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展览大纲论证会
“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展览大纲论证会现场
展览大纲论证会
时 间:2012年5月6日
地 点:湖北美术馆艺术交流中心
学术主持:冀少峰(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主 题: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展览大纲论证会
与会人员(以发言顺序为序):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沈 伟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傅中望 湖北美术馆馆长
皮道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罗世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孙振华 深圳雕塑院院长
鲁 虹 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
徐勇民 湖北美术学院院长
罗 彬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张吟午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
刘春冰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冀少峰:“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展览大纲论证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介绍一下参加本次论证会的各位专家,他们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先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皮道坚先生,深圳美术馆艺术总监鲁虹先生,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先生,湖北美术馆馆长傅中望先生,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先生,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春冰先生,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罗彬先生,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张吟午女士。还有这次展览筹备会的各位工作人员,他们是:湖北美术馆典藏部主任张跃平先生,展览陈列部主任肖传斌先生,物业安保部主任罗良华先生,学术研究部主任胡莺女士,展览策划部主任朗雪波先生。欢迎大家的到来!下面有请傅中望先生介绍这次展览的进度、进程、缘由、主题。
傅中望: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为了对这个展览进行论证。我们做了一个文案和展览大纲,等下还会放映和介绍详细的展览图像资料。湖北美术馆对这个展览筹备了近四年的时间,今年11月份要完成整个展览的陈列,作为一个固定性陈列展和常设展。它是我们馆这几年对本土艺术进行全面梳理的重点学术项目,这个展览从对构成重大美术史意义的美术思潮、现象、事件、人物、代表艺术家、代表性作品入手,在整个的过程中,我们多方面收集文献史料,并形成了整个展览大的结构:民国时期美术、新中国时期美术,新时期美术三个部分。在展示美术创作成果的同时,呈现历史、图像、手稿、印刷品、出版物等。从而通过这个平台,整合湖北美术的资源,反映湖北一百年的历史,填补湖北美术历史上的一项空白。
我们期望能为研究湖北美术史,特别是为观众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美术发展历程的展览。百年纵横展主要以研究为基础,分阶段实施,2008年立项开始着手,2009年5月正式开始,到今年已经有三年。期间我们专门成立了展览筹备办公室,同时利用社会专家资源,组成美术文献编辑组来开展工作。我们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组织专人在省市图书馆、档案馆、高校图书馆等查阅史料,组织专人结合史料采访老一辈艺术家和相关专家,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到今天为止,我们查阅了民国时期,49年以前的图书、期刊、原刊50多种,影印报纸27种,从中找出可用资料,拍了上千张图片,查阅期刊、报纸、微缩胶卷,两三百卷,全面扫描整理成形的文字一百多万。新中国时期和新时期的资料,共查阅了报纸资料等文献三百多种,包括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思潮》、《美术》、《画刊》等重要刊物,整理成形的文字有64万,翻拍可用图片资料6000余张,并通过采访搜集到800多张宝贵的图片资料和40余套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画册,其中有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图片、活动图片,也有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与描述,艺术家的创作自叙等文字资料。同时,在搜集、整理、研究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编辑成型了约6万字的20世纪湖北美术大事记,这成为征集展品与撰写展览大纲的重要基础与依据。我们馆的这个展筹备以来,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有意义的资料,2009年5月我们邀请省内专家召开座谈会,就这个展览的策划方案、展览性质、意义进行了讨论,得到各位专家的一致认可,之后于2010年8月召开专家会议,对20世纪湖北美术大事记和展览陈列作品进行了认证。这个会议很重要,根据两次专家会议形成的意见,湖北美术馆在多方面研究文献史料的基础上,拟出展览大纲,同时进行展品征集。目前大纲基本形成,通过购藏、接受捐赠,征集到与展览相关的原刊400余本,年画、书样与画片50多张,连环画刊一百多本,画集与著述三百余本,民国时期实物20多件,除文献史料外,以购藏、借展、复制等方式确定参展作品30余件,我们计划于2012年10月开幕,同期出版大型文献集,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根据工作计划,现在即将进入展览陈列的设计与实施阶段,为了使展览机构更加严谨、合理,确保下一阶段陈列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天召开这个专家论证会,我们邀请了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沈伟先生,他组织了几位美院的年轻教师以及我们馆的几位研究人员,一起承担了这个文献工作。这个展览不是个人著述,是国家、政府对一个区域的百年历史整体脉络的梳理,从而形成的固定陈列展,这个展览涉及到各个和美术相关的机构,美院、美协、美术院,各个大学,以及艺术家。希望各位专家看了我们整个的资料后,提出宝贵的建设性的意见。谢谢!
