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 ——‘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专题研讨会

时间:2025-01-02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24年11月23日下午13:30-15:45

  点:湖北美术馆四楼艺术交流中心

主持人:冀少峰湖北美术馆馆长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画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冀少峰湖北美术馆馆长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美术家协会主席

杨维民美术学教授、独立策展人

郝孝飞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阴澍雨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


冀少峰: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当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润物无声阴澍雨先生作品展”专题研讨会,非常荣幸请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教授担任学术主持莅临本次大会的嘉宾们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丁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国画院院长、《美术观察》主编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李一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林木美术学教授、独立策展人杨维民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长李峰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武汉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沈伟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郝孝飞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阎安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研究生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阴澍雨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中国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和媒体朋友们欢迎各位的莅临

正式开始前请各位嘉宾到前面合影。

接下来,我把话筒交给学术主持于洋教授

    

于洋:各位老师好,这次研讨会是以阴澍雨在湖北美术馆的“润物无声”作品展为契机举办的学术座谈。关于阴澍雨大家都比较熟悉,是70后写意花鸟绘画的代表性人物,多年来他做了很多重要的展览和创作。这次研讨会主题是关于当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研讨的内容一是各位老师围绕展览,二是围绕写意花鸟画在当下发展的主题,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刚刚举办语境下,一起讨论发展。

首先请画展主人公阴澍雨老师做一个开场白,欢迎!

    

阴澍雨: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来到画展的现场,各位名家都是我尊敬的师长,我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大家请教,看看我的创作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在方向上具体的问题上哪些调整,对我而言这场研讨会非常有意义。

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举办新时代中国画论坛”。作为召集人主持了其中一场论坛,主题就是“时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实践”。当时请到了在北京的几位老先生,包括我的导师张立辰先生,刘曦林先生等十几位艺术家,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探讨当代语境下写意绘画实践。

时隔一个多月,我举办了个人的绘画展这次研讨会用了这个主题对我来说这场研讨会是以我个人的绘画实践作为一个切入点来向各位老师请教。但是我想不光是我个人作品的研讨,而是对当下写意绘画发展的研讨。因为我们都知道写意画不管是从创作还是教学的层面,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它的发展并不是特别景气我个人的力量很微小,所以想求教于各位老师、师长

感谢大家!

    

于洋:谢谢澍雨老师他很谦虚,在70后的写意绘画发展之中,阴澍雨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近年来中国画学术活动,尤其是研究生院、国画院举办的一系列的关于中国画研究的一系列论坛活动很多是澍雨老师组织的下面是专家发言,先请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院长,著名的理论家牛克诚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牛克诚:澍雨这个展览比较全面地展示了他这些年的创作,为我们系统性地来了解他的艺术创作经历和成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在我看来,澍雨是一位自然的歌者。从他的花鸟画的题材来看,他把各种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等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阴晴寒暧的不同气候的生存状态都给表现出来,也把动植的野生状态以及从野生的到被人们采集下来之后进入到餐桌前的状态也表现出来。他很立体、全方位地构筑了城市人与自然的关系。

今天的城市文明发展,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远离风土。澍雨把他从小在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基因非常强韧地保持到现在,所以他在这些景物面前有一种特别浓烈的亲近感,有一种诗意的发现与阐发,同时也把花木果蔬与我们生活的关系重新勾连起来。比如他在云南小镇看到那一捆茴香,把它画了下来,并把它作为餐桌上的食品的味道记述下来。本是自然的东西,但已经已成为我们饮食的一部分,自然被人工化了、功能化了。这说起来好像很俗,但它就是我们的日常。澍雨在这方面一点都不装,特别真实,他一方面给我们展示自然诗意的一面,另一方面展示出它们的实用性。比如在题款上他常会写“一日三餐”“葱姜蒜”“吃了可以消暑气”“可观,可食”等等。这不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在自然物面前本能的而又直接的感觉吗?今天我们广泛食用的预制菜,会让人有种越来越假,越来越不真实的感觉。澍雨从那些被采摘下来的植物天然味道,回溯到它们在阳光雨露下的生长的状态,这对今天的城市人是一种特别稀缺的生活体验,澍雨的作品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获得这种体验的凭借。

湖北美术馆给我的印象是做了很多当代的东西,我思考澍雨的展览放在这来,是不是稍微有一点违和。但其实澍雨的写意花鸟具有一种源自中国本土的“当代性”。中国的“当代性”,不是对西方当代的移植应该是作为当代的艺术家面对当下我们在这个环境当中面临的问题,去感受、提炼、思考、回答,甚至提出我们的艺术方略。在这方面我认为澍雨的这一批创作,表现出城市文明下我们与自然的疏离与回归,恰恰是从这块土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当代性。

