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解析与跳转”研讨会

时间:2019-11-22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19年11月15日

点:湖北美术馆4楼艺术交流中心

主持人:余丁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发言嘉宾(按发言先后排序):

冀少峰湖北美术馆馆长

刘茂平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宋晓霞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美术学研究所副所长   

葛玉君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王端廷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杨小彦  中山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   

吴杨波  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北京画院研究部的副研究员   

朱小钧  策展人    

    

    余丁:大家中午好,周虹解析与跳转展览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到会的各位批评家、嘉宾,我按顺序介绍。坐在我旁边的是湖北美术馆馆长、中国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冀少峰主席,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先生,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宋晓霞女士,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书记兼教学部主任、副研究员葛玉君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礼宾先生,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吴杨波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郑工先生,中国艺术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先生,中山大学传媒学院教授杨小彦先生,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杨卫先生,北京画院研究部副研究员周蓉女士,著名的策展人也是年轻的批评家朱小钧先生,另外还有一些媒体朋友,我左边坐的是今天展览的主角艺术家周虹女士。

    现在研讨会开始,首先我作为策展人介绍一下周虹女士的展览和她的创作情况,这次展览的主题我定位为“解析与跳转”,因为所有的作品都是中国社会现在最为日常的图像,这就是二维码,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刻要见到的,只要是拿着手机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要扫的二维码。不管是你到商店买东西付账还是相互之间寻找交友的信息都离不开这种图像。周虹近年来的创作正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离不开、常见的现象和符号当中去寻找背后的社会叙事,在她的创作中每一个二维码背后都是一个社会角色,都是一个社会身份,都是一个她进行社会调查的叙事。而从二维码本身的编码程序来说,二维码的特点就是它的独一无二性和不可复制性,每一个二维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这就导致她每一件作品要依据背后的信息的独一无二性,就是说在她的每一幅作品在二维码的特质要求下都不能雷同,尽管它们可能是小方格或者几何图形矩阵的重复,每一件作品都将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强制性的独一无二。从艺术的角度说作品独特性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周虹以二维码为母题的作品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作品存在编码和解码的问题,从每一件作品都可以真实的用你的手机或者解码器去扫描,扫描后对作品背后的叙事和图像进行解码,然后跳转到另外一个信息当中去,所以从一开始的编码到最后的解码的过程在周虹的创作当中她是注重编码解码每一个环节的清晰性。在60—70年代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瀚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编码、解码》的论文,是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基于对上世纪60-70年代电视媒体的研究,强调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每一个环节的清晰是大众传播媒介重要的特征。在周虹的创作过程中她对于每一个环节是非常重视的,从最开始的对于社会调查的信息采集,在城市不同的场所寻找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采访,在对事件和人物选择方面的环节的清晰度,包括对影像的录制、语音的录制以及最后的文字的整理这些环节到把它生成一个二维码信息,然后以它来完成一个绘画的作品,到最后的扫描、解析、跳转整个环节的设计是高度清晰的。在这个里面涉及到创作的方法论,在我看来里面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她的创作方法论意义和思辨的价值大于作品背后信息的价值,因为后面的信息不管是什么都是社会的现象的反映,但是这个方法论对我们今天是有思考价值的;二是以二维码为母题仍然是绘画作品的呈现方式,所以我们在画面上会看到她对于抽象的几何图形绘制所保留的绘画性,这个绘画性体现在每一个几何形边缘非常细致地留下笔触痕迹,几何边线与色块之间的接触痕迹,这是她有意的保留画面的绘画性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图像仍然是一件绘画作品,而不止是二维码的编码放大,这就意味着画面在作品绘画性、抽象的审美价值方面力图保留对观众最大的视觉吸引力,即使不做解码,也具有独立性的绘画价值。从这一点来说周虹的作品是用绘画来作为视觉媒介再现或者表现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东西,它不是电视而是社交媒体各个环节的描述,这个是我对她作品的基本判断。

    下面请各位批评家就周虹的作品来发表自己的高见,请各位自由发言。当然首先要请冀少峰馆长发言。

    

    冀少峰:我代表湖北美术馆对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当中莅临湖北美术馆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刚才余老师作了热情洋溢的关于展览的介绍,非常到位。非常感谢余丁先生给湖北美术馆策划这个展览。

    关于周虹大家都会产生各自的解读。余老师接受策展工作的时间很久,但是他很忙,可他又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去了周虹的工作室通过交流,不长时间就理出了他的策展思路,让我很感动,感觉到了长期在一线活跃的艺术家和批评家的敏感度。关于周虹的展览,我曾经几年前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做过展览,我是作为策划人,当时她的作品以魔方为主,后来为什么转到二维码呢?里面有一个小故事,他的先生最早接触了发明二维码的人,当时人家想让她的先生投资50万一起做二维码,所以有的时候就像马云来找你,你当时发现不了,就失之交臂了,这可能是她对二维码情有独钟的原因之一。上次做完展览以后,周虹说了一句话,她说我特别想把车从楼顶扔下来给砸了,她当时说的是一个笑话,但是我觉得周虹作为艺术家躁动不安的天性表达出来了。之后鲁虹老师也希望她在合美术馆做一个展览,而且也不断的发出邀请,当然我们的邀请肯定是比鲁老师要早的,周虹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比较谨慎的,从魔方转向二维码毕竟跨度比较大,另外一点二维码人人都懂,人人都在扫,但是扫出来的是什么确实带来了一个压力。周虹的信念非常坚定,她说二维码就是我,我就是二维码。你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我艺术表达的方式。我觉得她抓的二维码是比较贴切的,今天的确谁也离不开二维码,比如咱们一见面就先扫一扫,作为当代的艺术家她就敏感的抓住了社会的敏感的神经,同时做出了自己敏感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其实不是一个绘画,而是一种观念,在二维码后面有她个人对社会的体验,每一个二维码后面是不同的角色在讲不同的故事。其实她有一句话很关键:“真实不是你看到的样子,”那么我套用一下,可能我们要表达的有的时候也可能不是她要表达的内容,这也是二维码的魅力,再一次的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谢谢!

    

    余丁:谢谢冀馆,下面请鲁虹先生发言!

    

    鲁虹:谢谢余丁老师与湖北美术馆!现在看来,我们合馆跟湖北美术馆竞争起来肯定是“小弟弟”,因为先前我们也邀请过周虹来我馆做展览,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湖北美术馆,这可以理解,因为湖北美术馆是省馆,也是大馆。

我最早认识周虹还在深圳美术馆工作,当时回汉是因为她在省美术学院美术馆做了一个以魔方为主题的展览,我注意到,在一系列作品中,她把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用魔方拼接在了一起,很有意思的!她当时画的是具象画,可后来我再去看她的作品时,发现她已经转向了。老实说,在她不介绍新作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她是画的二维码,只感觉是在画抽象画,即多用不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等等来组成不同的画面。后来在和她进一步的交流当中,才知道她的初衷并不是要画抽象画,但有意思的是,她却于无意之间解决了抽象画怎么介入现实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以前很多人都在谈,但要做到非常困难!这是因为抽象画是现代主义追求的产物,另外,也因为它比较抽象,没法和当代的文化现象挂上勾,故只能在材料、形式上做文章。这也使得一些人得出了抽象画不可能当代的看法。很有意思的是,虽然周虹以二维码为基础做出的抽象的图案总会让人觉得她是一个抽象画家,但当人们拿手机对不同作品进行扫描时,就会发现每一幅作品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或者有一个角色、或者有一些事件,并和我们当下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认为周红的探索很值得大家借鉴。

