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美术馆漆艺交流中心筹备会议

时间:2012-09-22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漆艺交流中心筹备会议现场

 

 

筹备会议纪要

 

间:2012年9月21日

点:湖北美术馆艺术交流中心

会议主持:胡莺(湖北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

 

与会人员(以发言顺序先后为序):

胡    湖北美术馆学术研究部主任

傅中望  湖北美术馆馆长

唐小禾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艺术家

未       湖北省美术院一级美术师、著名漆艺家

方兆华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刘吾香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张志刚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系讲师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蒲美合    湖北美术学院壁画系讲师

刘善林    十堰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郭晓东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辛立刚    江汉大学现代艺术学院综合美术教研室讲师

唐晓敏    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与检测系工程师

         湖北美术馆策划推广部策展人

张跃平    湖北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王小红   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

朗雪波    湖北美术馆策划推广部主任

肖传斌   湖北美术馆展览陈列部主任

 

   胡 莺: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湖北美术馆漆艺交流中心筹备会议现在开始。我是湖北美术馆学术研究部的胡莺,今天的会议由我为大家主持。首先,感谢各位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本次会议。

      建立漆艺交流中心,是湖北美术馆计划已久的一个学术项目。因为在漆艺创作方面,湖北有着丰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文脉,也曾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漆文化和根植于社会文明的一种精神特质。但是,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漆艺创作与发展却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传统精神的缺失、文化的断层,传统漆艺在当代艺术中的合理转换和运用,当代漆艺自身的理论和研究体系的不完善等等。

鉴于此,湖北美术馆先后策划实施了“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大漆世界:材质•方法•精神——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试图以三年展的方式,建立一个当代漆艺展示与研究的平台。为整合湖北漆艺创作力量、增强其影响力,并进一步完善“漆艺三年展”这一平台的功能深化其意义,湖北美术馆计划在本馆设立漆艺交流中心,以促进湖北当代漆艺的发展。今天的会议,主要是就漆艺交流中心成立及运行的相关事宜进行讨论与确定。

下面,有请湖北美术馆傅中望馆长,说明一下建立漆艺交流中心的学术构想。

傅中望: 对于漆艺,其实我们早在美术馆建馆的时候就想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从而把这个有着将近3000年历史的漆文化发扬光大。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漆艺作品大多陈列于各大博物馆,对于漆艺的探索仍然裹足不前,当代漆艺的创作与研究几乎存在断层。然而,由于近几年随着各大艺术学院漆画艺术工作室的成立,比如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等,湖北已经有好几个学校都纷纷设置了有关漆艺的课程、专业和工作室,它们开始在教学上对漆艺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这对推动当代漆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90年代初期,唐小禾老师曾经在湖北美术院组织了一个大规模的漆艺创作活动,当时未明老师参加了,我也参加过,大家创作了很多漆艺作品。只是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个活动没有延续性地办下去。这也说明,其实我们湖北的艺术家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漆艺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近几年,湖北美术馆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去推动当代漆艺的创作和发展,所以我们想办法建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平台——国际漆艺三年展,另外还有一个是“造物与空间——中国当代漆艺学术提名展”,这两个展览已经在中国的美术界,特别是在当代漆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希望利用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更好的艺术家、漆艺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很多大师级的艺术家都来到湖北,从而使漆艺家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促进漆艺的发展。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作为美术馆,我们也希望在漆艺创作和研究、交流等各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推动。湖北的漆艺家队伍其实并不是很庞大,因为它不像其它画种的艺术家那样,经过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培养。在漆艺创作领域,湖北还仅仅只是刚刚开始。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交流中心能够为湖北漆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美术馆这个平台吸纳更多的艺术家在此进行交流、研究和创作。

    另外,我想解释一下为什么叫“交流中心”?其实大家也许更习惯称它为“研究所”,但是如果称之为“研究所”,它就变成了一个单位,一个机构,属于行政范畴,这就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不能随便叫。我们更愿意称之为“交流中心”,因为它代表了这样一种性质,即研究、创作和交流。

    今天召开这个会议,目的是想请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交流中心成立的相关事宜,以及交流中心成立后,它在学术、研究、创作以及展示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如何展开,从而使这个平台显得更丰富,能够使艺术家连续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使理论家写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多提意见。

    莺:傅馆长所讲更多地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们进行具体的议题讨论。今天的会议有四项议题,第一项是讨论并确立漆艺交流中心的章程;第二项是交流中心标牌等的设计与对外宣传安排;第三项是交流中心揭牌及同期活动策划;第四项是交流中心今年的活动规划。在大家面前的文件夹中,有一份章程的讨论稿,大家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首先,有请唐小禾老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唐老师是资深的漆艺专家,也是我们特邀的漆艺交流中心的学术顾问。有请唐老师。

