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交流

“岁月中的艺术——刘一原水墨艺术典藏研究展”研讨会在湖北省美术院召开

发布时间:2024-11-06 10:30 来源: 湖北省美术院

2024年11月1日上午,“岁月中的艺术——刘一原水墨艺术典藏研究展”研讨会在湖北省美术院樱花讲堂召开,会议围绕“岁月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岁月——刘一原当代水墨叙事的历史感、现实性与创作方法论”展开研讨。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顾问、本次展览学术主持皮道坚,典藏研究展艺术家、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一原,《艺术之旅》主编、美术学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导杨维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馆馆长李晓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著名批评家王春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著名策展人魏祥奇,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查卓,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刘茂平,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参加研讨会并发言。皮道坚和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谢晓虹主持会议。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美术馆学术委员会顾问皮道坚

皮道坚谈到:刘一原先生从十几岁开始以绘画为职业,到今天依然坚持创作,并且创作精神越来越旺盛。我和刘先生交往几十年,我们间的关系恰如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普遍关系,即批评和当代艺术的共生与互动。刘先生的创作有时候启发了我关于当代水墨的思考和理论,形成了我的理论观点。创作和批评间的共生与互动十分重要,今天到场的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中国当代水墨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对刘先生的艺术创作也很留意和熟悉,希望大家围绕“岁月中的艺术与艺术中的岁月——刘一原当代水墨叙事的历史感、现实性与创作方法论”的主题畅谈观点。

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谢晓虹

谢晓虹简要介绍展览情况: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美术馆提出“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的指示精神,湖北省美术院经过近三年的精心酝酿和筹备,推出“岁月中的艺术——刘一原水墨艺术典藏研究展”,展出了以省美术院收藏的刘一原先生捐赠作品为主体的近100件作品,涵盖他从早期求学阶段,到今天依然在进行的水墨变革,完整体现了刘一原先生的艺术生涯历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石墨

石墨谈到: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在今年举办了“释怀观象”刘一原艺术展,将一批具有浓厚的荆楚情怀与文化气息的作品带到上海,与海派文化进行对话。今天的展览完整的呈现了刘一原先生各个阶段的创作,让我们切实感觉到一位传统技法扎实的画家一步步蜕变为当代水墨画家的艺术实践历程。刘一原先生传统国画功底深厚、线条有骨有肉,从侧面说明了当代水墨离不开传统,有了根源美术作品才能避免空洞。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

冀少峰谈到:本次展览呈现了刘一原先生从写实到写意,到意象,再到极简,最终走向抽象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不断否定自身,又在否定中坚定前行,思想越来越开放,图式越来越自由,媒材越来越多样,表达路径和形态越来越多元,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气象越来越彰显。刘一原先生从传统中来、但又没有完全回到传统中去的水墨作品,提示了在艺术发展过程当中,应当始终坚持强调中国价值和中国道路,讲述中国故事。

《艺术之旅》主编、美术学教授、天津美术学院硕导杨维民

杨维民提出三个关键词:一是“关注”,刘一原先生兼具艺术魅力和学术影响,要持续关注他在中国现当代水墨艺术中的学术价值;二是“典藏”,湖北省美术院收藏和展出的这批作品具有很好的学术影响力,观众通过观看作品,可以触摸到艺术家的灵魂;三是“海派”,石墨院长谈到刘先生的艺术创作和海派有渊源,在我看来二者都体现出融合的特质,希望他能继续坚持和发扬。

合美术馆执行馆长鲁虹

鲁虹谈到:刘一原先生的创作有两个方案。一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尝试打破传统水墨中纸、墨、水、笔的稳定结构,通过“粉”的加入使作品呈现出浮雕的音乐性,给人以真实的感觉。以前的水墨画往往只减不加,他将加减结合起来,又融入了楚文化的元素,营造出厚重的效果。二是2010年以后刘先生的创作进入了更新的境界,他把传统水墨里面具有现当代性的元素提取出来加以扩大,用中国艺术家独特的方式表达当代艺术。

