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贺飞白中国画艺术展”研讨会

时间:2021-04-16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时  间:2021年4月9日

地  点:湖北美术馆4楼学术交流中心

学术主持: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胡  莺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陈立言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

郭方颐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刘茂平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

孙振华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原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钟孺乾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

唐小禾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名誉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画系主任

刘柏荣  中部战区军旅画家  

梅春林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方书画》主编

    湖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

方志凌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副馆长

贺飞白  艺术家

  

    胡莺:下面给大家介绍各位专家: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原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孙振华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陈立言

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名誉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唐小禾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郭方颐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  钟孺乾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主任沈伟

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画系主任李峰

湖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余杉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执行主编陈晶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副馆长方志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方书画》主编梅春林

    本次展览的主角  艺术家贺飞白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

    中部战区军旅画家刘柏荣

    现场还有湖北美术馆相关部门的组织和工作人员,这次展览是贺飞白老师的首次大型个展,在湖北美术馆举办,也是我们的荣幸,首先有请湖北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冀少峰就展览项目的主旨和整体的学术思路做发言。

  

    冀少峰:各位艺术界前辈,艺术界同仁,大家上午好!今天各位艺术界前辈、艺术界同仁来到湖北美术馆参加“与古为新——贺飞白中国画艺术展”研讨会。这个展览筹备的时间比较长,因为湖北美术馆有一个系列展览项目“20世纪湖北美术家系列展”,每年都对艺术界前辈进行一些收藏。湖北美术馆上任馆长几年前就给贺老提出办展邀请,贺老非常客气,每次都说让别人先办,经过几次联系贺老师,终于把这个展览呈现出来。

    本来这个展览去年就应该呈现,但由于疫情,好事多磨。它对20世纪湖北艺术家的梳理体现了美术馆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方向,也对繁荣区域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湖北美术馆三楼有一个“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在座的很多先生的作品,包括贺老师的作品都有陈列(以文献形式)。因为《桑梓情》原作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为了做好这个展览,湖北美术馆专程从中国美术馆借回来了作品,一进展厅就可以看到。

中国艺术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一是出版中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中的出版现象,贺老师就属于出版中的艺术现象。刚才和他聊天让人很感慨,常年为他人做嫁衣,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终于留一点时间给自己,这就是今天的展览。  

为这个展览,美术馆对贺老师几次登门,去贺老师家进行访谈,进行资料的收集。这次展览不仅仅有贺老师的作品展示,他的艺术创作笔记、手稿和艺术事件记录都让人非常感动。比如对于当年《美术文献》的创刊,到会的都有哪些人,刊物的名称如何产生等都有一个记录,这在当时就是一个工作记录,但是在今天就有了艺术史的性质。这也使得我们这个展览更加有温度、厚度、深度。他是把一个区域艺术的发展,和一个个人的艺术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大时代中的个体及小我在大历史长河中的结合。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艺术界前辈给我们带来的独特思考,因为他的这种思考是建立在长期做出版的基础上,做出版已经为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艺术上,他又取得了这么高的成就,与会几位批评家都会给予很高的评价,他们的发言一定会更加精彩。

另外一个就是贺老师将他早期一些非常重要的,凝聚了自己心血的作品都捐给了湖北美术馆,使得湖北美术馆的收藏历史一下子往前延伸了好几十年,比如说1964年的年画,它是一个时代的表征,一对门画《陆上胜猛虎  水中赛蛟龙》,把人民解放军的战斗豪情、当时中国人民的激情都表达出来了。这些作品很显然极大地丰富了湖北美术馆的收藏,他的捐赠非常慷慨,让我非常感动。这个展览不仅让湖北美术馆丰富了收藏,也从艺术界的前辈学习了崇高的品德,艺术界诸多前辈对于美术馆的支持助推了美术馆不断向前发展,也助推了区域美术的繁荣。我先抛砖引玉,相信后面的发言更精彩。

  

胡莺:谢谢冀馆长,冀馆长刚才从整个展览的主旨、源起和思路进行了阐释,同时从艺术史研究的角度,提出了出版中的艺术现象,和艺术中的出版现象。也谈到了时代中的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非常地精辟,非常感谢冀馆长。接下来有请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美术院原院长陈立言老师发言。

  

    陈立言: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我们两个都是湖北艺术学院的大学生,十几岁时我们就是同学。我们俩从学校正式办学算起,是第一代、第二代,有可能是第三代。这个学院办学以后,最大的特点是湖北艺术学院是搞创作的。原来的前面一段是属于华中师范大学的范畴,提倡教育不提倡创作,当时认为创作和名利相挂钩。而到艺术学院以后就非常明显以创作为主。我们开始就在学校搞创作。我们从农村里走出来,开始并不懂创作,一些基本常识都是在学校里学习而来。后来汤文选老师来了学校之后,开始进行人物创作,偏写意的。第一个阶段是画年画,第二个阶段是写意创作。我们都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一年出版一幅年画学费就够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毕业以后,贺飞白在出版社工作,从某种意义上他是属于业余创作,以编辑为主。这么多年贺飞白一直在深入创作,这很不容易。

今天画展的名字起得很好,“与古为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今天是由过去发展过来的。上次在市美术馆也搞了一个展览,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画家都请过来了。其中重要的一点,在创作上我们学马克思主义,人民大众是我们创作的对象。

因为表现新的内容、新的时代,贺老师的这些作品中,不管是从他的人物,还是主题性创作的一部分,形式感很强,画得非常好。到鞍马、山水、花鸟。他的山水也画得很好,很全面,不容易。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也80了,再过一年就81。祝福贺老师,我写了四句话,在这里就不念了,对贺老师的成就,我经常看成是自己的成就,我真心祝贺你,老同学。

  