唐小禾:湖北漆艺的发展相对比较晚,不像其它一些地方,比如福建、广东、江苏、四川、西安等,他们都做得很早。我曾经希望在漆艺方面做一些工作。90年代初,我以大漆为原料做壁画,开始对漆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我对漆艺完全不懂,所以在做漆画创作之前进行了大量的考察,亲自到广东、福建找了很多漆艺家,到中央工艺美院找过乔十光老师,还有福建的一批漆艺家,向他们学习漆艺方面的知识,最后我才非常艰苦地把那幅90平方米的磨漆壁画创作完。做完这张漆画之后,我就想把漆艺这门艺术坚持下去,并且在湖北把漆艺发展起来。1991年的时候,当时我还在美术院工作,我就向省科委讲漆艺发展对湖北的中重要性和意义,向省科委前后申请了两次经费,一次是8万,一次是5万,这个经费相当于现在的100、200万了。拿到这个经费,我们当时就把美术院的漆艺工作间建起来了,并且通过朋友的介绍,我们还把福建脱胎漆厂的张厂长请到了武汉,他大概用一年的时间培养了很多学徒,由这些人配合我们一些老师做漆艺作品,这项活动大概开展了两年。我记得,傅中望馆长也参与创作了一些漆艺作品,还有的艺术家创作了一批有创意的漆器家具作品,当时有好几十件。我本人做了一套很大的装置作品,叫做《八扇门》,每一个门都有两米高一米宽,用楚艺术的图案对它进行了组合,刮灰也做了,底漆也做了,成品是八扇浮雕的不同图案的门。但是后来我被调到学院去工作,于是这个活动就被迫停下来了。那次活动之后,好像只有我们的未明老师还在坚持做漆画,而且创作了很多不错的作品,她现在已经是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委会的委员了。

今年暑期,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在我们武汉办了一个漆艺高研班,蒲美合老师是班主任。这个高研班办得很好,在酷暑下坚持办了40多天,从全国各地来了50多位学员。因为我对漆艺也有一些了解,后来斗胆去班里客串做了一次讲座。最后的结业展我也去看了,很有成果。大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作出这么好的作品实属不容易。我想,只要我们下力气去做,而且很好的利用美术馆漆艺交流中心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多交流,多促进,多去创作一些作品,我想漆艺必然会发展起来。

另外,要发展漆艺可能要重视几个问题。第一,漆艺实际上是一个技艺,它技术性的成分非常之大。上次的漆艺三年展,我们看了日本、韩国的很多作品,在漆艺技术上,我们和别人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怎么样在技术上进行突破?我们可能要走“走出去,请进来”这条路子,就像当年我请了福建的张厂长来教大家怎么制漆一样。技术问题非常重要,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我们在漆的技术层面上不能上去的话,我们湖北漆艺的发展就会打上很大的折扣,所以我们要派人出去学习,还要请人来教。就像做陶艺,它需要拉坯,但是如果没有两年、三年的训练,这个坯是很难拉起来的,做漆艺也是一样。因此,如何想办法提高我们的漆艺技术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我们如何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突破。福建漆艺的技术是很厉害的,可以说他们的漆艺技术在全国是最好的,但是从创作上来看,它仍然非常老套,不耐看,这就是创作上的问题。创作思维决定你作品的视觉效果,你的漆艺技术再好,但是如果你在创作能力上比较弱的话,那么这个作品最终也仍旧立不起来。刚才傅馆长强调做当代漆艺,怎么样使漆艺富于当代性,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上次我在高研班做的那个讲座,主要谈的就是创作的问题。