冀少峰:今天还要隆重介绍一下为这个展览付出巨大努力的沈伟教授,以及文献编辑组的重要成员张娜女士,下面有请沈伟教授阐释一下展览的结构。
沈 伟:感谢各位专家专程来武汉参加这个论证会。刚才傅馆已经把展览意义说得很清楚,胡莺待会儿还要做详细的展览大纲的PPT演示。我就简要做个介绍。这个展览从性质上来说是一个长期固定的史料性质的展览,不同于我们习惯所见的美术作品展,整个展览横跨百年,在结构方面总体原则是:尊重历史,挖掘重要史料线索,对这个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美术现象、思潮、重要活动,包括总体线索当中产生的重要人物,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留下印迹的重要作品进行系统的梳理。整个结构上的素材由两个方面组成,即文献和实物。文献上是静态的,通过梳理所能发现找到的印证历史发展的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梳理与比对所产生的文本性质的梳理,这是文献方面的。实物的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正在努力征集的美术作品,另外就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重要的和美术有关的实物材料,包括各个时期的出版展览,比如武昌艺专时期教学方面的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从时间上来分,20世纪可以说风云变幻的时代,大的分为三个时期,即49年之前的民国美术,78年的新中国美术,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美术。这是根据我们一般的对时代进程的掌握做的初步的划分,这个划分里包括了我们近几年努力能找到的梳理成形的成果,实际上因为时间的原因,因为目前的工作进展,梳理的难度工作,其实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只能说是对湖北美术发展线索的脉络性的认识,至于其它的细节,展览成形之后,我们会具体去深入挖掘展开。一方面是10月份展览就要成形公开展示这几年的成果,另一方面真正的湖北近现代美术历史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根据我们整理和梳理的材料和材料涉及到的性质,三个时期都会有所偏重,每个时期的侧重面不同。比如民国时期,限于现在的条件,我们通过梳理发现,湖北近现代美术的积淀工作并不丰厚,这就使我们从展览结构上来讲,要想完成一个丰富的作品陈列的加上实物展示和印证的方式难度很大。现在来找民国时期的美术作品,难度相当大。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文献的方式呈现,来展现当时的社团、近现代湖北美术教育等重要情况。对于新中国美术,早期的美术作品征集起来就很困难,所以这个阶段仍以文献为主,结合一部分征集到的重要作品加以陈列,根据素材加以确定。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美术,当下正在进行,这个时期作品征集把握比较大,所以这个时期我们就以作品为主,辅助以相应的文献资料。总体这三个阶段,分别偏重于不同的,史料的征集和收集情况。
我们目前初步拟定的提纲其实是根据我们现在所梳理的触及到的材料来定的,希望大家对这个大纲进行论证,提供新的指导性的意见。这个大纲的形成是根据我们目前所能接触到的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有无情况所做的一个权宜的结果。此前我们有很多设想,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工作做不到,或许因为材料匮乏,包括一些重要事件,现在我们挖掘的深度还不够,还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曾经有专家提出,建国17年,一年一个作品式来呈现,之后我们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发现这个东西很难齐全,拿不出实物,见不到具体相应的文本资料加以佐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坚持宁缺毋滥,结构力求简洁,不至于出现其他的误差。下面胡莺有一个详细的展览大纲演示,我只粗略地谈一下。谢谢!
冀少峰:谢谢沈伟教授,下面有请湖北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胡莺用PPT来介绍展览大纲。
茶歇时间……
冀少峰:开会很辛苦,请大家把手机继续调成静音状态,一鼓作气开完会。 下面是讨论时间,我们请远道来的朋友先讲,有请皮道坚先生发言。
皮道坚:我先谈谈感想,具体的问题一会儿再讨论。看了今天这个大纲, 第一,我真的很感动,我觉得湖北美术馆和专家沈伟,以及他的工作班子,还有刚才做演示介绍的胡莺,他们做了很好很出色的工作,这出乎我意料之外。我看到,尤其是民国时期,二十世纪初甚至19世纪末的晚清,这一时段的材料收集得很广泛,我不敢说这个大纲很全面,但很丰富,很细致,很深入,很多材料改变了我的一些看法,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我现在已经看到了这个展览将来大致可能呈现的形貌。这个展览已经超出了美术、美术史、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的范围,引起了我们关于对历史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而这些又基于一些非常可靠的史料和史实,这个展览将来做起来意义不一般。我的见闻有限,孤陋寡闻,刚才听沈伟讲,他在美国看过这样一个展览,但至少在目前为止,我在国内没有看到过中国近现代一直到当代的美术文献的陈列展。
至于大纲的几个划分,整体大纲结构,我觉得是合理的,三个大部分:民国时期,新中国时期,新时期。当然也有些问题可以讨论,比如后两个之间有个“文革”时期美术,而大纲里只有“文革”时期的美术教育,我刚才和沈伟交流,他也有自己的考虑,但我觉得“文革”时期是个重要的阶段,可以折射出许多变迁的问题,这部分可以考虑将来怎么加以展现。政策上的规定很多,我不太清楚,但现在文革美术史好像已经出了。关于展览将来的陈列,刚才我和沈伟交换意见,史料不能平均对待,有些史料在历史发展的阶段有重要意义,由此能够生发出很多东西,引起很多思考,这样的史料会突出些,展示的时候会考虑用类比的方法呈现,这样会好看些,有意思些。另外,有些脉络梳理下一步需要跟进,比如民国时期美术教育,第一部分叫“早期的美术教育”,谈到湖北工艺美术学堂,我非常感兴趣,概述里说学脉延续至今,这个延续是怎么个延续,是延续到今天的什么,我没在大纲里看到,这个讨论是很有意思的,这只是一个例子。又比如,在“文革”时期,讨论湖北美术一些现状的时候,大展览都有,但一些事件要不要展示出来?我记得曾梵志大四的时候准备在美院做个展,我给他写了前言,有些人给省委宣传部写信,开展前一天上面来人,这个展览没有能展出。