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主题性创作的变与不变”公共教育活动在湖北省美术院举行
发布时间:2023-03-03 19:15
来源:
湖北省美术院
2023年3月2日上午10点半,由湖北省美术院主办的“讴歌时代——昙华林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群体研究展”公共教育活动“守正创新——主题性创作的变与不变”在院美术馆1号展厅举行。汪唯楚、项祎、谢晓虹、李和清、肖丰、朱健翔(从左至右)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原院长肖丰,副院长谢晓虹,院典藏研究部主任朱健翔,院创作交流部副主任项祎,院青年专业创作人员,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研究生和新闻媒体的朋友。活动由展览策展人、院美术馆展览策划部副主任汪唯楚主持。
汪唯楚简要介绍本次活动主题:新世纪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几次大规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推出了一批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一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骨干力量。艺术家为时代留痕,在创作实践层面推动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发展。今天的活动以“守正创新——主题性创作的变与不变”为题,来讨论主题性创作中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肖丰围绕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谈到:湖北省美术院的现实题材创作如同一条一直延续的河流,从来没有间断过。现实主义创作不等同于一般的具象绘画,它是与时代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正因如此,现实主义成为省美术院响应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有力创作方法,表现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这也是省美术院一以贯之的创作和学术传统。本次展览既是阶段性的梳理,更契合了当下广泛开展的主题性美术实践。青年艺术家应当沉下心、俯下身,自然的感受和歌颂生活。湖北省美术院副院长谢晓虹
作为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谢晓虹认为回望过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她谈到:守正即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本质和规律,创新即在新时代开拓现实主义创作的新境界。现实主义创作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图像证史。本次展览的每件作品都折射出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审美风尚,以及艺术家对于时代的回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家肩上的社会责任是主题性创作之不变,而主题性创作之变则在于艺术家要拓展艺术语言,观照时代变迁,彰显时代精神。
朱健翔从个人的创作经历出发,他谈到:变,是时代在变;不变,是对好作品的认知和评定标准不变。艺术家基于对环境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社会中的人与事的感受和认知,通过对主题思想的明确、提炼与强化,运用符合审美规律的手法创作出具有象征性结构与精神高度的自然且深沉的美术作品,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主题性创作。艺术家在创作的思维方式上应当有战略性和前瞻性,从艺术语言的运用入手,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解读和提炼时代话题。
湖北省美术院创作交流部副主任项祎
项祎围绕“自我”和“时代性”两个关键词展开,他谈到:守正并不是趋同,而是对任何事情都保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艺术创作上想要做到守正创新,需要艺术家始终坚持自我、保持自我。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创作还应具备时代性,有广阔的视野和审美,对历史和文化有独到思考,在视觉上表现出现代性和当代性。
湖北省美术院党委书记李和清
李和清立足于美术馆品牌打造谈到三个关键点:一是根植和挖掘昙华林文化资源形成品牌,二是注重学术定位,持续多届、长期发力,扩大影响,三是媒体宣传立体到位。他就本次活动的主题总结到:不变的是艺术创作面对现实、面对时代、面对人民,湖北省美术院作为一家综合性的国办画院,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扣国家重大题材和省里工作部署要求,用美术作品为时代画像,为人民讴歌。变的是时代在变,现实在发生日新月异的进步,艺术家创作思路、创作视野、创作方式在变化。每个时代均涌现出了优秀的艺术家和代表作品,对社会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青年艺术家应当有准确的个人定位和清晰的创作规划,化压力为动力,提高视野、找准特色、敏锐观察,把新时代发生的美好瞬间变为永恒。
参会青年艺术家和学生纷纷围绕主题性创作的意义和功能性、观众对于主题性美术作品的接受程度和个人在创作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感受深刻,受益匪浅。
汤文选 《芦风送暖》
中国画
113.5cm×68cm
1982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王福臻 《春天》
湖北美术馆藏
廖连贵 《新伞》
中国画
96cm×114cm
1983年
蓝玉田 《扎架》
版画
25cm×35cm
1960年
湖北省美术院藏
蔡迪安、李宗海《金陵城下》
湖北美术馆藏
1987年至2006年间
湖北省美术院藏
程犁 《六个花瓶》
2022年
麻布、油彩
80cm×80cm
2008年
李三汉 《初心始立——王阳明抚琴图》
2019年
郭雪 《远古的回声》
湖北省美术院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