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22年12月30日——2023年3月2日展览地点: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武汉市武昌区中山路368号)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值此元旦佳节来临之际,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用激扬、向上、充满时代精神的美术精品营造喜乐、祥和的节日氛围,湖北省美术院不断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特于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3月2日间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展出“讴歌时代——昙华林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群体研究展”,用丹青画卷讲好中国故事,为公众献上美术的新年礼。
本次展览是湖北省美术院自2018年起持续举办的“湖北群体”系列研究展的第5个展览。展出汤文选、王福臻、廖连贵、蓝玉田、伍振权、蔡迪安、陈立言、查世铭、程犁、李宗海、陈育村、李三汉、郭雪、谢晓虹的作品7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梳理14位擅长主题性创作的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展示湖北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更具时代内涵的新语言,力图创作出无愧时代的美术经典。
前言
一
“湖北群体”系列研究展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经以每年一展的频率,举办了四个展览,取得了湖北美术界乃至中国美术领域的关注。在持续关注本地区艺术事件和文化故事的基础上,2022年,我们聚焦于“湖北省美术院主题性创作群体”,通过对汤文选、王福臻、廖连贵、蓝玉田、伍振权、蔡迪安、陈立言、查世铭、程犁、李宗海、陈育村、李三汉、郭雪、谢晓虹等14位擅长主题性创作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较为系统的梳理,展示湖北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更具时代内涵的新语言,力图创作出无愧时代的美术经典的不懈努力。
在这些艺术家中,汤文选成名最早。1954年,他因《婆媳上冬学》获全国美术作品展一等奖而一举成名,他的这幅以娴熟的水墨技巧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被认为“为中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6年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也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要作品。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中国画领域的新探索中,他以结合了敏锐的生活感受和深厚的传统笔墨的新花鸟画而重新走在水墨画探索的前列。王福臻和蓝玉田同样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1957年,王福臻与李祥美合作的《李自成》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发表于国庆专号的《美术》上。王福臻非常擅长纪念性历史人物的创作,他的《屈原像》《闻一多像》都是闻名遐迩的名作,而《小花》《石头娃》等隽永的雕塑小品,则是微妙动人的生活温情与清新自然的现代雕塑语言的结合。蓝玉田1958年创作的《月夜运肥》,参加第三届全国版画展,并入选1959年《建国十年版画集》。他后来的代表作《旭日》《高粱红》等,都是在主题构思和版画语言上都令人回味无穷的杰作。1964年,陈立言的《秋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院校毕业创作展上获最高奖,随后入选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次年,《秋忙》与李可染、黄胄等大家的作品一起,入选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展”,25岁的陈立言声名鹊起。他后来的《新仓》《莽莽中原逐鹿时》都是称誉当时的名作,而历时25年倾心创作的《中国历代文星图赞》,更以其“用意宏远”“文化关照崇高”而备受推崇。程犁大学本科期间创作的《红榜》,同样参加了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20世纪70年代,她迸发出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在油画、宣传画等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她和唐小禾合作的油画作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更是彪炳史册的名作。第六届全国美展以后,她和唐小禾转向壁画创作,《楚乐》《火中凤凰》等都是令人瞩目的重要作品。伍振权、廖连贵、蔡迪安、李宗海、查世铭等人都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刘三多和伍振权合作的《地下长城》,廖连贵的《我们的医生喊得应》都是表现新时代社会主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而蔡迪安、李宗海的《南下》,查世铭的《小鹿》则是“美术创作的伟大转折的开端”时期“艺术创作规律开始被人们重视而开出的花朵”。此后,廖连贵的《瑶老庚》《新伞》,蔡迪安、李宗海的《金陵城下》,查世铭的《拓荒者》《大唐盛世》等作品,奠定了他们在各自艺术领域的坚实地位。李三汉和陈育村同是从“黄陂农民泥塑运动”中走出来的优秀雕塑家。李三汉1981年创作的《忙》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也坚定了他“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大众精神食粮”的创作理念,后来的《昵》《丰收曲》和大型组雕《中华三百六十行》等,都是这一艺术理念的生动体现。陈育村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77年恢复招生后的首批学员,1985年的《和平使者》在首届全国体育美术作品展上获三等奖,代表作《众生》《支点》《窗口》等,都体现出他构思精妙、敏于雕塑语言形式探索的艺术特点。1989年,郭雪的《新生》、谢晓虹和张权合作的《九龙壁大裂变》入选“重风格、重个性、重语言”的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时候,他们还分别在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和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就读。此后他们先后进入湖北省美术院,成为年轻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人才的杰出代表。郭雪的《草原风》《大日历》《怀念毛泽东同志》《远古的回声》,谢晓虹的《兄妹开荒》《痕迹》《鲁迅与史沫特莱》《春风已渡》等,不仅都是湖北主题美术创作中的重要作品,也充分体现了更年轻一代艺术家所拥有的宽广视野和锐意求新的艺术追求。
二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总结讲话中,专门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个重要方针提出来;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湖北省美术院作为湖北地区最重要的美术创作单位,自成立之日起,就坚定不移地以“双百”方针为准绳,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旗帜鲜明地以“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作为一切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前提。科学而坚定的艺术思想无疑是创作优秀艺术作品的前提条件,但好的艺术思想并不等同于好的作品,每一个时代的名作,必定出自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以及艺术语境都有深刻体悟的艺术家。艺术路线坚定不移,时代命题却变动不居、滚滚向前,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充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和艺术才华。