曾梵志当时是学生,受到很大打击,我就把前言寄到《江苏画刊》,他们就给我发表了,发了曾梵志的一些作品。栗宪庭就是通过《江苏画刊》知道了曾梵志,于是邀请他参加了“后89艺术展”,这只是个例子,不一定要写进去,类似的例子,在文献展里面还有,这些都是有历史意义的,反映了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和相关的社会情境。再比如说,鲁虹也知道的,“湖北中国画邀请展”在整个现代美术发展史上都很有意义,谷文达等艺术家都参与了,这在大纲里需要体现。最后我想说的是,看了这个展览大纲,我很感慨,武汉在“新时期”以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直是重镇,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还是文化重镇,特别是民国时期,那么多名人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创作。郭沫若有一本书《洪波曲》,就是写当时的“三厅”,就是现在昙华林那里的活动,还有徐悲鸿等等,那个时期的武汉,作为九省通衢,联系广泛,那时候交通通信没有现在发达,但武汉是九省通衢,经济枢纽,文化集散地,作用非常巨大,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武汉退居为北上广之后的城市,那个时候,不比上海,武汉至少比广州要重要的多。这个展览要是做得好的话是非常有意义。我就做一个开场白,有具体意见我再说。我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最后想说的是,感谢湖北美术馆,感谢参加这项工作的各位同仁,我也表个态,如果这项工作中需要我提供什么支持,我会尽力。
冀少峰:有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先生发言。
罗世平:三年前,傅中望跟我透露了这个消息,但他一直在暗地准备,具体的情况我不清楚,只知道有这个消息,现在三年过去,已经进展得很好,整个的展览设计、展览思路很清晰。这在全国省级美术馆里是开创性的,国外的也不多。这是个创造性的做法,也许今后将成为美术馆历史上开先例的做法,会进入历史,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本身很吸引人,听了这个展览的汇报后,有相当一部分我都不知道,没有整理过这些史料。
沈伟教授充分从学术角度设计了版块,几个版块也很合理,作为一个文献展的命题,设计的角度很好,文献也包括了绘画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纳入历史的范畴,作为文献展来看待。对这个基本的主导思想,我很赞成。有几个具体的问题,听了讲解后我有些粗略的意见。看了文字当中的标题,如果严格一点,分期的标年上要严谨些,比如民国时期是不包括上世纪初前十年的,从历史学角度来说,就是从1911年开始的。我们面对的是学术界,是要引导普通观众建立标准的学术常识,具体的细节需要考虑。还有标题上的问题,新中国时期的美术,如果不依赖当前的官方政治文本,在国际上就不承认这个概念,比如新中国概念是我们自己讲的概念,不能在国际平台上讨论,这个概念怎么做需要考虑。而中华民国是一个公认的学术概念,新中国则不是,可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应中国民国,所以关于如何设定标题,还需要讨论。我想,是不是考虑分成两个大部分?因为三个版块中,标题的级别不对等,民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已经可以成立,新中国这个概念不成立,新时期更是一个下级的概念,三者不对等,怎么处理这个关系需要再考虑一下,不然作为学术展览经不起学术的挑剔就不行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认定的方法,是按照历史的、学术的规范命名的,所以我们尽量要做到这个,避免过多的重复。
第二个,这里面有些部分需要突出史料编排上的轻重比例关系,这非常重要,还有很多资料可以征集,比如“美术”的概念中,按照学术规范,应该包括建筑,这里面没有,这里没有建筑的话,“美术”这个概念是不是可以成立?因为从美术概念的规范来说,建筑是包括在内的。这个要根据展览的现有条件,能做与否都要给出个交代。还有就是,雕塑部分显示得不够充分,在现有的大纲体系里,雕塑显示的相对少一些。其实在新潮美术、现当代美术中,尤其是后段,湖北美术不仅在绘画方面,在雕塑领域也有几位全国影响很大的艺术家,同样在新潮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像个人化风格比较突出的刘政德、傅中望,还是可以提出来的。另外有几个要补充的资料可以考虑,比如武昌艺专迁到重庆,在江津办学,在重庆的第四届全国美展上,获奖的数量占很大比重,这个资料还是属于武昌艺专而不属于重庆,这在武昌艺专的美术教育中占有很重要地位,如果能找到相关史料,非常有意义。国民党当时办的这个展览,杨立光也参与了,武昌艺专作为私立的美术院校,与当时国立的院校相当,很多重要美术家都在这里任教,比如钟法嗣(音译)等,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史料,如果能搜集到,就很重要。这里我还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链接的资料,抗战美术时期黄鹤楼保卫大武汉的宣传画,有两件照片,最近有一个私人收藏家获得了一个老黄鹤楼的画,南宋时期的。黄鹤楼建立起来的两层楼的位置是今天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图片,拍得不是很好,但我可以提供。上个月的时候汉口建立了一个武汉市的历史陈列,武汉市的黄鹤楼完全不对,以前两层楼,以前的画就是画在附属的建筑物上的,这张照片可以提供准确的实际环境。还有刚才我说的,在建国之后初期,湖北有个重要画家,张淑奇(音译),他的家属应该还在,我写过他的条目,他的书、教学活动大致的情况,他在武汉待了很久,早年在上海跟潘天寿关系很好,他跟郑振铎是叔侄关系,可以问问他的家属有没有资料,搜集一下,我记得当时他是文联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黄陂泥塑,“文革”期间,有两个事情要资料详细些,“文革”开始后,美术教育停止中断,但湖北没有,原因就是湖北这里的美术专业人员都到基层去做,黄陂泥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还有武钢和一冶等,都是把教学放到另一种环境里,没有中断,这一块应该加重分量,当时黄陂泥塑形成气候后,王朝闻专门过来演讲,洋洋洒洒讲了很多,有没有当时过程的记录,这是当时的历史阶段很重要的资料。还有一个建议,一些史料可以再甄别,比如皮道坚先生说的,工艺学堂,那时候的工艺和我们后来理解的不一样,他们那时候的工艺美术是和工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西洋工业进来后,主体不在美术,跟工业设计有关的,属于工学的线索。我看报告上说,汤文选创作的画归到宣传画里,但他当时创作的主要目的不是宣传画的作用,而是新国画,放在宣传画不合适,作为画种的界定,还是要有个基本概念,包括陈立言,也不是宣传画,而是新水墨人物,应该放在另外一个类别。这是些小的问题,在展览过程中需要做一些更加细致的工作。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标题问题,这个得处理好。我觉得,建国17年一块,“文革”一块,新时期一块,但“文革”不好拿出来,上面有政策限制,这个关系到底怎么来处理。这是稍微麻烦的事。我觉得是不是考虑做成两大块,就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然后分为49年到78年,包括“文革”,然后就是新时期。这样就可以分开了。这不成熟,可以再讨论。