当然,如果观众不去扫码,也可以把周红的相关作品当成抽象画来看,事实上,在展厅中很多人看她的画时并不会去扫描,我注意到,真正进行扫描的就是余丁和冀少峰老师这些文化学者,更多人则会把她的作品当成抽象画来看。在我看来,不管她主观上怎么想的,如果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她明显是从几何抽象的路子走过来的。我认为那放在后面展厅里面的几幅作品就是放在抽象画的大背景中看也是很有个人特点的,同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这也意味着,她显然是找到了自己的形式语言。我上次到她的工作室看画时就对她说过,她的画其实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个是用手机扫瞄了二维码后对当下社会事件的解读;另外一个就是从纯抽象画的角度来解读。因此我觉得她的确开辟了一条新的绘画之路。

    总之,我觉得周虹在创作上除了画二维码以外,还可以把题材开拓一下,这样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我的建议,不知周虹以为然否?谢谢!

    

    余丁:谢谢鲁虹老师,从抽象画的角度出发,从现代主义和当代的转换的角度给周虹提出了很宝贵的意见。他在说的时候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找周虹订一张画挂在我家里,然后扫出来是我的信息和故事,它是一张画,但是它可能是一种当代的方式。下面请郑工先生发言。

    

郑工:今天看了周虹的展览以后很受启发。现在的艺术创作在观看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艺术家想让我们看到什么?而我们又能在展览的现场看到什么?这些都是问题。因而,所以在这个展览里面有关视觉馆刊及信息传递的问题特别触动我,引发我的思考。刚才鲁虹说得很好,她考虑的问题就是抽象如何介入当代。实际上,是通过所谓的艺术形式介入社会,在思想与观念层面上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周虹作品的批判性很强,我认为她的作品有三重质疑和批判。第一,作者在哪里?作者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很多的绘画作品面前,包括装置和行为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这个问题直接质疑的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难道在创作中可以将主体剥离、让主体退场?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第二,作品在哪里?作品存在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我们谈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的时候经常谈到人的审美问题,我们可以从底层面去阅读,谈作品的抽象行,我们还可以去谈形式的构成和审美的关系,可这一点在你的作品当中并不是很突出。你关注的是中间的环节,如何引导观众去获取信息,进入你为观者预设的观看流程,注重过程中的各个中间环节,让读者的思维不断跳转,而在作品之中信息的处理和编撰,如何更为顺畅地让观众进入你说建构的信息场域。二维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你是怎么设置的?周虹的作品批判性很强。之前我为什么说作品在哪里?作者在哪里呢?问题在于你消解了很多东西,消解了很多我们对于艺术的习惯性理解,包括传统对于艺术的定义。因此。我认为周虹作品的第三重质疑与批判,就是质疑艺术的本体性存在。我们还关心什么是艺术的本体吗?如果作品和作者这两层关系都没有存在的必要,那艺术的本体还存在吗?如果艺术的本体不存在,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谈艺术?这个问题比较大,很难下结论。周虹的作品是绘画吗?是装置吗?其实,既不是完全的绘画,也不是单纯的装置。

周虹更注重调动多种因素,运用多种方式,不论是绘画还是装置,让观众直接介入作品的现场,参与创作,有行动的因素在内,使用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多种因素混在在一起,相互跳转互动,最后集中在一起用二维码呈现,通过这个渠道进入阅读去获取信息。我扫描了几个二维码,后面显示的信息有时是对作者的介绍,有的是一些影像的故事,当然,我们进入到这一层阅读的时候会有一些不满足,希望在扫描二维码之后能够读到获看到更多更深入更有趣的故事,这样作品可能会更丰满,这才是让我们通过你设定的各种形式渠道进入到你真正要把我们带到的地方。如何进入当代?抽象艺术或各种表达形式都是进入作品的途径,最后的目的是让大家进入到社会化或社会性的阅读。我觉得,周虹的创作目的载于重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那么,你要讲述的是不断发生的社会的故事。你只是为人民展示一个观察社会的角度,并撷取多个方面,你时时都在引导,让人们进入你的编程。因此,在几个环节你会设置悬念。二维码就是一个卡口,人们不知道二维码背后藏了什么东西。这个悬念是非常有趣的,一旦包袱揭开的时候,能不能继续吸引读者进入到更深更广的阅读空间中去?而且,早设置阅读的路径或者进入的卡口时,是否还可以再考虑一些不同的方式,其路径及相关的后续空间能不能进一步的打开?这可能是你的创作继续往下走的时候可以再考虑的。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余丁:感谢郑工先生的发言,对艺术与绘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问题,也是提出了建议,下面请王端廷先生发言。

    

    王端廷: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作品,我觉得作为批评家的职责就是要对新的艺术作品及现象进行性质的判断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可能会受到后人的修正,但是性质判断是我们这些与艺术家同时代的批评家比较可靠的批评作为。刚才鲁虹讲周虹的作品是抽象画,我第一此看到余丁发的链接,也觉得是一种新的抽象绘画,但是当我到了现场才知道所谓的抽象绘画是一个表面的形式。她的作品不是形式主义的,而是观念主义的,准确地说她的艺术属于数字艺术,她完全符合数字艺术的定义。她的二维码绘画作品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抽象的符号,只不过她把抽象的符号用绘画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所以她的艺术从本质上来讲,是属于数字艺术。她的作品的外在形式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的二维码,作品的内容是社会调查的材料,是关于社会各个阶层各种身份人的故事。这类作品形式上是抽象的,内容上是社会学的。它的创作方式是一种编码的过程,接收和展示的方式是解码的过程,这两者不管是编码和编码都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周虹打开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和接收方式,她是敏感地意识到了新科学技术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新的手段。在科技时代,新的创作方式的发现可以申请作为一种技术专利。周虹可以申请这样一个专利,因为她最早发现了这样一种技术,二维码可以用作艺术创作的手段。在计算机时代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转换成二维码,转换成抽象的符号。把现实物体转换为平面图像,这就是传统的写实绘画。现代抽象绘画实际上是把宇宙和生命的本质转换成抽象的形式,这就是抽象艺术的本质。在计算机时代,通过电脑可以轻松地实现世界万事万物的抽象符号化的转换,周虹的创作本质上是利用新的计算机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她打开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新的可能性,但是从她的创作中,我们也看到了新的艺术创作在初创阶段的不完善。她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给作品也就是给二维码注入更丰富的内容,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更具艺术家,如何明确地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她现在做的二维码创作,它的内容是社会调查,但是它与其他人比如说调查记者做的社会调查有什么不一样呢?我认为艺术家做的社会调查跟调查记者做的调查应该不一样。不过,我们在她的作品中还看不出明显的差异,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然后生成一个二维码。作为艺术家,你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性体现在哪里?对于周虹来说,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第二个问题是:周虹的二维码创作和解读都是建立在二维码技术及其设备的基础之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升级换代这一类作品创作和接收的方式将有可能被废弃,当然这不影响她作为艺术史上独特现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我们应该有这个意识,譬如计算机存储设备从软盘过渡到光盘,如今又变成了U盘,原来存储在软盘上的数据在现在的电脑上已经无法读取了。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是必然的。我相信二维码技术将来会被更新的技术所替代,那么用这种技术创作的作品被解读的方式可能会被终止。以上是我看到她的创作想到的两个问题。因为这是新的创作方式,对于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是新课题、新挑战。在科技时代,艺术家和批评家是共同成长的。周虹的创作为我们批评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创作成果,从这个意义来讲,作为批评家我们应该感谢周虹,感谢周虹的敏感,感谢她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成果。