    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有很多可以表达的方式,比如诗歌、摄影、电影、小说等等。作为中国画家,澍雨用笔墨的形式去表达,表现出对中国画这种民族艺术的高度自信。他对自然景物不是直接地描摹,而是将对象当作朋友,在与它相处的过程中与它对话。他有一则画题说,他在东镇庙画松树,有几天他不知道怎么画,但是正是这一天天与松树的相处,让他成为了松树的朋友。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寻找怎么用笔,怎么用墨,怎么书写,怎么把这个朋友如真地表现出来。这个过程其实是把对象投映在创作者的心中,成为一个心理映象,即所谓的“心象”,再用笔墨转述出来。这就牵涉到我们讨论的话题,中国画的“写意性”。有的时候我们把“写意”理解为挥洒性的,是“泻”的。这是对写意的一种理解,没有错,但也不能不说这是很局部、很特异,甚至很片面的理解。中国艺术是在“物——象——言——意”这个结构呈现出的“写意”,是由观念思维、审美意识、艺术方法论及技艺语言的综合体现。它在由“物”到“象”及“言”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意象”,它在工具、材料及形式语言中渗透创作主体的智慧,在此方面澍雨高超的、娴熟的用笔及笔意,已经臻于“言外之意”的境界。

澍雨的艺术创作提示我们,是不是只有声、光、电、装置才当代?笔墨有没有当代表现的能力和效益?他用中国的毛笔,这种看起来非常寻常、简易甚至简陋的工具,就能够表达出今天被图像塑造了的整个生活环境及我们身处其中的感情与情思。在被机械图像完整地塑造了视觉感观的背景下,怎么用手的劳作性,来表述我们同样不逊于机械、图像的艺术的功能,澍雨的创作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回答。

澍雨对于毛笔有自由的驾驭,一方面是技术的娴熟,另一方面是彰显了笔墨的精神含量。他所能做到这一点与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他本科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研究生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在这两个学院的熏陶让他得到一个特别充分的营养吸收。如果说中国美院给了他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央美术学院强调开放思维的风气又为他探索新的方向提供了很多可能。他后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美术观察》主持《美术家》这个栏目,与中国前沿的艺术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主持了很多特别具有前沿性的话题讨论。现在他又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美术书法系主任,在专业学位教学方面也有很多新思路。正是因为他有着特别综合的训练和经历,使他有眼光和胸怀,朝着当下花鸟画应该发展的方向一步步深耕。

我们一提到写意花鸟,就能想到那种套路式的、纵横的、霸气的画面。但是澍雨的花鸟画是不一样的,那种纵横的、肆意的东西得到了极大的控制。他的大写意之“大”不是纵横恣肆、大笔阔墨,而是大关怀、大关照、大气魄。他是用“文气”滋养着“写意”,表面上不声张,但却有丰富的内蕴,和他这个人一样,老老实实,特别谦和、内敛,但是有一种特别内在的感召力。画品如人品,他这样的人品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很内敛、平淡,但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如果回归到中国画自身的当代性理解,澍雨的艺术创作为我们提供了真正的人文性的写意标本。

    

于洋:谢谢牛老师,对澍雨兄的成长的历程和发展讲得非常深入和全面。下面请北京大学教授丁宁老师发言。

    

丁宁:首先祝贺澍雨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展览澍雨跟我有一个特别的交集,他1996年入学浙江美术学院,那个时候我在那儿当老师。很快,浙美改成了中国美术学院,正好就在他读书的那个阶段。我对浙美的花鸟画有很多的感受,因为它的花鸟画教学可以追溯到吴昌硕。吴昌硕影响了潘天寿黄宾虹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朱颖人阎学林徐家昌等,当然还有独具一格的林风眠。名家众多,而且都有鲜明的个性。澍雨在杭州深受这样的花鸟画传统的影响。他特别用功,西子湖畔有他写生的诸多足迹。接着,他又到了北京,师张立辰先生,张立辰先生也出身于浙江美院。澍雨所接受的学院派的训练,让他足以能够在后来成为一个非常具有实力的写意花鸟画家,这不是偶然,跟他的传承及努力深耕非常有关系。

第二,今天谈写意花鸟的当代性”。这个当代性跟花鸟画本身内在关联。如果说山水画是中国人对自然的总体理解把山和水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世界观的呈现。因为山代表阳,水代表阴中国山水画不叫风景画画一幅山水不一定是画风景“三远”的处理让我们看到的是自然与人们亲和的途径。那么,花鸟画相对显得更加特别因为花鸟画离西方更远,(在概念上)比较接近静物画。西方的静物画画的大多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花鸟画画的花和鸟都代表生命,这种有生命的东西成为了画面的主角,某种意义上特别具有现代性。尤其是在今天,因为我们感知到自然每一种生命的悸动,感受到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跟人个体生命的短暂正好成为反比。当我们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的时候,也联想到我们生命也应如此精彩,这是人与自然共频的题材。澍雨非常注重写生,写生里面有一个“生”他确实是对着实景描绘花花草草以及自然的鸟虫,这样一来就扩展了花鸟画表现的范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努力。这种努力我认为在当代的画家当中是相对比较缺乏的。因为我们常常会讲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是一体两面,但是恰恰忘记了在从传承和创新之间有一个前提,即必须对传统有深耕的过程,没有深耕,传承不好,创新也变得轻飘飘的。阴澍雨非常勤奋,他对传承的态度,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已经有非常深刻的觉悟,把这份东西在创作中体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成长、升华的过程。

