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闻绘世 厚朴求真——美术家、教育家 刘依闻艺术展”研讨会

时间:2021-09-30发布者: 湖北美术馆

   间:2021年928日

   点:湖北美术馆四楼艺术交流中心

学术主持: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会议主持:  莺 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发言嘉宾(以发言先后为序):

冀少峰  湖北美术馆馆长

徐勇民  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

    湖北省美术院院长

周向林  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湖北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虹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陶加林三峡美术馆馆长

魏光庆  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郭正善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胡朝阳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原系主任教授   

王祥林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宋克静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跃  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湖北美术学院原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

袁晓舫  湖北美术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

    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徐文涛  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李瑞洪  江汉大学美术馆原馆长

    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

刘亚夫  刘依闻先生家属

傅中望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湖北美术馆艺术总监

冀少峰:各位老师,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有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温暖,另一个是感谢。疫情之后这是本馆第一次如此规模邀请这么多艺术界卓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们齐聚湖北美术馆,一方面体现艺术界的团结学术研讨氛围,另一方面在这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刘老师一直是我们的话题,这也体现了湖北美术馆对艺术既往的研究,对于湖北20世纪卓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的研究一直是我们持续开展的项目。在和刘依闻老师家属接触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刘老师有很多艺术创作鲜为人知,今天是冰山一角,有一些遗憾,很多作品现在还在家里待着,没有整理还拿不出来。好在部分作品实现了抢救性收藏。对20世纪湖北美术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的抢救性收藏也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些作品不抢救可能就毁于一旦了。从这个角度来讲,馆里把刘依闻先生的项目作为我们的馆藏精品捐赠奖励项目专门申报到了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入选的项目只有12个,这体现国家对于一个美术馆办馆方向的认同,也体现了国家包括文化和旅游部对于一个美术馆在建构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肯定,这个展览的意义非凡。

另一方面,展览期间适逢疫情,不能举行开幕式,但是大家从微信当中知道这个展览以后纷纷自己来反复看,都非常认真。而且有的专门带着团队,在非常炎热的夏天看了一遍又一遍,让我们非常感动。其他老师也都是这样,鲁老师早上8点就到了,刘宇老师是,无不表达大家对老一代艺术家的敬重。展览的题目也得益于傅老师,建立对刘老师了解的基础上,他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艺闻绘世、厚朴求真”,而且用书法手写了出来,表现对老一代艺术家的敬重之情。展览筹划里还有一些故事,我们拜访过三峡美术馆,突然发现三峡美术馆也收藏有刘老师的作品。今天的研讨会大家也可以发现三峡美术馆两位馆长也专程从宜昌过来参加研讨,《长江大桥》那幅作品就是陶馆的三峡美术馆收藏的。那作品也很有意思,长江大桥八个桥墩,刘老师只画了七个桥墩,为什么,他的很多作品值得我们去细致研究。在那面墙上有一张老人像,原型好像是很多画家都画过的模特。他们那一代艺术家同时画过一个模特,一组静物,这种现象也很有意思。大家翻箱倒柜找出很多东西,很多场景和他的场景一样,很多东西都是在现场,这给艺术史研究带来了很好的线索。特别是在湖北美院百年校庆过程中,刘老师当时的仪表很时尚,从他的服饰和发型都可以看到当年的气息,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温暖。

    另一个是感谢,大家在疫情期间仍然心系美术馆,美术馆全体同志们也感到大家对美术馆的支持,一发消息大家都会支持,而且都亲自来到美术馆,不仅参加我们的学术研讨,还要参加我们后续的很多系列活动。美术馆的发展得益于在座老师们的共同包容和理解,也得益于兄弟馆之间的支持,特别是馆际交流现在越来越蔚然成风,它也会助推整个美术事业不断前行。在此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敬听大家的高见。感谢。

    

    胡莺:冀馆长对整个展览的定位主旨,研究角度和背后的故事进行了介绍。今天的展览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展览,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展览,是湖北美术馆研究代表性艺术家的艺术研究展。今天的研讨会主要围绕刘依闻老师的艺术创作、美术教育以及美术史中的个案研究和展览方面进行探讨。

    下面开始专家探讨,首先有请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徐勇民老师发言。

    

徐勇民: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组织这个文化和旅游部的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而且很高兴能够见到亚夫,他也全程参与展览工作。我上次来看的时候,很多画感觉似曾见过,但更多作品是我第一次看到。刚才在开会前亚夫跟我提到一个细节,有一幅年轻模特像是1937年画的,也就说明是刘依闻18岁时候的一张肖像画,令人感叹,画的非常好,从专业角度我就不展开说了。我们这么多年来,像刘依闻先生这样的老先生作为导师,而且陪着我们渡过了非常美好的岁月,确实很温暖。

刘依闻先生是长寿的长者,我们对一个长寿者,从教育这个角度,从艺术经历方面应该展开多方面的研究,无论从艺术发展,社会影响力,以及人品、人格的影响力,刘依闻作为一教育家,一位艺术家,他的一生是非常完整、灿烂的。当他退休后很多年,学校只要有什么展览,特别是年轻人的展览,刘依闻先生经常会去看,经常鼓励在校老师和同学们坚持创作。刘依闻先生90年代去法国,他当时为了看展览当天坐车来往于一两个欧洲国家之间。他有这种艺术感受力和追求艺术本质的执着精神,确实让很多年轻人感到汗颜。如此,他才能够在这么漫长的艺术人生当中留下这么多精彩的作品。令人欣慰的是,这种脉络其实是有承传的,并且也承传到了今天。尤其刘依闻先生在艺术教育方面的通达与包容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湖北美术学院这么多年来,从武昌艺专一直走到今天,培养出这么多富有个性的人才,和刘先生等诸多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艺术教育精神完全分不开,让我们今天享有艺术和人生道路上的福分,确实感到非常温暖。

作为年轻一代,我与刘依闻先生家里三代,都熟悉。58年刘依闻先生画的武汉长江大桥,我几年前在刘依闻先生家属那里看到这幅画,这次看到特别惊讶,这里面一定会有很多故事。从画面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位老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对祖国发展的关注,很有社会责任感,赋予了极大的热情,从方面看都是有教育意义的,从艺术教育角度来说更应该广为宣传,深入研究。在此对湖北美术馆举办刘依闻先生的展览,对亚夫先生的付出和配合表示衷心的敬意,谢谢。

    

    胡莺:徐老师有两个关键词,美好岁月和温暖,他也从艺术教育角度谈到刘依闻先生通达包容的精神,以及传承的艺术脉络和社会责任感。刘老师具备的这些艺术品格,特别激励我们年轻一代继续前进。

    

肖丰:我从后辈的角度谈一下我和刘依闻老师的接触,谈谈他提携后辈的感受。我非常有幸在湖美读书,然后在华师和省美术院工作,这三个地方刘依闻老师在武汉工作过,而且工作时间都不短,在华师工作了6年,我看这三个地方的有关美术史料,很有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亲身感受,我读大学的时候,刘依闻老师并没有直接教过我,记忆中刘依闻老师来画室常常是杨院长一起来,那个时候我的直接感受是很威严,因刘依闻老师爱开玩笑,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有亲近感,很温暖,有崇敬和仰视的感觉。