    

    余丁:谢谢,王端廷先生提出周虹的创作是数字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科技艺术,是在科技时代的艺术形式。最近一段时间科技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讨论的焦点,很多人都在科技艺术领域里面做很多尝试,今天在中央美术学院正好第二届科技艺术国际论坛在召开,又来了一群国际上做科技艺术的艺术家和理论工作者在进行演讲,科技艺术现在是一个趋势,周虹的创作绘画其实是某种意义上跟今天最为契合的科技艺术的现象,特别是跟传统的绘画结合的一种现象,王端廷先生对于周虹作品的解读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定性的分析,感谢他。

    下面请湖北美术学院刘茂平副院长发言。

    

刘茂平:谢谢!周虹是我们湖北本土的艺术家,也是湖北美院的校友,我确实一直在关注她的艺术创作。她对艺术的敏感和敏锐是毫无疑问的,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去过她的画室,我的印象还停留着她的艺术还是原来那一批魔方的作品,这次看到以后还是很惊喜的。

我思考的出发点是这样的,王老师刚才谈到关于艺术定性的问题,我有同感,我想从艺术史的递变的角度、艺术的类型的角度来定性的话,她的艺术作品既是平面性的又是抽象性的,因此视觉图像呈现给我们作品的性质实际上是有现代性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她的作品里面去认真观看,看到她图式本身,并且进行扫码的时候会发现她的作品其实是非常当代的,这种当代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很多学生也问我当代艺术是什么?我说首先第一个要有问题意识,你要能提问题,从这一点切入她的作品里面,她确实提了很多的问题,仅仅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她的作品是当代的。她提问题的方式是把一系列对立甚至冲突的因素放在一个画面上,打破了很多边界,在图式上面打破了当代和现代的边界,同时她打破了一系列的二元对立边界或者说把一些对立的东西凸现其对立和冲突放到一起来提出问题。我觉得有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逻辑理性和艺术直观的问题,计算机是靠逻辑的方式计算,是非常理性的方式,通过运算得到一个二维码的生成。周虹的作品以比较鲜艳的色彩把它变成艺术的直观,这里就颠倒了过程和结果的关系,看起来二维码是一个结果,但是她试图是揭示这个结果背后的过程和想要表现的东西。

    二是丰富复杂和单纯有趣的问题,二维码在她的图像里面表达的方式、正方形等等几何的图形,是非常简单的,是重复的。但是她呈现给我们的画面还是非常丰富的,这个丰富性既体现了色彩的变化,也体现了作品生成的方式的丰富性,所以她成功解决了丰富复杂和单纯有趣的关系,提出了两者之间形式的关系如何统一和协调。

三是技术控制和自由意志的对立和关系的问题,现代社会对人的控制无所不在,无论是消费时代或者叫技术时代,今天技术的控制比其他的控制可能温和一点,但是技术的控制或者技术主义的东西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肯定是常见的一种控制方式。这种控制其实是我们不自觉的,有时候甚至是我们自愿的。在被技术控制的时候会形成似乎是我们自由意志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的选择,实际上我们是不得不这样做,其实它不是我们自由意志的体现。因此二维码看起来简单,但是它隐含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比方说遮蔽和显现的问题,也有建构和解构的问题,从二维码中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出来很多的问题。技术隐藏性的功能使得好像人在消费的时代有一种自由意志,但是实际上我们是被控制的,是不自主的。这个问题在当代社会里是非常本质的问题。

    四是生活本身和视觉图像的关系,因为我没有扫码,但是通过刚才有的批评家的谈论,我非常好奇、非常期待的是她呈现的图像背后的生活本身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刚才有些批评家在谈论的过程中,特别是对她二维码背后生活的丰富性或者调查的深度以及调查的对象、调查的话题可能还不是很满意,这个我待会也想提一点建议。视觉图像和生活本身的东西我们看起来统一在一个二维码的图像中,但图像本身和背后隐藏的生活本身的内容,这个里面也有前台和后台的关系在其中,究竟是后台在决定前台,还是前台决定后台,图像是内容的傀儡吗,等等。

这些作品确实是体现了周虹作为一个艺术家非常好的直觉和能力,同时她在表现方式上面也有一些自己的艺术敏感,我们看到的二维码都是单色的,她把它转换成彩色的,而且她作品的颜色是具有前现代艺术家的审美的价值,就是很好看,她注意到了色彩之间的关系,这些东西最终一定是表面的东西,形式的东西。但是过于强调形势,可能也会减弱艺术家的真实意图,这是需要警惕的。

尽管我以上对她提出了这些问题,但是我刚才说的四个方面都是表面的问题,是图像直观的问题。我真正关注的是你背后通过社会调查,你的每一个事件它提出了什么问题,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是由第一层次问题引发出的第二层次的问题。因此,的的内容的丰富性在哪里,这个是支撑你的作品究竟有没有更高的艺术价值非常核心的东西,这个是对艺术家的能力、艺术家思想的深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因此我的期待也是一个建议:第一,从图像上看,我觉得你的二维码的东西可以在色彩的变化、甚至是美感给人的视觉观感上可以有更多的变化。这一批作品简单说太美了一点,可以让它一部分作品的颜色更接近二维码本身的色彩或色调比如灰调,甚至黑色的调子,或者偏冷色的色调,就是这种表面的色彩和你背后的内容可不可以有些直观的暗示或者叫关联。如你的社会内容有一些是比较喜悦的,有一些可能是比较沉重的,在画面上可以通过色彩有一定的暗示。这是我的一个建议。第二是你在做社会调查,我们都期待你二维码背后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如果我们扫进去是一个很平淡的故事,或者你的调查和一般社会记者的调查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深度,可能就是比较表面的,我们可能希望可以看到一些更有深度更丰富更独特的,是一个艺术家才有可能提出的问题,甚至是质疑批判的东西,有更丰富的内容,这个是我对你的期待。

    

    余丁:刘茂平教授提出周虹的作品当中的对立的二维元素前与后的关系,讲了四对不同的对立元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我同意刘老师讲的二维码背后的故事其实从观念层面来说是考验一个艺术家的问题意识和对世界判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不仅仅是绘画表面的效果和前与后的程序的关系,更多的是你对于世界的判断和对于问题的判断,从这一点来说刘老师对艺术家提的问题非常尖锐,也非常有建设性,这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是需要去思考的问题。

    下面请宋晓霞教授发言。

    

宋晓霞:我想从时代与艺术这个老问题来讨论周虹的艺术。我看周虹的展览第一个感觉就是艺术存在的方式在今天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是由技术和媒介的迅速发展造成的,周虹以她的直觉把握到了这样一种艺术的方式去表达我们这一剧变以后带来我们的意识和身体的变化,周虹选择了用二维码来切入当代社会。