所以说,首先我们对漆艺的技术要重视,现在我们的技术差得很远,特别是就我们湖北的漆画来说,我看过很多别的地方的漆画工艺,他们都做得比我们要好,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提高技术上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在技术上提高的空间还很大,我们要培养人才,要出去学,要请人进来教,还要培养一定的漆工。比如说美术学院、民族大学、第二师范学院,你们每个院校的工作室都应该至少有一个专业的漆工在那里钻研漆的技术,然后把这些技术传授给学生。其次,我们在交流中心里面主要还是谈创作的问题。我先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明:湖北现在也还是培养了几个不错的艺术家,比如我们下面在座的各位年轻的漆艺家,他们基本上都是大专院校毕业的老师。刘吾香毕业于清华美院,是最早来武汉的,现在在民族学院担任授课老师;张志刚在清华美术学院读了硕士;刘善林是川美毕业的,也在清华美院读了硕士。他们三个都是乔十光老师的学生。刘善林的工作室非常成熟,他在十堰有一个漆画基地,叫作“楚人漆屋”,而且他还在德国讲学,并且连续参加了好几届全国大展,这次也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创作者。蒲美合硕士毕业于西安美院,后来又到乔十光老师那里进修了一段时间。魏勇老师是川美毕业的,这里还有江大的郭老师、辛立刚老师。唐老师是漆艺的爱好者,他曾经用漆画创作汉口的老建筑,老房子,很有味道,他是第一次做漆画,但是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张跃平曾经在蔡老师老师那里学习漆艺,也做了一些作品,他还专门跑到广美去,自己花了很多钱去学习漆艺。肖传斌也做了一些作品。这样算起来,湖北现在从事漆艺创作的艺术家也有不少了。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的种子,现在需要把火烧得旺一点。我们希望通过交流中心把大家聚拢起来,“走出去,请进来”,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和学习,这都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事情。湖北在漆艺的创作方面确实还比较薄弱,希望以后会有一些新鲜的血液进来,大家要多多交流,多学习,多读书,推动和促进漆艺的发展。现在有这么多的专业画家、专业人才,傅馆长也这么支持,我相信以后的情况肯定会越来越好。所以,现在就看我们自己了,除了技术方面,我们还要花很多的心思钻研创作。我希望大家在创作上要加强学习,起码我们做当代漆艺的艺术家还得了解一下当代艺术在中国,在全世界的发展格局,了解当代艺术家都在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所以,大家除了搞漆艺研究以外,还要对这方面的问题多思考一下,尽量跟上脚步,不要把距离拉得太大了。现在很多地方都把漆画归类到工艺美术了,这是很可悲的,希望大家多多努力,能够让我们的湖北漆艺越做越强!谢谢大家!

    唐小禾:湖北美术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么好的空间,我建议大家都贡献几幅作品出来,当然不一定要捐赠,也可以是借展,然后把我们的作品陈列在交流中心。我们可以把一些好的作品放到这个空间里,也可以随时更换,甚至还可以把传统楚漆艺里面比较精美的复制品也放到这里。

明:我们可以为漆艺制作的流程做一些展示台,最好有一些实物放在那里,不光是视觉上的,观众还可以亲自动手,或者是把漆艺制作的详细步骤展示出来,让观众们能对漆艺有一个系统详细的了解。现在魏勇老师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展示设计工作,比如LOGO、展台之类的,等下我们看下。

    方兆华:成立漆艺交流中心,对我们在座的年轻艺术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刚才,唐老师提到漆艺创作要重视技艺,希望能够培养一些技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们湖北就是一个产漆大省,鄂西的漆被大家公认为是最好的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先不断完善湖北的漆艺产业链,比如做一个产漆基地。另外,这个中心的成立可能主要谈的是一些创作方面的问题,目前湖北就只有我们这几个搞漆艺的艺术家们,而且普遍来说年龄都比较小,在技艺想法等方面相对来说还不是特别成熟,创作思想方面还有待提高,我建议有时候组织一些优秀的漆艺家跟我们做一些交流,这可能会对我们的创作有一些促进作用。我就简单的谈这些。

刘吾香:我觉得可以把漆艺与一些社会资源、市场资源进行结合,开发一些创意延伸产品,把艺术、文化的资源相互结合,让它们融入市场,从而用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认识和熟悉它,这样我们的漆艺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多了一种可能性。自漆艺三年展以来,我就一直想做这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的技术还确实需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而关于技术上的提升,“引进来”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在高校里面,它有一定的学生受众群,这个方法非常适用。在创作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多的不足,还需要更多的去学习和思考。

张志刚:目前,我认为在漆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工具和材料方面的问题。目前,从事漆艺创作的艺术家需要自己准备非常齐全的材料,这不是很方便,尤其是色漆,它要靠艺术家自己调色。如果能够在市场上买到的话,那就会很方便,现在全国目前只有福建在做。但是现在我使用的材料里面搀的原料越来越假了,已经严重影响了漆的品质,尤其是红颜色,它变化得非常厉害。其实,调色漆的技术要求好像也并不是太高,我们要是能够建立这样一个机构,或者生产单位,而且能够形成一个产业链的话,那对我们将来的创作是可以提供很大帮助的。第二,现在艺术家对漆艺的投资普遍比较大,但是漆艺短时间内又收不到回报,投入与产出矛盾很大,这可能会影响到艺术家创作的持续性,也可能会限制艺术家的创作。