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一件是上世纪86年,湖北新兴美术运动兴起的时候,我与四位同学相邀在武汉大学做大学圈画展。我一个毕业三年的年轻人去湖北艺术学院邀请杨院长、刘依闻主任,向他们发请柬。他们两都来了,我记不清楚他们是怎么来的,是骑自行车还是坐车来的,后来我们还一起合影。86年新潮美术在武昌展览,我们的展览可能最早举办的,所以二位领导和学术权威出场,具有示范性,有为青年展览站台的意味。看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感觉自己特别有底气。86年9月24岁,加入了省美协,是省美协主席立光院长盖的章,真的很受宠。第二件事情,是前几天很偶然地清到一份材料,他对我评副教授职称写一份材料,写的非常好,而且对我很了解。特别提到我毕业创作的《沂蒙山大娘》和《厚厚的大山》,《风化的焦虑》,《暮色山谷》等作品,并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份材料是刘老师一直很支持我的见证。第三件事情,2000年以后了,刘老师站在老美院的小广场上,站在路中间,白胡子,杵着拐杖,我从美院大门进来,刚刚碰到袁晓舫,跟他打了一个招呼,就往前走,刘老师很远就看到我们,就喊,“肖院长,老师不理我”,我们知道刘老师非常喜欢开玩笑,逗我们开心。我们两个笑个不停,然后向刘老师问这问那的聊天,我印象特别深。以上是我一个晚辈,温暖的个人记忆。

    

   胡莺:谢谢肖老师,肖老师从他与刘老师日常接触与交往中谈到三件小事,也是三件趣事。肖老师说这是非常个体的事情,但是他通过这三件小事也为我们还原了在湖北美术史上的一些事件,比如说他刚才提到的杨立光老师和刘依闻老师、肖老师并排照的照片,现在就在三楼固定陈列展的新潮美术专栏中。他也谈到了刘老师对于个人职称的推荐和作品的评论,这都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过个体表述的事件。非常感谢肖老师。

    

周向林: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做这个展览,刘依闻老师对湖北美术界尤其是画油画的人来说是一辈子的恩师。和刘老师的交际很多,最早是在文革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和杨立光先生等都在牛棚里改造,在省美工队食堂门口挖防空洞,也就是后来美院2号楼那个地方,以前是一个小山坡,上面是食堂。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大概是67年、68年左右。后来经常到他家去看画,也把自己的画拿去请教。刚才看展览,里面有几张79年在武钢画的肖像。那个时候我在武钢供电厂工会工作,刘主任就找到我,想到武钢去画头像、体验生活。我每天到车间里找模特,看到形象好的就叫过来,然后跟他一起画。现在看刘老师的这批画感觉特别亲切,那个时候他的年龄和我们现在差不多,60岁。当时我印象最深的一些画并没有收入这个展览。当时最惊叹的是他画的素描和速写,他画的速写、素描和我以前的认知完全不一样,他特别会用线,很肯定的长线画的人物速写。刘老师在武钢画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天晴,每天都在那里画。记得有一次他拿一支红颜料,跟我说这是进口的颜料,还是几十年前的老货,都干了,要用调色油化开给我用。我当时跟他说想考湖艺,他听了以后非常真诚地跟我说你这条件比我好多了,考什么学校嘛!可见他当时在学校的条件。我当时在武钢,那个时候特别重视宣传工作,颜料、胶卷随便用,那时候在学校还没有这个条件。后来进了学校以后,我们班的教室在他家对面,只要晚上没有关灯,第二天早上他一定会到教室来。刘先生对我们严厉,又很关注。刘先生为什么长寿,他的心态,他的生活习惯,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出身于一个很殷实的家庭89年的时候他法国,当时我送他到北京,一路坐火车,聊天谈到他们家过去是开钱庄的。当时有一批穷画家是他家常年的食客。80大寿的时候,油画系为他庆祝生日,那个年代吃自助餐,大家尽量撑饱肚子,阮璞先生说,我们都要向刘先生学习,不管是多好的东西,刘先生就吃那么一点,吃好了就不吃了。他平时在家里也是这样的,个小碟菜,很清淡,生活特别有规律,特别有自制力,坚持每天散步,不管刮风下雨,一直到他摔跤之前90多岁一直还在画画,这一点真的很令人敬佩,他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二十多年前我刚刚当副院长,他对我说千万不要丢了专业,这也是他对自己多年搞行政工作顾不上专业的遗憾。刘先生对艺术的虔诚,对人生的透,对后辈的呵护,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刘依闻先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恩师。补充一点:我认为刘先生画得最好的一张肖像画,是他为他的亲家画的一幅。可惜没有收入这个展览。    

    胡莺:谢谢周老师,周老师非常生动的讲述了与刘依闻老师在一起体验生活的创作,以及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细节与场景,周老师也谈到刘依闻老师非常平和的心态以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我们在梳理刘依闻老师文献和作品过程中,通过他的这些文献和作品能够感受到刘依闻老师的厚朴求真精神,这既是对他的画作而言,也是对他的为人为艺而言,他作品的厚度与质朴,以及流露出的真实确实值得我们去关注。

    

鲁虹:这些年来,湖北美术馆在两任馆长的主持下,已经做了一系列关于老艺术家的文献展,不仅对老艺术家表现出了应有的尊重,也为我们今后开展的湖北美术史书写做了很好铺垫。我注意到,现在湖北的几个美术馆都做得非常专业,即不再是简单的把作品往墙上一挂了事,比如武汉馆最近做的三个老艺术家展览,就兼有作品与文献,非常好!相比起来,这次刘依闻的展览也做的非常专业。

我上大学的时候,刘老师是学校负责人,虽然要管理全校的很多工作,但还是坚持到教学第一线抓教育,这一点值得现在的领导学习。我记得上三年级时,他带我们去14中实习,不光与我们朝夕相处,对我们也非常好。有时候陪着我们走过去,有时候他自己去,对工作很认真,从来也没有摆出领导的架子,而且跟我们嘻嘻哈哈的开玩笑,把我们当作他的孩子,视如己出,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另外,我在读二年级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时,画了作品《在知识的海洋里》,当时刘老师坚决不同意我在作品上画光屁股的小孩在书架上取书,并说这样不好,不过,在我坚持自己的看法时,他还是同意将这个画送到北京展出。这也说明老一代艺术家对学生是十分宽容的。

今天这个展览足以表明,刘老师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经画得非常好了,但为了教育,为了培养我们,他牺牲了自己一生的黄金时期与事业,并积极配合杨立光院长做好了教学与行政管理工作,应该说,他们是很团结、很好的领导班子。我认为,刘老师这一生有两个成就,一个是教育,另一个是艺术创作,在教育上,他培养了如唐小禾、尚扬、徐勇民等这一大批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是他的优秀作品。在此,我衷心希望湖北美院的新班子能向老班子学习,把团结搞好,互相支持,并真正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我觉得,今天我们纪念老先生,最好的做法是继承他们创立的传统,即不仅是在艺术上,还有在做教育与做人上。

而在创作方面,我已经说过,刘老师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形成了高峰,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做行政工作,也因为政治上的压力,他的创作稍微少了一点,但到退休以后又是一个新的高峰。今天这个展览里面有他的不少作品,既有长期的写生创作,也有速写创作,既有人物创作,也有风景创作,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他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研究。看展览时,有一张画让我感到很困惑,即当时修长江大桥明明是把黄鹤楼给拆了,但作品中却出现了黄鹤楼,一问才知道,是因为刘老师觉得构图上空了,就加了老黄鹤楼,我不知道后来的建筑师看过这个作品没有,但现在的黄鹤楼就是放在刘院长画的那个地方,所以,我感到,他在画中加的非常好,是在写实的作品当中补充了他想象的黄鹤楼。

总之,刘老师是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今后不断挖掘!我们不仅要努力继承老一辈创立的艺术传统,教育传统,还要学习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如果我们不做好这些方面的事,就太对不起老先生了!