对于个体艺术家而言,能否与时俱进地敏锐回应新的时代命题,往往决定了他们的艺术活力,而对于湖北省美术院这样一个创作集体而言,几十年来名作迭出、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则不仅有赖于艺术家的个人才华,也有赖于这个集体薪火相传而又开放、包容的艺术氛围:在短短几十年就快速走过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发展历程的中国,个体艺术家很难敏锐而深刻地回应每个时期的时代命题。在这种情况下,功成名就的前辈艺术家在砥砺、琢磨、传经送宝的同时,以开放的胸襟对年轻后辈的包容、鼓励,更是弥足珍贵的艺术财富。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于艺术创作领域而言,我们也已经从跟着走、并排走进入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出体现中华文化新辉煌、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的新艺术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举办“讴歌时代”展览,不仅在于借由研究这个由湖北省美术院辐射至湖北地区乃至中国美术界的特殊创作群体为契机,较为系统地梳理主题性创作不断变化的时代内涵,不仅在于表达我们对这些艺术家取得的杰出成就的敬意,更在于激励更多艺术家用情用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精益求精,培根铸魂,努力创作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展厅场景
走进昙华林的岁月画卷
“昙华林”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名,其“华”通“花”,昙花寓涵吉祥,与“林”合为一词实有人杰地灵的深意。这里是百余年来武汉近代文化的缩影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更映射出武汉开埠以来的文化历程。作为历史文化名区的昙华林,这里的每一处西洋建筑、名人别墅、古老街巷与革命遗迹,既呈现了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武汉的影响渗透,也留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抗日战争的卓绝历程。与此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群体的栖居地,这里是湖北省美术院所在地,也是几代湖北美术名家创作与生活的汇聚地。
一个以“讴歌时代”为主题,以“昙华林”和“现实主义主题创作”作为关键词的展览,即将于2022年底在这里拉开帷幕。主办单位湖北省美术院以“群体研究”的视角,用作品展示和文本梳理相结合的方式,旨在系统发掘湖北地区现当代美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现象、人物与作品,以一个群体面貌的呈现,展现这一地区艺术家群体在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方面取得的成果与心得。通过长时间的精心策划和周密准备,展览汇聚呈现了汤文选、王福臻、廖连贵、蓝玉田、伍振权、蔡迪安、陈立言、查世铭、程犁、李宗海、陈育村、李三汉、郭雪、谢晓虹等14位扎根于湖北大地、影响力辐射全国的美术家群体的70余件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作品门类覆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主要类型,画家年龄跨度近半个世纪,共同展现了湖北武昌昙华林地区的美术创作群体在艺术探研上的传承与创新。
在这14位参展艺术家中,很多名家早已超越了地域局限,而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和中国美术界中具有广泛影响:汤文选以表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代精神塑新人的主题蜚声画坛,其名作《婆媳上冬学》早已烙刻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发展印迹中;与其同一时代名扬画坛的陈天然、王福臻、廖连贵、蓝玉田、韦江琼、伍振权、陈立言、查世铭以展现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见长,以《打铜锣》《我们的医生喊得应》《高粱红》《地下长城》《秋忙》《小鹿》等作品铭载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术史册,展现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经典画卷;程犁与唐小禾合作的三联画《葛洲坝人》,蔡迪安与李宗海合作的《南下》等作品更以历史视角和人性关怀的视角,呈现了以绘画图像表现史诗图景的智慧;陈育村、李三汉、郭雪、谢晓虹等画家则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主题性创作的多元探索,关注个体与家国的关系,也显现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审美特征。
尤其在新时代以来,以艺术作品表达现实、反映生活,成为美术家们重要的时代使命。作为一种艺术表现风格,现实主义手法一直以来是用美术创作呈现历史与现实,反映社会与生活,关注人与自然的表达方式。如何在今天以造型艺术的方式展现与映射现实?如何在跨学科语境和多元化价值观下,与时俱进地理解美术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内涵?如何通过美术作品的呈现,将思考与感受“艺术地”与现实生活相连?这些都成为当下美术创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当美术创作面对现实主题,坚持葆有积极正面的历史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开拓创作眼界与思维空间,更好地吸纳历史研究和艺术创造的新鲜成果,提高对历史的发现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也成为美术家们需要探索与实践的问题。
高水准的现实主题美术创作,应力求通过美术作品的形式,形成一种“召唤结构”和“激励效应”,使观者受众面对作品时能感同身受地产生审美共鸣与延展思考,表现社会生活主题的美术创作尤其如此。为此,美术创作也要应和新的时代诉求,起到记录时代、鼓舞民心的作用,使作品既能在美术专业领域“立得住”,也能在大众传播领域让普通观众“看得懂”,除了在美术专业领域的意识层面追求上乘之外,更要致力于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期待,既要“叫好”又要“叫座”。在美术创作本体层面,如何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如油画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的写意风格、版画的观念延展;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一步实现家国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的有机融合;如何处理好艺术表现与历史现实的对应与契合关系,选择与特定主题相适应的表现手法等,这些课题看似宏大实则具体,需要美术创作者结合自身的艺术语言风格,找到个体思考、审美趣味面向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
在2022年10月胜利召开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美术创作推动湖北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薪火相传、持续发展,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新时代的优秀美术创作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以优秀作品介入现实、观照现实、反映现实,继而歌颂时代与生活,以丹青画卷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新一代美术家的责任与使命。正是在这一语境下,“讴歌时代——昙华林现实主义主题创作群体研究展”显现出更为重要的建设性意义与未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