如果说写生更多的是像镜子一样去反映现实当中存在的东西,若能再变成“灯”可以由内而外照亮别人,那么写生就更富有意味。中国绘画的意象”有着“人格化传统,画竹子绝对不是竹子,竹子是一种趣味人格,花鸟画的开拓空间几乎是无限的。虽然开拓的难度非常大,但是它却最有可能接近于所谓的现代性。

这里我就想到了蔡元培先生他说以美育代宗教,我们是不是都理解了蔡元培先生真正的意思呢?我认为未必。他的信念是,中国从封建时代走向共和时代,就是走向现代的过渡当中要有一种坚持,犹如信仰,也就是对美像对待自己的信仰一样郑重其事。如果这样的话,中国人的主体性就特别了不起,甚至是世界无敌。

    我们回到画面当中。当我们对画面当中艺术家所给予的意象,无论是还是鸟,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呼应,那就是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倡导落实。所以,花鸟画要体现所谓的现代性,是有非常广阔的领域可以去探索的。我相信阴澍雨先生正当盛年,他的艺术道路还可以走得非常稳健、非常远,如果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某一些方面,也可能会走向更精彩的阶段。这里想说以下

一是跟写意联系在一起的往往是画面的抒情意味。强化画面抒情意味的舒展,而且可以强烈被人感受到,能够打动人的心扉,这是发展的一个方向。二是更多的形式方面凸显个性、标记性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个性化。让我们一看就知道这就是澍雨的东西,而不是别人的东西。就好像我们看到潘天寿就知道是潘天寿的东西。我相信,这样他的写意花鸟就能有更高的格调,更大的格局。这个格调不一定是尺寸要多么的大,尺度不一定代表格调画面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有时候是更弥足珍贵。我们看林风眠的画,尺幅不大,但是气象万千,意境非常高。三是现代人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我昨天看了李一和澍雨合作的酒瓶子,这就是一个方向,即瓷画。不要忘记澍雨学过陶瓷专业!如果从宣纸的画面,拓展到瓷或者丝绸等其他媒介上去,我相信一定能显示出澍雨非常独到、有特点的现代性面貌。

谢谢大家!

    

于洋:感谢丁宁老师,对澍雨作品展开了讨论,澍雨老师从南到北的经历进行了阐释下面有请著名理论家、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林木老师。

    

林木多年前我就给澍雨写过文章,对于他的画还做过一些梳理。今天看澍雨成长到这个程度让我也很感慨。

澍雨的画在目前写意花鸟画里属于守正创新的典型。他守了哪些正?当时我在研究他的画的时候觉得有一点诧异,他怎么会能从学林良、吕纪开始。我们一说写意画,马上想到的是徐渭、陈淳或者齐白石。大写意绘画史其实应该从林良和吕纪开始,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笔墨很精细,但是这两个人画得龙飞凤舞,气势逼人。阴澍雨从这个方面入手很高。昨天有两个年轻画家和我聊学习方法的问题,说我们写这么多文章有意思吗。我就举了阴澍雨的例子,我说阴老师当年就因为研究美术史研究得很认真,他梳理了写意画和花鸟画的历史。比如说一般人都不知道林良、吕纪是大写意的开拓者之一,但是他不仅知道还从那个地方学。我就说聪明人就是这样,他能在传统里面找一些自己感兴趣,而为大家所不太了解的地方去学。比如说齐白石,他学了徐渭、金农的山水画,但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徐渭和金农的山水画我们以为齐白石是在创造,其实并不是,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阴澍雨的硕士论文是研究陈淳,博士论文梳理了水墨写意的历史,他把传统搞得通透,所以借鉴起来、守正起来就很容易。

澍雨最大的长处是广泛地吸收传统。他从林良、吕纪入手,还学了明代中期沈周、文征明、唐寅的一些画法。沈周、文征明、唐寅是从小写意过渡到学会大写意的。唐寅的老师是周臣,周臣学的是南宋山水画派,在当时没有人敢学。但是唐寅学了,他避开了南宋水墨的苍和劲,他用淡墨、慢笔去增加了文气。我们看林良的画面是很嚣张的,收不住的,但是澍雨收得住。澍雨用四王的笔墨去收,他的柏树、松树画得多文气,笔墨多讲究。澍雨的小写意笔墨是可以细品的。比如他画的葫芦,里面每一团墨,墨象之间的重叠构成了复杂的结构,一个人的笔墨能够细品是很不容易的。澍雨的画有很多,有小写意、没骨、工笔,还有大写意,他是以色写之,结合没骨和小写意的方式,以彩代墨的小写意的用笔,形成了他自己彩色的小写意的画法。

    目前不要说青年画家,一些有资历的老画家,风格像阴澍雨这么多的也不太好找。刚才丁宁谈到中国美院,数了一批中国花鸟画的正传画家。澍雨在那里对笔墨有了深厚的了解,所以他的一些小东西,是可以仔细去品的。我记得他画的小叶子,小点子,每一个点子的浓淡、形态、穿插都很复杂,都很有功夫。我记得清代有人说了一句话,印象很深,什么叫好笔墨?这个人说在画面上呈现了笔、墨、水的运用,且运用得非常到位,这种就是好的笔墨。我认为澍雨画中的笔墨有一些这种味道。画面上有他对各家的把握,和各种类型的把握。