    胡莺:谢谢陈老师。陈老师非常生动地讲述了贺老师的创作之路,同时也把贺老师的艺术创作做了比较全面的解析,带我们回味了很多美术的历史,让我们更加能够正视曾经的传统,以及湖北美术走过的历程,下面有请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郭方颐老师发言。

  

    郭方颐:接到贺飞白的电话邀请,感觉到很开心,他的画又好又多,很有创作难度。相比他自己,我自己就惭愧了,我还比他年长一岁,所以今天第一来突破,第二来学习。

    我是画花鸟的,今天来讲一讲贺飞白的花鸟,因为鞍马是“花鸟走兽”的“花鸟”系列的。画人物把花鸟能画那么好,还是很令人吃惊的,比如我画花鸟所以平常对走兽更关心些。

    在近现代,大家知道有徐悲鸿,再就是黄胄,全国范围内现在还在的有贾浩义,还有河北美术出版社的赵贵德,这几个人花鸟画得好,好在什么方面呢?笔墨好,不管徐悲鸿是不是学西画的,马的笔墨还是非常好,好得独到。再一个笔墨好的是黄胄,1975年我们单位请他去讲座并示范创作。我给他磨墨,画了一上午,他4个小时画了5张画,我对他的印象很深。老贾的马非常好,就是一种感觉,外行看起来不会觉得怎么样,但是内行仔细看,时间长了以后就会感觉非常好,马的颜色加上一些现代化的手笔,色彩很鲜艳,独树一帜。

    然后就是贺飞白,他是我的同学,我们接触很多,在学校时教室都紧挨着。贺飞白的马和前面几家不一样,他是从民间来,有生活气息与意蕴。看了他的马以后,从形象、处理、布景、马饰,就联想到唐代里面的画面。这是在民间习得的东西,他的笔墨非常好,和前面我讲的几位都不一样。

马要将它画好很不容易,因为大型的花鸟走兽尤其难,能画成这样,也为湖北省争了光,我们作为同学脸上也有光,我有祝贺也有感谢,自己也感到很惭愧,要向贺飞白学习。

  

    胡莺:谢谢郭老师,郭老师对贺飞白老师鞍马创作的技法传承与革新也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和解析。因为待会我们还有一个开幕式,所以今天研讨会的时间比较紧。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关于贺老师的创作,本次展览和著名艺术家个案研究的方式方法的探讨。

接下来有请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刘茂平发言。

  

    刘茂平:贺老师是湖北美术学院的老校友,我代表学校对展览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湖北美术学院去年刚刚百年校庆,可以把这个展览理解为我们校友展览的一部分,非常好。过去因为和他的子女接触比较多,对贺老师的作品还是很关注的。这么集中地看贺老师作品今天是第一次,看了以后很有感受。

    首先从题目谈起,我不知道“与古为新”是谁命名的,过去我们都知道庄子说,“与人为徒,与天为徒,与古为徒”,今天取名为“与古为新”,展览的是贺老师作为一个很有传统修养的艺术家,他创作有新意的地方,我在想他的“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我过去看贺老师作品的经验,觉得贺老师作品确实非常好,有自己的艺术面貌。

    中国古典的传统绘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在中西古今的文化语境下,创新非常不易。贺老师的作品既有很强的传统文化修养,也有很新的地方,他几类作品都有这个特点,这是跟同类的艺术家能拉开距离之处。刚才郭方颐老师专门谈到的鞍马,贺老师的人物、山水、花草、花鸟、鞍马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非常不易。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对某一类作品谈具体的感受。

    贺老师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既是一个出版人,又在艺术世界里有大量的创作,他在每一个作品当中花的心思都很深。他为什么能做成这样?首先是他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传统修养,中国传统书画历来讲求修养为先,所谓“书从心画,画从心生”。从这一点看,贺老师能有这么全面的艺术成就,与他非常全面的艺术修养分不开。

    这种修养体现在他对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全面表达上。他的每一张作品不是纯粹的笔墨趣味,贯穿了他自己画物像的思想情感,自己的一些认识,体现在审美的面貌上,我认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一个是“雅”,一个是“逸”。“雅”就是很优美,很雅致;“逸”就是品格高。不管是人物还是山水用笔都非常简练,每一笔非常到位,和画面的关系也非常协调。同时他用墨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他的山水,让我想起渐江的山水一些处理方式和用笔特点。

贺老师的修养的全面性体现在,他的艺术风格和题材也很全面,作品种类丰富,主题鲜明,画得很轻松。戏曲人物用笔非常简省,意到笔到,以意为先。今天一次这么集中地欣赏贺老师丰富的作品,从不同的方法、表现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题材的作品,都可以看到一个老艺术家全面的修养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真正做到了我们说的既有传统的功力又有很好的当代修养,在新时代有他自己新的追求。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句话,我们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天展出的贺老师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有四五十年,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在很早时就很自觉地做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直在做着他的自觉探索。从这次带有总结性、回顾性的展览来看,是非常有时代性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我代表学校对湖北美术学院的老校友再次祝贺,祝贺老师的展览取得成功,谢谢。  

  

胡莺:谢谢刘老师,刘老师刚才提到了中国绘画的人文修养,也提到贺老师画作的雅意的特点与意境,同时为我们观看作品和品画做了非常重要的提示。下面有请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原深圳雕塑院院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孙振华老师发言。

  

    孙振华:湖北美术馆总是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贺飞白老师,以前不太了解,这是我很惭愧的地方。贺老师做了一辈子出版工作应该知道传播的重要性,但是他很低调,他一辈子出了这么多书,没有跟自己出一本书,我觉得贺老师非常地低调。

    我今天早上特意起早来看画,看了之后很震惊,突然想出一句话,他活成了一幅画。看他的画觉得很痛快,你看到了一个自由不羁的灵魂,他从来不把自己风格化、样式化,你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一个农家子弟走出来,他不断地在探索。他的内心世界不是写出来、说出来,而是画出来的,他画出他自己一生的经历,所思、所想,他的抱负、情怀、气度。他的画可以感觉到很丰富的人生内容,这是一个很突出的感受。