孙振华:对于这个文献展展览大纲,我说三个特点,以及提三个建议。
第一个特点,这个展览选择了好的学术角度,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来叙述湖北百年美术发展状况,这就超越了意识形态的立场。恰好武汉这个地方发生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重要。湖北美术的百年发展见证了国家民族至关重要的这一过程。之前有不同意识形态,但是不管哪个党执政,都是要建立民族的国家。所以说,这个展览学术的视野很好。第二个特点,展览大纲的学术性很强,是以学术为标准来梳理来征集的,排除了我们社会中很多人情世故方面的因素。比如在位不在位,权力等等,尽可能做到了客观公正,站在学术立场来表达。强调学术性,这是展览大纲第二个特点。第三个特点,通过这个大纲的梳理,为我们以后做这个事情树立了榜样,美术馆也好,学者个人也好,都为他们的美术史撰写与整理提供了非常好的模式和框架,对我们进行一个地区的美术史梳理具有启示的意义。
我有三个建议,第一个恰恰和刚才罗世平老师讲的一样。展览总的题目是“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我在想“纵横”两个字要不要?这是很军事的一个词,比如“纵横捭阖”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要突出“视觉文化”、“视觉艺术”。比如百年视觉、百年图卷,跟我们的专业更靠近,而“纵横”这个词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色彩更强烈。我觉得大家可以来斟酌下。第二个,罗老师讲的历史概念的问题,我主张这个梳理就从辛亥革命开始,但又破坏了“20世纪”这个概念,“五四”的话意识形态又太强,其实那个时代的丰功伟业是被我们人为地疏忽了,现在要正视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对比晚清旧社会,那是一个重要转折,武汉也是一座重镇,所以我觉得从1911年开始梳理比较好。我看大纲里展览、教育的资料,我们可以在展览叙述的过程中提到,晚清已经出现了美术教育等信息,并不需要丢弃,但要重在从辛亥革命开始梳理现代的湖北美术史,这样更明确,这又回到前面的问题。标题还有一种可能性,“百年”,不一定是一个世纪,比如“百年视觉:湖北现当代美术文献展”,这样会是更加规范的说法,“现代”不是说的五四运动,是从民国建立开始建立民主国家走上了现代性道路,从这个角度上讲,更能够在学术上自圆其说。百年——20世纪也是一百年,“20世纪”的字眼不出现,百年也大概可以提示出来,这样一个标题可以考虑。第二个标题,就是罗老师说的,辛亥革命之前的十年不好处理,这是技术上的问题,另外就是新中国与新时期两个概念不对等的问题,我与罗老师意见相同,不重复了。
第二个建议,我们现在梳理的一百年,目前看起来比较平。怎么突出重点,大家休息时讨论过,我说把美术馆的第三层拿出来,空间怕也不够。怎么样突出重点就变得很重要,可以每个时期拿出一个重点,三个重点,浓墨重彩地做好点,而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让观展的体验性更强,更吸引人,至于其他的不是特别重要的事件,用图片等带一下,这样就做到了详略得当,不然很平的话,从吸引人的角度讲是不够的。学术性可以,但没人愿意看。三个时期各找一个最出彩的。我初步想,抗战美术中1938年对武汉是非常重要的年份,武汉是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更是美术中心,直到后来搬到重庆,当时大的文化事件、美术事件都发生在武汉,以38年前后的抗战美术作为重点,切合救亡的问题和启蒙的问题。当时是美术的启蒙和人的启蒙共同发生的,让人们认识到美术和国家命运的关系。第二个,新中国时期,可以把黄陂泥塑作为重点,进行宣扬。第三个,就是八五新潮。武汉当时在全国产生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成就不用说,创作上的创新、展览、理论研讨,《美术思潮》为核心的理论活动等非常有影响。这三个点可以重点说。
第三关于展示方式的建议。展览大纲的学术性没有太大问题,一些细节需要深化补充,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学术性展览如何做得好看,对于那些不是研究美术史的人,怎么吸引他们来看这个展览,所以我们要在展览方式、展示效果上动脑筋。我初步觉得,大纲里写的是作品、图片、实物等分类展示,我认为现场效果应该穿插起来,更活泼丰富,如果分类展示,就会显得太僵硬,应该穿插起来,好看一点。第二个方面,充分利用现当代展示手段,现在国内外的展览都特别强调“体验性”,如果跟看黑板报一样死板,没人喜欢看。比如触摸屏的应用,民国时期的资料输入进去,触摸屏一点,张润德的文章,一些图片,就可以看到,可以细看文字和图片,互动和体验会更丰富。把观众就带了进去。另外要大量用影像等多媒体方式,像黄陂泥塑的片子,都可以从央视买回来在展厅里播放。有了这些会比较好看,甚至还有个建议:放映电影。比如不是直接谈美术的,但跟着百年湖北的变迁有关,比如辛亥革命的片子,比如二七大罢工、洪湖赤卫队等,看我们采用什么方式,比如坐一个小时看片子,二七大罢工,上午下午各一场,不循环播放。这样会有意思,现场就灵活多了,像那些老照片,平时和观众见不了面,而这是个很好的平台,提供很好的机会。就这三个建议,谢谢大家。
鲁 虹:湖北美术馆做了一个填补中国美术馆界空白的工作。相比湖北美术馆,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们比湖北美术馆做得要早,深圳美术馆也想做深圳美术史,但是我们常常陷在无限的纠结之中。当时,宣委部拨了八十万给了我们深圳美术馆,我来抓这个项目。但是我不是坐在一把手的位置,有很多事我也没有办法施行,所以我就采取一种逃避的方式,组织下面的学生来开展,我是具体的来参与,后来这个项目就在纠结中就停下来了。前任馆长很认真的在抓,后来他一走,来了个新馆长,反映了很多意见,很多人就说:“这成了某某人的美术史,不是深圳美术史。”