谢谢大家!

    

    胡莺:鲁老师刚才提到了刘依闻老师的宽容团结,提出了教育第一位观点,鲁老师提到刘老师创作的《长江大桥》,这件作品背后有很多故事,一个是桥墩,本来是八个,他只画了七个,另外一个是画面出现了黄鹤楼的地方,在1958年修长江大桥的时候是没有建黄鹤楼的,刘老师画面上黄鹤楼的地方,后来重建黄鹤楼的时候正是选取了这个地址。《长江大桥》收藏于三峡美术馆,三峡美术馆与湖北美术馆也有很多交流,同时非常支持我们的展览,下面有请三峡美术馆陶馆长发言。

    

    陶加林:感谢湖北美术馆邀请我来参加这次研讨活动,我对刘依闻先生了解多,因为有武汉长江大桥这幅收藏品,使我们联系在一起,我觉得也是很幸运的。刘依闻先生是一个教育家,是一位著名的油画家,今天匆匆看了一下展览的作品,过去刘先生的创作深入生活,同吃同住,以工农兵为创作对象,这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非常珍贵感人。我们那个时候的艺术创作提倡深入生活。艺术深入生活,来源于生活。收藏老先生的作品,也没有见过老先生,这是我非常遗憾的一点,今天见到刘先生的家属,也非常高兴。今后我们想多做这方面的工作,加强馆际交流,促进宜昌美术事业的发展。最后再次感谢美术馆邀请我们参与这次活动,谢谢大家。

    

    胡莺:陶馆长刚才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长江大桥》这件藏品让两个美术馆联系在了一起,美术馆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有非常奇妙的缘分,所有艺术家、艺术院校和美术馆之间这种良性交流与循环可以形成非常良好的艺术生态,湖北美术馆一直致力于区域艺术生态研究、推进和建设。

    

魏光庆:今天很荣幸参加刘依闻先生的学术研讨会,85年我从浙美毕业之后分配到湖美,老先生国立艺专和杭州艺专培养的,我和老先生在学校的时候经常有一些话题。刘老先生在教育管理、教育实践、艺术实践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他为人、幽默、正直,我们一直把刘老先生当成一个标杆。老先生很风趣,他绝对是带着善意的,对任何问题会给你指出来,很包容。他退休以后非常关心学校的事务,90多岁了还在关心,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杨院长的学生。

我提前看了展览,觉得这个展览办迟了,老先生在世的时候,我跟亚夫说一定要让老爷子口述历史,亚夫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这个展览我看了之后很高兴,他们将这些梳理的工作做的很好,亚夫继承了老先生一贯低调的风格。当时我觉得学校不够重视,老先生当时有一批很好的作品,没有享受学校特殊待遇,好在现在又找到老先生的很多有价值的作品、文献等。今天展览武汉这个城市很重要,民国美术史,老先生在这个阶段绝对占有很重要的分量。从他的作品痕迹来看,现在逐渐梳理的很清晰。湖北美术馆从某种意义上是把湖北美术院想做的事情做了,让未来的学子们找到一个前进的动力,有一个根基,我们可以往前面更好地发展、前行。

    

    胡莺:魏老师提到刘依闻先生文献的梳理和展示,通过像刘老师这样非常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个案,通过他的展览和研究来增补湖北民国美术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和切入点,我们也会继续努力,继续深入梳理这种关系。

    

    郭正善:对于刘依闻先生,从读书到最近几年,一直有种那个年代领导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感觉。我们读书的时候还不是很能够亲近刘依闻老师和杨院长,他们到班上来的时候,大家都有点紧张。当时先是刘依闻老师进来,杨院长进来,后面跟着一大堆老师,整个气氛很严肃。一直到毕业以后,我们再回忆那段时间,杨立光老师和刘依闻老师跟后来学校的老师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我对刘依闻老师他们这一代老艺术家有比较整体的印象,当时刘老师除了教学以外,在学校里面很小的事情都要管,细致到包括灯、水龙头关没关。那时候学校老师很少,学校对学生都像家里人一样关心。有一段时间我们也看刘依闻老师的展览,听到亚夫说出现一批很好的画,今天进来以后感觉非常惊讶,这些画确实没有见过,而且超出我们的想象。展览作品主要是文革之前50年代那一段比较多,包括民国后期。这有很鲜明的代表性,而且这么大一块整体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我觉得很珍贵。平时看的很少,有这么大的作品数量,也可以比较生动的了解个时代的风范。比如二七俱乐部的一些老朋友,农村妇女和少数民族,非常真实的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画风气息。这很珍贵,这么大的量,对大家很有影响。后来我们住在学校里面,离刘依闻老师家不是很远,前些年还经常碰得到刘老师,也开玩笑,感觉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老人,有时候感觉是没事找事,看到你就要逗你一下,那种感觉非常亲切,非常怀念这位老先生。

    

    胡莺:谢谢郭老师,郭老师谈到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的整体风貌,通过刘老师的作品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这个展览在筹备阶段,刚刚和刘亚夫老师进行接触和沟通的时候刘老师提出一个担心的问题,刘依闻老师这些作品拿出来会不会有一些过时,会不会现在的人不爱看。当时我和刘亚夫老师讨论,非常坚定的说这些作品肯定永远都不会过时的,通过这个展览比较完整的梳理,通过这些作品,经历了岁月的积淀之后,刘老师的作品永远都是鲜活的,永远都在我们的时空中,生命中。

    

王祥林:很感谢湖北美术馆举办这个很有温度的展览,刘依闻老师是我们的长者,是我们的前辈,也是我们非常亲切、慈严的老师。在这里我们看了展览,引起了很温馨很有温度的回忆。刘依闻先生的作品很有他们那一辈艺术家的气质,这个气质表现在展览的名字就是厚朴求真。作品表现的一些人物模特和热气腾腾的工业场景,很有那个时候的生活气息和精神面貌。

看了这个展览使我们回忆起在学校求学时候的生活场景,学生都是很亲切、尊敬地他一声“刘爹爹”。刚才很多同志回忆了刘老师很多很具体事情,在这里也引起我的一些回忆。我在考学之前,由朋友引荐,到刘先生家去求教过,那时候好像是76年,我就拿了一些作品到他家里去。他看了之后就很惊讶,他问我你怎么画了这么多石膏?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后期美术学院都没有什么石膏画,他你在哪里画的石膏?我说我在少年宫学习。他很有兴趣地询问了一下少年宫学习情况,我就跟他讲少年宫性质。我们那时在少年宫画了很多,亚历山大,拉孔,莫里哀等石膏。很高兴的了解到这些情况,同时把我的作业很仔细的一件一件点评。当时我就很感动,作为一位人们崇敬的长者,一位美术大家,能够对学生小青年这么关心和热情指导