    我看到展厅里介绍,贺老师很小的时候喜欢跟着皮影戏班子走,这和他后来画戏剧人物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他的师承,同时他做了一辈子的出版,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中国艺术信息最集中的中枢就在出版部门,他们是美术思想的策源地,可以南来北往接触到很多信息。过去是一个媒体型的时代,现在我们认为是一个美术馆的时代,这是有区别的。

    我还注意到一些细节,例如他练太极拳,这些都对他的画、他的人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诠释。他有包容的心胸,在农村下乡的时候发现人才,即便是历史成分不好的人,也把他介绍给领导。他从张振铎老师那里学到“文人相亲不相轻”,这些东西整个构成了他的人生。我们看他的画,与他的人生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了。

    看他的画我在想,他的艺术特色体现为三个打通。

一是打通了中国民间和文人传统。他里面有皮影、剪纸,这些东西都能信手拈来,放进他的画里,但他骨子里是文人的基本框架。他画什么像什么,画早期年画的时候,真的像农村的民间年画。画人文画、水墨人物的时候,是很地道的文人画。

二是打通了中国书法、绘画和中国绘画的各个部门。涉及到鞍马、人物、花鸟、山水,每个门类都在探索不同的画法。同样的山水,我自己感觉有两种大的类别,他内心是很自由的,不重复自己,不断地打通。

三是打通了古代和当代,他对古代绘画的精髓有充分地掌握,他的画同时有很强烈的当代性,有一些人物表现特别抽象,是那种表现性、书写性的。他画戏剧人物我非常欣赏,哪怕什么都不干,那些人物就能堪称一个大画家,将人物的思想升华了,这些都是精彩之处。谢谢大家。

  

胡莺:谢谢孙老师,孙老师关于“三个打通”的概括,非常地精到,也为我们提供美术史研究个案的方式方法。孙老师读画非常深入,透过作品可以解读到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读到很多图象背后的故事,谢谢孙老师,下面有请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老师发言。

  

鲁虹:贺老师是新中国美术学院培养的大学生,由于深受徐悲鸿教学体系的影响,故而当时他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主要解决的问题还是如何把传统线墨体系和西方写实的手法相结合。从他1964年的新门画《陆上胜猛虎,水中赛蛟龙》来看,他在进行创作时,一方面借鉴了传统工笔画的勾线与渲染方式,另一方面也很好借鉴了西方的写实造型。而且,他的一系列相关创作都延续了相同的处理方式。如工笔画《昭君浣纱》《杨八姐游春》等都很说明问题,与此相关,他的写意画创作走的也是相同的路子。

小写意作品《桑梓情》创作于1984年,其表现了贺龙与农民骑在牛背上闲聊的情境。从题材处理上看,其打破了神化高级领导的传统模式;而从手法上看,则是将传统笔墨与写实手法结合非常好的作品。具体而言,他是将山水画中的皴擦点染等手法转换到了对人体结构的表达中。加上画面构图也处理得很有诗意,所以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银奖。我注意到,他当时亦开始在考虑超越徐悲鸿教学体系的问题,即超越具象表现,强调意象表现的问题。其实这也涉及到了从当下出发,重新借鉴传统写意画方法论的问题。具体言之,就是艺术家要把他感受到的情境转化为内在的心象,然后再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来。如那时他画的《金玉满场》《放翁骑驴图》等就很说明问题,我记得当年在湖北美协整理陕西艺术家评价湖北晴川画会展览的纪要时,陕西艺术家们对贺老师的作品评价相当高。不过,就在贺老师进入创作高峰期的时候,他却转而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对于湖北美术出版社的创建上。实践证明,几十年来,贺老师对宣传、推动湖北美术事业,振兴湖北美术出版社功不可没。刚才孙振华老师也谈到了,贺老师严于自律,在本职的岗位上,基本不做自己的宣传,这是值得对我们后辈学习的!

贺老师在退休以后重操画业,这既使他有机会去实现初心,也使他老有所为。由于毫无功利之心,所以创作显得特别自由或放松。毫无疑问,相对于早期创作,他的艺术追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在寻求当下表达时,他更强调意象表达。而且,其具体的处理方案是把民间艺术和传统写意画加以融合。比如,他的戏曲人物画借鉴了传统皮影戏,他的神骏图借鉴了传统汉画。可贵的是,他将笔墨发挥得非常好!相比起来,贺老师最有特点的是他的马,我认为,其是以线条为主,间以黑块表现——其多用在表现马尾与马背上鬃毛,于是也形成了线面结合的构成效果。应该说,就是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贺老师的马,无论造型,用笔、构图都是很有成就的。当然,如果贺老师在处理长卷时,更注重大的气势,即强调整组马的感觉,而不在意于一匹匹马的处理,效果会更好!相信贺老师今后会在这方面继续升华,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贺老师是我人生的贵人,我的第一本文集就是他出的。上个世纪80年代他创建湖北出版社时,曾准备调我,但因我去了湖北美协便没有成为他的下属;90年代他创建《美术文献》的时候,也曾准备调我到湖北出版社。而我后来则去了深圳美术馆。虽然一直没有成为他的下属,但这么多年来,我与他一直有着紧密的联系,我视他为终身的良师益友!感谢贺老师对我人生的多次帮助与指点,祝贺老师健康长寿!艺术之路常青!谢谢大家!