孙振华是深圳雕塑院的一个组织者,也参与过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傅中望所做的工作真的是功不可没。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如果他是一个理论家,他做这样一个工作,这样做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有想法、有坚持、有当担。而且我觉得他用各种方式,比如做油画展、国画展,成立不同的学术委员会,使自己尽量的超出个人的纠纷之中,我觉得这个是对湖北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另外,他选人选得很好,选了沈伟教授,沈伟教授他也是做这个专业的。做得这么认真,我特别是看民国,好多东西我都不知道,看了以后,我说要把那个材料拿走,他说不让我拿走,要留下。但是我希望湖北做了这个展览以后,要出一个美术史的书把他留下来,因为我觉得资料已经很丰富了。
刚才罗老师谈了一个事,武昌艺专搬到重庆的一个材料,其实有一个人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就是四川美院雕塑系,他们做了一个四川美院雕塑系史。我那天一翻,他把我们武昌艺专搬到重庆的那一段历史,他已经写到他们四川美院历史里面去了,那个书可以找他们拿来,你们可以参考。那个里边有一部分关于湖美武昌艺专那一部分的材料,是比较充分的。
第二个因为我去年做了一本书,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中华美术百年,也是从1911年2011年,它也是百年,但是1911年以前的东西可以做一个背景来铺盖,这个百年应该好一点,我觉得百年还不如从1911年到2011年,我去年做的那本书,就是以这个百年来划的。肯定会涉及到1911年以前的一些材料,可以做一个背景,像《八十年代美术史》,他就是在八十年代之前,把八十年代以前的一个背景做了一个概叙,可以用这种方式,把里面概叙收到的材料放进去。
我自己因为是毕业以后分到湖北美协,已经不具体参与了,好像有一些材料还得补充一点,我觉得可能是后面做的简单一些,反而民国更充分,可能我们对民国不熟,我觉得民国的收集材料比后面的全一些,后面的好像有些东西还可以补一下。比如实际上四人帮以后,就成立了湖北美协湖北分会,成立以后他们一直在做展览。比如当时有上海12人画展等等一系列展览,前期是在中山公园举办,后来移到汉阳古琴台。1985年之前,其实湖北美协那段时期工作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展览一个接一个,并结合展览召开了研讨会,这一部分好像可以补充一下。
再一个就是美术理论与批评,大纲里谈到美术思潮,其实在美术思潮之前,《美术通讯》还做了很重要的工作。很多重要的历史资料都在里面,我听春冰讲,周韶华先生他有一个从50年代到现在一个全面的《美术通讯》。我到湖北《美术通讯》开始协助程方齐工作的时候,从我调去以后到后来离开湖北美协,我就把每一期的湖北《美术通讯》留了一套。我准备把那一套拿回来,如果你们有了就算了。它是从八十年代开始,大概是从1980年开始的,这一段我都把它装订起来了,到时候我可以送给湖北美协。当时在神农架会议以后,湖北美协办了一个美术理论文稿,皮老师应该记得,那是一个小册页,方的,一期一期的进行了介绍。我觉得它是美术思潮的一个铺垫,后来彭德他们也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实际上周老师他们抓美协工作,他们是非常注重理论工作的,这一部分材料好像还可以补充一点。当时周韶华先生组织一些艺术家在孝感、汉川的几个地方成立了一个读书会,读书会就是组织一些画家、理论家讨论艺术问题,我参加过两次。他们利用空隙的时间又画画,又读书。
还有,展出的方式方面。我们曾经到台湾故宫博物馆参观展览,它喜欢把影像资料介入展出。因为仅仅陈列一个展品,观众不了解背景,你要完全地把背景陈列出来,就面临一些问题,有些文章过于长,你展面的空间是有限的,你没办法展现出来。所以它结合具体的展品,或者具体的一些事件,通过相关链接,通过影像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你们可以到台北故宫去参观一下,台北故宫吕院长对影像介入展出是做的非常好的,而且凤凰卫视对他怎么样利用影像配合展品来做展览做了一些访谈。他甚至还为了吸引公众,还做了一些动画,他用了各种各样现代的声光电手段全部介入展览。
我觉得这个论证会以后,这个展览完了以后,还可以继续填补它的材料,第二个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出版这一百年的湖北美术史,做一个更充分的文献资料。我觉得这个展览做完以后,湖北美术百年美术史的工作实际上已经大半部分都完成了,然后就组织相关的研究生,由沈伟来抓,开始写,一个人写一部分,这本书应该在后面两三年完全可以解决,因为他们资料工作做的非常好。
还有一个就是关于文革,怎么处理?我看是这样,因为我现在也在写这个,我们就用这种方式,不用提这个名字,就写1949到1966,用这种方式处理,出版社也通过了,不把它叫文革了,但最好是具体的,比如就用1966年到什么这种方式来解决,下面就分部分了。因为傅中望长期在美术馆做工作,他知道哪些是不能越界的,哪些是可以说的,他会把这个东西做好,把这个钢丝踩好。然后我觉得罗世平老师谈的那个问题,我觉得挺好,我当时做的事情也是从1911年开始的,后来俞汝捷写了一个书评,他就谈为什么从五四开始不好,为什么从00开始不好,为什么从1911开始比较好。我觉得我的观点是和罗老师一致的。想到再说吧,我就简单的说这些。
徐勇民:刚才几位专家谈的非常好,我也很受启发。我参加过几次这样的会,深感傅馆长的功不可没,以及他团队的工作意义。武汉在在近代中国史上,在中国文化史上,在中国美术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只是因为在宣传方面做得不足,所以才导致我们现在大家都认为武汉是一座市民化的城市了。我想起一个例子,前几年我陪一个省领导参加一个展览,他就说怎么以前都没听说过湖北美术,我很惊讶。当然这个责任追究起来是多方面的,我想这个工作确实对于重新塑造湖北省和武汉市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我看了这个大纲的介绍,也感觉有两个问题,我想提出来。一个是体例章节的表述,刚才罗老师也谈到了一些,那么我就把这个引申的谈一下,比方说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谈的是美术教育,那么第一小节是早期美术教育,但是我看后来就没有中晚期的,早期实际上就可以不用列出来,因为它就是民国时期的,顺着年代来延续,这个可能比较好。由此,我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提的是民国时期的美术教育,能不能在我们有限的条件下把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再梳理下,哪怕是一笔带过,因为它对于蔡元培当时提出推行美育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看出当时湖北在普及推行美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我们现在确实对这些情况一无所知,但是我们很希望知道。我们读书的时候也是有美术课的,尽管那个时候不被重视,现在美术课本的读书也在不断更加的全面化,更加的有当代意识,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前几年,我认识了华师的一个硕士生,她专门研究湖北近现代的美术教育,还有些人在做这个工作,只是说这种研究成果,我们还没能够得到共享。