    勇:上次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就分工好了,我负责空间和标志的设计。我们院里有一个搞平面的唐老师设计了一个标志,他根据传统的楚文化和传统元素做了三个方案。这个标志主要是围绕着字体的变形来做的,围绕“漆”字来构思的,然后再通过图式的变形来形成一个抽象的标识,它的创意主要围绕字体的变形和处理方式来做,这是三个基本的样式(PPT展示)

其次是空间的问题。唐老师的意见提得很好,如果老师们能够提供一些作品,放在我们这个空间里面,并且通过一些情景化的处理方式在空间里展示出来,那是非常好的。我们漆艺应该更多地融入生活,在展示设计上,我们想把空间作为一种既生活化又工作化的展示平台,把它的情景过程展现出来,而不是生硬而死板的简单的陈列方式,这样的话空间就会显得有趣一些,大家也愿意在里面驻留,充分体验漆和我们生活的一种关系。具体的空间设计、作品的陈列、空间动线的安排、资料图文展览的安排,我们可以根据各位老师的意见,然后把相应的资料搜集起来,做一些平面图和展示方案。这是我的初步想法,想听听各位老师的意见。

蒲美合:唐院长刚才说到了技工的培养,现在院里给我们漆画工作室配了一个技工的名额,学校派了一个早期在我们系毕业的学生来当技工,这是很好的事情。接下来,我们准备做一个实习基地,做一个前期的调查工作。我们在毛坝有一个对外贸易公司,他们派了三到四个工人,现在马上要来湖美壁画系进修。这也算是一个交流的过程,他们把一些民间的工艺带给我们的课堂,我们通过美术学院的学院教学传达给他们一些创作的理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

另外,我再针对唐院长刚刚讲的创作当中的文化思考问题谈一谈。我个人觉得,在创作当中我们年轻人的一些学识、阅历的确不成熟,就像方兆华老师说的,但是如果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对于楚文化地区文化历史背景的学习,我相信大家还是能创作出一些具有文化思考的作品。另外,张志刚老师刚才提到希望在制漆方面成立一些机构,在这个假期中,我们高研班请了很多专家过来,我们当时和泉州的一位漆艺家陈老师讨论的时候也说到过这个问题,他也说特别希望漆画艺术委员和湖北毛坝地区能够结合起来,让一些有志青年出来做一些比福建制漆厂更好的色漆,这和张志刚说的这个问题不谋而合,可见这一点的确是亟待思考和落实的一个问题。

刘善林:毛坝的漆质量非常好,做漆器是很好的。我们湖北应该在鄂西北、鄂西南分别建立一个基地,本省的艺术家随时都可以去,当然外省的艺术家同样可以去。目前鄂西北这个基地已经建成了,鄂西南毛坝我也去了,我在那待了五天,建立基地的地点我也已经选好了。

    我觉得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是漆产地基地的问题,二是关于“请进来”的问题。另外,在创作方面,有两个外省艺术家是做得非常成功的,一个是陈向军先生,他是四川美院毕业的,他写过一本书,站在绘画的角度来谈漆画,而且他个人是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做漆画的。陈老师曾经在杭州办了一个展览,非常成功,反响也非常好,浙江美术馆也邀请过他做展览。在展览中,他的画册没有印陈向军漆画而是陈向军绘画艺术展,但是杭州的一些画家看了之后很惊叹,因为它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去认识漆画,整个让人感觉漆画已经走向当代。

    此外,我觉得漆艺创作确实应该更注重当代艺术精神,漆艺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应该体现人的创造精神。楚人的一个精神是自强不息、筚路蓝缕,一个是锐意进取的,这些都是能够在博物馆的陈列物中看出来的,作为本土的艺术家,我们更应该体现出来这些传统精神和文化。

郭晓东:湖北美术馆能够成立漆艺交流中心,这对于从事漆画创作的艺术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今年我也有幸接触到在我们省举办的全国漆艺高研班,让一些艺术家有幸得到漆艺创作方面的学习和交流,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我们要借助这个平台,把自己的热情和激情都投入进去,争取创作一些好作品。

另外,我们对待漆艺应该有一个很好的眼光,不要盲目跟随市场,大家的风格和探索的方向、观点、思想应该更广泛一点,风格多样化一点。每个人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追求。交流中心有各种思想和各种不同的东西在一起相互交流,如果都是一边倒,都是一个方向,那就没有意义了。搞漆画的一定要团结,要集思广益,更广泛地开展一些探索。一方面从中国漆画本身、漆艺的本质出发,一方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探索。如果我们仅仅就是追求漆艺,而忽略了艺术,漆画最终还是会少了一个高度,永远停留在工艺这块。我们还是要把艺术融入到漆艺里面,要让漆呈现一种艺术的漆,而不仅仅是一个工艺的漆。

