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院简介 组织机构 美术院荣誉 美术院历史 联系我们

美术院简介

湖北美术院成立于1965年10月,是继北京(1957年)、广东(1959年)、上海(1960年)、江苏(1960年)之后成立的全国第五所省级美术专业创作研究机构,集结了湖北省各类美术创作研究人员72人,是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美术创作研究机构。1974年,湖北美术院人员被编入省群众文化处增设的美术工作队。1978年,恢复美术院建制,定名湖北省美术院(简称省美术院),隶属湖北省文化局;现为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公益一类副厅级事业单位。历任院长有王太刚、周韶华、冯今松、陈立言、董继宁,现任院长肖丰。

省美术院建院之初,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把开展农村美术活动放到首要地位,主要任务是以宣传功能较强的幻灯片、连环画、年画、宣传画的创作为主。湖北的老一辈艺术家师群、杨立光、刘依闻、张振铎、王霞宙、武石、张祖武、程白舟、李一夫、孙葆昌、梁培裕、钱延康、郑昌中、阮璞、魏正起、汤麟、马三和、刘艺海、陈天然、张朗、邵声朗等先生都曾在这里从事美术创作与研究,为湖北省的美术事业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累。1965年至1975年期间,创作人员一度被下放到农村,但依然坚持创作,并取得了很多成就。如湖北省黄陂县举办农民泥塑骨干学习班,雕塑艺术家前往辅导,作品曾在湖北和北京展出,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省美术院建制恢复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省美术院的创作研究走向了欣欣向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曾涌现出周韶华的《大河寻源》、冯今松的《红莲赋》系列、陈立言的《历代文星图赞》系列、董继宁的《江山万里行》系列、唐小禾和程犁的《在大风大浪中成长》《楚乐》、魏扬的《心向延安》、伍振权(合作)的《地下长城》、汤文选的《秋忙》以及崔炳良的《高峡颂》、蔡迪安和李宗海的《南下》、廖连贵的《我们的医生喊得应》、查世铭的《拓荒者》、王福臻的《打铜锣》《举枪者》、蓝玉田的《高粱红》等当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列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高峡平湖图”“二七京汉铁路大罢工”2个重大美术创作项目和“走进大别山”“情系神农架”“鄂西行”“长江万里情”等4个主题创作项目的完成,进一步确立了省美术院“全省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全省美术创作主力军”的地位。

省美术院先后举办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研讨会。其中,“中国武汉国际水墨画节”、“中国美术馆中国画馆藏作品展”、“徐悲鸿艺术大展”、“齐白石、张大千作品展”、“世界华人画家三峡刻石纪游”、“柳田泰云书法展”、“丹麦潮——丹麦现代设计艺术展”、“海峡两岸中国画展”、“2001俄罗斯现实主义新生代油画展暨中俄当代油画艺术研讨会”等,备受海内外瞩目。2015年建院50周年之际,编辑12卷本《极目楚天舒•湖北省美术院建院50周年美术作品集》。近年来,自主策划主办的“敢为先行——湖北群体(1976-1985)中国画探索研究展”等学术专题展、“荆楚回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省画院优秀作品双年展”以及系列学术个展,体现了学术价值,树立了学术品牌,以展览搭建人才培养平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凝聚全省画院力量,发挥专业创作团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受到《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人民网、雅昌网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并大量转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2017年以来,省美术院着力打造本院学术品牌,主题展、双年展、个展多措并举,呈现出新的学术气象和新的画院格局。增设典藏研究部,启动编撰《湖北省美术年鉴》。典藏研究部与创作交流部、美术馆以及四个创作室共同形成“两部、一馆、四室”的专业发展格局,加强了我院创作、研究、收藏、展览的工作职能。每年一本《湖北省美术年鉴》将系统呈现湖北当代美术状态,为湖北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文献资料支持。充分体现了省美术院始终积极践行国家文化战略,自觉反映时代文化特色的国办画院职责。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壮大,省美术院已成长为全国画院中专业力量雄厚,传统现代兼容并举,具有理想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的美术创作研究机构、艺术家成长的摇篮之一。从“众志成城,抗击非典”到“阳光行动,捐赠助学”,从“九八抗洪”到“抗震救灾”,从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鄂西文化扶贫到为西藏山南、新疆博州少数民族兄弟创作捐赠,文化艺术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励鼓舞着省美术院老中青三代人“为人民服务”的无限热情。省美术院艺术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文艺创造;提升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培养高水平创作人才,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