味。例如在乐建文老师的代表作《赶造》这幅画中,相对于同时期许多建设题材,的笔墨是非常强调书写的趣味,墨色的层次趣味分明,尤其是在展厅中看到原作时,这种笔墨的感受会更加深刻和明显。正如同此次展览名字“笔墨·时代”,乐建文老师的画面既是时代的视觉记忆,也是他的个人人生体验,表现了在笔墨有限空间下顽强的生命力。

    再次祝贺乐建文老师的展览取得成功,谢谢!

    

    胡莺:非常感谢陈老师,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南美专的教学体系和中国画在这一时期以至于后来发展,细致分析了乐建文老师的艺术轨迹面貌以及时代烙印。再次感谢陈老师。

    研讨会的最后,有请冀少峰馆长作会议总结。

    

冀少峰时间也很快,一上午就过去了。上一周湖北美术馆有一个重大活动,所以研讨会把时间改到了今天。另外,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莅临湖北美术馆发表了对乐建文老师作品的高见,既有展顾,也有交往,提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让我们看到了20世纪中国画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切片和缩影。同时,各位老师对湖北美术馆梳理区域美术史和对老一代艺术家抢救性收藏工作的高度肯定,激励我们继续前行,希望继续得到各位老师的支持,也祝乐建文老师健康。谢谢!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