    目前我们工笔画批评得比较多,但其实大写意画比较容易画得假大空,我特别担心画大幅画的大写意水墨画家。今天中午与朋友聊到了色彩,我们把中国艺术里面的色彩语言给丢了,只在水墨语言里去钻研。澍雨的大幅画,里面有笔墨,还有色彩,而且是强悍而富于内蕴,他的大幅画中可以看一些局部,每一个地方处理得很讲究。水墨大写意如果能够在大幅画里面进行很复杂、微妙的处理,这种画才有价值,并不是用笔粗放,把幅面画大就行了……

关于当代性的问题,其实这就是当代性。他从林良那儿学了那么多,肯定也学了齐白石他的画里也有“四王”的内容,但又都不像这就叫守正,然后又创了新。关于当代艺术,我们要注意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我们习惯于用西方的当代艺术来衡量中国的当代艺术。西方有一个观点,做出来的东西要和任何人都不像才叫当代,人家要搞的就是稀奇古怪。我去看西方的现代艺术馆,地上摆一地砖头是艺术,墙上挂一个烂布也是艺术。当代和传统是对立的,这是西方二元对立的观点。中国不是,中国的思维是中庸之道,是推陈出新,是你中有我,新中有旧,所以我反对艺术革命的说法。(艺术革命)不符合中国的循序渐进、守正创新。

澍雨的画,从古人学过来,又不像任何古人,那么你说它还是传统吗?它是传统的发展和延续,是传统的推进者,在当代体现的是他自己的一种趣味。刚才谈到澍雨在西湖边上观察花、听鸟叫、虫鸣,这是在现代社会里的一种生活趣味。他的画法从传统中来又不像传统,这当然就是现代的,用不着对这些问题进行过多的去讨论。我们的画家循序渐进的用中庸思维走到今天,创作的这些画就是中国的当代艺术。

    

于洋:谢谢林老师,守正创新的角度对澍雨创作进行思考,特别讲到了传统笔墨与当代性的深入

李一老师作为《美术观察》的主编,澍雨曾经的领导,对澍雨特别了解,接下来有请李一老师。

   

    李一和澍雨先生交往十多年,我们一起探讨艺术,一起办过各种展览,对澍雨先生的创作思想和实践相对比较了解。认识澍雨先生之初,印象最深的是十几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不久,在唐山举办了“青春作伴——阴澍雨绘画作品展。我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吕品田先生在看了展品以后,一致认为阴澍雨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很难得的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应该为优秀艺术家提供条件,使他在创作和理论方面有更大的发展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再看阴澍雨的作品,确实证明我们当时的看法没错。今天的阴澍雨已是名符其实的70后艺术家代表人物,阴澍雨现象很值得研究。刚才丁宁先生、牛克诚兄都谈了澍雨的学习、成长的阶段,林木老师到了林良、吕纪、吴门画派,澍雨传承南北两个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文脉,又继承发扬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传统,他有文脉传承,更为重要的是他在传承中创造我简单地对阴澍雨先生的作品谈三点感受。

    第一,阴澍雨先生是一个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画家,既写文章又绘画创作,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曾拜读阴澍雨先生的博士论文他以研究吴门画派为主题,把写意画的来龙去脉梳理得非常清楚当时一批博士论文里的优秀论文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以后,阴澍雨先生作为美术观察栏目主持,在编杂志的同时写了大量探讨创作实践的文章不仅学术文章写得好,随笔短文写得非常好清明的味道》《十里松风秋月明》《写的意义》等千字文,用诗的语言谈艺术创作的切身感想,对当代年轻画家有很大的启发正是因为澍雨先生有文采,注重文方面的修养,所以的写意画就像牛克诚先生丁宁先生说的“有文气”,这“文气”充满了对学术研究的思考他思考过去,思考同时代的画家,更思考自己如何画。大写意有大写意的问题,大而空所寄为笔墨而笔墨......澍雨先生不是这样的他的绘画都寄托了真情实感,笔下的石榴尺幅之大,皴法之丰富,前无古人。所以无论传承还是创造,澍雨先生都是70后代表性的画家,他将学术研究和创作实践相结合,文章和绘画相结合,文墨兼善在当今花鸟画家中不多见,这一点来看,他作为代表性画家已经走在了前沿。

    第二,澍雨先生的画风是自然而然的,就像他展览的题目一样,“润物无声”永年先生评论他的画有内在美。潜心于意、趣、法、理的探讨,特别是表现自然生活中活脱脱的生命力。大家看过阴澍雨的写生视频,在物、笔墨方面非常讲究一笔下来,如何物,笔法如何变化,如何将物和笔墨统一,澍雨先生下了大功夫澍雨先生的书法很有功力,虽然他不以书法出名,但相比较其他70后的画家他很注重书法的训练,所以他的笔墨非常有文气,是自然而然的,是润物无声的。他是张立辰先生的学生,张先生是老前辈,澍雨先生有一种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势,澍雨作品的文气很值得研究,研究他在前辈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超越进一步发展一个课题。