  

胡莺:感谢鲁老师,鲁老师刚才谈到与贺老师的渊源以及学习的关系,他从艺术评论的角度,对贺老师年画、门画为代表和后期创作的转化做了分析。鲁虹老师提到的写文章约稿的问题,我们非常欢迎,目前展览的画册正在编辑中,所以也可以编入展览的画册。下面有请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钟孺乾老师发言。

  

    钟孺乾:祝贺贺老师,我今天来得很早,一直在看展览。贺老师的画,前面专家们的发言说了很多,说得非常好。我一边看一边在想一个问题,对于又想研究传统,又想作一些推进的同行来说,有一个重要的困惑就是:怎么去转化?贺老师在这方面是不是领悟到了诀窍?

    贺老师的整个风格、特点,我自己认为是一种朴实的浪漫,从他画革命题材开始,就带着这样一个特点来。我看贺老师的作品比较多,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很好奇,你要粗略一看出处非常明显,这一幅作品是从剪纸来的,或者是皮影来的,那一幅作品是从某个古人的山水、花鸟或者唐三彩来的,一看就知道。好多要创新的同行们都有点发怵,怕人看出来出处,希望不露痕迹,贺老师画出来以后知道出处,但是还是很佩服他,你要研究他保留了哪些部分,改掉了哪些部分。我在看的时候也在想这个问题。

    例如具有剪纸、皮影特点的人物画非常明显,看了原型以后就知道做了很多裁剪和变象,实际上原型非常繁琐、怪异,他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简化,主要把它变成笔墨,有书写意趣的水墨画。

刚才大家对马的评价高,确实很少看到有人这样画马,但是要跟他所参考的原型来比较,就可以看到他的用心,他是怎么来变的?让人好奇。他的马有的很奔放,而大部分古代作品原型都很安静,但是贺老师的马大多是动态的,是奔马,我猜想,他转化原型的关键很可能是写生。我看了展览作品之后有困惑和想追究的欲望,想请教贺老师,因为贺老师做的效果非常好,向贺老师学习。

  

    胡莺:谢谢钟老师,从创新传统,怎么样不露痕迹地继承传统方面谈了自己的想法,同时提出了贺老师创作的特点,朴实的浪漫,就像他的代表作《桑梓情》一样,我非常地认同。下面有请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沈伟老师发言。

  

    沈伟:感谢湖北美术馆做了一个好展览,这也是贺老师的首次个展,很圆满。我看这个展览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熟悉是和贺老师很熟,对贺老师相关的创作,以前一直有过探讨,在每一个局部、每一个角落能感觉很熟。但这次看湖北美术馆的展览作品,给我一个全新的感觉,突然感觉到贺老师很陌生,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

    之前在做湖北美术馆固定陈列展“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的时候,贺老师的画乃至贺老师那一代作者是非常重要的,谈到现代和当代的湖北国画或水墨,他也应该属于标志性一批人当中的一个,贡献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很重要的成果。

    这是一种陌生的,需要去重新思考的视野。过去我们见面了会从具体的技法、材料去讨论,当全部作品拿出来以后,之所以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是因为有一个贯穿的系统角度来看贺老师。回望贺老师60多年的创作历史,从1964年到1984年的20年当中,是他整个的绘画发展整体的、系统的特定阶段,对贺老师有特别的意义,因为这20年让贺老师对特定创作方式形成非常熟练的掌握。然后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水墨新作展》对武汉的影响,乃至从陕西来湖北的李世南等人与水墨直接的互动,从贺老师的画面里也可以看出来。我认为,贺老师是一个非常善于汲取的人,更多的汲取,也来自于另外一个角度,即90年代以后,贺老师对于当代艺术刊物——《美术文献》的重要支持。私下里贺老师也曾讲过,美术出版社在当时许多人提出异议的时候,贺老师作为社领导,坚持把它办了下去,从这个角度看,贺老师的个人努力,形成了推动区域性艺术发展的作用。

看楼下那批山水画,把我的感受又拉回那个创作年代。记得2007、2008年的时候,贺老师把我叫到他家里去看他画的山水画,之前并没见过贺老师的山水画,但包括梅花、戏曲人物、现代人物等等的那些却很熟见了。突然就觉得贺老师是很有趣的人,他一直是以编书人的角度去看待绘画,包括自己的绘画创作,同时这之前,他也一直是用一个画画人的眼光和素养去编书。那次贺老师讲到自己退休了,却始终在找自己未来发展性的东西,由此也认为山水画非常适合他。

贺老师整个展览作品的观览过程,感受性的东西是非常有意思的,我们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家和职业出版人的非常细节性的地方,很本真。其中好像也能看到不断的一个个新的转折。贺老师一直是一个爱琢磨的人,一直在琢磨怎么编书,怎么画画,以前是见缝插针、抽空画画,退休后则系列地画。他的山水画是成系列的,有一些是半临摹的,有一些是写生的,甚至还有一些小品稿子,将来贺老师做山水画集,那些半成品拿出来会更有趣,也能反应他艺术观念上的变化。贺老师作为个体艺术家来讲,是完美地实践着自己一生中怎么追求艺术,在水墨创作里不断汲取,不断变化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中,因为自己的素养,也推动和积累了湖北美术出版社在出版方面的贡献。

再次祝贺展览成功,也祝贺贺老师艺术之树常青,谢谢!