刘先生长期坚持主持学院的教学工作。那个时候的刘老师一天到晚都在学校里,他也住在校园里面,有时候我们上晚自习,他到我们的画室来了,他一进来,笑声一片。我们那个时候晚自习就是互相做模特,互相画。他很风趣地点评每一个人的作品,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很慈严的老师,很严厉,也很慈爱幽默。记得有一次,在教学大楼楼梯上面,他把我喊住了,那个时候天气有点转凉了,我还穿个短裤,他就很关心的问我怎么穿个短裤,你没有钱买裤子吗?我说我的裤子在家里没有拿过来,他说要不要我明天给你带一条来?我说我晚上回去拿。他一点架子都没有,对学生的关心到了很具体的方方面面

这次展览引起了我对些事情的温馨回忆。刘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家、教育家,他的美术作品在这个展览上得到丰富的呈现。作为教育家,他的成桃李天下,在全国和湖北一线顶尖画家里面,都活跃着他的学生。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举办这么一个有温度的展览。谢谢。

    

   胡莺:谢谢王老师,冀馆长提到温暖之后,用的频度就非常高,从刘依闻老师的为人和从艺中看到一种温和和温厚。

    

    宋克静:首先感谢湖北美术馆举办刘依闻先生的艺术展,作为一名湖北美术学院的老师非常高兴我们用这种形式追忆老先生。我是78级,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学生,跟刘先生接触多,刘老师是我的导师,我的毕业创作是刘先生指导的。在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作为一名美术学院的教师,读研究生的主要课程,助教班,也是刘先生带我。当时刘先生已经退休了,在学校里面总还是可以看到刘老师的身影,所以谈到就感特别亲切。刘先生的为人朴实豁达,在学术上要求严谨。在我的印象中,刘先生在院校遇到我时总是爱开玩笑,他一开玩笑的时候我反而很紧张,不知道什么地方又错了。他在学术上要求很严格,当时我们是毕业班,那段时间非常难忘。当时湖北艺术院,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我们当时有一个习惯,到了高年级做创作,晚上工作得很晚,早上不来床。但是刘先生休息有他的规律,每天早上只要上课的时候就第一个到,来了以后教室里面没有人,他拄着拐杖到了我们寝室里面,看到我们睡觉就用拐杖敲。只要一听说刘主任来了,大家就赶紧起来。另外还有一件事情,我住在校园里的17楼,刘先生家住在我对面,窗户几乎是对着的。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的时候,我的作品做小样时,突然就看到后有一个人影,我抬头一看是刘主任,他告诉我怎么在作品后面做深背景,不能突出作品的主体。在刘主任的指导下,背景改成浅色调,后来这张作品还获了大奖。还有一件事情,90年代初,我们学校恢复到湖北美术学院,当时也称八大美院,说要出画册,每个学校都要出,在基础课方面出一些画册。每个学校的专集,当时就让油画系的老师准备作品。学校有计划组织教师画写生作品。我也不知道深浅,拿着画布过去了,当时我作为年轻老师还是晚辈。但后来看到刘主任也在那个地方画画,我就犹豫着没过去,刘主任看到后,他说你赶快进来。我在那里面画画还有点紧张,因为旁边都是我的先生。后来在刘主任的指导下完成了这幅人体写生作品。选作品时,有点不敢拿这件作品,后来刘主任又鼓励我说你那张画画的很好,有点印象主义纳比派的感觉。最后作品真的被选入画册。刘先生一生为人豁达,治学严谨,一直是我们的榜样,也是学校的好传统。

    

    胡莺:谢谢宋老师,宋老师从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件讲述了刘依闻老师为人的朴实和治学严谨。

谢跃:提起刘依闻先生,话题太多了。我讲两点,第一,刘爹爹的性格。第二,他的作品风格。厚朴求真这个主题太好,太准确了,厚朴就是刘爹爹性格非常真实的写照。我到美院来比在座的稍微晚一点,认识刘爹爹应该是1982年,你们是刘爹爹的学生,我不是。刘爹爹认识我,他主动找我来认识,我们当时大学刚刚毕业,就是毛头小子,他们当时在我们心目中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但是刘爹爹主动过来问我们什么名字,主动认识我们。

有一个小故事,我82年到美院,那个时候叫湖艺,我们住在两层楼的办公室里面,办公楼入口的旁边。刘爹爹有一个习惯,他每天早上要敲我们的门喊起床。我们睡觉很晚,他早上7点半钟就敲门,我们都很烦,因为搞艺术的习惯就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来。但是刘爹爹每天早上敲门,我们虽然很烦也没有办法,只好起来了。

有一次我老伴来武汉。那个时候我已经结婚了,拿了结婚证,但没有举行婚礼。刘爹爹来了以后就敲门,他很幽默,问我的老伴是干什么的?她也吓到了,一时结结巴巴也说不清楚,我们就急忙出来解释。刘爹爹非常幽默地说,既然你们拿了结婚证,就马上举行婚礼。刘爹爹很爱管闲事,他马上把工会主任和系主任找来,立刻现场办公,给我们举办婚礼。工会的人过来,把两个铁床一合并,买丝绸被子,剪个大红喜字,就举行了婚礼。当时工会补助50块钱。们当时毕业后工资46块钱,工会50块钱买了糖果和瓜子,把老师们请过来,举行了婚礼。我现在体会到刘爹爹的厚朴,我老伴是从江西过来的,我们都是九江人,来到了武汉这座大城市,学校举办了婚礼,她觉得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刘爹爹亲自来祝贺,整个婚礼活动搞得很热闹。我们那个时候都是年轻教师,也是外地人,刘爹爹举办的婚礼就透着一种满满的关心与爱护。这个事情让我感触特别深。

说到他的性格,厚朴两个字中还要加上一点平淡。刘爹爹家里很有钱,堪称富二代,他当时收藏了很多作品,里面有齐白石、潘天寿的画,后来文革中被抄家后就消失了,他也没有觉得很遗憾。俗话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平平淡淡才是真。他早已看穿了这些名利,这于我们的影响很大。每一个小人物,每一个年轻人,他都很关注。这里面包含一种深厚的爱,这个爱非常无私。他对生活的看法,对生活的体验,一点一滴地贯穿到跟我们交流的过程当中。当时我们很年轻,我那时候跟他接触比较多。每次在楼道碰到他一定会把我叫住,问我最近的情况,透露他对我们的期盼。特别是2000年以后我搬到跟刘爹爹住一个单元,经常进门出门都会碰面。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到了这个年龄才能体会到,时候我们都忙的不得了,忙着赚钱,忙着吃饭娱乐,我每次碰到刘爹爹,他总想跟我多讲点话,是赶快讲几句话就匆匆忙忙跑了,现在想起来很后悔,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会有一些遗憾。我们现在都很怀念他。因此,平淡幽默是他的个性,谦虚朴实是他的特点。这一点与他艺术风格的形成有很大关系。厚朴是他的性格,求真是他的艺术风格,那一代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影响,很难说有很强的风格,这不是他们自己造成的,而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刘爹爹的作品透着对绘画技巧不懈的追求,对自己艺术思想的表达,在务真求实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下了大功夫。说他的作品风格,就要到唐一禾,唐一对他的艺术风格形成有很大影响。1934年到武昌艺专高中读书的时候,他和杨立光同班。1933年年底,唐一禾从法国回来,正好教他们这个班。他们有这么好的成就,因为唐一禾从法国回来以后非常认真的教,要把他的教学成果体现出来,正好接手他们这个班。唐一禾的学生里面,一个是这个班,还有一个是刘国枢那个班。尽管后来他考了国立艺专,他把唐一禾的这一套学好了,还想学更多东西。后来我看到他的作品,没有离开过唐一禾的影子。现实主义风格写实风格,这种艺术观念及技法唐一禾影响非常大。唐一禾是真正掌握了西方尤其是法国式的写实技巧的人当时在国内这样的艺术家很少,我还没有看到真正有几个能够超过他的。我们看到很多留法的艺术家,和唐一禾关系特别好的,比如这些人,他们的画一看就是中国式的油画。唐一禾早期的素描作品,如果把唐一禾这几个字去掉,根本不知道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画的。刘爹爹这种现场式的写生肖像画法,来自19世纪后的法国现实主义油画艺术。传统古典油画一般是先画素描,再层层着色,所谓“丹培拉”画法。19世纪以后才开始即兴写生,之前即兴写生一般都是作为草稿。再从德拉克罗瓦到库尔贝,到印象派以后,再传到俄罗斯巡回派,就比较注重现场的写生表现。种画法难度很大,既要有素描关系、形体关系,又有色彩关系,同时在几方面进行表现和塑造。刘爹爹的油画画的非常好,既生动又非常细致,而且技巧掌握的炉火纯青,摆脱了苏式油画的影响。他的绘画风格的最大特点是率真与细腻。本次展览的主题厚朴求真”非常恰当真实地概括了刘依闻先生的艺术人生。