还有就是关于评价称谓这种分寸的问题。我有一个想法,比如说新时期美术,1979年到2000年的,第一个就是美术大省的形成,“美术大省”当然我们知道是一个习惯的称法,也可以这样说,也被大家所认可。但是在文献里面到底是自评的,还是公认的,这个你必须要有铺垫,否则你自己说自己是美术大省,就不知道恰不恰当?这个应该有所表述,让大家知道这是一个美术大省,或者在文献里面记载有过评价,大家公认湖北是一个美术大省,所以我觉得在这种评价称谓上面,这种尺度感要把握一下。
再一个就是,罗老师刚才也提了,因为在我们学校前年的校庆当中,这个是很重要的一块,川美的,我相信他们把这个是列入了。因为川美的和广西的,他们在很多方面对我们学校,他们也认为是一种渊源关系,所以我们到这两个地方去都感觉非常亲切,而且确实有很多学人都在武昌艺专。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是应该要有所表述,而且我们在梳理校史的时候,也做了一些调研工作,这个里面可以被采用,如果可能的话,沈伟老师也是这个学校的嘛,到时候跟党管谈谈看,还有什么能做相应的一些补充性的资料,我相信对这样一个文献展资料的完善性、周全性,可能是更有好处。我就谈这么几点,谢谢。
鲁 虹:我再补充一点关于体例章节上的,实际上武昌艺专这一块,有一个第六点,就是研究会里面提了三个方面,我就不清楚。它是不是也能够被同时归纳到前面的一个美术社团进行介绍?因为你把它放到学校里面,它不存在社会影响,它仅仅适用于学校,但实际上它是社会性的一个学术团体。我就提出来这个问题。
罗 彬:湖北美术史的梳理从头到尾我都一直在参与,大家平时交流的比较多。另外的话我觉得今天听到各位老师的意见很受启发,因为我们过去在做的时候有些问题就没想到。刚才几位老师提到的几个问题,比方说在前面大的时期排列,如何让它对称,如何做到无可挑剔。过去我们只是想到对湖北美术史进行一个整理,实际上是从内部做的一个整理,应该说还没有完全站在外部的空间条件看这个东西,现在回头来看,就更加清楚了。这个工作在傅馆的支持下越做越大,三年来他们是非常认真地在做,像胡莺、张娜,大量工作是他们几个人做的。他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基本都在档案管,在省博、省图书馆、档案管里查阅资料。他们成天在看那个东西,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确实很不容易。概述里面显示出来的其实是非常少的一部分,实际上他们现在手头上有的东西很多,因为我看到他们的东西,所以我觉得从我这个角度说,美术馆做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尤其是傅馆,前面做的这个一系列的回顾展,包括国画、水彩综合性的这种展览,对这个展的支持力度很大。包括收集的作品,然后再确定作品的做法,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智慧的做法,这样它就回避了矛盾,就像鲁虹可能那边这个矛盾就很难回避,这个应该都是各个专业里面反复讨论过的美选,所以在这个上面,我觉得前期的过程,做的比较到位。
那么现在到这一步,接下来我觉得各位老师提出来的东西,都应该来认真的加以考虑。因为现在你要想到将来可能面对的空间,面对的挑剔会更多,确确实实要做的更严谨一些。我觉得刚才说的比较好,在这个展览当中,这几面墙是有限的,你再怎么弄,就是这几面墙,那么这几面墙,只是一个药引子。更多的如果说,从知识性的角度来看,它可能要采用很多补充的方式,因为现在这样的东西手段很多,影视、触摸屏,还包括将来会出的图录,很多可能通过这个方式去解决。但是将来展示手段更丰富的话,收集到的东西可能要求还要多,我觉得对现有的一些方式还要进行改革,我不知道你们现在有多少,其实影像在将来展示的时候会更加打动人。有时候一些作品,放到那里,尤其是民国时期,或者是早期的东西,它显得很单薄。但如果说加上当时人的那些回顾,各种访谈、影视效果,可能会增加历史的情境感。我觉得这个应该说在下一步工作当中要抓。
同时,还可以不断地作为个案来做,我觉得这个方面应该加强。另外我对罗老师说的那个意见非常赞同,资料和展览的展示确实要有轻重。因为在墙上面陈列的是有限的,那么如何把这种有限体现出来最大的利用它,可能还是要有其它的补充。确实,我们自己说自己是美术大省,这句话可能不一定合适,但是我们如果说能用材料来证明这一点,通过别的方式,借别人的口来说。因为有这样一个定评,确实对这个展览取得观众的认同是有好处的。其实我觉得,傅馆其实你们借这个展览可以和武汉做一个邀请,还是应该跟武汉一起做。武汉有一个口号,“为天下先”,其实在这个展览当中是可以体现的。我就讲这些。
张吟午:我主要说两点。第一,因为我的单位湖北博物馆刚好做抗战史这段的研究,我负责文化这块,原来我没有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原来是做古代史的,所以我就相当于客串了一下,对民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当我做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查阅了大量民国时期的期刊,后来又写了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
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这个时期的湖北,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更别提老百姓他们就更加不知道这段历史了。当时因为抗战的原因,武汉成为战时的临时首都,当时很多的文化名人都来到了武汉,而且像中华文艺界抗敌美术协会,全国木刻抗敌协会等全部都是在武汉成立的,在之前全国是没有美术抗敌团体的,所以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武汉当时在全国的文化运动、美术运动中的起到了领军的作用。我想主要强调这段时期的历史,但是这段时期的美术主要以漫画和木刻为主,都是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街上到处都是一些宣传画,可以说这段时期是老百姓和美术最为亲近的一段时期。这是我对这段时期的总的一个解释。其次就是,因为美术馆只有这几面墙,还有很多东西和资料肯定是展示不出来的。我也做了很多年的陈列展览工作,所以我知道我们只能尽量地把重点的部分展示出来,让观众能够通过这些重点梳理出一个大概的脉络,至于其中更深的东西,我们有时是无法完成的。不过,也有一些补救的方式,比如我们馆有触摸屏,我跟傅中望说,这个触摸屏的方式能够很好的展示一些我们无法展示的东西,但是他跟说我资金有限,难以实现。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就尽量在图录上尽量把文字做得详细些,把一些不能展示的资料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它们说清楚,从而尽量地把这次展览作为将来研究湖北美术史的一个基础。这是我想主要谈的两点,谢谢!