    第三,阴澍雨在湖北美术馆办展,真有福气。冀少峰馆长24个大展厅全都给了澍雨,让澍雨能够在这么大的空间全面地展示他的绘画,甚至20多年前读本科时候的画也有选择地拿出来展出我们研究70后画家研究阴澍雨现象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湖北美术馆是一个侧重于展示当代艺术研究的馆,过去传统的花鸟画展比较少,这一次应该是破了先例。另一方面,湖北美术馆侧重于当代艺术展示,阴澍雨的展览虽然有传统的一面,又有现代的一面,让观众能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艺术的当代性。因为当代艺术是多方面的,有直接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也有从本土从传统内部寻找创新可能性的空间。澍雨先生从传统本体入手,又吸收当代的情怀进行创造从这方面来讲,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澍雨这个现象更能了解中国艺术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

于洋:谢谢李一老师从李一老师的发言,可以看出李老师不遗余力发自内心的对澍雨的肯定也显现了前辈们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期待。李一老师谈到湖北美术馆这次罕见地举办了一个年轻的相对传统的艺术家个人展览,我想冀少峰馆长对这个展览的认识一定当代性的角度,以及对经典艺术的期待。

有请冀馆发言。

    

冀少峰首先回应李一先生的说法李一先生推荐澍雨先生,这是文人之间的一种互相推崇。湖北美术馆没有做过这么年轻的写意花鸟画家的展览。澍雨得知要在湖北美术馆做这么大的展览,他开始默默地做准备当时计划的场地目前展厅的一半,后来发现展厅不太够如果二层展厅都用的话,他说压力太大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就算准备了这么展厅,如果展出作品既没有量没有质也很难达到如今呈现的效果如今这般,正好妙合天成,作品确实好。

这个展厅是当代的展厅,湖北美术馆以前举办当代艺术的展览比较多但是传统展览也不少。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的漆画展就是在湖北美术馆举办的。美术馆要用多元多样的活动来满足公众多元、多样的文化需求。阴澍雨先生是编辑当中有艺术家现象的体现,李一先生写书法,克诚先生是主编也开始画画,但是澍雨是这个年龄段里最后一个画画的编辑,估计从编辑里面找出画画的了。我一听说他也不做编辑,我很惆怅他做过很多当代选题,这个不能对他花鸟画的创作产生影响,他很了解当代艺术,也了解当代艺术里面的问题意识。但是如何来坚守中华的文化立场从澍雨的写意花鸟当中,坚守了中华文化的立场,坚持了守正创新水墨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往上推可以推到潘天寿。而且澍雨又是出生在北方,求学到南方,然后再回北方,所以他特别迷恋南方的水墨,他的作品也因此表达出至少三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非常亲近自然他经常回杭州熟悉的地方发现自然的美。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把内心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律动的热情表达出来。二是他瓜果农蔬、梅兰竹菊,特别画石榴,他认为画一个静物和画一个圣母同样重要,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他的学问和才情交游和师承。澍雨今天一定很高兴,以前去北京和他见面,他的话不多,但是这两天他把积压在内心很长时间的话全部都说了,就像他的画一样平淡、朴素、耐看和亲和。现在找一个写意画家很难找因为全是工笔的画家,这是一个问题三是阴澍雨绘画非常强调书写他很有智慧诗书画相通,但他没有把自己的书法拿出来展览,反而把两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立辰先生和周韶华先生的书法题字挂在展厅,张立辰先生写的润物无声必须经过翻译才能看懂,这一点也很有意思。

另一个角度来谈50多岁的年纪,在写意花鸟里还很年轻把阴澍雨先生的作品放入展厅的时候,可以看到在当代语境下,写意绘画实践并不是很合拍,但他的作品能和环境融合在一起面对面地与读者进行亲切地交流,让观众更能走进我们传统的花鸟画艺术。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在阴澍雨先生的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可以看到真善美。

    虽然花鸟画展览不多,但是润物无声——阴澍雨作品展却能吸引这么多艺术界前辈、同行来关注这不仅是对一个艺术家的关注,更是对一文脉的关注,也是对不怎么讨巧在大展中很难拿奖的花鸟画的关注我们通过展览看到花鸟画在迈向现代性过程中的守正创新,也看到了花鸟画当中筚路蓝缕,人才不断出现、层出不穷的气象。从澍雨的个展,让我们看到了花鸟画未来的气象,希望他继续深耕。希望以后有更多的合作,不仅是个展,有更多的展都可以参与进来,谢谢!

    

于洋:谢谢冀馆,一方面作为国家级重点美术馆馆湖北美术馆馆长,从体系建构和经典建构上深思,另一方面他也与澍雨有对艺术的惺惺相惜的理解。

下面有请武汉市美术家协会的主席湖北美院学报的沈伟教授。

    

沈伟:感谢主持人,也感谢湖北美术馆推出这么好的展览我和澍雨是老朋友,对他的创作也比较熟悉。主持人介绍说今天的研讨主题是当代语境下的写意绘画。我个人认为,我们在目前的状态下讨论艺术,其实就是按照当代意境来讨论,想回到传统也回不去了。就像我日常接触的很多青年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内容可能是非常传统的书画,但其实生活方式是很当代的。澍雨的创作按照常识来判断是非常传统的。但是,当代的概念实际上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样式。在不同的地域、文明区域里面都会有不同的当代,甚至传统在过去也是曾经的一种当代。我认为花鸟其实不足以代表澍雨的创作,可能按照花木、蔬果,草虫来概括更加恰当。这样的题材放在今天,其实正是一种对传统的关注。我们常说艺术具有永恒性,花木、蔬果在今天的仍然是生存的需要,而对花木、蔬果的绘画性表达,也直接反映了一种文化选择,大家可以按非常当代的观念或者极端左派的例子来阐释,但是我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因为中国当代的花木、蔬果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观念、态度表达。