  

胡莺:谢谢沈老师,沈老师提到了贺老师作为编辑的素养和创作的关系,也提到贺老师在创作中的变化,也提到一种感觉,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展览视角。因为美术馆做这个展览,一方面是通过对湖北老一辈艺术家的个案梳理,来完善本馆“20世纪湖北美术史”的研究课题,同时美术馆作为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也是希望通过展览的方式,将中国画这样一个传统的艺术形式,以空间化的呈现和当代化的表述,以及趣味的叙事来切入当下,下面有请唐小禾老师发言。  

  

唐小禾:因为知识结构的问题,我是学油画的,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水墨画讨论、关注得不够,所以今天来得晚没有能够看到他的展览,就看到了画册,所以关于学术方面,对他艺术方面,我还真说不出什么。但是我们是很好的朋友,老同学,老战友。今天我来第一是看展览学习一下,听一下大家怎么谈,了解一下当前中国画讨论的情况,第二是这里都是老朋友,很想见见大家。  

谈下我对贺飞白的印象。我们两个人都不算是纯粹的画家。参加工作以来都有其他的社会工作、行政职务,大量的时间都耗在这上面。我在美术院从创作员,一直当到管创作的院长,后来又到学校,在学校十年一笔都没有动过,一心不二用。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画家,只是在社会工作和行政工作之余才画画。他也是,从毕业就进入出版社当编辑,一直做编辑工作。文革时期,我也为出版社做过大量的设计,宣传画出了一张又一张,我们一直交往比较多。我对他画画最深的印象,还是他参加全国美展的《桑梓情》,贺龙骑在牛背上,在全国美展得了银奖,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那个时候全国美展评选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结果他得了银奖,是很不容易的。我想贺飞白还有时间画这么大的工笔画,这次接触他的画册突然大都是一些大写意,变化很大,放开了,画他心里所想。

    上次我跟他电话离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谈了两个事情。他先找到我,说他出了一本画册,这里有一位年轻的同志给他写了一个评传,写得很好,当中引用了一段贺飞白写的对我母亲的祭文,他说是一直含着泪写完的。全文很长,谈到了我母亲怎么样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还帮助了其他的同学,怎么样关心教学,怎么样把全国有名的艺术家请到学校里讲学,对他们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我想我母亲在学校都被遗忘了,他还写了这么长篇的祭文,对一个兢兢业业做了这么多年行政工作的老师给了这么多评价,我非常的感动。我母亲在湖北艺术学院的时候,调到学校主管教育,当时也没有现在的交通那么方便,为了老师上课的笔墨纸张,不知道同志们知不知道,她和她下面的一个干部是踩着三轮车从汉口的保华街,把宣纸、纸张、颜料,两个人踩着车,过两个大桥拉到学校来,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贺飞白竟然写了这么长篇的祭文,我第一次看到,真是感动得无以言说。这个老师现在对他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他怎么会含着眼泪写这样一个祭文?这个社会太势利,他这样说明了他的品行。当时有的同学在学校里面学不下去了,都要求退学,他也写了退学报告,我妈劝他不能这样走。尚扬也是,二年级写了退学报告,我妈亲自找他谈话,找班主任谈话,劝他不能这样走,不然就没有现在的大画家。他能够这样去写一个老师,一个现在对他完全没有利益关系的人,我认为这个人品行了不起,我一生的朋友没交错。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和湖北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美术文献》,这是我和他两个人发起策划的,而且开始的编辑思想都是我定的。很长时间以来,大家说湖北没有一个美术刊物,就等于说没有一个阵地,正好他是出版社的总编辑,又进入了美协主席团,我在美协牵头,我们两个人正好合作办这个事情。开始几期,每一期之前都开会,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把湖北的著名画家,特别是青年画家,和全国涌现出来的有影响力的青年画家同时推出,湖北选两个,全国选两个,一期推四个人,这就把湖北带出来了,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这个想法是很有创意的。第一期就推出傅中望,具体的工作,主编是彭德,已经去世的祝斌下了很大的功夫。当时我们商量把美协的一部车都卖了,投入来搞刊物。第二期是鲁虹做的责任编辑吧。该刊物后来办得没有那个特点了,这是非常大的遗憾,但是当初的想法和创意说明当时我们对美术界的责任和担当。

那个时候在美术院,每天晚上画室里灯火通明,我们管创作的人都要到各个创作室去看一下,跟大家交流一下,现在这样的情景没有了吧。我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开幕式,主要的目的是欣赏和见见各位老朋友。学术上大家都说了,我就不多嘴了,等一会再看展览。

  

胡莺:谢谢唐老师,唐老师和贺老师是老同学,有很多共同的回忆。唐老师提到了美术文献的创办,这种对历史的追忆和情景再现让人非常感动。下面有请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国画系主任李峰老师发言。

  

    李峰:首先祝贺贺老师展览成功地开幕,过去没有这么系列地、大批量看贺老师的画,这次看后我印象很深刻,感触特别深刻的是从早期的写实人物到后期的水墨人物、山水花鸟,两种风格跨度很大。也从两个方面,把贺老师的审美情绪、艺术修养、学术态度,很清晰地反映在大众面前。刚才那位先生说贺老师画了自己的人生,这话表述得很生动,贺老师从最开始的写实又兼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画,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贺老师的画,早期虽然是写实,但是有很夸张的成分,小孩子的感觉很灵动、活泼,具有文人情怀,这个和后面的创作、研究联系起来,从情感色彩上是相通的。

    从这一点看到,贺老师的艺术创作研究上,既有严肃地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同时也是很严肃地在进行自己学术性的探求。在这样的探求过程中,跟随自己的心性,以不同题材、不同的态度进行阶段性创作研究。

    说到画展的题目我认为很好。中国画,尤其是在写实绘画发展的历程中,我个人认为,怎么样从传统里面发觉新的养分,不断地充实它,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面貌,应该是摆在研究者面前很重要的一个课题。

    我个人认为,从西方绘画的特点来讲,我们接收得已经很多了,我不是说已经够了,不用再接收了,而是在接收到一定程度、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方面的形式探索已经有一定的成果后,怎么样把传统的审美意趣也相应的反应出来,将此作为一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贺老师今天的展览给我很重要的提示,在不管是体裁方面还是笔墨意趣、形式语言方面,将现代情趣和审美态度落实到创作的艺术研究,贺老师做出了典范的榜样作用,我认为对我很有启示。

    我们现在从各方面,内容上、体裁上,形式、语言、笔墨艺术、技法的探索上都应该在“与古为新”的基础上,做到更加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严肃性地探索。这是我看到贺老师作品以后比较深刻的体会。

