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 展览推介 公共教育 媒体聚焦 美术馆公告
昙华林论坛|“痕迹1989—2021谢晓虹作品展”公教活动创作对话“画理与情理”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举行
参加公教活动的人员合影
汪唯楚、方正、李峰、李乃蔚、钟鸣、谢晓虹、方志凌(从左至右)
活动现场
本场创作对话由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工笔画学会会长李乃蔚,湖北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工笔画学会顾问李峰,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省工笔画学会执行会长钟鸣,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湖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方正,展览艺术家、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谢晓虹,展览策展人、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方志凌主讲;湖北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熊明非,副秘书长董长发、王丹,学会理事沈松德、沈祥胜、杨金卯、李思洁、韦伶、马彩霞、宋竹、刘春苗和部分学会会员,来自湖北美术学院等高校的老师、同学参加;活动由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汪唯楚主持。
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汪唯楚主持本次活动
汪唯楚对创作对话的主题“画理与情理”进行简单介绍,她谈到:“画理”可以理解成艺术创作所遵循的语言逻辑,“情理”则是创作者在普遍的逻辑下自身表达出的独特的情绪和思虑。我们希望借此话题,结合谢晓虹30余年来持续不断且不拘一格的艺术探索,来探讨我省工笔画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展览策展人、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方志凌
李乃蔚谈到:我对谢晓虹艺术创作面貌的直观感受是全面,工笔和水墨兼有。在工笔画创作上,她把线描与水墨相结合,作品给人以朦胧的美感。尽管中国画分为工笔和水墨两大体系,但在我看来两者都是中国绘画传承的核心,是中国画的 “两翼”,需要每位画家在创作时去共同掌控。
钟鸣谈到:谢晓虹的触角一直深深的扎根在历史中,30多年来她始终在历史的土壤中寻找绘画的题材,探寻人物画创作的深度。尽管谢晓虹的作品往往与历史有关,但她的艺术风格时常有变化,这种多变依赖于创作者的文学修养,是才情的自然流露。此外,谢晓虹的作品体现出工笔画的写意性,在历史的厚重感之上,给人以轻松自如的感觉。
方正谈到:在驾驭不同的题材时,谢晓虹总能找寻到恰当的语言系统。而她不同阶段的创作,也是对各个时期审美思潮的真实侧写。其中给我感触最深刻的,是谢晓虹对于灰调的超前把握。当下工笔画创作里对灰调的使用很广泛,谢晓虹很早就在创作中运用灰调,赋予画面以高雅的格调。
熊明非谈到:中国画十分强调露与藏,而传统工笔画往往难以解决藏的问题,哪怕是一颗石头也画的很清楚。在《鲁迅与史沫特莱》这幅作品中,露与藏显得很和谐,尤其是在藏的过程中如何协调水墨与色彩的关系等问题都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些探索,无疑对工笔画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同学们向嘉宾提问
纸本工笔
200cm×200cm
1997年
入选“纪念建军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
纸本工笔
180cm×190cm
2004年
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湖北省展金奖
获湖北省第七届“屈原文艺奖”提名奖
入选第三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
湖北美术馆馆藏
鲁迅与史沫特莱
纸本工笔
220cm×190cm
2009年
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湖北省铜奖
入选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获湖北省第九届屈原文艺奖
获楚天文华美术大奖
纸本工笔
170cm×200cm
2020年
纸本工笔
170cm×200cm
纸本工笔
70cm×140cm
附件:
相关文档
关联链接
INFORMATION
DISCLOSURE
相关信息
2022年5月10日,“青年潮——湖北省美术院新晋艺术家作品展”公共教育活动“‘小我与大我’——艺术创作的个人趣味与公共视角”创作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