二维码最常使用就是我们经常在消费过程中,但是周虹对二维码进行了艺术转换,所以她的转换能力非常强,这是她对时代与艺术这个老问题最新创造性的回应。但是我更关心的是你跳转之后出现了什么:这是艺术和时代的问题的核心。我觉得你在形式上特别敏锐的把握到了如何去切入这个时代,刚才前面几位老师也谈到了,真正支撑你艺术力度的并不是这个形式,而是你对时代的认识,也就是对当代世界的问题意识。假如将你用二维码的方式比喻为,这个比喻不恰当,只是为了让大家可以理解我想说一些什么,比如徐冰的新英文书法,假如是这么比喻的话,他用新英文书法去书写“艺术为人民”或者书写《讲话》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这是基于他对社会和历史以及当代中国的认识。所以我觉得你的形式无论将来怎么变化,因为你很敏感,你完全可以把握到今天的技术媒介的变化,包括赛博格等等,你的敏感度完全能够找到切入和处理艺术和时代的关系的形式,但是重点还是要跟当代中国的认识建立起联系。我们观看周虹的展览必备的“看展神器”就是手机,大家都在扫码,但是扫码出来的内容才是构成你的创作要想达到真正的深度。这个深度建立在你对当代社会的认识之上,也包括当代艺术和当代社会发展过来的历史过程,我希望你能向过往或未来延伸去找到你的真正问题。

周虹个展的展览开篇有一句话很重要,就是“真实不是你看到的样子”,这或许是一个观念,但是这个观念和观众扫描以后读到的东西还没有建立起结构性的关系。当然,我非常欣赏周虹展览的这个方式。因为它把当代消费社会一个冷冰冰的二维码变成一个有人性、有内容、有内涵、有人的味道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下技术和媒介的加剧发展,或许让人类的未来面临着不确定性,艺术家在时代与艺术的这个老问题中的自我定位,将决定着艺术家创作的力度与深度。

    

    余丁:下面请杨小彦先生发言。

    

杨小彦:我对周虹的艺术是不陌生的,当年也看过她做的魔方的展览。我想提几个问题,也跟我在传播学院获得的传播知识有关系。一般而言,我们把媒介看作是载体。载体就是一种传播的工具。但是法国、德国传播学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这个观点提醒我们,媒介好像不仅是载体这么简单。法国的德布雷甚至建议用媒介这个词去取代传播这个词。所以,我要追问,今天媒介仅仅是载体吗?我觉得周虹的画似乎有意或者无意的提出了这个问题。第二个是关于绘画。她的画是媒介吗?还是一种绘画。绘画作为主体,从常识来说必须具备几个基本的特征。首先,它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物理存在,否则怎么收藏呢?一张画挂在墙上它是物理性的存在,第二绘画作为物理性的存在,我们可以用一些经典的理论,比如母体、主题、意义等等方式去分析。这样的绘画才有美术馆收藏的价值,因为美术馆需要收藏。像冀少峰馆长作为馆长,他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收藏物理性存在的独一无二的绘画作品。但是,今天的绘画好像不是独一无二的,通过画面扫描出来的是另外的内容,是网上虚拟的存在。于是出现了一个悖论,就是究竟我们是来看画的,还是看通过画面扫描的背后的内容?这两者的关系,存在一个可能互相否定的情形。当我们扫描二维码时,我们看的是后面的内容。后面的内容不管你怎么看都是虚拟的。然后,我们又回头去看一幅画,因为被扫描的是一幅画,这幅画符合所有绘画作为主体存在的构成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画面和扫描之后的内容是什么关系?绘画是在场的,同时又是不在场的。当我们遵从艺术家的意图去扫描的时候绘画是不在场的,但是当扫描结束了以后,回到画上,这个画显然是在场的。要知道,如果画不在场,怎么做展览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两个不同方式的存在,它们有一种互相否定的趋势。我们面对着一张画,但是我们同时在扫描画后面的东西。二维码的价值在于,我们找到了后面的东西,然后,二维码就结束了。但我们又要回到画面上。回到画面上,二维码及其后面的内容就消失了。

第三个问题,这一过程是创作和观赏共同导致的。作为创作者来讲她通过二维码延伸到互联网的内容,就是从物理性的存在延伸到数码的非物理性的虚拟存在,同时为了使二维码本身具有观赏性就做了一个符合一般绘画、抽象绘画艺术规律的作品。也就是说,创作以画面始,延伸到扫描之后的内容。艺术家把每一个二维码拼成一个大画。但是,作为观众,我刚开始进到展厅的时候我以为什么都可以扫,后来发现不是所有的都是可以扫的,建议下一步可以每一个二维码变成一个格子然后拼成一张大画,我们扫描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跑到后台去了。在这里,创作和观赏刚好颠倒了,于是现场造成了一个困惑,我们究竟是观赏画面的效果,还是通过二维码的提示走到后面去?后面的内容当然也是创作的内容,后面的内容是一群是很有意思的个人简历,还有照片,他们构成了另外一个世界,所以观赏和创作出现了一个倒置的现象。

今天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不仅艺术是传播的,一切都是传播的。但是,当一切都是传播的时候,传播信息构成了我们面临的世界,传播就是世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传播,还是传播的艺术?当我们把艺术和科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问题就是,它是艺术还是科学?实际上,传播时代,或者互联网时代,某种意义上看,一切都是算法,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一切都是编程。一切都是算法、一切都是编程,如果这是事实,我们追溯其物理性的存在,可能就变得很无聊了。它直接威胁到我们冀馆长的工作,因为美术馆不能收藏一个算法或者一个编程。今天实际上真的一切都是算法、一切都是编程,当这个世界变成虚拟起来的时候,今天的监控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比如,你进入中山大学是要刷脸的,然后中大通过刷脸去追查相关信息是很容易的。今天已经到了收集你的基因的程度,个人档案数据化已经无孔不入,而背后就是算法。在这个意义上讲,世界正在消失之中,更何况绘画呢?当一切都变成算法的时候,世界究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不知道周虹认识这个问题的程度,但是,我觉得她可能还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了一个消失与不消失的边界上,站在了一个悬崖上,她往前跨一步,绘画就没有了,一切都成为算法的编程;往后退一步,绘画存在了,但二维码呢?

    

    余丁:杨老师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的问题非常好,就是我们以二维码为主题来做艺术创作,它到底是表现的艺术作品本身的绘画,还是后面的信息?就像刚才刘老师讲了它们两者之间有一个对立和冲突,这个冲突怎么解决?前面是悬崖,后面是俗套,那么到底该怎么走?这个是给周虹提出了挑战。

    下面请杨卫老师发言。

    

    杨卫:感谢湖北美术馆的邀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般的展览,每个人拿着手机看展览,这个方式在原来好像没有过,所以很有意思。之前看了余丁老师的文章,前面很多先生也已经对周虹女士的作品进行了分析,尤其是杨小彦先生又把话题扯到了传媒领域,涉及的信息量非常大,我还是把它拉回来,就周虹女士的作品在视觉领域所具有的几个特征来谈。

    第一,具象和抽象结合,在周虹的作品里体现得比较独特。本来这两个东西是两个不同纬度,具有很大的矛盾性,是往两个方向展开的,但是在周虹女士的作品里这两个因素被她结合了。