辛立刚:我们江汉大学现在是两个学院,在之前开了一些选修课,学生们对漆画的创作非常感兴趣,这对我们做漆画创作和研究的人来说其实是一种鼓励。王院长对江汉大学漆画实验室和漆画工作室的建立有一定的规划,我们一共有3000个学生学艺术,他们对漆画的学习是非常积极的。

我觉得漆画交流中心应该定位在漆画的研究和推广上,要让漆画艺术在更多的范围内进行,让更多的人去喜欢,更多的人去创作。我们可以定期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举办一些各种形式的活动,去参观学习和交流。比如我们今年举办了一个研修班,研究漆艺漆画的各种形式,进行一些研修培训。或者在今后举办一些漆画展览的活动,举办各个形式的活动来推广漆画。现在交流中心要有一些其它的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带动和有计划的进行推广。

    唐晓敏: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湖北美术馆漆艺交流中心筹备,围绕这个方面,我想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高研班的学员,其实每个地方爱好漆艺的艺术家都很多,也有很多老师在做,但是都很散,之所以福建、南京、杭州这边做得好,是因为在那些地方总有一个牵头的。湖北这次搞了交流中心,我们希望能够长期坚持,每个月或者有一个固定的交流时间,有了交流才能够把事情源源不断的推广开来。同时,可以把自己的作品放这里面进行一些交流展示,同时把一些创作互相进行展示。

    第二,湖北是楚漆的发源地,其实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名声,怎么样围绕这个去发挥湖北的特色,湖北怎么形成自己的特点,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的。我们交流中心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引导和发展,形成湖北的新力量,使我们在漆艺方面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第三,在座的好几个院校的老师,就像是星星之火,每个老师每一年带的学生都非常多,如果真正要搞一个像样的展览,或者出一些相关的书,老师个人入股能把学生的作品汇集成册,这对漆艺的宣传都是一个很好的影响,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刺激,对漆艺的推广也有很大帮助。高校通过这种方式把各个学校的种子播散得更宽广,在这一点上,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第三,湖北毛坝、竹溪有好的漆,但是我从来有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在哪个地方,说起来很惭愧,这也是我们中心可以去挖掘和开拓的一个方面。哪怕请进其它外省的艺术家来,让他们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也许他会增加对湖北更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刘老师和美院的老师在做这个工作,如果能够把这个事情继续做好,继续发扬,形成一个共享的圈子,扎扎实实做一年下来,肯定会很好。

    静:首先湖北来做这样一个漆艺的文化品牌是非常有希望的事情,因为我们既有资深的漆艺家,也有很多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我2011年上半年的时候拜访了几个漆艺家的工作室,蒲老师的,以及在美院工作时,也拜访过刘吾香、张志刚老师。去了之后跟他们做了一些深入的交流,跟蒲老师谈到去毛坝考察,跟方老师也谈到去乔十光老师那里学习,跟刘吾香老师也谈到了衍生产品的制作。其实,衍生产品也是可以大做文章的,艺术家建立一个专门的团队,设计他们独有的LOGO,做产业化的生产,不一定要做很大,但是能够供漆艺三年展的时候送一些礼品,我们馆年度拜访性质的礼品也可以用我们的漆,因为这是我们馆的特色。甚至可以设计开发一套食器餐具,宴请官员或者特殊嘉宾的时候可以使用这样一套食器,做一个推广。我们做漆艺交流中心希望把湖北的漆艺资源进行整合,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做推广,希望大家在外面的时候如果有什么情况可以告知我们一下,我们会尽量参加和关注。

湖北的漆艺团队比较年轻化,我们馆是不是可以给他们一定的扶植,比如说经济上的扶植,或者是学术上的扶植,经济上的扶植不仅是金钱上的,也可以提供艺术家创作上的材料和相关的条件,漆艺家创作的作品是不是能够给我们馆收藏,既然收进来肯定是为了更好的推广,把这批收进来的作品将来做大范围的巡展,从而在更大的范围上为大家做推广工作。学术上的扶植和推广宣传,一个就是展览的宣传,对外的巡展,一个是文献上、画册上的出版。我们在做活动邀请的时候,可以邀请年轻艺术家学院的院领导,让他们的领导也知道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的重要性,能够引起他们的院领导的重视和扶植。刚才几位老师还提到学术交流问题,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请到资深的漆艺家或者不是漆艺领域但是在学术界非常有眼光的艺术家,跟他们一起来做交流,拓宽大家的思维,让大家不要局限在漆的领域里面越做越窄,而是要越做越宽。