刘春冰:我谈点具体的想法。我觉得1949年以前的这一块,已经突出两个重点,然后其它的内容要围绕这两个重点,把它前后很好地穿进去。这两个重点一个是武昌艺专,我想1949年以前的可以征集很多作品,因为武昌艺专有一批老师,这批老师也是艺术家,那么1949年以前的这些美术作品,可以从老师这块入手。第二个是抗战时期的美术,因为当时“三厅”在这里,全国一流的美术家都到了湖北,我们实际上也可以作点秀,那么这一块的展览如果做好的话应该是很好看的。我建议以这两块为重点,然后再把其它的穿插进去。 1950年以后的,有一张画非常重要,这张就是《百花齐放》,它是1957年郭沫若题的字,原作还在武汉。我们首展的时候,应该想办法借出来,然后围绕这张画做一些文章。因为这张画是很重要的,当时的这些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都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三十年代又活跃在武汉这个城市里面。另外,文革期间的这一块美术,大家不要忘记了军队这块的美术,还是要提一下,当时有一个画家刘伯荣,当时他是被江青钦点到北京去的,他跟全国美展的工农兵改化息息相关,我觉得这一块也是一个亮点。
还有,1980年以后我们湖北的美术理论是尝试性的,而且湖北的这些美术评论家,包括哲学界的一些人,比如皮老师他们这一批都有很多的著作。因为我们这个是文献展,能不能在湖北美术理论这一块把有些著作,比较重要的一些著作放到《美术思潮》前面去做一个铺垫呢?因为正是有了这一批人的努力,才会有这样一个刊物出来,才会有后来的湖北美术运动。他们有很多的著作,很多人不一定都知道。另外,还能不能把我们有关楚美术的有关著作,把它嫁接到这个里面去?还有一个就是湖北,比方说清代湖北美术史的研究,我想皮老师他们应该知道,有些研究的文章是不是也可以把这块放进去,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再来谈《美术思潮》就站的更高一些。
再一个就是社团这块,实际上我觉得最大的社团一个是湖北省美协,一个就是武汉市美协。湖北省美协里面有很多的艺术社团,那么我们怎么来界定这个社团?湖北美术家协会要不要做一个专门的介绍?中国美术家协会专门出过一本书介绍每一个分会,那么这个都有定论的,中国美协的这本书到时候我可以提供给你们。包括湖北的介绍都在这本书里面,而且当时我们全国美展,第一届全国美展开幕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亲自参加了开幕式,有他的照片,他去看中国美术家协会办的首次展览。所以这个是不是要做一个专题?把湖北美协做一个介绍,包括《美术思潮》,美术节,进京展。
此外,我想到几个小的问题,一个就是当时工农化,这个是影响很大的,八十年代针对工农化,我们做了好几次展览。而且这个带子我还送给北京电视台让他给我们播,在这之前我们还有一个专题片,刚才皮老师说了,就是新作展的专题片,它是彭德写的。所以湖北美术学院影像资料和新作展肯定有,我们想办法找到,还有很多的图片,我回去也找一下。再一个就是我们湖北省的版画,当时八十年代,美协有很多版画,有相当多跟版画有关的资料。我建议这块可以把它放进去,包括文革期间的很多版画,原版都在协会,有些不要的,就拿过来了,应该都能找得到,我回去找一下。谢谢!
沈 伟:不好意思我插一句,目前工作进展到现在,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结构布局总体上是这样的。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材料才形成这样的结果,我们可能之前也想到什么样的课题,什么样的题目,但是最后深入挖发现没东西。比如说在美协这块,我们之前也发过若干次的函件,但始终没有收到材料,但是展览又是一定要开展的。刚才我问鲁虹老师,他说没有收到我们的征稿函,其实我们征稿函肯定是寄给他了,你就可能忽略掉了,现在东西出来以后你才发现这个东西我没有收到,其实我们三年前就已经发了,甚至后来也继续发了很多征稿函。所以希望各位给予支持,如果需要补充希望你们能够尽快参与,帮助提供史料,如果没有东西拿出来,意见可能最后还是落实不了。
刘春冰:最后一点就是八十年代那个时候,湖北的民间也有农民化,这个要不要放一些影像?当时有人在全省搜集了这样一个东西。还有我们当时黄冈的农民化,当时在全国是很有影响的。
皮道坚:我觉得楚美术在大纲里面没有提出来。楚美术不仅发生在湖北,在整个中国的美术研究上,从三十年代安徽发现了楚文化以后,不光是中国美术史上,世界都非常的重视。我刚才看材料的时候,看见很少,大概是一几年,还是二几年的时候,有一个刊物叫《楚学》,我觉得还有遗漏的就是楚美术的重新发现,楚美术的研究,楚美术的出版,楚美术和湖北美术,湖北当下美术的关系和联系,这一块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也能展示湖北美术的特点。 比方说楚美术对唐小禾创作的影响,楚美术对周韶华创作的影响,还有湖北的社会科学界对楚美术的一种研究。刘纲纪老师那个时候在荆州主持召开了一次楚美术的研讨会,这些材料在大纲里都没有谈到。另外从出版上来说,湖北在楚美术的出版上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像楚美术图集,楚学文库这样一些东西。我觉得这一块一定要把它补充进去。湖北还开过几次楚艺术的研讨会,还有像傅中望这些人的创作,实际上都是和楚美术有关系的,有一种在地的文化精神在里面。我认为这一块是亟待补充的。
另外像春冰所讲的,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的研究,我觉得也有一些忽略。比方说像阮璞老师写过《土家族的美术史》,这个在大纲里也没有反映出来,这个我觉得是一条重要的史料,土家族的美术史,关于湖北本地的区域性美术史的研究。此外,关于湖北的美术出版,我觉得也应该反映。现在我们只是谈到了《美术思潮》、《美术文献》。还有湖北博物馆做的一些展览,我觉得都应该把它反映出来,而且在大事记里面也应该把它体现出来。
罗世平:我再补充一点。就这个大纲本身来说,我们了解做这样的展览不容易,看菜下饭就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觉得看菜吃饭需要有一个补充,补充的一点就是,它看菜吃饭还要有主题,所以我建议这个大纲,除了历史的、时代的现实以外还需要突出它的重点或者关键的地方,要把它的主题词给提出来,一个时间段里面的主题词是什么,就能反映什么问题。比如说我们在民国这一段,民国里面大概有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抗战之前的,这个部分不管是展览也好,还是某个活动也好,还是教育也好,这一段时间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因为湖北是离不开中国的,它是在跟中国整个的时代主题是相关的,所以这个里面你选择资料展出的时候,你要重点展出一些什么东西,这个主题一定要很清楚。第二个阶段是抗战,抗战实际上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不到一年,但是它给中国的震动是非常大的。再一个就是早期的美术教育,这三块虽然我们摆在那个地方,但是这三块它各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说早期我们的美术教育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就是引进西方的美术教学体系,中国又是怎么样在这个里面把这个美术教育体系推广开来的。它就是这样一个主题,你这个主题要突出了,你的所有选择材料,当然就会在这里面体现出来。抗战的美术,不管是各种社团组织还是其它什么,它就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的存亡的问题,存亡就成为它的主题。在之前这一段时间,在自晚清以来的绘画到抗战之前的国家命运受到考验之前的这一段时间,大家还沉浸在学术的这样一个范围内,在讨论画的民族性的问题,还有西画、中西的这样一个关系的问题。中西,西方美术传进来以后,中国美术怎么应对,大家有不同的观点,西体中用等等这都延续过来,从文化到科技,再到美术,每一个阶段有一个主题。就围绕这个主题来组织材料。其实我们在有限的空间内更要突出这样的一些做法,因为他就会很清楚明了。像后面也应该这么做,比如八五新潮,现代派,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流入中国以后,中国的美术发生变化,我们怎么来提炼这个主题?主题词实际上是每个部分的核心,做什么,不做什么,选择什么材料,不选择什么材料,我觉得这个可能要在整个大纲里面要得到体现,需要高度精炼,突出重点。