    第二,平面跟空间的结合,架上绘画通常说二维平面的艺术,但是周虹通过画二维码把背后的信息带出来,给架上绘画打开了另外一个纬度。这两个因素本身也是矛盾的,但是在周虹女士的作品里也结合得非常好。作为绘画本身来说,她提供了两个在此之前在别人的绘画里面少见的内容,这个是周虹女士在绘画领域所做的贡献。

    第三,拓展了绘画观念的纬度,刚才杨小彦老师从传媒角度已经谈到了,她把新的二维码技术运用到绘画里面,拓展了绘画观念的纬度。

    我想提出两个困惑,或者说两个将来周虹女士将要面对的问题,她如果往下走,可能会面临两个问题:到底是往绘画的风格上发展还是拓展艺术的观念?这里面是有矛盾的,余丁教授很敏感,一开始就说到周虹作品中保留的绘画性,在一些边边角角,可以看出周虹女士是有绘画情结的,但是将来如何拓展?这跟她背后的观念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性是周虹女士接下来所要面对的问题。

    要么是干脆往观念上拓展,可能背后的东西比前台的东西更重要,背后的重要性在哪里呢?这个可能需要她亲身去做一些社会性调查,这个社会性调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把被我们的传播所遮蔽的内容揭示出来,换句话说,她要把背后的真相挖出来,而不是简单的呈现某个人的身份,是真正的社会性调查意义。

    这可能是周虹将来面临的两个可能性,这两者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侧重点会导致周虹女士的艺术选择不同。换句话说,就是你想做一个画家?还是想做一个观念艺术家?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余丁:前面各位专家和艺术家对周虹的作品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最主要的是大家都对她的作品有感觉,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经常看很多展览,看了以后一带而过,没有什么感觉,比较麻木。这个展览给我们最大的启迪就是我们有问题意识,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不管这些问题到底是批评的,还是建议的,还是反对的,它都是一个问题意识,这就是一个艺术家作品创作的价值所在。

    下面请葛玉君先生发言。

    

   葛玉君:我刚才在展厅里面和周老师进行了沟通,我觉得她的展览特别与众不同,给我们的感觉,和常规性受专业训练的艺术家的叙事逻辑非常不一样。看了周虹老师的展览,包括昨天余老师给我发了她的一些资料,我细细学习了一下感触特别深。我也同意刚才几位专家的意见,她的创作过程当中所体现的叙事方式特别新颖,比如她创作过程中所探讨出来的空间性叙事,是一种参与式叙事,还有一种带有反思性甚至是被动性的叙事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特点。我也观察过之前周虹老师的创作,今天看到她以二维码为主要内容的创作,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对她的理解想往前追溯一下,追溯到她之前很多老师非常熟悉的魔方系列,尤其是她13年个展的魔方系列。她的魔方系列有一个特别有意思之处,她的绘画创作当中虽然表达了很多关于社会的思考,不同的是这次的媒介是二维码,而上次是用的魔方我们首先要观察魔方的特点,魔方有一种日常性,它有消费属性,同时刚才几位老师提到的二维码也好,魔方也好,有计算性,不是一个纯粹感性的东西,是有计算性的,有理性的,有分析和解析的属性在其中。同时魔方在不断转化的创作过程中又有很多偶然性,这个偶然性在重塑的过程中会出现一种新变化,其中有一些新的可能性或者生成新的事物的可能性的属性,这是特别有意思之处。比如我关注到她“家园”和“国家”系列,感觉到是从她个人的视觉来探讨文化之间的对视或者互相的遭遇。她的魔方系列和现在哲学界探讨的多元现代性里面的很多关键词都有关联,比如说遭遇过程中有计算性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更多是偶然和偶发的效果,是在不停的变化当中产生不同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又是互为主体的,所以又有一种可变性和新的启发性,这是我感受很深的一点。

    另外一点,比如她的作品当中有历史人物和红色领袖的系列通过魔方展示出来,通过这种变化给大家提供了新的视觉性的解读的视角和思考的纬度,她转化成不同的纬度,通过作品可以激发观者用不同的眼光对历史人物和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是换角度的考量,这个是特别有意思的。另外一组系列,就是雷锋和梦露的时尚系列,我看到这个系列首先想到的是政治波普,但是在周虹作品中所想探讨的问题和政治波普是不一样的,无论是雷锋还是梦露,体现的是高尚还是通俗,还是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理想追求、不同的形象在她这里都成为了一种消费性的行为,这种消费性的行为通过她的作品带给我们了直观的深刻性、颠覆性还有被动性,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

    和我们这次展览直接相关的作品就是她14年创作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和17年的立方体3号,这个作品特别有意思是把魔方立体的东西进行了解构和打散,然后进行平面化的呈现和叙事。刚才冀少峰先生也提到作者用二维码可能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她先生最早接触到二维码,这肯定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另外二维码在我们日常应用当中很常见,这是另外一个因素。但是从作者的线索进行梳理,我个人感觉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二维码是把魔方立体性的因素打散以后平面化处理的展现,这个转化特别有意思,就是说作者在转化的过程中,在魔方里面的属性,比如它的空间性、立体性、偶然性、多视觉纬度的属性,包括它的计算性、互动性、转换性,这些创作的思维运用到了二维码中展开了另一个叙述。余丁老师的文章里面也提到了编码和解码之间的关系,首先探讨信息的来源,然后有编码者和解码者,有信息的来源,然后还有一个接受的主体,但是这个接受的主体同时也是信息的来源。在某种意义上是由空间的转化形成了闭合,所以里面有一个空间性的叙事。比如多棱镜系列在某种意义上在创作方法和思维上都是魔方的转化,它不是二维码平面到平面的关系,多棱镜和魔方的立体性有直接的关系。比如纵横交错系列是魔方的属性扩散产生的有计算的东西,又有偶然的东西,把这些反映在二维码简单的信息背后所蕴含的巨大的数据、时空关系和当下的感受中,这些都是潜在隐含在作者作品里,就像作者所说作品的真实不是我们所见到的这样。这里又有一个延伸,包括互动性的作品,就是观众贴纸块又形成了一个新的东西,还有将视频、文本和二维码这几者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结合到一块反而强迫我们去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作品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品叙述的方式和话语体系。周虹的一系列作品当中把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份、种族、区域的人进行社会调查,展开一个非常微观的个体化的信息探索,但是最后呈现又归于单一化、平面化的状态,就像我们现在强调社会发展信息爆炸之后匀质化的状态,但是匀质化下面又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这跟我们探讨很多哲学的问题有关,从作品里可以考量出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就是说有一种多重的叙事或者时间性的线索共识性的放在一个空间语境里面展开探讨,里面有编码、有解码,有对解码的扩散,有对解码的回归,我觉得这是非常丰富的。

    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说,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如果一进到展厅的时候周虹的作品是一种消费文化的作品,按理说我们会有一个消遣娱乐的观看方式在里面,但是看了作品以后发现作品背后探讨的问题非常深刻和严肃,所以又强迫我们用一种凝视的观看方式观看。观看方式本身也表现出来了矛盾性和悖论性,这也是作品想展现或者展现出来的特性。当然它和当下的数字化、信息化、传播有很大的关联,包括它的模式化、数据化、网络化、对现实的回应等等。我个人理解作者的创作方式实际上是对当下个人感受进行视觉化的叙述,如果把它说大的话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对当下的现代性人的生存状态的视觉化、理性化或者代入式的解读和体验,我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周虹的作品的,我觉得受益匪浅,谢谢!

