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

时间:2007-10-03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严舒黎

    回望历史,是件有趣的事情,就像从发黄的日记本中阅读过往心境一样,时过境迁,我们反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理解现在。本届美术文献展对二十年来前卫艺术的观念形态发展的追溯和梳理,以及对当下具有观念探索和独创精神的前卫艺术的呈现和倡导,无疑是对当代艺术现状所进行的一种反思。

    作为当代艺术发源地之一的湖北,“敢为天下先”的风气由来已久。无论是艺术理论上及观念上的解放和创新,还是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与实验,历史曾经选择在这个地域进行爆破,实与这方水土所孕育的“楚狂人”蔑视权威、正统的精神气质十分相符。或许秉承了这样的遗传因子,或许“八五”以来,创新的种子暗暗撒在了这块土地上——来自湖北地域的艺术家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原创性与革新性面貌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新一辈年轻艺术家时,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了暗暗涌动的后继力量。

    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而言,现实的原因促成了湖北独特的艺术生态环境的形成:一方面,在湖北,艺术还是一道不为太多人知道的风景,在没有被商业和媒体共同开发成“风景区”时,它依然保留了一份难得的宁静和原生态。艺术赖以生长的地域远离北京、上海等文化中心,因此也就相对(仅相对而言)远离了频繁的艺术商业活动、喧嚣的艺术市场以及各种名利场合。虽然对艺术家而言,也许更苦恼的是不为人所知的孤寂、自我怀疑,甚至是生存的压力。但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与野生状态下,艺术反而能避开当下不完善的市场运作带来的伤害、被流水线化和复制的命运,避开各种世俗干扰,从自我体验、真实情感出发,从周边的社会现实出发,回到艺术本源的路上。

    另一方面,地处中部的湖北,最能体现中国当下整个社会“城乡结合部”式的发展状况和令人担忧的人文环境:新旧交替、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文明与低俗的并存——中国大规模都市化进程、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地域差距、贫富差距以及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等矛盾,每天都在这个地方生动地上演;各种食色、权利欲望直白地袒露,对物质、权力的追求和认可变成某些人唯一的目标和价值取向。与此同时,文化的后殖民倾向严重,传统文化中曾经崇尚的精神气质、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美感慢慢被逐一抛弃……

    对于敏感纤细、崇尚精神的艺术触角来说,身处在这种否定文化、物质主义、否定传统的氛围中,无疑会造成无望、孤独、自我否定的情绪以及对整个世界的荒诞感受。此次参展艺术家中吕起宏与田喜的作品,就以不同的方式透露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体会到的迷茫和荒诞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恶劣的人文环境却常常激起两种强烈的艺术倾向:一种是与普遍的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文化后殖民倾向相抗衡而产生超越的力量,具有这种艺术倾向的艺术家往往坚持回归个性、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回归艺术本身:比如张旻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单纯、超然的气质;张权和王衍如的作品中积极地、有意识地从传统文化意识和精神根脉中寻求精神出路和心灵和谐的探索痕迹……另一种倾向是,撕去了文明的幻象,艺术便开始从野生的人性和现实中汲取养分,茁壮生长,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湖北所处的这种文化生态,反而为一些年轻艺术家提供了最为真实和丰富的社会素材与视觉资源,使得他们能够回到艺术本源,深入当下社会现状,触及中国快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彭汉钦)、消费时代物质主义盛行下的人性异化(刘晓峰、朗雪波)、信息时代媒体意识形态性(刘波+李郁)等方面的问题,创作出贴近社会、具有现世关怀和社会批判意识的作品来。

    虽然此次参加独立展的艺术家并不能反映湖北年轻艺术家艺术探索的全貌,某些作品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我们所担忧的各种干扰,但是,他们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原创的、野生的、活泼的、新鲜的东西和不断进行实验的精神气质,正是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继续革命”的最好印证。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