澍雨始终在寻找自己的创作方法,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他回到了一种现场写生的状态。他过去经常直接到水果园、蔬菜园、瓜棚园里去画画,纸直接在铺开在地上。这是他在吸收了过去的经历,加上对传统的认知,历练了手头的功夫后,再回到自己创作当中的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这是一种写生,但是其实不简单。因为传统的美院教育要求学生考前写生,进校也有写生课,但是这其实是为了写生而写生,是将写生作为一种技术准备或者素材准备。但澍雨是将写生的创作过程直接按照成品的状态来完成,他把写生作为创作的契机,理解的过程,最终让它成为作品,这一过程也反映花木、蔬果活脱的精神性感受。这是澍雨的写生和其他写生不同的地方,反映了他的表达意识。

水墨画的笔墨在传统史学当中,更多是和书斋艺术相关。刚才林木教授讲到林良、吕纪,他们的绘画其实也是非常洒脱、磅礴的写生画的状态,比如灌木、珍禽百鸟等。

我们谈当代艺术中的有些艺术不具备当代性,可能是源于个体创作的盲目性、私人性,或者是生活节奏太紧,不关注社会所造成的。艺术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该是综合的。艺术家首先要成为一个知识分子,然后成为一个有绘画表达能力的知识分子,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当代艺术家。要不然他只是当下这个历史阶段当中的工匠。

澍雨的创作选择和对于画面的掌握与他编刊有关系。因为刊物的编辑往往广泛接触各类艺术。《美术观察》不仅关注传统,也对当代艺术有研究。他曾经作为杂志的栏目主持人,后来也全面地编刊,对艺术的现状比较了解。他还曾经办过公众号,广泛介绍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艺术家,和他们在全国的联络比较多。这个年龄段的艺术家思维活跃、创作手法多样,现在有更年轻的90后,00后艺术家。编刊给了澍雨很好的综合的、广泛的、包容的眼光,然后才形成自我选择。

    阴澍雨非常勤奋,作品非常多,每每都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而且这些作品表面看起来好像都是一种方式,但其实排列起来看,会发现是在缓慢发生变化的。我相信随着这个展览的展出,澍雨也会重新思考。因为对一个有追求的艺术家来讲,每个展览的举办都是一次重新出发的起点。以他过去的素养,广泛的经历和勤奋的文笔训练,我相信他的作品以后会发生更多的变化,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谢谢!

    

于洋:谢谢沈伟先生,非常理性、深入地解读澍雨如何对笔墨、日常观照的理解。

下面有请湖北美院的特聘教授、评论家杨维民老师。

    

杨维民:最早比较多的看阴澍雨的作品,应该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以后,杜小同几个中央美术学院的同学在北京798某画廊举办的“‘跨界’当代水墨七人联展”。那个展览给我很多启示,后来就开启了学院新方阵”——一个以学院为背景的青年水墨艺术家的展览,连续做了12年,阴澍雨参加了几届。昨天我在南京大学讲课讲到学院新方阵系列展览的时候突然看到海报第一次展览的艺术家名单,感慨时间过得真快,已经20年了。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实践的成长艺术之路的走向,最好的展示方式就是展览。大家众多作品中就可以体会到艺术家艰辛的艺术发展之路展览的标题“润物无声”这四个字八个字阐释我的感受自然而然,融合互渗

首先,融合阴澍雨在艺术创作实践中,很自然地把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探索和创作合在一起。大家都知道阴澍雨大学毕业以后工作是编辑,无形中比同代艺术家多读了很多书,他还写了很多理论文章,接触了很多老中青艺术家他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当代艺术语境里面去从事创作研究融合互渗

    大家刚才大多评价阴澍雨70后杰出的写意画家代表,我这里也有一个评价阴澍雨是一个当代学者型的青年画家的杰出代表之所以对他有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他长期从事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学术背景下,阴澍雨专心致力于传统花鸟画在当代视觉经验下的艺术实践,专注于花鸟画的守正创新,彰显出他的艺术风格,体现了不同于他人的艺术趣味和学术品

    阴澍雨有意识地花鸟画的传统样式在当代语境的学术背景下自然地发声,不是刻意地追求传统,也不过分张扬当代大家注意东方美学的柔不是弱,我们经常讲以柔克刚,中国水墨的写意是轻松,不是无秩序地张扬,这种柔美是高,发挥力量是无限的阴澍雨作品的文静柔美,来自于他扎实的基本功大量的创作写生,让一草一叶一花一木自然的飘逸,发散中国笔墨的韵味之美,大家能体会到作品自然而然发生的视觉感染力。他在创作中体悟中国花鸟画艺术本体价值,更多的柔美体现在人画合一。阴澍雨正是以写意花鸟画的出陈求新,在花鸟画创作中一花一草的自然生命超越自然属性的第二层面将传统文化的精神植入到作品中去。

    笔墨当随当代”,这是石涛的经典名言。阴澍雨的作品之所以是具有艺术性一花一草不是简简单单地将自然物象搬上,是通过有选择的自然物象,以及练就、通达的笔墨结构,然后达到新的意,最后能反出艺术家与时代的契合笔墨当随当代,笔墨更应当随生命,将艺术家体的生命与时代精神结合,这才是中国笔墨的无之美。

    最后谢谢湖北美术馆,大家呼唤中国画写意精神的时候,举办了一场特别有现实意义的展览同时,福阴澍雨的艺术成就更上一层楼。谢谢大家!