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馆馆长李晓峰

李晓峰围绕刘一原当代水墨创作的两个维度谈到:一是“以西打东”的维度,以抽象艺术来变革传统水墨,即抽象写作。二是“以古促今”的维度,即发展水墨。刘先生的创作两种维度兼备,让人联想到古诗词的质感,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和魅力。不论意象、心象或者抽象,他作品中的铺墨、黑白和线性,均给人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湖北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刘茂平

刘茂平从三方面论述刘一原先生的水墨艺术:一是“历史感”,刘先生这代人从历史中走来。他早期临摹传统绘画,后来又进行以写生为主的创作,最后进一步向前发展,语言逐渐走向抽象。二是“现实性”,刘先生通过画面的图式来表达自己对传统、现实和人生的诸多思考,体现出清晰的创作路向和对现实性的思考和表达。三是“创作方法论”,刘先生的创作带着传统的意境,他在传统的边界中形成了一面旗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著名批评家王春辰

王春辰谈到:今天的艺术想要具有历史感,不单要在创作上下功夫,更要留待后世。刘一原先生的创作有个性、有语言,在中国当代水墨里自成一体。他的慷慨捐赠,不仅给我们今天在座的人提供了讨论的机会,更给后人提供了产生思考和抒发见解的广阔空间。研究和收藏是一项重大课题。一方面,对于藏品的研究应当是深入的、细化的和多层面的;另一方面,今天的艺术家要留心给后人留下足够的东西来展露自己真实的思考。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杭春晓

杭春晓谈到:对于刘一原先生的更高的评判来源于全新的分析模型的建立。在过去三四十年的中国水墨浪潮中,刘先生的能力、基础的状态和他与时代的对话关系,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话语阐释结构,帮助解释一位身处变革时代、拥有娴熟传统技术能力的画家回应自己的方式。多元的叙事框架在今天越来越重要,要寻找到新的历史分析模型,改变叙事框架,使刘先生这样有特殊性的画家个案获得重新阐释的机会。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陈晶

陈晶认为:水墨作为一个饱含中国文化情结的概念,它在当代文化中的转型问题不可避免。客观上,刘一原先生的个人经历从仿古画起步,既有传统功力的打底,又经历了新潮美术的洗涤;主观上,刘先生艺术观念包容、开放,他注重创作形式的自我创新,到今天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创作态势。他的创作真诚表达的了对于生命和文化变革的感受,为自己所感知的文化问题提供了当下的艺术解决方案。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著名策展人魏祥奇

魏祥奇谈到:湖北是中国现代水墨到实验水墨运动发生发展的重镇。本次展览能够让我们对湖北水墨发展的历程进行回想,并在美术馆领域对当代水墨收藏形成系统性的历史叙事。刘一原先生的创作类型丰富,既有对文化精神转向和对笔墨的探索,又有对楚文化的回溯和重塑。他面对时代思潮变化,尝试构建有个人特色的文化精神面貌,这种融合和共生的创作状态,构成了今天展览的基本形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讲师、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查卓

查卓谈了三点体会:一是刘一原先生的作品能帮助不了解楚文化的观众主动思考楚文化的维度和符号渊源,为回顾历史路径提供一种范式。二是刘先生的作品可以促使年轻的艺术家和学者树立学习历史的踏实精神。三是刘先生的艺术生涯提示我们在做艺术史研究时要关注历史语境的回归。

典藏研究展艺术家、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刘一原

刘一原分享了自己的两点感动:一是感动于到会专家学者对他的鼓励与建议。二是感动于湖北省美术院提出的“以抢救性收藏湖北省艺术大家的系列作品为主”的收藏工作理念,在较高的站位上服务全省艺术家。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

李和清做总结讲话:刘一原先生将一生的经典作品捐赠给湖北省美术院,体现了对省美术院的信任和对收藏、研究、展览、推广工作的充分肯定。这种乐于奉献社会的精神和高风亮节的品格,令人敬佩,值得学习和赞扬。对刘先生及其艺术有三点评价,一是他从传统走向当代,在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和面貌,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案例。二是他立足于当下,创作的山川、草木、花鸟、人物等作品和自己生活的时代、所感所思以及理论表达联系起来,作品品质好、站位高,是与时代成功结合的典范。三是他身体健康、思想活跃、创作不辍,相信作品会有更多可能性呈现。祝福刘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附件:

INFORMATION
DISCLO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