   张跃平:我来谈下自己的观点和平时的考虑。首先是湖北漆艺发展的生态问题。我们建立这个中心一定要有能力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不然我们建立这个中心就没有任何意义。湖北漆艺发展的生态,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很多画种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全方位的进行,是持续不断的。我平时想到一个问题,也是大家考虑得很多的因素:漆源的保护和发展。从漆源角度来说,它不是工厂里面生产的,而是自然环境下成长的环保材料,在国际上漆源的生产地也不多,欧洲多一点,亚洲多一点,北美、南美也不多,亚洲有台湾地区、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其实也有一部分地区也产漆,他们的艺术作品中也有相关的利用。对于漆源的保护,湖北省应该有一个战略上的考虑。一提到漆源就是毛坝漆,毛坝漆现在的状况怎么样,我是比较担心的,因为漆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是挂钩的,我不知道当地政府对这个东西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好的认识。据我查的资料,毛坝地区目前的状态也不是很好,毛坝漆的生产比较单一化,都是一些个人化、小作坊的生产,当地的政府对这个不是绝对的扶持。怎么样让当地政府来认识和发展这个东西对于我们当地经济生产以及文化创作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是我们需要多方面去沟通和推广的工作。让地方政府充分地认识到这个东西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经济产业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要把利益告诉他们,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他们会有利益的,这是要求我们大家一起来做的工作。

    作为政府是需要扶持这样一门艺术产业的,漆艺不是一个大范围绝对成熟并且广大受众都能够知道的画种,它目前还是一个小众的东西,它跟油画、国画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怎么样去推广这个东西,地方政府应该有一个考量,而且我们这个发展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扶持,或者在政策层面上的宣传。漆艺发展还有一个人才的培养问题,现在我们可喜地看到,在全国各大美展当中,漆艺作品一年比一年的数量增加,它的学术地位也日益提高。我记得漆艺的获奖作品还是有很多的,当然它肯定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在湖北这方面其实也是刚刚起步,很多高校也有这个想法,有些高校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我们要深入不断往下进行。培养创作人才,培养欣赏的受众,这也是我们推广漆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方法。

   从学术上面建立漆艺创作的理论高度,培养专门的从事漆艺研究的理论人才。健全完善漆艺研究体系,这应该由理论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想法,理论要跟上。我们在座的很多是艺术家以及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实验者,但是真正的理论是怎么样去完善呢,可能我们湖北在漆艺发展理论上也要有一些跟进。从理论上来说,漆画怎样去发展,怎么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去解决问题,我们要有这个能力。刚才大多数谈的都很好,解决问题的方式有这样那样的,归纳起来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理论的高度,这个非常重要。

    关于艺术创作的问题。刚才有些同志谈到艺术创作的空间问题,我认为艺术创作可以天马行空、不受限制,但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矩,肯定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在里面。这个艺术创作和其他的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区别,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的规律性,你天马行空也好,自由发展也好,千变万化也好,但有些精神的核心的东西是不应该偏离的,也就是它的规律性、特殊性、技巧性,规律我们不能脱离。艺术创作要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求,我们的审美不是单一的,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都很活跃,人们的文化消费层次也不一样,人群不一样、族群不一样、经济能力不一样、受教育能力不一样,所以审美需求是多方面的。再怎么多方面也不能说没有规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三个层面的审美需求。也就是绘画中经常说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这是审美的三个阶段。我们如果有很形象的东西可以给老百姓看,老百姓不一定看不懂,我们完全可以表现心灵上的东西,一种非常态的东西,它也是成立的,在创作上是多样化的,但是千变万变肯定有规律性可循。

漆艺艺术的发展与当代美术相结合的问题。我身边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很多人所理解的“当代艺术”可能还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当代做的就是当代艺术,很多从事绘画的人都把自己定位在当代艺术范围中,但这其中肯定还是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当代艺术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艺术理论体系,有一个所指的东西出现。我认为它是一个理论,是有具体的指向的,就像我们所指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等,它只是一个理论的概念,是一个理念的提出。我认为当代艺术专指的就是以从事非逻辑性艺术创作的理论,是一种非逻辑性的时空结构,它是一种错位的结构、错构的结构,错序的结构。怎么样和当代漆艺相结合,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的摸索和探寻。