另外,看到贺老师后期的作品,前面的是一种历史性的陈述,我对展览还是有一定的研究,从六届美展开始,中国画的审美态度,落实在形式上的痕迹是非常清楚的,前面的五届感觉和第六届以后的感觉完全不同。第六届美展的转折点上,贺老师的画非常具有代表性,有一点承前启后的感觉。

在这方面探索很多的当代画家作品里,游戏的因素比较多,但是在贺老师的探索成果里,我们没有看到这一点,是非常严肃、认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自己的学术态度于一身的表现。我去年下半年在河南信阳待了半年,河南信阳的皮影戏是国家非遗的项目,他们当地想让我画本地的东西,我去看了一下他们的博物馆、皮影戏的传人,因此我有一定的了解,回来再看到下面的展览以后感觉非常贴切。感觉现场的表演和历程的反映,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介入,还有皮影在表演的过程中,光与影的作用下透过屏幕的虚幻的味道,在贺老师的水墨画里面也表现出来了,有一种运动的旋律在里面。我觉得如果不是很严肃的对待、学术的态度,是很难做到的,因为纯形式画下来是没有难度的,能够活灵活现地表现,达到自己对审美的追求非常不容易。

再次祝贺老师展览成功,身体健康,谢谢!

  

胡莺:谢谢李峰老师,李峰老师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谈到了中国画的审美态度,以及对传统发掘、创新、反思的问题,同时提到了严肃性的探索问题,我想这个应该是艺术创作中秉承的一种基本的态度。下面有请中部战区军旅画家刘柏荣老师发言。

  

刘柏荣:刚才那些老师讲的非常好。我跟贺老师认识到现在整整50年。我记得50年前的春天,当时贺老师在长江出版社当主任,我和宝弘在一块,在一个创作室,我们去拜访贺老师,陈老师还招待我们在家里吃饭。这一晃50年过去了,这50年当中,我一直没有和贺老师中断过联系。在艺术上他是我的导师,一直在指导我;在生活上碰到很多挫折、困难的时候,贺老师一直在鼓励我,所以这一点我要非常感谢,这是有恩之人。

    在艺术上,刚才讲了很多。贺老师在艺术上,因为平时我们交流的比较多,我每次到他家去,他总是要把一些画打开,还有他作画的笔记。他刚从社长退休退下来的时候,他在画山水,他说我之前当编辑主要是为大家服务,没有时间,现在重新拾起来。当时贺老师做了很多画册、很多笔记,很多笔记都没有发表。我看过后启发非常大,有三条,至今都非常有感触。

    一是取法乎上,要找最好的作参考;二是大道从简;三是道法自然。贺老师平时和我交流过程中就有艺术的探讨。有一次到汉川去住了半个月,这半个月贺老师对我的创作提了不少意见和看法,尤其是中国画的笔墨方面,使我对中国画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再谈戏剧人物的创作,我到贺老师家去的时候,他给我看了他收藏的很多皮影戏的原件。他平时注意收集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艺术创作。今天看到他的马和皮影戏作品,得益于他平时一点一滴的收集。他的皮影和马能画到这个高度,和他的留心收集更是大有关系。

    贺老师艺德过人,对人特别诚恳,在我最艰苦的时候,最困难的时候,他从精神上鼓励我,这一点我是由衷地要感谢。我有这么一个大哥,我感到非常荣幸、高兴。我记得有一年,好像是1987年,当时贺老师还在当副社长,他冒着风雪跑到元宝山找我,说他明年春天要出版一幅毛主席中堂年画,农民家里就能挂着毛主席的画像,缅怀毛主席。我记得贺老师整个春节期间没有休息,帮助我完成这幅创作。他隔三差五地来,从构思、构图一直帮我,作为一个社长那么敬业,也从不图名利,实在难能可贵。贺老师作为社里的领导,在我曾经处于很低潮的80年代,他依然伸出手来帮助我,对同行也是平易近人,今天借助这个研讨会向贺老师表示感谢,祝贺画展成功,祝贺老师健康长寿,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更好的东西。

  

胡莺:谢谢刘老师,刘老师刚才提到取法乎上、大道从简这样一个创作学习的经验,非常感谢刘老师,下面有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方书画》主编梅春林老师发言。

  

    梅春林:刚才各位老师,从为人为艺,都做了很精到的评述,因为时间有限,我就念一下我写的提纲,想把贺老师的艺术风格讲一下。我曾应贺老师的邀请写了一篇评传,大家都看了书,我今天把真实的意见讲一下。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艺术家批评。

    贺老师早年就读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受业于湖北“画坛三老”即张肇铭、张振铎,王露宙先生,主修国画人物,从附中到本科打下了扎实的传统与现代写实绘画的基础。学生时代,奉南齐谢赫“六法”为圭臬,在转移模写日课中,尤好明代画家陈老莲《博古叶子》《水浒叶子》等白描作品,劬劬研习。我在《贺飞白评传》一书中写过:“从此,贺先生手握一管长锋羊毫,锤炼‘生死刚正’的骨线,立象造型,技进乎道。上帝赐给中国人的一支毛笔,在纸帛上画出和写出的文字与绘画非常神奇”。民国时期,北大著名导师辜鸿铭,是文坛怪才。他在《中国人的精神》一文中说:“实际上,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象也难以精确,但是一旦掌握了它,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创造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帝国》一书中引用过菲利普·索莱尔斯《论物质主义》书中的一段话,说毛笔一挥的神秘性。原文说:“表意文字就这样进入笔管,像一根被音域里的单音节发动起来的复合短线那样,在笔管中层层叠起。这个笔管可以说是一个‘空中的手腕’,在那里,首先出现的是‘绝无仅有的一下’,即穿越被凿空之臂膀的气息,这就是‘藏锋’或‘无痕’之前的完美运笔。”我写了不少研究贺飞白先生绘画艺术的文章,曾说过:“有了对中国画‘骨法用笔’的深入理解,就可以领悟贺先生在画作中的线条在空间关系的艺术表现性与形而上的意韵。