    

    余丁:葛玉君先生刚刚从叙事的角度解读周虹的艺术创作,包括空间的叙事以及视觉的叙事等等,这也是对于周虹作品更多可能性的解读。

    下面请刘礼宾先生发言。

    

刘礼宾:感谢余丁老师!首先武汉这个地方很有意思,从90年代初期王广义在这里创作了“政治波普”,画可口可乐、柯达胶卷商标在画面上,武汉这个地方就有一个波普的风气。后来包括魏光庆也是这一创作脉络。从波普和抽象来讲,一个是社会关怀,当然这种社会关怀有各个层面的,有的是对商业文化的,有的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记忆的,还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比如詹葳对失足女青年的关注等等。看到周虹的创作我就想到,顺着一个脉络下来,语言上的抽象化、风格化,再把社会关注隐藏在里面,我们习惯上称为抽象的语言样式下面,在武汉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从这个角度其实就是艺术家的两个探索,一个是对题材和观众纬度的探索,还有一个是对艺术语言本身的痴迷,因为一个艺术家找到一个语言其实特别难,无论这个语言是来自于商标,还是来自于革命历史宣传画的版画,还是来自于今天我们看到的二维码,周虹她很幸运的一点是找到了这样一个契合点。这个契合的点其实也很难,为什么呢?二维码的生成体系特别复杂,而且有各种各样的生成方式,算法尽管我们现在看起来可能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其实可能是撬动未来科技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算法的结果如果是一种视觉的结果,就是说我们称为的二维码,无论是你收款凭证也好,还是商品标志也好,或者把它作为一个接口让大家去关注社会实践也好,但是这个二维码是浩如烟海的,几乎每一个商品、每一个商业行为、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都会产生大量的二维码,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个二维码?不选择那个二维码?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手工性和数字科技代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看到它好像是一种视觉形象,它是在计算机内部按照程序是背后算法的呈现,你要处理的问题到底是它的算法,还是处理它的视觉终端?这个视觉终端本来是很小的东西,你通过放大画面,放大画面的时候给你的一个空隙就是绘画性,这种绘画性刚才余丁老师也说了,她在每一个格子的边缘性上是保持了绘画性的东西的。为什么要保持绘画性?特别是在中国的语境中绘画性是表现艺术家诚意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点,我可以在电脑上直接生成,然后直接喷在纸上,我为什么要画它呢?这也是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模式的生成,就是说图像和绘画之间关系的问题,通过对绘画的解读会形成一个作品,就构成了图片和绘画之间的关系,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站位就变得特别重要,比如我们经常谈的里希特,很多人都说里希特是在模仿照片,只要这么理解里希特的都是不对的,因为他不是在模仿照片,我们都知道在2000年—2008年中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模仿里希特的画法,当你认为这只是一种语言模式,从而构成你的绘画艺术的时候,可能它背后更深的东西就丧失了,比如我们用里希特作为例子,其实他是要抹除东德语言对他记忆的影响。那么你现在运用抽象语言的时候,它在绘画性的边缘,外面是硬壳,里面是有敏感的痕迹的感觉的时候,这种语言背后的东西是什么?

    再下一个问题,还谈抽象的问题,我们举一个案例,比如我们谈论王光乐的绘画是抽象的还是写实的?他和湖北的画家冷军特别像,特别是他早期的水墨画我们叫做是抽象绘画的画法,就是他不计成本的大批量的身体投入和冷军的书写性的油画,当然很少有人说冷军的油画是书写性的,就是冷军在最细节的地方仍然是用类似于毛笔书写的方法画脸上的青春痘什么的,他仍然保持了书写性的舒缓,不像很多的艺术家扣得那么死,冷军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再来看周虹的画到底是写实还是抽象?是因为对象的抽象而导致了你画面的抽象,还是你本身是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抽象的语言发展到现在最关键的点是要自身制造一个语法体系,抽象艺术已经发展100年了,特别难,到现在的程度各种的样式基本都是穷尽的时候特别容易撞车,你会发现这几年中国抽象界撞车是非常平凡的,只不过大家不好意思说,很容易产生观念的撞车。在这种问题下就要考虑我如果是一个抽象的艺术家,我如何建构自己的语言体系,这个语言体系往往是自足的,它本身是充盈的,然后它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反馈给这个世界,就像我们说的二维码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二维码去观看这个世界,不是从二维码到绘画的过程,而是用二维码的视觉生成模式解构这个世界、观看这个世界,是这样的方式。如果大家认为周虹是一个抽象画家的时候,可能周虹下一步要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我就简单说这么多。

    

    余丁:下面请吴杨波先生发言。

    

吴杨波:谢谢余丁教授,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写的是伯明瀚学派,余老师让我来发言可能也是跟这个有关系。但是我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批评家走进展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带着一种警惕之心,因为很容易就进入到艺术家或者“普通人”的圈套之中。怎么讲呢?当二维码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的时候,当在展厅里面再出现一个二维码的时候,请问这个“二维码”还是二维码吗?如果它是在展厅里面的二维码,我认为它的意义就不应该往二维码本意上来解读才对。我认为周虹的作品是非常麻烦的,为什么麻烦呢?因为她作品意义的指向非常清晰,这种清晰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就是她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说这个就是一个二维码,然后明明白白你扫了码以后会出现一个页面,这个页面明明白白出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明明白白写着的,他的愿望全部都是清晰的。这样一种意义的明确化,余丁老师把它叫做编码,但是我觉得余丁老师的“编码”背后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因为我们知道艺术家不是社会学家,不是哲学家,艺术家在展厅里面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商业路演,艺术一定是要有一些意义不明确的东西,才能称其为艺术。编码和解码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斯图亚特·霍尔在提出“表征”的概念之前提到的文化传播模型,在这个模型里的要害是编码的传播,但受众有三种不同的模式:有可能是接受的,也有可能是妥协,也有可能是抵制性的反向去解释这个编码。这才是编码和解码的有趣之处。就是说你要编的信息未必可以准确的传递给观众,观众可以有反向理解的权力。因此余丁老师讲的编码和解码,会成为我们进一步剖开艺术家表面的逻辑,剖开她非常明确的意义的逻辑,也许能看到后面的一些东西的契机。我接下去要谈的艺术家本人可能未必想得到,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但我们宁可认为艺术家早就想到了,她在后面微笑着等着我们。

    第一,她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视觉的机会。因为网络的问题,我的信号不是很好,我打不开链接,但是正是因为打不开链接让我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网络信号的话,艺术家的二维码其实是一个无法解读的视觉存在。沿着这个方向去想,就是视觉这个东西在二维码出现之前是否都是可以打开的?都是可以解读的?因为我研究视觉文化,知道所有的视觉其实并不是都能打开的,视网膜成像从来都是假设,当我们出生之后看到所有的世界上的视网膜成像其实也是编码的方式。艺术家今天用了二维码这种模式让我们在展厅里面观看,很可能是提醒我们视觉从来都不是一种,艺术家给我们提供的是最新的一种,但是它不是最后的一种,也不是最前卫的一种。