    

   胡莺:非常感谢谢老师,谢老师的故事特别多,他写了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关于美术界的相关文章,从他写的文章中可以发现相关线索。刚才谢老师谈到绘画技法和师承角度,非常中肯,不仅再现了刘依闻老师的师承以及和同时期同学交流的往事,同时也再现出一个时代的艺术主题。

    

曹丹:我是78届学生,学设计的,刘依闻是87级助教班的老师,学习期间,刘主任经常到教室来看我们,指导我们研修。教室里青年教师的绘画风格各有不同,完全不按原有苏派的规律作画,学员中有的来自中央工艺美院,有的来自本校,有的来自早前工农兵学员,也有来自湖南怀化和山东的学生。这个班的教学就像播种,刘主任赞赏探索,肯定绘画样式的多元风貌,并一直激励我们。湖北美术学院乃至湖北美术界一直存在着风格多元的艺术现象,这些源自于武昌艺专兼蓄并收的教育教学理念,一方面使第一代、第二代艺术家们收益,在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有风格,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从教从艺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刘依闻先生等教育家的努力下,武昌艺专的文脉得以延续与传承,八五美术新潮时期,刘依闻先生与周韶华等老一辈艺术家一同出席了湖北青年艺术节的展览开幕式,他们在时代潮流中,肩负了引导青年艺术家的历史责任。自湖北新潮美术后,湖北艺术家们的艺术风格样式层出不穷,远比其他省市的文化氛围显得宽松、多元。这些来自于先生们传承的、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让我们持续的感受到一直向前发展的动力。先生平易近人,有似这所学校的家长,他的家长式管理,虽然与现在的教育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样,但他独有的管理方式更具人味,更具有人性关怀。

   胡莺曹老师谈到自武昌艺专的文脉传承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现在形成了多元的风貌,也提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于80年代中期新潮美术以及对于青年的肯定和鼓励,非常生动呈现出了刘依闻先生这一代艺术家、教育家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以及他们留存的包容精神。

    

袁晓舫:刘依闻老师是我在这个学校里面非常尊敬的老师,我在这个学校里待了几十年,从来没有听到过关于他的任何坏话,没有人说他的不是,这是我非常佩服的。我们经常听到他的很多故事,我知道他有三个称呼,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喊他刘胡子,后来大家称他刘主任,退休了以后就喊他刘爹爹,现在我们喊得最多的就是刘爹爹。虽然我跟刘依闻老师接触不是很多,但是住在一个院里,他每次见到我都会开玩笑,都会逗我一下,我有时候也喜欢跟别人开玩笑,可能都是跟刘依闻老师学的,有时候我还跟周院长开玩笑。他总是很高兴,我也喜欢他逗我的那种感觉。前几天我看了一下展览,这是他的第三次个展,感到很惊讶。  

我提一个建议,杨立光老师的展览研讨会上黄专也提到过这个问题,我们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都很好,但是没有推广出去应该在这上面发力。杨老师和刘老师那个时代就画得很好,吕澎等在写20世纪美术史时,其中就涉及到民国这一段时间,这两位老先生的画公认是很但是有一点可惜没有推广宣传,这是美术馆可以一直做下去的工作,可以把40年代那一批画修复好,真的可以进入艺术史,不然就很可惜。

    

   胡莺袁老师提到刘依闻老师三个阶段非常亲切的尊称,国立艺专的刘胡子,从湖北教育学院美术系到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刘主任,最后到湖北美术学院的刘爹爹,非常有意思,让人感到很亲切。

    

张杰:关于刘依闻老先生,我跟他的接触时间主要是我在学校美术馆工作期间。特别是2017年我馆举办纪念杨立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特展的时候,当时开幕式的场景非常感人,刘依闻先生身体不太好,天气很冷,所有老师都在大门口迎接刘依闻老先生参加开幕活动。当时学校校医都伴随着刘依闻,生怕他身体不太舒服。进入展厅以后,所有老师都非常热情的向刘依闻老先生问候,那是非常温暖感人的场景。刘依闻老先生的去世,代表从武昌艺专到湖北美术学院这一百年来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们这一代人为武昌艺专到湖北美术学院百年艺术教育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现在谈到刘依闻老师大家都感到非常亲切,谈到很多身边发生的温暖故事,我们谈到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这样一个亲切温暖的老先生,从他的经历来看,他经历了我们国家近百年历史的巨大磨难、战争、动乱,他从最动荡的那个年代里走过来。到他晚年的时候,我们都感受不到动荡灾难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他永远是慈祥、慈爱、平和的,没有任何记恨和遗憾,非常慈爱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待每一天要面对的课堂,每天要关心学校发生的细微事件,常年如一日的平淡对待他所热爱的教育工作和学生,一生都没有发生改变,这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也是让我们敬仰的。  

刚才老师们谈到,在刘老师亲切容貌和事例的背后,他克服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现在仍从事艺术教育,作为教师的身份,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事教育工作的,有幸是在国家最好的年代,我们面临的条件和现状跟刘依闻老先生那一辈比较,我们是非常幸运的时期,就是这样的状况下,当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压力的时候,相比刘依闻老先生,我们的差距巨大,当我们有懈怠或者某种情绪的时候,就会想到刘依闻老先生经历的年代几十年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对艺术教育的爱,对教学的爱,对绘画艺术的爱没有减半分的态度是我们要好好学习的,这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大的精神财富。