    

    于洋:谢谢杨老师,下面请郝孝飞院长。

    

郝孝飞:澍雨的这场展览让我感到特别开心跟他是十多年的好友,湖北美术馆拿出这么高端的展厅,这么高端的平台展示他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为他祝贺,也为他骄傲我跟他同龄都是1974年出生,在美术馆举办的70后的中国画个展确实不多,澍雨个展起了一个很好的头,他把大尺幅的作品和小作同时拿出来,赏心悦目。花鸟这个题材特别适合观众赏读、学习,从教学层面看,特别适合年轻的学生学习。

    刚才很多前辈学者、评论家给予了很多评价,非常恰当能够体会到前辈对年轻艺术家的爱护、鼓励,同时这种爱护和鼓励是对他以后艺术创造的动力我从个人的认识几点。

    第一,他长期从事《美术观察》栏目的主持工作充分体现他对理论文字的敏感度深度两天湖北美术学院名师创作教学系列讲座中他做了两个小时的分享,从明代经典作品中阐述了写意花鸟画当下的状态和研究娓娓道来,内容详实接地气,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个人特别受益。记得在疫情期间他有一个关于花鸟画线上讲座,我听得特别认真阴澍雨研究理论性的架构,他博士毕业论文从一些画理、原理以及对象的剖析上层层剖开,一个作品例证或者原理的阐述做了横向、纵向的研究,能够感受到他深入且充分的理论研究。

    同时他也在做实践,实践来应对学理或者画理从从业者的感受来讲,我们可以从毛笔接触纸面的瞬间就感受到的功力或者从一条线、一个小组合的表现就能够看出作者把握物象题材的能力,这是很微妙的感觉,没有多年从业经验不可能有这样的共鸣。我自己在从事写意创作的时候,纸面创作的手感是第一位也是伴随终身的写意偏虚,工笔画偏实,写意更讲究的是敏感度,这种感觉的产生需要长期积累,难度比较大,所以现在写意的高手学生的成材率也比较低这是我对写意作品的感受。

    第二,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在学院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大家经常会谈到现在的学院教学从事写意优秀教师较少,年轻一代从事的人也少写意的老先生很多都退休,所以培养的学生很少阴澍雨现在在带博士生,教学相长,期望他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地把优秀的学生带出来,从事写意的当代创作。我们在本科的教学当中依托中国画的特色,把创作经验分享给学生们,他们的生活产生关联,这样从业者才能多起来,为中国画的创造提升新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中国画创新的源泉。期望澍雨培养越来越多优秀的学生谢谢!

    

    于洋:谢谢郝院长下面有请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李峰馆长。

    

    李峰:刚才各位专家谈了阴澍雨的画的特点。大家通过他的画认识他的人,我先认识他的人再认识他的画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阴澍雨热情背后有着北方平和之下泼辣、敢作敢为的性格这种气质在他的画中会自然地展示出来如他画中那些野草、蜗牛、蚂蚱等微小生物都有着执着的生命力。

    阴澍雨在硕士毕业之后,曾经有5年时间在北漂”。他对当代艺术很了解,很多人的画他非常熟悉,他又亲身经历了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的生活漂泊、动荡之后又回到了体系之内系统之内,这一经历给我认识阴澍雨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他经常会问一个艺术家背后有什么不管这个艺术家是做篆刻影像还是装置,艺术的内在是根本。在我看来阴澍雨的画是基于传统功夫的锤炼,这个功夫有两个一是对写意技术的学习与传承另外是生活经历和个人精神上的追求。

    另外,阴澍雨的艺术源于他对生活的倾听与热,他的蔬果跟齐白石李津的不一样,他画葱、姜、蒜,他说喝肉不可一日无此味经常自己下厨把生活和艺术结合在一没有文人的清高画和生活是一体他到生活中去画,也是画自己的生活。今天很多艺术家闭门造车,画别人的规则和技法,没有自己的感受

    最后,阴澍雨的作品不仅今天从事写意书画创作的艺术家、艺术学生启示,普通人也有启示。他谈到自己30年的学艺、从艺过程,始终对的是钢筋丛林都市生活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在精神上自处如何找到自己的慰藉和寄托方式

阴澍雨和湖北美术馆是双向选择,他们都很了解传统也很了解当代湖北美术馆做了大量当代展览,在内外都有影响力,通过美术馆的展览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多样性、当代的多样性。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仅是面对过去,还有今天的创造,还有指向未来的创造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一个学术的、中立的、客观的、把控标准的地方,这种选择是非常有价值,这种开阔视野未来会给艺术家和公众很多引导和启发,谢谢!