    贺先生在上世纪“文革”前后,创作出的工笔年画,如:《陆上胜猛虎,水中赛蛟龙》(门画)、《杨八姐游春》《昭君浣纱》。这些作品,人物造型刚健质朴,设色明艳,一洗红色时代浮俗之气。改革开放后,贺先生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一批国画人物佳作迭出,代表作有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得银奖的作品《桑梓情》。后有《夜》《金玉满场》《放翁骑驴图》等作品问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后,贺先生人物画创作进入“高简诗人意”时期,题材主要涉猎古代文人高士圣贤内容。名篇有为古代哲学家老子造像作品《紫气东来》、草圣高僧怀素《书蕉图》《寒沽图》《东坡赋鼠图》《米芾拜石图》《韦编三绝》《汨罗魂》《三国人物》组画等佳作。这批作品平实简澹,笔墨炉火纯青。

    贺先生在后阶段画的戏曲人物系列,画出了自家面目。自上海关良首创水墨戏曲人物画,继之者北有韩羽,南有马得,想从三家围城突围,得另辟蹊径。贺先生出生在鄂西山区,童年常跟皮影戏班走村窜寨,对皮影人物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情有独钟。他不仅从民间皮影人物造型元素中汲取营养,并在中国古代石刻砖雕戏曲人物资料中取精用宏,同时还参以陈老莲版画人物的古拙形象。如石涛和尚所云:“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所画皮影戏曲人物,行笔用金文大篆凝重的线条勾勒,配色参用敦煌壁画之古艳斑烂意韵,还暗合西方印象派画家马蒂斯之纤秾温婉。这批戏曲人物画,萧散简远,无尘埃气。此乃孔子所谓“从心所欲不逾距”,庄子所谓“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也。其立象无法度于此,其为画有法度如此,可知天下画法之奥妙也。

    限于时间,不能在这里表述贺飞白先生艺术成就全貌,如画梅花,力矫凡近,双钩枯干,骨力苍劲,花蕾繁不伤俗,简而又瘦。飞白画马,造型效法汉唐,有自己程式化的造型语言。画山水笔简形具,是笔墨江山,这些作品赏析,我在《贺飞白评传》一书中,有近十万字评述,概不作赘述。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中序言里说:“迹有巧拙、艺无古今”。在此盛会之际,我诵读一下为《贺飞白评传》写的开篇诗,以表达敬仰之情。

    诗云:

    飞白先生老画叟,

    古貌古心古鼎卣。

    倦看秦汉两眼青,

    清江还来八九。

    平湖安砚兴翛然,

    懒去热场事奔走。

    擅长人物虎头痴,

    下笔传神避妍丑。

    千马奔腾满胸中,

    取法八大非俗手。

    梅花万朵写纵横,

    问谁笔墨同不朽。

    烟云供养保精华,

    富贵浮云幻苍狗。

  

    胡莺:谢谢梅老师,梅老师为贺老师写过评传,对贺老师为人为艺的阐述写得很详细,接下来要细细品读。接下来有请湖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余杉老师发言。

  

    余杉:谢谢各位老师,今天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代表湖北美术出版社参加贺老师画展的开幕式和研讨会。今天特别代表我们社的陈社长,他今天在出差,由我代表他表示祝贺。

    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我对老一辈的出版人贺老师这样优秀的代表,在当今这个新的文化历史时期,举办个人画展表示热烈祝贺。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出版社有更多的出版人,能在湖北美术馆或者其他的美术馆举办自己的个人展览。

    首先介绍一下贺老师在出版方面的成就,他对湖北美术出版社发展到今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在区域性美术和湖北民族民间美术方面的出版作出了巨大的推动。贺老师主编的《楚秦汉漆器艺术》是湖北美术出版社1985年成立以后首次得到的全国性大奖。

    第二点,贺老师在关注当代美术的发展和研究方面,也作出了大的贡献。这个贡献表现在《美术文献》杂志的创立上,刚刚唐老师说到,在贺老师的推动下,湖北美术出版社和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一起创办了杂志。创立以来到2016年该刊物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进行了完整记录。2016年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和出版方面的要求,现在杂志转向艺术理论的研究和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打造为一个论述性、学术性的杂志。对于当代艺术家的推荐功能比较减弱,这里说明一下。

    第三,对于我们社的经济基础的贡献非常巨大,贺老师当总编,当副社长期间,对地方美术教材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正是因为对地方美术教材的建设,我们社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才能顺畅地发展到今天。可喜的是,现在湖北美术出版社在全国美术出版社市场表现方面一般都位列前三,而且在全国性的社会效应方面,表现也非常突出。去年年底,被评为整个全国新闻出版系统的先进集体,这个在全国的586家出版社里,只有18家出版社入选,我们社是其中之一。能够发展到今天,是与贺飞白老师一批优秀出版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息息相关的。

    再就是很重要的一点,贺老师对于我们社人才建设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从那个时候开始,贺老师作为总编辑,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包括后来担任我们社副社长的谢鸿辉老师、美术文献杂志的主编刘明老师等等,还包括后来的一批年轻人。我进社的时候贺老师退休了,我是1999年进社的,已经听说过贺老师这样优秀前辈的事迹,我们在他们事迹的指导和指引下,一步步勤勤恳恳工作,为整个社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贺老师对我们湖北美术出版社,发挥了特别突出的奠基人的作用,在这里想特别表达一下我们的谢意。

贺老师为人方面很重情重义,艺术创作方面善诗善学,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他的创作生涯,都是一个敢作敢为,很有表现力的、优秀的跨界艺术家,既是跨出版界,也是跨艺术界,在此表达我崇高的敬意。再次衷心地祝贺贺老师,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能够有更多、更好、更新的作品出来,我们要更多地为贺老师鼓与呼。