    作为省美术馆做刘依闻老先生的展览,我并不认为是单纯对刘依闻老先生一个人的尊重和关注,省美术馆作为一个国家重点美术馆多年以来都非常关注湖北省乃至全国近代美术艺术教育和近代艺术创作的研究和梳理,这是多年来省美术馆一直坚持做的工作。从傅中望馆长到现任的冀少峰馆长一直在连续推动这方面的工作,相信若干年之后会变成巨大的文化财富,不仅是对湖北近代美术教育和湖北近代美术创作的梳理和研究,从侧面也可以体现全国近代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发展的缩影若全国都仍坚持做相关的梳理工作,汇集近代艺术教育和美术教育的梳理工作会变成非常庞大的研究成果,这也是美术馆的职责所在,省馆再次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我们作为学院美术馆近几年向省馆学习,做了部分这样的展览,包括杨立光老师,湖北三老,在湖北美术学院百年历史脉络里选取代表性的人物,我们也向省馆学习,一起共同推进,争取把生动鲜活的刘依闻老师形象,以及在近代美术教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老艺术家的研究工作不断推进下去,让后人也能通过我们的努力感受到亲切温暖的刘爹爹,我们的工作就做到位了,再次感谢省馆为社会、为美术及教育界推出这意义深远的温暖的展览。

    

   胡莺谢谢张老师,张老师从展览开幕的温暖场景谈到刘依闻先生一生的经历,以及他一生未曾改变的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热爱。刘依闻先生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湖北美术馆从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一直到湖北近现代美术的研究,进而展开对于20世纪中国美术现状的关注和梳理,这是在12年固定陈列展开展的时候就已经确立的学术方向,这些年一直坚持这个方向,也会一直坚持下去,并将它不断深入充实。

    

   徐文涛:我前段时间看了这个展览,我是第一次这么全面的看到刘先生的展览,发现我对他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这个展览对刘先生作品的梳理,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感谢湖北美术馆的努力。这个展览的题目非常贴切,而且从两个角度,一个是美术家,一个是教育家。刘先生的平易近人,和师生的关系是家长式的,我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抱着自己的作品到他家里去给他看,当时他还是院长我觉得很惊讶,一个德高望重的教育家能够关注一个小孩子的作品,反映了很朴素的教育家情怀。我在后面慢慢对他有一点了解,去年百年校庆的时候整理系史,开始慢慢了解刘先生在30年代、40年代以及后来的历史经历。他应该是第二代了,他不仅起到了一个引领作用,而且是在湖北现实主义绘画中的一面旗帜,总结他的艺术特点有这么几点。第一,现实主义绘画,到他这一代已经脱离了早期西方古典绘画的影响,而是介入到现实,他的作品不是一种想入非非的幻想,他关注当代,关注自然,而不是风花雪月的无病呻吟,他去工厂画工人,画农民,都是对现实的描绘。第二,作品的严肃性。虽然他的油画作品笔法很轻松,但对人物对象的选择不是寥寥几笔,潦草完成的,他对作品的完美和形象的完美有自己的追求。第三,本土性,地域性。他和湖北整个地域的现实主义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和浙美海派油画不一样苏派马克西莫夫不一样,而是具有本土性的特点,他扎根于湖北地域特点。第四,高超精湛的技巧。寥寥几笔就可以把一个人物形象勾画的特别生动,这和我们对油画的理解完全不一样,虽然我们看到的画面很写实,很具象,但是寥寥几笔就能把对象的生动形象勾勒出来,这种功夫和精湛的笔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画出来的。刘依闻在他的笔触和反映在绘画里面的对象,不管是工人还是农民,看出笔法中有一种博大的爱的精神。第五,色彩朴素。很多年轻一代画家看到老先生的画,觉得他们的画面里有一种“老气”,反映出他们那个年代的味道,我认为这是一种朴素的色彩。这种朴素色彩构架是单纯的,而不是很张扬的色彩。

    我们油画系对老先生的推广和挖掘还没有美术馆做得那么完善,这个展览非常好,看到了我们工作的差距,希望这个展览时间再长一点,因为刚刚开学,后面我们会集中组织学生来观看展览,让他们感受历史,感受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谢谢!

    

    胡莺谢谢徐老师,徐老师从刘依闻老师的平易近人谈到他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旗帜引领,以及他的笔法灵魂和朴素色彩,同时也谈到艺术家与绘画的联系,以及刘依闻老师呈现的本土性。立足本土和兼顾历史,这两个方面从刘依闻老师的展览中得到充分体现,我们会继续深入下去。

    

张娜: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研讨会。在2017年的时候,为了庆祝刘依闻教授99华诞从艺从教82周年,艺术人文学院策划了一次刘依闻文献展。这个展览也是专业实践课程的课程展。当时我们做了一系列计划,湖美学人的系列研究展,刘依闻先生就是其中一个选题。虽然我们条件有限,做的比较粗糙,但是我们非常认真的做了一些基础性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很多老师的认可和帮助。正因为这个原因,艺术人文学院应邀成为这次展览的协办单位,我参与了筹备工作,主要负责文献编辑。

省美术馆的展览非常成功,不仅增补了非常多的新的史料,而且作品对于刘依闻老师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完整性作品品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是一场学术容量非常高的展览,非常注重学术性的展览,也湖北地域美术研究做出了贡献。刘依闻先生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历经百年沧桑,他是湖北20世纪美术发展与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这个展览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公众可以生动的从作品、文献、史料中感受到湖北美术发展的风貌,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可以从艺术探索脉络中感受到或者反思艺术发展的问题。对于做学术研究的人而言,展览提供了很多史料和新的研究视角。  

刘依闻先生撰写的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献是比较少的,我在收集和整理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新的文献,去年我写了一篇文章,专门研究他的美术教育理念,后来在百年校庆论文集和《中国美术》杂志上发表。在研究过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条新的文献,刘依闻先生发表于1946425日武汉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漫谈当前美术教育。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会发现呈现的是27岁时的刘依闻对美术教育的初心以及他天生具有的一种胆识。

刘依闻先生曾在国立艺专任教5年,1946年春受聘于武昌艺专,并且被推选为武汉美术学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武汉日报于这个契机应邀组织了稿件,刊发了刘依闻的文章。这篇文章以汉口美术教育现状为例探讨实现美术教育的理想,在这里他特别强调美术教育的理想,这篇文章犀利指出汉口各个学校虽然在民国初期就把美术列到课程表中,但各个学校至今并不重视美术课。刘依闻先生针对这个问题,不仅对武汉而且对当时整个教育当局都提出建议,看似在谈武汉,其实整个行文谈的是全国,他对于全国教育当局提出建议。刘依闻先生首先在美术师资力量、设备、课时、艺术馆等方面给教育当局提出建议,接着他又对美术教师的责任心、专业修养、授课方式都提出期望。

我本人由于原来参与过省美术馆的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展览筹备工作,在民国阶段资料收集的相对多一点,我专门检索了一下在民国时期整个湖北和武汉地区刊发在报纸和期刊上的相关美术类文章,艺术类文章,发现当时发表的文章都是以艺术鉴赏类和创作感想类为主,谈美术教育凤毛麟角,更何谈敢于提出美术教育现存问题的文章,是极其罕见的。这篇文章在刘依闻先生的人生发展年轻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也体现出他的品格。他大胆向教育当局提出美术教育现存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有理有据,而且胆识过人。这篇文章主要观点后来在刘依闻先生发表的为数不多的文章和撰写的汇报里延续下来了我对比了前后人生几十年的文献,从最初阶段,从民国时期,思想慢慢延续,慢慢充实,而且不断深入下去。这篇文章中体现出对美术教育的关心以及胆识和气魄,我们也可以在他担任主管教学的刘主任的30年中感受到,他对湖北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建构,后来几十年都在慢慢不断深化。他的确像一个大家庭的家长,我们还可以从他退休以后依然心系学校、心系学生,经常给现任领导提建议中感受到他天生的胆识。