    于洋:谢谢李馆长最后请中国美术学院的阎安教授。

    

   阎安:谢谢主持人。刚才好几位专家都已经提到阴澍雨的作品面貌相当丰富虽然研讨会的主题是写意绘画实践在阴澍雨作品中不仅看到很多大写意,看到非常精致的小写意和设色花卉。从技法看,有水墨的也有色的,有没骨的也有双钩的,有纸本的也有绢本的,体现了相当丰富的技法。因为阴澍雨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所以他对美术史和当代发展的现状十分了解,理论认识配合成熟的技法,综合造就了阴澍雨今天的作品面貌也使我们很难用一种风格去形容他这种情况并不只出现在阴澍雨一个人身上,今天有相当多的艺术家在作品上面都能够体现出前人所没有的丰富性所以阴澍雨成为一种现象的代表。

这一点是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阴澍雨显然是生活在当下的,当代人看到物象不像前人具有局限性,生活在一地,但是会有很下乡的机会,就算不下乡,通过刷视频看新生活、新事物。下乡也不局限在国内下乡,尤其是很多画花鸟画的人,会去泰国清迈看不同的植物,所以在眼界方面远远超过前人。同时,技法上学习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美术史知识在今天已经成为唾手可得的通识性的知识,不像古代借本书很困难,得到前人笔记也更加困难。另外,今天的流动性超过前人,更换工作或居住城市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地域性的限制越来越小。今天在谈阴澍雨的时候,注意到一种新的趋势即用传统的风格技法、流派甚至地域去归纳、研究艺术史的方法在失效。

    但是在展览上看作品,雨日历》这几本很有分量的画册,并没有感觉刚才提到的失效的焦虑,相反能感觉到欣喜。因为阴澍雨的作品的力量来源于守正创新,这个创新来源于阴澍雨能够找到绘画中间的情感《澍雨日历》这本画册一幅小画,画的是茴香”,这古画中很少见,所以阴澍雨的画并不是源于对美术史的学习,也不是源于对前人优秀技法的传承,应该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当他看到家乡的事物产生了共鸣,于是开始绘画表现新题材,进而找到了适合表现题材的新技法今天解读阴澍雨的绘画发现有很多的来源,但是依然能在绘画中看到创新的部分,这种创新的根源是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对绘画本身的热爱,这一点也是能够和其他人拉开差距根本原因。

    古人说:“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阴澍雨以生活为艺术,以情感为追求,可以说是“夫唯不强求,是以有所得。”这是我对阴澍雨绘画最有感受的一部分。

  于洋:谢谢阎安教授今天下午的研讨会很紧凑,从1点半到3点40,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今天几位专家学者,大家共同对于阴澍雨“润物无声”的展览做了非常全面深入的讨论。我想体现了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各位专家都非常熟悉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在冀馆长带领下做了很多有分量的大展、个展,特别是当代艺术的领域。阴澍雨的展览在湖北美术馆展出,本身这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涉及到传统与当代的关系,或者说得再确切一点,是笔墨与时代的关系。在座牛克诚老师、李一老师主编的《美术观察》杂志热点述评栏目,不止一次讨论笔墨与时代的关系中国画与当代生活的关系。这一点在阴澍雨的展览中,包括刚才提到《澍雨日历》例子,正是传统文化走进生活,走进日常的现象,传统艺术当代课题不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实践。

第二,涉及到人和自然万物的问题,特别是写意花鸟画如何今天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家园、园的感受,表现的细节微妙的感觉呈现出来。看澍雨兄近作,是以笔墨润物,他的笔下无论是风雨间的翠竹,还是烈日下的葵花,无论是秋风中的榴实,还是暮色里的苍松,都呈现出墨色的微妙运化,笔意的清透蕴藉。可贵的是,这些水墨物象的笔墨纹络,能与自然物象暗合,既显现万物生长的精微与超逸,也呈现出创作者在求真与求美的过程中探寻求索的自信与自足。

第三,是传统笔墨现代性的问题,有关中西文化比较课题。尤其是写意的当代转换,一开始有老师提到澍雨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的积淀。林一老师讲到澍雨本身的书法和绘画的关系都涉及到中国文化世界格局的关系。尤其是今天来看写意性的笔墨,无论是从林木老师谈到文化自信的问题,丁宁老师谈到的文化视野的问题,还是一开始牛老师所提到的澍雨在他在成长中的思考李一老师所讲到书法和画之间的关系等,都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世界格局和当下的关系。澍雨是70代这一代画家中写意花鸟画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也是早期艺术市场比较火热的时候受欢迎的画家。今天把阴澍雨作为一个现象来看,既独特也有这一代人共性的东西很多年轻的写意花鸟画家里,我认为阴澍雨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画家,而且是踏踏实实润物无声展现了他的个人性情。中国人的性格是温良敦厚这种温厚的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得很充分在写意花鸟画的角度,展现为物我合一各位老师都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写意花鸟画,尤其是今天写意”的课题得到如此重视、多元角度观察,在今天融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渗透到学院艺术、传统艺术的时代,更需要有优秀艺术家,更需要有更多有担当、有智慧的艺术家出现

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