   我看到的第二层您在作品当中的有意思的地方是在精确的编码和解码的流程中,看到了一个感性的人,感觉到艺术家用自己的感觉去体会这样的一种高科技的东西,从感受到要将科技纳入肉身的世界,从前台到后台都感觉到一种感性的意义的流动。比如前台故意出现了一些人工、人为的不可控的效果,然后在编码的过程中色彩的感受力,一直到后台的平民的生活的自述,以及像诗一般的语言和流畅的表达,所有的这些让二维码高科技的转换隐在了后台,真正的平民的普遍人的肉身的感知在扫码前后流畅的流动。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美术馆里面仍然愿意看艺术家作品的原因。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社会学的KT板的展示,不是一个哲学思辨的枯燥的教条,也不是商业路演,我们看到的是超越了视觉本身的背后一个人的感性肉身和她的视觉观念。

    

   余丁:吴杨波的发言非常精彩,下面请周蓉发言,因为周虹是一位女性的艺术家,所以我在请评论家的时候说怎么样也得请一两位女性,虽然我个人认为她的作品不完全带有女性的特征,而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特征,但是当她给我看她的海报的时候,我还是觉得太过于女性化了,后来又做了修改。所以在研讨会的过程中还是需要我们女性的批评家对她的作品进行解读的。

    

    周蓉:各位老师好,可能我的视角比较特别一点,因为我来自北京画院,比较传统一点。一走进展厅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展览,有一种既装置,又抽象,同时又迷幻,确实还有一点异域风情的感觉,就是挺不一样,挺让人思考的。走近看这些作品的时候,又觉得它们很感性,又很理性,就像点彩派作品的一个局部,好像局部暗示着后面一个更大的整体。

    先讲一个小的感受,任何一个观众走到展场里面看到这样的作品,意识到它们是二维码可能都会去扫描,周老师把抽象与文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但是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的矛盾性的,抽象本身就是一个很淡化消解叙事的。但是扫描这个抽象的作品之后,又会出现一个对具体的叙事。我非常认真的阅读了后台的故事,我觉得作品的语言挺有意思,很像《世说新语》,我觉得《世说新语》是一个描写人非常成功的作品,很短小平实。周老师的作品在抽象和具象的两个极端之间搭了一个桥梁,给人感觉有很大的跨度。在阅读中我可以深深的体会到,周老师肯定是在社会调查当中做了很多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所以才能让文本和抽象的结合中有一种言外之意的感受。二维码本身也有暗示性:二维码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个人历史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结合的点,让人觉得是一个很独特的桥梁。

下面想谈一个老话题,因为我们画院今年一直在谈人物画,我今年也是忙了一年的人物画,人物画怎么才能叫画得好?像齐白石晚期的人物画都是非常的简单、概括,但是人物的神情极其到位,神情并茂。我觉得周老师也有这种艺术特质,就是非常言简意赅,在有限的语言里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这种角度看,我感觉周老师的作品很像一个独特的白描方式。

再反过来看画面,我觉得抽象和具象的结合形式很新颖的。这种结合的方式是独特的,语言和形式都很特别,但是对后台的功力要求非常强,就像齐白石的画一样,对笔法的功力要求非常强。在文本方面期待有有更多个性化、艺术化的语言。谢谢!

    

    余丁:周蓉作为女性的批评家来看周虹的作品,她本人是从事传统绘画研究的,所以她看到了传统绘画的元素在周虹作品当中的呈现,这个也为我们去观看周虹作品开启了另外一个窗口。下面有请朱小钧发言。

         

    朱小钧:大家讨论的焦点是周虹的作品“真实不是你看到的样子”,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是真实是什么?真实就是二维码背后每一个人的焦虑感,比如说研讨会的焦虑感,我觉得观点都被前面的先生说完了,又焦虑又无奈,最后要说出新意我是非常焦虑的。我和周虹互相加了微信,一定是通过二维码扫描加上去的,可是我们俩是忘记了是在什么场合、什么场地、什么情况下加的二维码,这个是在信息过载的当下我们必须要承认的现实。看了这些作品以后有两个感受:

    第一,今天大家反复在强调二维码的逻辑生成的意义,我关注的其实是二维码背后艺术家对于每一个普通人命运的关注和共情,人和人之间非常直接的感知和判断胜过千万条冰冷的数据。读了二维码扫出来的背后文字我们会发现,生活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柴米油盐,最沉重的枷锁就是鸡毛蒜皮,每一个人都被生活的琐碎裹挟在其中,潮水滚滚,无人生还。在人和人之间的链接中所能获得的物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无限的,就是被二维码连接的现实之后我们所能拥有的可能性。前面说到的信息过载,所谓过载可能还是因为我们对于环境的熟悉程度太低,在这批作品里面我认为艺术家还是要对自己的趣味保持警惕。前面郑工老师和宋晓霞老师都提到,这些人背后的故事经过了艺术家的再整理,而且这个整理有一种悲凉的色彩,我更相信中国人有一种朴素的、强烈的、影像上的冲动,这个创作未来可能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通过个人叙述的方式、甚至影像的方式,可以让作品背后的故事更加具体、鲜明和多元,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方向。

    第二,技术始终是以人为本的,我们相信科技向善的现实,技术一定是为人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因为我们的人生其实是由一段一段的体验所构成,我们有我们的计划,但是这个世界总是另有计划。我们总是习惯于这个世界更换掉一些我们熟悉的、喜欢的东西,如果我们留不下最好的就得选择次要的,就是将就,将就在我们周边的无奈。但是我们要认清一个现实,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前是一部分,现在变化就是生活本身,在这些变化里面我们怎么可以找到那些有用的东西并且把它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并且显现在画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技术的本质是什么?今天大家都在强调二维码这个技术,我认为技术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每个人的安全感,但是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在反复讨论的是它究竟是让我们朝向一个更好的世界发展,还是未来我们可能会被技术所支撑和操控?所以看了周虹的作品,我体察到的是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所以决定我们更年轻一代人的命运的其实是除了那些众所周知的大趋势,更是要主动发现在微观体验里面的每一个小趋势。艺术家选择以二维码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刚才听刘礼宾讲的问题也是我在思考的,就是绘画性的二维码,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吗?我们必须用绘画的方式吗?是不是数码输出也可以?有没有其他的新媒体手段?如果艺术家用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还原一个二维码的艺术价值究竟是什么?

    我最后想提一个概念叫非共识,创新的本质可能是非共识,我们对于一个新技术的承认,从排斥到承认,从脱离共识再造共识的过程,慢慢会达到一个非共识的过程。我们每一次创新,都是要回到一个古老的事物,用全新的手段再做一遍,从开始不认识这个事情,到最后发现我们早已经相识。我认为周虹做的这件事情和技术无关,她只是回到了人性和绘画这件事情本身。谢谢!