    湖北美术馆在湖北地域美术研究方面作出很多贡献,做了很多展览,而且出了很多学术性研究专著,非常好。所有这些地域美术方面的展览、著作将来都会成为我们馆具有特色的馆藏资源,假以时日,我们将来可以借用这些资源做出更加丰富多样的展览,而且将来不一定都以纵向性的研究为主线,当资料比较充沛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尝试横向研究为切入的展览形式,通过馆际合作,我们应该可以实现,还可以呈现出五六十年代或者建国17年整个湖北美术的风貌。

    希望刘依闻先生的展览不仅仅呈现的是一个展览,一个研讨会,一本画册,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省美术馆研究人员可以再进一步收集相关史料,可以撰写出一本相关刘依闻先生个案研究专著,这个方面的学术性研究在整个湖北不是特别充足。是否可以以此为契机,以典型案例做相关研究,虽然湖北地域美术研究需要时间沉淀,但也依然需要一代一代人慢慢积累。谢谢大家!

    

    胡莺谢谢张老师,张老师谈到展览的几个意义,一个是增补历史的意义,一个是对于地域美术研究的贡献。同时还有展览对于公众的开放式意义。她也重点谈到刘依闻老师发表于1946武汉日报的一篇漫谈当前美术教育的文章,有意思的是,这个文章里面刘老师明确提出建立艺术馆。今天我们做这样一个展览,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意义。

    

    李瑞洪: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两个很显著的特点,一个是艺术成就。一个就是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刚才湖北美术学院的老师,曾经的学生都谈到了这个方面。我谈一谈从刘先生身上体现出的人品,以小见大,一些小的事情,感人至深的方面。他在90华诞的时候办了一次个人画展,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武汉文史资料》上,这篇文章接近1万字。刘先生对后学的提携是无微不至的,他碰到我都会说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而且不止一次表扬这篇文章写的全面,比较客观系统。这是刘先生对我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激励,武汉市政协的文史资料办了一个栏目,办了15年,对湖北美术的艺术家画家都进行了梳理。我能够把这个事坚持下来,老先生对我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虽然没有聆听他的课堂讲学,没有耳提面命的听到他的教诲,但仅仅是这样一次写文章,对于一个小小的做美术评论的老师给予了这样的鼓励,从这个事情折射出他的人品。对一个艺术家进行系统研究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专业方面,技法、教育、系统研究很重要,但通过一些小的事情以小见大,体现大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同样重要。谢谢大家!

    

    胡莺李老师提出了系统研究的角度,在系统研究中的画品与人品的研究,非常感谢。

    

刘宇:刘依闻先生是湖北近代艺术教育史上的一位承上启下、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育家。五四运动大爆发的那年,刘依闻先生出生于武汉,1935年,他考入武昌艺专附中,跟随唐一禾先生学习油画,1941年,从国立艺专毕业留校直至抗战胜利。翌年,武昌艺专重建急需师资力量,刘依闻先生毫不犹豫返回武汉。

当年武汉是怎样的情景呢?刘先生在1946425日《武汉日报》上发表一篇题为《漫谈当前的美术教育》文章中写道:“二十年(1938)年沦陷后,根本就没有学校,随后办起来的都是在敌人刺刀下施着地道的奴化教育。”看到这一切,刘先生心急如焚,他一直怀抱美术报国的理想,于是在《武汉日报》发文,呼吁社会重视美术教育。文章不长,分甲乙两块。甲是希望教育当局者,通令全国中小学生用合格的美术老师,充实美术教育设备,增加美术教育课时,各省市应试成立艺术馆。馆中设特殊儿童阅览室。乙是希望美术教育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自己的责任。这些要求在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在当时确是幻想。

1949年武汉解放。武昌艺专一众师资力量进入中原大学美术系,刘依闻与杨立光等诸先生筹办湖北教育学院。1953年湖北教育学院与华中师范学院合并,刘先生任艺术专科主任。1956年华师艺术科独立成院为武汉师范学院,刘先生任美术系绘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1958年,中南美专迁回广州,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与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湖北艺术学院,刘先生任美术系主任。1985年,湖北艺术学院独立成为湖北美术学院,刘先生一直任教至1996年,离1946年回汉整整半个世纪。他践行了自己的初心,用一颗善良的心,始终站在自己的岗位上,负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培养了一大批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工作者。在湖北艺术教育百年的辉煌历史中,都深深印刻刘依闻先生坚实的足迹。

前几年,我计划创作《时间开始了》,曾有幸经徐文涛主任刘亚夫先生引荐,多次去拜访刘依闻先生。这本书是用图像方式还原1949-1959年,湖北重要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当然绕不过刘先生“在二七老工人俱乐部”。刘先生回忆道:1957年,武汉筹备二七纪念馆,有关方面委托中国美协武汉分会邀请美术家创作一批关于二七大罢工题材的作品,出版《二七画史》。当时参加者有28人,刘先生是其中之一。为此,他带铺盖行李去了武昌车辆厂,和工人劳动,在现场写生,一待就是三个多月。他找到一些老劳模,观察他的衣着、举动了解他们的生活,画了不少小稿。最后,将这些形象安放在一个通畅透明的空间里,通过红色地毯、窗帘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产生出一种群雕式的效果。这幅作品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发表在北京《友谊》(外文版)《湖北画报》上,1959年还参加了“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湖北美术作品展”作为中国第二代油画家重要代表,刘依闻先生一生还创作了许多重要作品,给我的总体感觉,这些作品都力图反映社会现实,充满真情实感,高超的艺术修为和强烈的个人风格融为一体。

“艺闻绘进,厚朴求真——美术家教育家刘依闻艺术展”非常有意义,以湖北美术馆馆藏刘依闻作品为依托开展个案研究,和三楼的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形成互补和良性循环。通过馆藏研究推出高质量的展览,通过展览研究的精确深入,以此推动收藏的丰富和系列化,这个展览获得“2021年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当之无愧,向湖北美术馆表示祝贺,也表示感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向刘依闻先生和所有湖北美术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人士致以崇高敬意的机会。

    胡莺刘老师从湖北美术教育的调整、变迁、重组、发展大背景中看刘依闻老师的美术教育,同时他也提到教育者应该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从刘依闻老师的创作谈到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真实整体状态。

    最后有请刘亚夫老师发言。

    

    刘亚夫:今天特别激动,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来参加研讨会,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举办这个展览,我的感谢不仅是他们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心策划和专业精神,使得这个展览如此完美,非常感谢!