所以总体来说,一方面是要看菜下饭,另外一方面主题一定要明确。
鲁 虹:民国时期谈到美术教育,然后新中国时期也谈到美术教育,那么新时期以后,美术教育上有没有变化?要不要从形式上保护?我认为这个大家可以参考下。实际上新时期,它的教育和新中国时期是有所变化的,它能不能在大纲上更多的体现一点?从而保持一个延续性。
徐勇民:实际上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在美术教育方面,海外的一些基础教育大量地开始影响到中国。这个教育对武汉市,对于培养优秀的艺术家,以及艺术家个性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刚才举了很多年轻艺术家成长的例子,实际上他们就是在这种很特殊的环境里面成长出来的,我觉得它应该有一个体例上的对应。
傅中望:各位老师好,各位专家好,会开到现在已经一点钟了,我非常感动,而且大家对于我们这个展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对整个展览的陈列大纲,每位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些分析,并且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议。我们会按照各位专家的意见,下一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调整、补充,尽量更多的补充一些材料,让这个展览显得更有份量,更有说服力。在10月份展览举办之前,我们大纲的这些文字工作还得要更加深入地进行细化、提炼,尽量做到学术上的规范。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它是一个学术性的展览,怎么去表达这100年的历史就非常重要。我们在整个展览的名称,以及各个时段的分段,甚至一些细小的标题这些问题上我们会更加认真的去斟酌。同时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的情况下,在有限的材料的情况下努力去突出重点,突出我们的特色,这个是我们下一步工作需要去努力做的工作。
我们这个展览要具有学术性,同时它还要具有一种知识性和观赏性,就像孙博士讲的展览要有参与性。这个展览我们本身做了几年,付出了很大的劳动和努力,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做宣传,召集过好多次这样的会议。它是需要各级领导、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艺术机构、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美协机构和艺术家个体的大力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非常感动,接触了很多艺术家,甚至其中有一些作者家属,给了我们很多无私的帮助和奉献。今天会议以后,我们要进一步补充一些重大遗漏,特别是美协这一块。美协这块我们过去能找到的资料十分有限,由于美协换届等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些资料的流失,我希望刘秘书长给我们一些支持把这个工作做好。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个展览要有学术性,但是按照目前国家的文化体制,以及宣传口号的各种要求,从国家美术馆来说这个展览还要得到领导和专家认可,以及我们观众的认可。这是很难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们会尽可能的去这么做。在陈列方式上,等我们大纲最终形成了以后,我们专门还有一次会议,就是关于陈列设计的一个专家会议,因为把一个文本,把我们的大纲再转换成一种视觉来呈现的话,这里面又是一种学问,当所有的资料掌握以后,你怎么去表达,你怎么去表现,这个确实在陈列界,在美术博物馆陈列界是专业性很强的一项工作。
我们馆的收藏部一直在落实各个展品,并且在努力做工作。我们的展览陈列部也在积极根据我们的展览大纲进行整体框架的陈列方案。这个陈列肯定我们不能像一般意义上博物馆的那种文物陈列,不是那种很平淡的方式,我们要以多种方式配合,我不说声光电,至少我们要有影像,甚至建立触摸系统,有立体的、平面的,甚至天上、地下的,让所有的观众进去以后,能够产生兴趣。
其实文字在这里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文字要反复的推敲,就像我们罗教授说的,要高度精炼,要重点突出。这里面展览是要靠实物说话,特别是历史的,所以有一些东西你提出来以后,但是没有印证的东西,没有图像,没有文字,没有实物,靠嘴巴说也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这次展览我们一个很大的遗憾就是,很多原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找不到。湖北美术馆成立至今仅仅几年的时间,所以藏品不多。如果早在六十年代成立,今天美术馆的藏品很可能都能很好地补充进去。今天我们所作的很多工作都是抢救性的,所以要花很大的力气。
今天各位专家提出方方面面的建议,我们会去消化,我们会和我们的美选组,和我们的沈教授,以及相关文献组的人员,专门对这次的会议做一次认真的研究和讨论,然后根据我们的大纲去充实、调整、修改。今年11月是湖北美术馆建馆五周年,这个展览也是湖北美术馆建馆五周年的一个礼品。同时在五周年的时候,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会在我们这里召开,全国美术馆负责人,包括文化部,艺术司的相关领导,都会相聚在湖北美术馆。文化部、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对这个展览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希望湖北美术馆率先做这么一项工作,希望各个省都应该有自己区域性美术的一个历史的呈现。所以我们的压力也很大。我们再一次向各位专家表示,我们下一步会继续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再一次感谢各位专家。谢谢各位!
冀少峰:大家手上拿的这些资料是未定稿,希望大家把意见填好以后,再签一个名,然后都装在袋子里,我们还要存档。谢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