建立和完善展览、推广收藏的平台,同时进入相应的市场,促进漆艺的发展。展示平台、推广平台、收藏平台,收藏很重要,收藏从小的来说是对一个作者或者对艺术家的认可,从大的来说是收藏文化结构和文化财富,湖北美术馆也会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我们把漆艺的收藏作为我们馆的特色收藏,而且会不断投入,不断在这方面加强工作。我们出来的作品有一个归宿感,在理论平台上有高度,对艺术工作者从事这个工作有好处。另外就是进入市场,进入市场不是纯粹的买断关系,它也不是一个老虎,不能碰,其实我们也可以在市场上做推广工作,比如买卖之类的。现在的油画、国画市场还是很活跃,漆画的成本比较高,它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其他的画种,怎么样来维持基本的运转,这就需要经济的基础。在展示方面,我们多参加一些展览,展览中的很多领导评委都关注这个作品的结构,这对我们从事创作的人是一个非常大的鼓励。我们在湖北这样一个环境当中, 古老的楚漆艺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营养,但是在古老的漆艺和当代艺术怎么样结合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今天建立这样一个漆艺交流的平台,其实就是希望将我国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一直坚持下去。我在此愿与大家一起共勉,再创楚国漆艺的辉煌。

    王小红:我在湖北美术馆负责公共教育,所以我谈谈这方面的感受。公共教育更多的是一个大众层面上的东西,所以在实施公共教育活动之前,我通常首先会假定自己是一个普通观众,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去看待每一个展览以及展览上的每一件作品,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我们做的活动才可能更贴近大众。

今天听了在座的各位漆艺专家们的发言之后,我深受感触。其实湖北的艺术家还是比较重视漆艺的研究的,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这种研究并未形成气候。像唐老师在好几年前就开始创作漆艺,在美术院成立了漆艺工作室,还请了一大堆专家一起来研究,可惜的是,后来他调到湖北美术学院,这个事情就慢慢终止了。如果当时领导很重视的话,我相信湖北的漆艺应该会发展得很好。现在,美术馆的傅馆长很重视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如何让历史这么悠久的漆艺能长久延续性的走下去,让所有人来关注它,让所有人来认知它、欣赏它,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其拓展的路必然是很艰辛的,需要一批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来坚持去开拓和耕耘,需要大众的奉献和帮助。作为美术馆,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用我们的活动去吸引更多的普通大众来关注它,同时漆艺的发展也需要一些财团、机构的认可,如果有一些基金可以扶持它,我想对它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漆艺作品是奢侈品,它需要大量的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材料成本,还有时间成本和艺术家的精神成本。对于漆艺的普及和推广,我觉得还需要想办法如何让传统的漆艺和现代性的手法结合起来,从而让传统的东西焕发出现代的光彩。前段时间我去买苏绣,当时服务员给我看了一堆,但大多是一些传统的东西,我还是喜欢有一些现代的色彩和设计融合在里面,有点混搭的感觉,这样我想会更吸引我一些。在公众推广方面,我建议做一些延伸产品,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认知它,喜欢它,只有大众喜欢了,他们才会走进它、了解它。美术馆做延伸产品是很重要的,因为延伸产品是让大众认知高雅艺术作品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在做延伸产品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做一些既有传统元素,又有现代一些新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延伸产品。

朗雪波:我主要从事展览的策划和推广,对于漆艺,我们也参与了很多推广和展览的筹划工作,也有很多体会和认知,我想谈谈我的感想。

   今天在座的漆艺家,大部分都比较年轻,这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大家都受过专业性的漆艺创作训练,有很多都是美院毕业的,有的是全国各地漆艺工作室过来的,各位现在大都在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美院、十堰、江汉大学等各个高等院校里任教,这对于今后漆艺的发展是一个特别好的优势。但是,我们怎么样去进行有效的互动,从而使各个机构、院校之间的漆艺家进行工作上的互动和创作上的交流,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它还需要完善起来。我们成立湖北美术馆漆艺交流中心就是有这样的一个目的,希望能够凝聚这股力量,产生良好的互动和交流。

