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 展览推介 公共教育 媒体聚焦 美术馆公告
化古开今——1988-2019湖北群体艺术研究展
钟孺乾,1950年出生,湖北沔阳县人(今仙桃市)。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干部专修班。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历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钟孺乾《超常地带》纸本设色 272x137cm 2006年
艺术家:傅中望
傅中望,1956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2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种工艺系装饰雕塑专业。历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湖北美术馆馆长。现为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傅中望《楔子2#》木 60cx68x71cm 2018年
艺术家:严善錞
严善錞,1957年出生,浙江杭州人。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82年就职于湖北省美术院,1993年就职于深圳画院,曾任深圳画院副院长。
严善錞《宝石山拟古·董其昌A+B》铜版 24.5x45.5cmx2 2017年
艺术家:肖丰
肖丰,1962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3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历任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为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肖丰《古藤菊花》 布面油画 180×140cm 2019年
展览学术主持:彭德
彭德,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德
钟孺乾的创作走的是一条以不变应万变的艺术之路。在当今艺坛,变化很难,不变之变更难。他画的是重彩,但没有一丝一毫的工笔痕迹和匠人习气。他采用水墨写意和泼墨手段面对重彩,信马由缰,自由而洒脱,像他的性情一样总是嘻嘻哈哈不够正经,把早年高超的写实功夫抛到了九宵云外。钟孺乾的画,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评论或反复推敲的地方,只要自己喜欢和有一批喜欢它们的受众,就可以慢条斯理、无边无际地画下去。
傅中望走的是一条从符号学到语义学到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道路。在符号学的观念中,榫卯结构就是符号。历史的符号以巧合的假象,变成共时的对象,使之在当下产生意义,可是中国的榫卯结构同西方符号学研究的符号相比,并非完全吻合,因为看似单纯的榫卯,可以通过阐释,在中国语境中造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物我同一的联想。这种联想不是单向的而是多维的和系统的勾连。据此,傅中望的艺术前景仍存在别的可能。
严善錞笔下的西湖,是年少梦想的寓所。他的画,排除了哲学的干预,排除了现世的纠缠,排除了文化的变革,干干净净回到绘画语言自身,借助语言表达画外之意。他的画不借助传统标志,不在直觉以外掉书袋,只有留白之处带有文人画的空寂。面对他的画,具有类似经历的读者,将如同面对自己的初恋对象褪色发黄的照片一样,会百看不厌。
肖丰在四人中最年轻。同过去的30年一样,其画风以变化不定为特色。作为追求当代特征的艺术家,肖丰的探索无论是否受到认可,都不断在寻求自我超越,让每个阶段都保持不同于过去的新鲜感。在变化不定的作风中确认肖丰作品的不变之处,那就是他从来没有放弃手绘。肖丰作品的另一特点,是同传统理念和传统对象的纠葛。早在肖丰成名之初,他的创作差不多都能找到同传统的关联,同时把它们同现实捆绑在一起,形成相互缠绕的关系。
展览学术主持:唐克扬
唐克扬,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设计学博士、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和建筑师
地方与艺术(节选)
唐克扬
今天,在断绝物候的无菌式美术馆中,我很难将作品和馆外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因为前者容易千篇一律,后者却总是变化多端。我初次看到严善錞老师的作品是在深圳,在这个抹杀“身份”的新城市,很长时间以来,我并不了解他的出身与履历,想不到他和湖北竟有一段历史渊源。在偶然一瞥肖丰老师的新观念作品时,我也不了解他全面的学养,不知道研究器型纹饰的肖丰老师,和眼前这个当代艺术家实乃一人。再说傅中望先生,我真正看懂他的作品,是在他以传统榫卯构置的大型装置面前,因为看上去像是一位建筑师在思考——我本能地喜欢那些融合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家,但我怎么知道,“建筑”之外还有“城市”,“作品”之外还有“生活”?至于钟孺乾先生,假如我全然不识汉调、楚剧、黄梅戏,从未在那烟火市镇中生活、呼吸,又怎能了解他艺术“变法”的意义?
湖北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有过光荣的一页。在85新潮龙蛇起蛰的时代,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湖北这般耀眼的光热。许多今天获得令名的艺术家,包括这次展览的参展者,加上它的主持者彭德老师,都是那个时代湖北当代艺术运动中受人瞩目的佼佼者。直至今天,在这几位艺术家的创造中,我们都还感受得到那最初的律动,好像是一夜布置下的作业,用了数十年来完成,比如傅中望先生的榫卯系列那样的作品,都是他们所发的“初心”和早年经历打下的伏笔。本展中提及的艺术家,策划人,也面对过冷热的变化,经历了出走、再思、变革,适应了身份的变化和环境的变迁。这个展览,也许就是数十年后回望来路的践约。
一股清流
——记一个隐性的“湖北群体”(节选)
方志凌
本次展览所选择的这四位艺术家似乎很难称为“群体”,但是,如果我们的视线不拘于一时一地,而以发展的眼光考察他们截至目前为止的整个艺术生涯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艺术探索有着颇为相似的“化古开今”的艺术取向。
他们的“化古”与其说是一种文化与审美策略,不如说是心灵的觉醒:钟孺乾对传统书写韵味有很透彻的领悟,傅中望对“榫卯结构”和“木头”血脉相连的亲切感受,严善錞对“元气淋漓、上诉真宰”的“趣味”的不懈追求,以及与“清峻、遥深、温润、古雅”审美品格的心灵契合;肖丰在传统文化典籍(尤其是佛经)中体验到的心灵归属,如此等等,其实都是他们返璞归真的精神需求。因此,与大多数“毕加索加城隍庙”式的表象化、符号化的中西结合不同,他们都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有了更为复杂、深刻的理解之后的“开今”。
他们一方面立足当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文化与艺术观念的对话,让他们的艺术始终保持了一种鲜活的当代性;而另一方面,他们总是将种种鲜活的“当代经验”与中国深厚而质朴的传统精神世界相激荡,生发出种种感人至深而又发人深省的当代诗意。虽然他们的艺术在传统与当下相互交融的方式、艺术语言的魅力、以及精神体验的深刻性等方面可能各不相同,但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艺术探索,就像一股源远流长的涓涓清流,为当下提供了一个个当代视角与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传统相熔铸的极具深度的案例。
从这个角度看,“化古开今”这个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揭橥一个“隐性的湖北群体”,更重要的是,对这四位兼具精神自觉性与文化前瞻性的艺术家的艺术演化脉络的系统梳理,以及对他们当前艺术状态的集中展示,在积极探寻中国艺术独特的文化品格的当下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附件: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
相关信息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自2022年4月16日起暂停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将另行通知。给您带来的不便,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