  

胡莺:谢谢余老师,从出版的角度谈到贺老师对于推动区域美术和关注当代美术的贡献,谈到了贺老师对出版业后辈指引的贡献,非常感谢余老师。湖北美术馆长期受到湖北美术出版社的支持和帮助,希望今后继续合作下去,谢谢余老师,下面有请湖北美术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晶老师发言。

  

陈晶:首先感谢湖北美术馆给我这个学习观摩的机会,我一直认为个案研究性的展览像一个视觉化的个人的传记,通过这个展览,让我对贺老师有一个具体感性的认识。

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总会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自然生发自己的艺术认知和观念,我们也能透过个案的研究展示得以一窥大众共有的历史记忆。比如60年代,贺老师创作新年画。80年代的获奖作品《桑梓情》,将素描运用到水墨创作,造型非常扎实,充满了温情与诗意,这是主题性创作中以小见大,真情动人的一件佳作。到了90年代,贺老师参与主创《美术文献》,画面相应表现出水墨与形式的革新,以及新文人画的趣味。除了大时代的共性之外,贺老师的个人经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厚的滋养。贺老师是画家出身,也是资深编辑,并且长期担任领导职务,这样丰富厚重的人生经历,都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之中,所以他的绘画中有文人之气,也有率性恣意的气度。

贺老师长期在美术出版界,也有自己的环境优势,在看画,品画、读诗方面有许多资源,这样的优势条件也会影响到他的创作。我刚才很仔细地学习了贺老师写的大量的随笔,感受到贺老师读书用功颇深,品赏绘画的眼界也很高,这都成为他的绘画的艺术资源与养分。

贺老师的画游历于传统与现代之间,在探索水墨语言的同时,运用了众多传统艺术资源,如汉画像砖上的马、皮影人物、山水画论等等,确实做到了转益多师,但最终都融汇自创成为自己鲜明个人风格。贺老师对自己毕生的追求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如他在随笔中写道:“中国画家终其一生的努力在于创造:其一,对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造象及形式符号、笔墨语言的提炼;其二,是对包括笔墨在内的作品的境界、气象的追求。而画家对外物的感悟和内在心灵的体验是这一切的原动力。”这给我很深的启发。谢谢。

  

胡莺:谢谢陈老师,从艺术家梳理研究的角度谈到了贺老师的创作,同时也提出了视觉化的个人传记,对于具有出版人、编辑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贺老师是非常形象的概括。下面有请湖北美术院美术馆副馆长方志凌老师发言。

  

    方志凌:刚才各位老师讲得都非常好,我谈一下对贺老师作品的一点感受。我以前主要是做当代艺术批评,对贺老师的作品了解不多,后来接到邀请之后开始看贺老师的作品,看了之后感受很深。

    第一,贺老师作品中,艺术创作中看得到历史。贺老师的作品从年画到人物、皮影、花鸟、山水,变化很多,这个变化背后都可以感受到中国从60年代、80年代、2000年以后绘画,或者是社会风气的转换,所以我认为贺老师的作品是看得到和历史的关系。

    第二,他所有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个人的信息,文人的生活志趣、文人的风范可以看到他的生活追求,可以看到民俗中蕴藏的深厚东西。他的作品里面有一种独特的心理质感,很质朴、温暖、洒脱、率性,这些既是他们那一代人特有的质感,也是个人的独特的东西,我想这是贺老师作品打动人的根本原因。

    二是笔墨有灵性,有品格。所谓有灵性,贺老师的变化风格很多,年画,人物、山水、花鸟、鞍马,所有风格的变化,我感觉都不是在玩笔墨游戏,都是建立在对生活有非常精微的感受的基础上。比如说皮影戏曲人物,甚至可以感受到皮影独特的质感,最终以水墨的形式画出来,这种精准的感受造就了灵性的根本。笔墨不但有灵性还有品格,本身为人的志趣和品格,包括对传统文化、山水画品格的融合。比如在山水画中,可以看出艺术家受教育时的现实主义体系,以及不断地和现代和传统相融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艺术转化的过程,中间也可以看到在中国当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一个人自身的不断拓展深化的过程。这个给我的感触是非常多,非常深刻的。

另外,就是展览本身,这几年我们馆一直在做湖北艺术家群体,这个展览深入的个案研究对我们有很深的启示,后面我们会继续做研究,谢谢大家。

  

胡莺:谢谢方老师,刚才提到了独特的心灵质感、笔墨灵性与品格。因为时间关系,研讨会到这里要接近尾声了,下面有请本次展览的主角贺老师讲两句话。

  

    贺飞白:谢谢各位专家,第一非常荣幸,第二非常感谢。前几年湖北美术馆馆长都曾经多次关心我,问我:“你的个展什么时间能提上日程?”我说:“我一生,为人做嫁衣,自身小衣难成。”这是自我调侃的话,后来被我第一本画册的主编把这一句话稍加发挥地写进了画册的《代后记》。

这一次在湖北美术馆领导的关心和鼓励下,在他们全馆的工作人员非常敬业、严谨地工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情况下,我的个展终于在今天开展了。我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几任领导的关心,和员工对我的帮助,也很感谢今天在座的对我的鼓励,我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够对我的作品多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因为艺无止尽,我还想在余生中能多画一点好画,谢谢大家!

  

    胡莺:刚刚各位专家从创作、求学、人生经历以及艺术史研究方面对贺老师做了全面的解读,他的为人与为艺最终汇成一句话,这有他人生的思考。对于湖北美术史的研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个案研究,是湖北美术馆的重要学术课题,也是我们在开馆以来持续开展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我们也将继续进行下去。非常感谢各位专家的到来,也感谢贺老师,祝贺老师的艺术之树常青!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