    我父亲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教育,一个是画画,他主要还是从事教育事业,他16岁读中学就进入武昌艺专附中,他的一生一直到去世一步都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尽管曾经历经劫难,但还是坚持党的教育事业,他说年轻的时候就是看到中学的美术老师非常帅,画画也很好,他就要学他做一辈子教育,搞一辈子美术,这可能就是一个人一生坚持做一件事情,一定都会有一个情结。

    他从前辈恩师那里学到了西方油画的真谛,但他没有就此止步,一直探寻中国人自己的油画,虽然不知道这种探索有没有结果,符不符合现在多元化的艺术潮流,但是他一直在坚持。

    刚才大家谈到父亲的油画风格,确实和他的性格有关,厚朴求真,他一生很平凡,对什么事情都看的很淡,不求功不求利。他的作品中都没有很尖锐的东西,也没有大起大落的东西,都是很平淡的,这和他的心情与为人一样,他的作品中没有偏激、少有尖锐,永远用平凡温暖的构思和演绎、柔和的线条与色彩,平静的传达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包容、对人性的感触与理解,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宁静和平淡。

    57年文化部门组织画家们画一线工人生活,父亲和一些画家打着背包住在了二七车辆厂,和工人同吃同住,但很多人都没有坚持住,他却坚持下来了,大概住了三个月,他和工人天天在一起,他画面上每一个工人他都交朋友,每一幅肖像画都是有真名真姓的人。他创作的油画《在二七老工人俱乐部》里没有什么戏剧冲突,他选择二七老工人在党和政府关怀下过着幸福的生活,而没有去选那种解放前罢工斗争的题材,可能还是和性格有关,他喜欢表现平静的东西。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画中老工人们平淡愉悦的心情,还有室外的温暖的阳光,看到一幅主题画所应有的内涵。   

    他创作的《黄麻起义》,一般革命历史题材画都是将英雄正面人物摆在画面正中间,但是他那幅画很特别,他把反面人物那个土豪画在了正中间,那幅画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既然收藏了还是肯定这幅作品,因为我们可以从画中反面人物清晰的恐惧表情中,清楚的看到革命对反动派的威慑力量,他的画都是在平淡中找到冲突,而不是直接表现。包括他画的毛主席视察长江大桥,领袖人物形象也是很平凡的,感觉是很平常的人物。父亲画的工人肖像,我感觉就是他在车间里面画的,不是把工人拉到一个房间里面画,而是在工作现场,工人肖像画中的人物精神和色彩都非常真实,感觉炼钢炉的铁水照在脸上的光都有,所以他的人物画写实风格很强。

    这次展览展现了父亲从30年代以来的艺术作品和教育经历,父亲一生做两件事,一个是教育,一个是画画,由于年代的限制,他都没有做到尽善尽美,没有成为一个大教育家或者大艺术家,但是他却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第一个回报是他的学生遍布四海、桃李满天下;第二个回报是湖北美术馆的这个艺术展,给了他人生的艺术和教育生涯一个全面的总结。非常感谢湖北美术馆能够把父亲的这个艺术展呈现给大家!谢谢!

    胡莺刘老师从儿子和亲属的角度勾勒出刘依闻老师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轮廓,所有这些都是刘亚夫老师眼中父亲的模样。下面有请傅中望老师总结发言。

    

傅中望:刚才各位老师的发言我都认真听了,非常好,和刘老师都是有近距离的师承关系,不是从刘老师的艺术,也是从刘老师的为人,他是值得我们尊敬尊重的。我们这些人也到了六十几岁,一个人的一生除了从事的事业,在生活中你给人留下一些什么印象,会不会影响年轻人,影响周边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教育家,不仅是做好自己的艺术,同时还要做好自己的为人处事。刚才大家谈到了很多,都很让人感动。我跟刘老师并没有很近距离的接触,但是我在从事美术馆工作的过程中,曾在筹备20世纪湖北系列展的时候拜访过老先生。我跟刘老师近距离的接触其实是源于湖北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准备要做20世纪湖北美术整体的梳理,首先一个国油版雕的回顾展。在座各位很多都参加了那次回顾展,个展览就是一个考古式的发掘,大量的各门类艺术家,一百年以内的在世的、不在世的,我们全部都要进行整体挖掘和梳理。这个工作使很多老先生能够在美术馆做展览,作品得以呈现,实现了他们这一代人实现不了的梦想,因为他们这一代人就没有进入过专业美术馆,我感觉这个责任很重。我们在开始就定了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兼顾历史、重在当代的办馆理念,兼顾历史就是怎么围绕湖北美术做好历史研究,并且把收藏做好,这是我们的本。老先生非常支持我们,能支持的都支持,作为一位老人,作为一位艺术家,对我们美术馆是这样一种姿态,而且这种热情让我们很感动。美术馆办到今天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支持,包括在座中青年艺术家的支持。

刘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是一个有文化情怀的人。作为一个跨世纪的老人,从民国到新中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他的人生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过来,有很多故事,内心也会有很多不可言说的东西。但是有一点,他热爱艺术,热爱教育事业,他能克制,能够包容,不把自己封闭在某一个系统当中,总是与时俱进,始终抱着对教育事业、对个人艺术的追求。他这一代人是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过来的,很容易树对立面,但是他没有。无论是对年轻人,还是对老人,他的同辈人,没有一个人说他一句坏话,这是很难的。湖北的美术历史其实就是湖北美术学院,早期武昌艺专,这一系列都和刘依闻先生以及他们这一辈的老先生分不开,奠定了湖北美术事业、美术教育的发展基础。直到今天,湖北的艺术教育,所有高中都有艺术学,20世纪的湖北美术,包括很多个体展览,都是湖北美术学院的历史,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刚才各位谈的都更加丰富了刘先生作为一个艺术家、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当中的人,他是活生生的形象,这都是我们人生的财富。我们说什么是大家,大家就是画品加人品,对于中国人来说,从艺为人还是很重要的,到这个年龄,越来越觉得这个事情重要,不仅是做人,作为单位也是这样,作为湖北美术馆,面对老一辈艺术家对我们的期待、要求,以及观众,还有方方面面对我们的要求,美术馆承载了很大的责任。很多老师们说感谢湖北美术馆做了这个展览,其实不用感谢,这是湖北美术馆的责任,完成老一辈艺术家没有完成的事情,在我们这一代和各位老师的支持下,湖北美术馆经历了14年的时间,这14年时间都是在老中青共同支持和努力下,我们还要做的更好,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20世纪的湖北美术梳理,不仅是办馆初期的系列回顾展,在这个基础上的百年纵横湖北美术文献展,下一步还要进一步梳理征集很多好东西,要更加重视,把这个馆做的更完善。湖北美术馆是中国所有美术馆中唯一一个有区域性美术史展览的美术馆,我们还进一步丰富的空间。今天的讨论会让刘依闻先生的形象更加具体、生动,更加值得我们敬

    关于这个展览,不是一般的回顾,我们确定报文化旅游部的项目,就是刘依闻先生这个展览。他有大量作品,所有时代都在他的作品中都反映了,文化部也批了这个重要的展览。刘依闻先生的一生是伴随着湖北美术历史发展的,他参与了湖北美术的历史,是湖北艺术事业、美术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关于他的研究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同时对我们的后辈是有影响的。虽然在疫情当中,展览很多相关活动还要看时间,看各方面的情况,工作也是一步一步做。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还是老百姓,都会认同这个展览。今天各位高度评价了这个展览,刘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这么多作品,这是他生命的延续。这些作品成为国家的财富,即便是在疫情过程当中,都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

    这个展览为未来的教学留下了一大笔财富,今天研讨会各位专家们谈了很多,也都很具体感人,丰富了我们这个展览。感谢各位的发言,感谢大家对刘依闻老师留下了这么多丰富感人的回忆,这个展览是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胡莺今天非常感谢各位老师来参加研讨会,因为有了各位老师的支持,让刘依闻先生的展览更加圆满,非常感谢大家。

    

    

    

    


附件:

免费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30停止入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电 话:(总服务台)
  027-86796062
  027-8679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