我刚才听到各位谈到技工、技术支持、技术总监方面人员的培养和带动,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漆艺今后的发展应该是开放性的,我们要吸纳更多的艺术家对漆艺进行研究,让他们对漆艺产生兴趣,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技术问题就可能会成为障碍,这个障碍会阻挡很多艺术家参与到漆艺创作当中来,阻挡他们把漆艺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和表现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技术问题的确是很重要的。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有一个很强大的技术团队,这个技术团队他们都不是艺术家,但是他们熟知各种电脑程序,知道怎么展示,知道如何将艺术家的想法变成现实,因为在某些技术上很多艺术家自己难以做到,艺术家自身可能更多考虑的是艺术呈现的问题,不会考虑其它的问题,所以这种技术团队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他们会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如果有他们在,我们漆艺家对于材料的选择,对于时间的把握就会做到心里有数。为什么艺术家很重视技术的问题,因为艺术家考虑的更多是艺术发展和艺术本体的问题,但如果过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讨论,第一,它的门槛很高,就算我们通过很久的学习也许都很难达到技术上的高峰,第二,漆艺本身的起点很低,如果我们仅仅是谈各种技术化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能把艺术本身的问题展开来进行讨论,大家的思维就会被局限在一个套子里面。

作为艺术家,我们还要关注当代艺术的发展以及美术史的整个逻辑,这是艺术家所要考虑的。当我们把这些无形的资源消化到作品的时候,才会使我们的漆艺真正的走向当代,走向艺术,所以如何协调技术与艺术,这也是我们要面临的一个问题。

    另外我再谈谈艺术的开放性问题。对于漆艺,我们不要仅仅只是谈论漆艺本身的展览、活动、宣传,否则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圈子,自己会把自己困住了,同时也不会有更多展示的条件和机会,和其它艺术形式的交流也就无法展开。而且别人来看漆艺的时候,也会有障碍,不能够完全介入进来。比如在德国的苏笑柏老师,他也是用漆艺来做作品的,参与了很多展览,但他不是以画种为门槛来参加的,但在展览中他的漆艺作品特别突出。所以,我们怎么去消化传统漆艺,并且把漆艺作为开放性的问题延展开来,怎么样去策略性的参加展览活动和学术讨论,这是大家需要动脑筋思考的。

    还有就是艺术家的独立性问题。艺术家本身有各自独立的成分在里面,因为我们做作品首先是要有一个特别充分的逻辑思考,我们要有理由才会去做,就像我们常常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可能会通过作品去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可以很坦诚的把社会、哲学等问题拿出来一起谈论,这样的讨论是会很有营养的,交流的时候大家也更能确定自己作品中思维的独立性,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更能够找到自身技术方面的独立性。所以说,独立性是每个艺术家必须要保持和坚持的东西。今后大家在交流过程当中,要少认同,多质疑多争论,因为只有在争论的过程当中才能迸发出火花,只有碰撞才能够产生有营养有价值的东西,没有碰撞就没有进步。

   最后是工艺化的问题。我觉得工艺化不是一个问题,我们其实没有必要觉得沾染了工艺性,漆艺就变得不够艺术了。其实当代很多艺术,比如建筑,就是来自于工艺美术,现代美术的发展和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是截然分不开的。当初中国传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从八五时期切入到当代艺术的时候,也是吸收了很多平面设计方面的资源的,当初有很多艺术家都是工艺专业出身的,还有学建筑的,甚至西方抽象艺术有很多东西也都是来源于工艺美术。工艺美术里面其实是有很多营养可以吸收的,大家完全没有必要有这样或那样的担忧,工艺美术也是当代艺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不能绝对的说这个好,那个不好,好与不好就看我们怎么去对它进行把握和控制,这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肖传斌:今天会议的关键词首先是“漆”,然后是“艺”,接下来就是“交流”。关于漆,各位专家学者谈了很多,湖北是一个产漆的地域,而且世界上最好的漆就在我们湖北,但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漆的产业链现在没有办法延伸开,所以漆源虽然在我们这里,但我们目前所用的漆全都是外地买来的。有专家提出在湖北使漆形成一个产业链,我想这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的加工工艺水平还不够。刚才刘善林老师说他在那边建了一个基地,这相当于我们交流中心在鄂西北就有了一个据点,所以我们如何发展更多的据点,如何把漆产业的这些点链接好,把漆源的问题解决好,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认真去做的。

    漆艺的“艺”,这个“艺”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技艺,另外一方面是艺术。成立漆艺交流中心之后,我们在湖北就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这个交流平台的推动下,我们可以把很多外面的好的作品,好的艺术家引进来,也可以把湖北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推出去,大家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鼓励,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艺术家通过这个平台把湖北的漆艺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莺:今天的会议有着非常实际的作用与意义。各位老师就相关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目的更为明确。很受启发。会后,我们将认真整理会议的纪要与意见,并据此来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到湖北美术馆来参加这次会议,来共同关注、支持湖北当代的漆艺创作及其发展。相信有各位的参与和支持,漆艺交流中心将成为一个很好的公共文化交流平台。今天的会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