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 展览推介 公共教育 媒体聚焦 美术馆公告
“开枝散叶——从湖北省美术院走出的艺术家群体研究展”艺术家·朱达诚
展厅实景 | EXHIBITION HALL
朱达诚,194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1965年本科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现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1980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曾任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室主任。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荣誉顾问,香港文化促进会荣誉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囯雕塑学会理事。
朱达诚 | 青年毛泽东
铸铜
120cm×100cm×55cm
1967年
朱达诚 | 热泪——五连冠
玻璃钢
75cm×74cm×94cm
1984年
朱达诚 | 家
玻璃钢
95cm×78cm×40cm
2000年
朱达诚 | 海之歌
不锈钢
180cm×90cm×250cm
2016年
朱达诚 | 江河湖汉
铜
26cm×15cm×53cm
2019年
朱达诚 | 美学沉思系列
纸本焦墨
180cm×96cm×4
2017年
也是在1965年夏,留校任教的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毕业生朱达诚被派往湖北恩施。他于一年后返回原单位时,却发现湖北艺术学院已经不复存在,他的工作单位变为湖北美术院。那时候,湖北美术院的主要任务是“一手抓创作,一手抓培训”:创作是以宣传功能较强的连环画、年画、宣传画以及幻灯片的制作等为主;培训则是与地方文化馆或大型厂矿企业相结合的群众美术辅导工作。总而言之,原本要留校任教的朱达诚,已经成为一名肩负群众美术辅导任务的湖北美术院的专业创作人员。
朱达诚1942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像许多同代人一样,他小时候就喜欢临摹“伢伢书”上的漫画插图,上课时也总是偷偷地画。因为姐姐是美术出版社的编辑,所以他从小就有很多接触专业画家的机会。在那些“画什么像什么”的美术编辑的耳濡目染下,他对画画的兴趣和了解很早就超过同龄人。1957年,他考入武汉艺术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也是从武昌美术学校到湖北美术学院复杂的演进链条中一个较为短暂的环节:1956年6月,华中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从华师分离出来,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美术系;1958年5月又重归华中师范学院制图系;同年10月,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的留汉部分(另一部分教师由校长胡一川率领,南下创办广州美术学院)与华中师范学院制图系又合编为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与他同期考入附中的还有唐小禾、尚杨等人。那个年代专业的美术机构很少,他们就读的学校是美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因此,他们在附中阶段就受到程白舟、钱延康、熊明谦等优秀专业教师的指导。
1959年,新成立不久的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增设了雕塑专业,却没有人报考。在老师的鼓动下,从未想过要当雕塑家的朱达诚“误入歧途”地考了雕塑专业——附中班上共8个同学,其中6个同学都进入雕塑专业。好在该专业老师们的水平很高:从中国军事博物馆请来的张祖武老师毕业于国立艺专雕塑系,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王临乙的学生;王福臻、李祥美、苏喜荣等人也都是很有成就的知名雕塑家。在张祖武老师的主导下,雕塑专业采用的是刘开渠、王临乙等人引进的法国雕塑教学方式。严谨的教学体系加上名师的悉心指导,造就了这届雕塑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1966年,朱达诚从恩施回到美术院的时候,院里的空气已经很紧张了。好在他也像唐小禾一样,参加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的创作任务,从而得以暂离漩涡。他在这里创作的《青年毛泽东》深受好评,雕像后来在全国大量复制。此后,他又先后被派往参加武汉市防汛纪念碑、襄阳阶级教育展览馆、沙市人民公园、《珍宝岛自卫反击英雄》等雕塑创作任务。