    

   余丁:谢谢朱小钧的发言。我做一个总结,今天各位的发言对我很有启发,通过我最后的发言也是对各位的发言有一个回应。我发言完了以后请周虹对大家的发言做一个回应。

    首先从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展览开始,最开始我接触这个展览的作者周虹应该是在三年前冀少峰馆长把周虹介绍给我。当时我是因为另外一件事来武汉,当时我只是说考虑,并没有答应。中间冀少峰馆长叫了我好几次,也多次安排我到湖北美术馆参加各种研讨会,我都没有来,因为太忙了。后来我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我那天专门来了一趟湖北,就是为周虹的展览而来。到她的工作室看了她的作品,看完了作品以后,我感觉到她的作品独一无二,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在作品里我感觉到首先周虹是个艺术家。我们现在谈的是她的社会性,包括她的背后的故事和社会调查,但是首先回到原点她是一个艺术家,就是艺术家的敏感度,对于她所要创作和描绘的对象的敏感度,我觉得她作为一个艺术家表面上是很理性的,骨子里面是充满了热情甚至到了疯狂的程度,当然表面看不出来。所以我在前言里面写了,她选择二维码,就像当年梵高画向日葵一样疯狂的去画。因为一个小色块一个小色块的去填的时候,那是一种必须要疯狂或者要强迫症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坚持下去的难度相当大,没有坚持、投入和热情做不了这件事,这是我首先对她作为艺术家的感觉。在她的工作室观看了她的作品,有了对她的认知以后,我觉得这个展览自己是可以来做的,这是对艺术家本人的判断。

    从这个判断来说,我们要从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在架上绘画上从事创作工作的艺术家来对她进行判断,当然在她的工作室里面还有很多的装置作品,包括用可口可乐的瓶子做的装置的作品,但是大部分都是绘画作品,只不过母题是二维码。这是第一个问题,这个就回应了她的作品的本质,这个展览本质上到底是一个社会调查的观念性的作品呢?还是一个绘画作品?这个问题其实刚才各位批评家都提出来了,就是我们到底看它什么,是看它作为一个绘画的创作,还是看它绘画背后的叙事。刚才有一位老师讲了,如果你不能扫二维码的时候,它二维码背后的叙事还能呈现吗?就只剩下了抽象性在前面,就没有后面的信息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绘画的部分仍然是它的本质,只不过绘画的部分是带有某种今天的社交媒体时代、信息时代的观念性的传播因素。这一点让我想到艺术史上的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就是安迪沃霍尔把布鲁诺的盒子复制以后放到展厅,这和周虹复制二维码这样一个现成品放到展厅有什么不同?从观念性来说我认为他们具有某种相同的属性,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后面带的信息不一样。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当大卫·霍克尼用拼贴照片的方式去呈现绘画的时候,和周虹用二维码的方式有没有什么观念上的不同?我认为在创作上都有某种文脉,大卫·霍克尼当年用摄影的方式去做绘画的时候和今天周虹用二维码的信息以及今天的传媒手段相同,当年的摄影可能是一种传媒和媒介,和今天的二维码进入到绘画是有一种文脉关系的。所以我认为周虹作品的意义仍然是停留在绘画上,而不是后面的社会调查,这是我个人的意见。

    另外一点,我特别赞成杨小彦先生讲的“悬崖”的说法,就是它使我们看到了周虹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就是你到底要迎接什么样的挑战?如果你往后退一步就是一个绘画,是一个平面的绘画,你往前走一步就是未来的我们称之为数字艺术或者是科技艺术的巨大的不可预测的可能性,在这个背后有刘茂平先生所讲的各种不同于现在日常叙事的话题和社会问题以及历史文脉的选择,这种艺术的可能性或者空间是巨大的。就意味着周虹未来的艺术到底怎么往前走?首先我们没有进入一个狭窄的完全是平面绘画的领域,她给自己留了一个口,这个问题我在策展的时候也思考过,我跟他们在布展的时候交流过,我说你的出入口一定要留窄门,所以你们进展厅看房子的门大概只有这么宽,为什么要留窄门呢?我们说上帝给基督教徒留的就是窄门,只是某些人可以进,而不是所有人都能进。所以这种可能性是你有很大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可能性是你自己的选择,只有一部分可能性是你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而不是所有的东西,你要去选择。这个方面是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就是到底你往哪个方向走,可能性很多,路很宽,但是你要选择,因为如果你不选择就会变得泛泛而平庸,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判断。

    最后一点,现在的数字科技和今天这个时代的风尚,今天这个时代就像我们回顾安迪沃霍尔大众传播媒介的时代一样,今天时代的符号就是二维码,在中国至少是如此。当然全世界其他的国家的人们现在也越来越多地用微信,这是在中国兴起的,它有可能变成一个全球化的符号。那么它所带来的是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面对于生活的引领或者干预,是技术对于生活的干预,或者科技对于生活的干预。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何为?艺术毕竟是人文的领域,它如何去面对这样的挑战?这是未来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就做这样一个总结,也是各位发言对我的启发,这也是对周虹创作的解析,下面“跳转”到周虹女士对大家做一个回应。

    

   周虹:我今天的中心词就是感谢,首先感谢各位老师的到来,让我听到了很中肯的建议和批评,让我看到了我未来很多的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就像余丁老师所说的是要选择的,所以我希望各位老师今后给予我更多的帮助,让我选择一条适合我自己的路。谢谢各位老师!

    

    余丁:让冀馆长做一个最后的总结。

    

    冀少峰:总结谈不上,余老师总结得很充分,各位专家学者来了以后刚才都发表了精彩的发言,我都听了。今天对于艺术家来讲帮助非常大,今天的会议特别多,开幕式也特别多,鲁老师也是从武汉馆赶过来的,也是非常难得的。周虹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艺术家,但是她内心很躁动,她很有表达的激情,所以她除了感谢就是感谢,虽然很朴实,但是她把心里话说出来了。老师们也都看了展览,就在我们一楼特展厅,光木芯板就用了150多个,二维码是要靠数据说话的,我就告诉你们有150张木芯板,而且他们的团队确实非常给力,她先生还是非常苛刻的,对于一些细节都很挑剔。但我觉得应该这样,你提的毛病越多越好,我们这次合作也受益良多。周虹她一直对嘉宾的行程也非常关心。在这次的布展过程中感觉到大家密切的合作也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气象,余老师策展就把央美系还有北京的资源带到了湖北,鲁老师有自己的策展特点,我也有自己的特点,每个策展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但是恰恰是不同的交流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体会。有些老师如果没有周虹这次展览的机会,可能一生就不会来到湖北美术馆,像周蓉女士是第一次来武汉,可能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有第二次和第三次。就是说通过一个展览大家来到一个地方,又认识了新的朋友,看到了新的样式,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学术交流的空间。

    周虹的名字也被冠在@武汉2019里面,这个之前我们没有跟策展人商量,@武汉是湖北的一个文化项目,这个项目每年在11月份或者12月份全武汉的艺术机构都会参与其中,今天在二楼有@武汉另外一个艺术家沈勤的作品展览。今天为了让外地的嘉宾可以看一看这个展览,我们延长了美术馆的开馆时间,让大家可以充分的看一看湖北美术馆的展览。四楼有一批雕塑作品,三楼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的固定陈列展,这个展览用了四年的时间,展陈了大概有六年了,就是你可以不知道湖北的历史,但是你看了这个展览以后可以瞬间了解武昌艺专是怎么回事,它的创办人是谁,武汉曾经产生过哪些艺术家,包括武汉曾经产生过哪些艺术家等等,还有批评家群体为什么集体离开武汉,为什么中部会出现塌陷,为什么现在又有回流,就是通过这个展览你可以看到武汉在这一百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要举办一个固定的陈列展呢?比如周虹的展览在布展的时候是关门的,布展的期间是不能参观的,就是让大家到了美术馆以后不会一直看到的牌子上写的都是“今日布展,谢绝参观”,它实现的是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的转变。然后二楼是沈勤的展览,一类是本地艺术家的展览,特一层是我们今天的主展,待会参加完开幕式以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再次感谢策展人,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学术意见,谢谢!

    

    余丁: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