除了外出参加专业创作任务之外,辅导当时蓬勃发展的群众美术活动也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愈益紧张、喧嚣的大环境下,朱达诚也很喜欢承担这样的工作,这既能让他远离紧张的氛围,又因为他一直记着张祖武老师对他们讲过的“社会也是一个课堂”的理论:在社会上可以了解不同的人,体会不同阶层的人的需求。他参加的外出辅导工作很多,其中,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后来在全国鼎鼎有名的“黄陂农民雕塑”的辅导工作。1973年12月,受黄陂县文化馆邀请,湖北省群众文化处 (1969年11月,湖北美术院建制撤销,与省文化馆、省幻灯制片厂合并组建为湖北省群众文化处。)委派王福臻、朱达诚在黄陂文化馆开办了第一期农民泥塑培训班。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为期3天的培训班竟然成为此后长达5年、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力的“黄陂农民泥塑活动”的序幕。
由于反响强烈,1974年5月,他们又开办了第二期,并在黄陂县各公社开展泥塑辅导工作。而在1975年的1月、3月、5月,他们又先后3次在黄陂县文化馆举办“农民泥塑创作培训班”。在一轮接一轮的教学培训以及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民泥塑辅导工作中,他们不仅摸索出一套“短、平、快”的教学方式,开创了农民学员挑“泥塑担”巡回展示的展览方式,还因陋就简地举办小型泥塑展览室、陈列室,将“黄陂农民泥塑”搞得红红火火,后来连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司徒杰等人也来这里“蹲点”组织教学活动。与这些著名雕塑家的交往也让朱达诚受益匪浅。
1978年恢复高考后,朱达诚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受教于刘开渠、钱绍武、王合内等先生。随后的两年,他在几位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对雕塑艺术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时候,中国美术界的围绕着“现实主义”与“形式美”“印象派”“现代主义”等问题的讨论很激烈。经过对雕塑独特审美追求的深思熟虑,朱达诚开始在一种凸显抽象“团块”造型的雕塑语言上形成自己新的新风格。这种新变化在他的毕业创作《三个和尚》和1984年的《热泪——五连冠》等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得到美术界的高度认可,其中,《热泪——五连冠》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并获奖。也是在这一年,朱达诚因家庭原因离开湖北省美术院,远赴香港,“从零开始”新的生活。在此后的日子里,无论多么艰难,他都没有停下自己对雕塑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经过艰辛的努力,他后来不仅成为香港艺术公社董事会主席、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会长,还创作了许多风格鲜明的雕塑作品。在其之后的艺术生涯中,他将传统草书与西方抽象形态相结合的“立体草书”雕塑,更是在雕塑界独树一帜,充分显示出他始终旺盛的艺术活力。
方志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朱达诚创作出有相当数量的、饱含时代热情的作品:1967年,他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和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组织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组中学习,塑造了《青年毛泽东》半身铜像,其复制小像流传全国;1968年,他参与武汉市防汛纪念碑浮雕的创作,该碑至今仍矗立在汉口的江堤上……这其中,朱达诚在20世纪70年代前半的一段艺术经历,尤能说明湖北美术院被编入美术工作队后,润物无声的发展历程。
“1973年12月底,省美工队收到了黄陂县(今武汉市黄陂区)文化馆的邀请信,随即派王福臻老师和我一起去黄陂……31号上午,由王福臻老师开讲,边讲边示范人物头部的塑造方法及刻画表情的诀窍,然后要求大家做拳头大的人头练习。下午由我讲解人物全身的塑造方法及动态衣纹的塑造要点。”这次短训班即是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的雕塑活动“黄陂农民泥塑”的缘起。
为期三天的雕塑培训班给1974年黄陂县的春节增添了新的气象:一些学员办起了家庭泥塑展览,另一些则用扁担挑着作品在田间地头展出。很快,朱达诚被派往黄陂县开办第二次的培训班,接下来的几年他几乎跑遍了县里大半的公社,参与了每一次的培训。等到1978年“湖北省黄陂县农民泥塑展”在中国美术馆“石破天惊”的展出时,朱达诚却因过度劳累而昏倒,被送回武汉进行手术。
“黄陂农民泥塑”持续的时间虽不长,却实实在在地给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创作人才。泥塑活动不单点燃了很多人对于雕塑艺术的热情,当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后,这段经历也成为泥塑骨干们进入艺术院校的敲门砖。不止朱达诚,省美工队的冯今松、陈立言、唐小禾、张汉荣、刘文谌等人都曾多次下到县里,或和县领导商议培训班的规划,或干脆驻点辅导。也许,把专业的创作人员派往农村辅导工农兵美术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偶然,但辅导者殚精竭虑、未有保留,被辅导者择善从之、知难而进,只因两方的全情倾注与慷慨热忱,才从众多的偶然中剥离出了唯一的必然。
汪唯楚
(《千枝攒万叶——小记从湖北省美术院走出的14位艺术家》节选)
附件: